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peng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高中教学的主要阵地,高效课堂则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随之而改变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传统的课堂就显得相对滞后,为了适应新课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我们不得不打破常规,另觅他途,合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一、提升教师的素质和魅力
   “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的成绩高低,无论怎么说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和方法是脱不了干系的。尤其是目前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爆炸,势不可挡,教师更要拥有“长流水”,否则就不能以滋润接受不同信息的学生,更谈不上滋养他们健康学习成长了。所以,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具有“灵活善变”的能力,更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谦逊的素质和骄傲的气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师应以身作则,表里如一,言行举止优雅而稳重,大方而得体,给学生做好榜样。教师也要勤于钻研业务,明确新课程是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的。要求重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同时把握好教材,理解必修本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本的选择性和发展性。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激活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既省时省力又高效。所以,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语文课堂成功的关键。那么,语文课堂必须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参与的“多言堂”,学生参与了课堂,就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在学《雷雨》时,鲁侍萍与周朴园对话一段,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去表演,学生很感兴趣,真情投入,下面学生洗耳恭听,掌声雷动。在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同时,达到了把握剧中人物性格特点的目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灵活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挣脱束缚,放开手脚,通过质疑,打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把所思所疑说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感觉在课堂上真正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对课堂充满兴趣,善于发问,而且使老师容易掌握学生对课文内容或问题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
   另外,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领略情节的曲折离奇,品位语言的优美富赡,惊叹文章的发人深省,令人警醒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知识殿堂,切实感受到语文课堂是一个锻造人才的大熔炉,使他们由里而外,内外兼修。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懂得求知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学习即自我提升。当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建立起来的时候,他们便可以畅所欲言,我口说我心,这样就不愁课堂注入不了“活水清源”。
   三、恰当设疑,得当引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有问题的提出,才有问题的解决,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所以,老师恰当设疑,是一种水平,对学生也是一种适当的引导。因此,语文课堂应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胃口吊足,使学生欲知不能,欲罢不忍。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向学生明确:本课选自《水浒传》第十回,回目叫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作者在文中也处处点明“火”和“雪”,那么文中究竟有哪些关于“火”和“雪”的具体描写?林教头和陆虞侯之间展开了哪些“水火不容”的争斗?结果如何?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以组为单位,对课文进行初步的阅读探究,看哪一组回答得既准确又迅速。问题一经抛出,立刻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那么,教师就必须精心策划,组织好课堂,用心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语文课堂也是学生大显身手的地方,有时上课遇上黑板没有擦,我就让学生以“今天上课黑板没有擦”为开头,开始口头作文。遇上作文没有做完的同学,我就让他以此为演讲话题,做下一次上课的演讲。总之,语文课堂上我会不失时机地发挥大语文的优势,体现它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特点。
   新课标要求教师从“满堂灌”中解放出来,但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需要教师思路清、步子大,充分备学生,备教材,设置难易适中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把学生导入轨道。因为课堂上落实好了,课下才能练好;课堂上老师的引导适宜了,课下才能高效。“根深才能叶茂”,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方法总结,学习就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练兵场,一切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兴趣的培养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都与课堂不无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应倍加重视课堂的引导和方法,摆脱教学的模式化和方法的单一化,用心探索总结新课标下的高效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高考作文历经几次重大改革,形式更多样,开放度更大,使考生得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尤其是“文体不限”这一项,更得到了考生的衷心拥挤。那么,如何运用诗歌这种体裁为写作服务呢?   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大,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上了诗歌,并想借助诗歌来表现思想,展现才情。近几年高考中,也有考生用诗歌写作为自己赢得高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字数偏少,意象单调,思想贫乏等是学生诗歌创作
期刊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而古诗人物形象鉴赏,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语文高考中的难点。用“原形阅读理论”来审视这一难点,我们发现,其“难”主要是由学生鉴赏古诗人物形象方面的相关知识不够造成的。这些与阅读鉴赏相关的知识属于原形阅读理论中的“外部知识参照系”,它们涉及面广、门类多,能够反过来影响阅读鉴赏。鉴赏古诗人物形象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颇不容易,学生只有了解了与所鉴赏的古诗
期刊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以为要真正让赏识走进语文课堂,首先要改变几个观念。   一是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健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去做根本的转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
期刊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一周两节作文课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煎熬。长此以往,学生就对作文产生了自卑、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包袱。如何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想,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入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那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作文打高分   在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
期刊
每次考试,古诗文默写是必考的题型。按常理来说,古诗文就是照搬课本上的原句,考试的范围也早就划定,老师学生都耳熟能详,为什么每次考试很多学生还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呢?在我看来,古诗文默写出错有两大原因:  (一)对字形没有掌握,在默写中把某个字直接写错。例如默写唐朝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薄”的正确写法是上下结构,许多同学却写成左右结构,把三点水写在草字头的外边,类似的情况还有“满”。这就是
期刊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应用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价值流失、人文关怀缺失较为普遍,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学局面,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增强,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才能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读书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增强了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因而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使教学面貌大大改观
期刊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了一个快捷、良性发展的新时期,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是全国教育行业应对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工作创新模式。“校讯通”的开发与投入,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基础中、小学的普通与推广应用,便成为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紧随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同步不断优化的教育服务新平台、新抓手。   现“校讯通”已基本覆盖整个校园师生和家庭,受惠群体
期刊
比较历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不难发现,高考语文对于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意在鼓励当代高中学生广泛涉猎文字阅读,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传承民族文化瑰宝。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地处农村,这里阅读硬件前提匮乏,农村中学的学生无书可读;另一方面,由于一直就没有读好书、好读书的氛围,农村中学的学生懒于读书。他们中大部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中学生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有意识地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联系背景了解生平   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整个时代的创作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