共读共写 与学生共同进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ak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共读共写”,我已经在农村中学摸索了八年。在“共读共写”中,我亦已经与学生共同进步了八年。关于在农村中学实施“共读共写”,我有些许拙见,与同仁们共勉。
   一、农村中学实施“共读共写”的必要性
   1.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
   余秋雨告诉我们:“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因此,阅读是中学生学会做人、逐渐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亦有密切联系。
   2.农村中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决定了其阅读存在许多典型的问题
   首先是客观因素的问题。农村家庭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即将面临中考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部分学生基本不看课外书。
   其次是主观因素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人的阅读对古代文学、历史、中外名著涉及较少,
   相当一部分学生爱看杂志、小说及娱乐方面的书。一些老师、家长认为学生看课外书会影响成绩的提高,只允许他们看教科书和辅导书。
   农村中学生特定的年龄特征、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阅读存在的实际问题决定了开展共同共写的必要性。
   二、实施“共读共写”的策略
   从教之初,我便将自己一直喜欢的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带给了学生。前三年初一至初三一轮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与学生共读名著,共写欣赏名作后的读书笔记。整理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较成功的做法。
   1.拓展阅读,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某位作家的名篇片段或全文后,我常将这个片段的全文或这篇文章选自的那本书介绍给学生。如果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文章或书籍,则利用网络或自己的藏书,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材料。既而与学生约好时间,共同阅读并写下自己最喜欢的文字,最深刻的感受。而后,利用作文评讲的时间与学生交流阅读的体会。开始,学生的见地还是粗浅的,读书笔记还是应付似的。慢慢地,他们通过倾听我的体会,通过与同学互换意见,慢慢地发现了借助阅读与笔记与作者,与老师同学进行“对话”的乐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八年来,无论是学校活动还是自己所任班级,我每年都组织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辩论会、给名著写导语、我做主编、读书笔记展评、读写竞赛等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其年龄特征决定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展示自己,在比赛中胜出,就必须勤思善思、勤记、勤问,他们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在无形中就养成了。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也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另外,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也是大有裨益的。
   3.加强引导,科学阅读。农村学生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转型期存在许多心理弱势,因此,我注重向学生推荐健康、积极向上的著作,鼓励他们热爱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奠定他们在人生路上知识和情感的良好基础。
   三、共读共写带给教师的收获
   在与学生共读共写的过程中,使我自己的阅读面越来越宽,对许多书籍的理解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业成绩逐步提高,课堂上师生之间多了思想上的碰撞,产生了许多思想的火花。即使是相对落后的学生也不再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这个过程,使我真正体会到为人师者的快乐。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了一个快捷、良性发展的新时期,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是全国教育行业应对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工作创新模式。“校讯通”的开发与投入,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基础中、小学的普通与推广应用,便成为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紧随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同步不断优化的教育服务新平台、新抓手。   现“校讯通”已基本覆盖整个校园师生和家庭,受惠群体
期刊
比较历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不难发现,高考语文对于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意在鼓励当代高中学生广泛涉猎文字阅读,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传承民族文化瑰宝。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地处农村,这里阅读硬件前提匮乏,农村中学的学生无书可读;另一方面,由于一直就没有读好书、好读书的氛围,农村中学的学生懒于读书。他们中大部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中学生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有意识地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联系背景了解生平   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整个时代的创作主
期刊
课堂是高中教学的主要阵地,高效课堂则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随之而改变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传统的课堂就显得相对滞后,为了适应新课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我们不得不打破常规,另觅他途,合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一、提升教师的素质和魅力   “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的成绩高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目标方面,除了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融合。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性化的东西,是不可“仿”而得之的,而方法是可以借鉴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写作是“巧妇”可为有“米”之炊的。只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巧点三盏灯——标题
期刊
新课标对高中生阅读文言文的要求是:能阅读理解浅易的文言文。而人物传记正好切合了这一考试要求,因此近些年文言文人物传记一直受到出题人的亲睐,并有长盛不衰的趋势。很好地阅读人物传记成为高考应考者的必备素质之一。   一、对人物传记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其文体限制了其内容一般涉及以下几点:①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②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③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
期刊
老子《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对宇宙万物本源的阐释。“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许多处世哲学和智慧,关于“三”的熟语和故事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如:三人成虎、三思后行、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顾茅庐、三寸不烂之舌等。   不仅如此,“三”的智慧还折射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中国许多文学大家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意或无意地渗透着“三”的智慧。   冰心先生著名的散文《笑
期刊
有专家这样概括学生作文的三个阶段:枯涩阶段、泉涌阶段、割爱阶段。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引领学生度过痛苦的“枯涩”阶段,进入欣喜的“泉涌”阶段,最后登上出精品的“割爱”阶段。为此,我们的策略是作文教学三步走:激发情感——入格上道——出彩升格。   一、激情   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大概是许多学生共同的心声。我们可一遍一遍地告诫学生,“作文是语文高考的半壁河山”;可以不厌其烦地找学生
期刊
我们手中的素材,常常是很简略、粗糙的,要运用到作文中,必然要经过加工,才能作为一个完美而独特的素材。如何加工呢?在这里,介绍几种独特的方法:    仿写素材   对于我们手中掌握着的素材,你不可能完全一样地“照抄”下来,那么,就可以按照主题进行仿写。如这样一则素材: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前四句都
期刊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