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相随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il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与建筑都是城市公共环境中以空间表达为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空间占有、空间控制、空间影响、空间视觉、空间心理、空间审美等方面的作用。雕塑与建筑都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占有来表现其存在性的,不同的空间形象产生了不同的空间视觉效果,它直接影响了空间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和审美作用。空间的表现是雕塑与建筑的艺术创造主体,雕塑与建筑所涉及的空间有着共同的特征与联系。
  雕塑与建筑是城市公共环境中形成空间构造的重要元素。雕塑与建筑都是以空间表达为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空间占有、空间控制、空间影响、空间视觉、空间心理、空间审美等方面的作用。
  雕塑的空间就是指雕塑的造型,雕塑是没有内部的功能空间的,雕塑通过造型的变化形成了它的空间形式。而建筑的空间主要是指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它是和建筑的功能紧密相联系的。
  “建筑的空间形式首先必须满足功能的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
  雕塑与建筑都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占有来表现其存在性的,这种对空间的占有无论是大还是小都是由人工创造而成的。空间的占有又形成了对占有空间的控制,雕塑与建筑的形状控制了占有空间的形状,同时也对空间性质产生了影响。雕塑与建筑对形状以外的空间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感觉层面上。不同的空间形象产生了不同的空间视觉效果,它直接影响了空间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和审美作用。
  空间的表现是雕塑与建筑的艺术创造本体,雕塑与建筑所涉及的空间特征分析如下:
  一、空间界面的形式
  空间是通过界面限定和围合而提出的虚空状态。界面的布局、形态、宽窄、开合程度等都会影响它对空间的限定,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和知觉感受。由于围合空间实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界面也表现出多种形式与特点。如果从界面的相对位置关系考察,有两种界面形式——侧界面和底界面。侧界面经常成为雕塑的背景,它的形态、大小、材质、色彩、明暗、方向等都会对雕塑形式产生直接影响;底界面一般为雕塑的存在、各环境要素的设置、公共行为方式的建立等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支持。
  从界面的虚实程度看,有实界面和虚界面两种形式。实界面是围合空间的实体表面,对空间的限定程度强,人的行为和视线一般不能穿透。实界面有规则界面和非规则界面,规则界面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状态,多为人造物的实体表面,主要靠它围合的空间一般是建筑空间。非规则界面呈现出无规律的变化状态,多为自然物的表面,主要由它围合的多是自然空间。虚界面是实界面在空间中的延伸,是人的知觉感受到的一种界面形式,虚界面的方向取决于人的实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它对空间的限定较差,对人的视线和行为不产生阻碍,不同空间的连接和复合都是由虚界面帮助实现的。
  二、空间的类型
  空间与实体相比复杂、多变,任何实体的形态改变、消长、位移,都使空间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由于空间不定性极强,把握空间远比把握实体困难。因此,空间经常呈现出波动或随意状态,但通过理性分析,人们能够发现空间暗含着明显的结构逻辑,这就为研究空间的分类提供了有力依据。
  1.按空间的方向感分
  这种分类方式是以人对空间的方向感为依据,实体和空间充斥着“知觉力”,它与物理领域的实质力有着本质的差异,是人的感觉和知觉体验到的一种心理倾向,在“知觉力”作用下,空间呈现出不同方向的运动感,在此基础上将空间划分成六种不同的类型:全向空间,空间无明显的竖向实体限定,全面展开;五向空间,空间一侧有实体,空间向五个方向发展;四向空间,空间两侧有实体(相交或相对)。空间向四个方向伸展;三向空间,空间三侧有实体,空间向三个方向延伸;两向空问,空间四侧有实体,空间向两个方向向延伸;单项空间,空间五侧有实体,空间向单一方向发展。
  2,按空间的轴线关系分
  以空间中虚设的轴线为依据来划分,这种轴线关系是基于尺度和对比而产生的,同时也会受到人的感觉体验影响。以轴线划分有两种关系:一种是对称式,整体空间中存在着知觉感受的贯穿轴线,轴线可将空间分成相同或相近的两部分,有些情况下空间有纵、横正交的两条轴线。这类空间表情一般庄重、严谨、形态完整。另一种是非对称式,整体空间中没有贯穿的轴线,但某些空间局部会暗含不连续的轴线。空间表情活泼、丰富、空间充满动感。
  3,按空间的容量关系分
  空间是一种三维实体的划分,在这种三维立体关系构筑的范围中,具有一种相对的大与小的划分。在公共环境中,这种划分是相对人为参照的尺度确定,并在不同的体量尺度中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大空间使人感到孤独、不安、陌生或放松,而小空间则亲切、安全、局促。这些空间感受是基于相对的大或小而言,而空间的形式,内容、色彩、也都共同影响着这些感受的变化。
  三、空间的逻辑性
  空间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在这些表象后面隐藏着很强的内在规律,受这些规律的制约,空间的形成,空间的结构、以及人对空间的知觉感受和使用等都有很强的逻辑性。空间的逻辑性反映了其内部的规定性和规律性。下面将从多侧面探讨空间的逻辑性:
  1.空间生成逻辑性
  人是空间创造的主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创造的空间无不渗透着当时的社会意识、时代特征、文化背景等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因素。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空间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城市空间有明显差异。中国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是正交的空间网格系统,主要以交通和体现宗法、皇权为目的,缺乏公共交往空间,而靠高墙深院围合的私密空间却较为发达。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空间主要是放射线型空间系统,其间点缀着大量的广场,除了满足正常交通使用外,还满足公众交往的需要,室外公共空间极为发达。随着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改变,相伴的空间形态也发生了改变,任何人类生存空间的形成都是深受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规律影响的。
  2.空间结构逻辑性是空间形态所表现出的规律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形态性;特定的空间都有其特定的空间形状,人的感受能明确把握它。空间的形态性决定了不同空间的形态差异。几何中心性;只要是有围合的空问都有特定的几何中心,这个中心在整个空间结构中占据统摄地位。轴线性;不沦是对称和非对称空间,只要有一定的实体围合,就有明确的贯穿轴线或相对于某一局部有不连续的轴线,轴线在空间中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空间知觉逻辑性图
  特定的空间能使人感受到特定的知觉意义,这种规律性即为知觉逻辑性。方向感;特定的空间给人以特定的方向运动感,这是由人的知觉领域体验到的心理倾向,详见本章空间类型。开合感;人们对特定的空间能明确感受到它是开敞、宽广还是封闭、局促。表情感;不同的空间形态给人以不同的表情感,如活泼、严谨,局促、开阔、规整等。
  4.空间使用逻辑性
  人类创造的空间都是为满足人类的某种使用要求而存在的,因此,空间的结构排列必须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具有使用逻辑。不同性质的空间往往会引发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如:建筑的入口处、城市中的街道、广场、绿地、公园等由于使用特点能引起公众的聚集或交往。空间一般都是由多种使用行为复合而成的,有特定的结构。空间内的建造要顺应它的使用逻辑,才会在空间中表现出合理性、适用性和融合性。
  雕塑与建筑所表现出是抽象的空间,并且具有独立的窄间定义与语言。以雕塑与建筑为切入点来研究空间的一些基本规则和表征,有助于深入领悟雕塑空间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温洋,都伟,冁耿,公其雕甥M11北京:中国机械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2012年8月3日上午,闻名遐迩的中國雕刻之乡福建省惠安,迎来了“磊艺缘”第四届全國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的开营活动。创作营由中國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办,惠安雕刻研究会协办,福建磊艺石业有限公司承办,活动为期15天。炎热的盛夏阻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来自各地的艺术家、领导、企业代表、新闻媒体以及各地艺术爱好者齐聚福建磊艺石业有限公司。与会到场的嘉宾有:中國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雕塑》杂志社社长范
Chinese characters are pictographic symbols with strong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mpacts on the life spirit of Chinese art and aesthetic values. Since the 1990’s, Zhuangzheng has created serie
2015年5月23日下午,“纪念郑可先生诞辰110周年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参加研讨会活动的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相关领导、专家,郑可先生之女郑方女士、郑可先生教过的学生,以及来自文化、美术、建筑、科技、教育等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汇聚一堂,共同回顾和缅怀郑可先生走过的艺术生命历程,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和中国的艺术设计做出的杰出贡献。以下文字是讨论会上的部分发言内容。  
近来,雕塑家李春华创作了《文化的喀斯特景观系列》雕塑作品,共七件。它们都是以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或文化现象。
艺术所面对的世界越来越纷繁复杂,各种手段、意义、情感、观念常常赋予其太多的文本内容,从而将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湮没其中。形式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不通过形式来表达,或者说不能被形式表达,而求诸于其余叙述方式,从而令形式本身丧失活力。雕塑在不断扩展材料、技术手段、文化观念的时候,正面临着这样一种迷失的危机。  雕塑家比利·李并没有刻意回避后现代进程对于雕塑发展的影响,然而,基于他的年龄、个性、兴趣、文化背
1971年出生于福建福鼎市,工艺美术师,自幼酷爱书画雕塑艺术。毕业漳州师范学院,后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擅长人物肖像造型和寺院大型佛像雕塑。创新作品获国家级百花奖和艺博会金奖8项,银奖5项,铜奖4项,优秀奖3项。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宁德市美术协会副会长。
“泛雕塑”的提出是为了对雕塑艺术有一种新的认识,融合传统与现当代,学院与民间、材料与科技等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成果,发掘彼此的体验与经验,达到兼容并蓄的目的。文章以新的视角对泛雕塑的概念以及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诸方面做了论述。   We bring forward the word “Pan sculpture”, based on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scu
公共艺术专业背景与教育理念  specialty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 idea  王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换言之,它是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之间密切互动关系的重要“媒介”。  公共艺术实际是将“公共”、“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领域,其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公共性,强调艺术面向公共与大众,尤其强调公众
A Successful Transition——Comments on Fu Zhongwang’s New Works“Gathering of Heroes”  by Sun Zhenhua    中国雕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雕塑家的个人创作和城雕作品相分离的问题;特别是具有试验性和探索性的当代雕塑,如何有效地进入公共空间,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完成自身转换,使当代性和公共性获得统一
提起丹麦王国,我们会想起那熟悉的安徒生童话、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丹麦的标志小美人鱼、也会想起逐渐流行起来的以丹麦设计为代表的简约艺术设计风格。殊不知这个充满童话般的国度,其当代艺术也正在国际艺术市场中崭露头角。  是什么使丹麦这个童话王国的艺术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书写了国际艺术市场中新的童话?又是什么使得丹麦被评为世界上最具幸福感的国家?笔者试图带着上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