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泛雕塑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w1234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泛雕塑”的提出是为了对雕塑艺术有一种新的认识,融合传统与现当代,学院与民间、材料与科技等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成果,发掘彼此的体验与经验,达到兼容并蓄的目的。文章以新的视角对泛雕塑的概念以及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诸方面做了论述。
   We bring forward the word “Pan sculpture”, based on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sculpture art, combin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cademic and civilian, material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of it.Aiming at discovering the experience of each other to an amalgamation situation. The article draws a conclusion from a new visual, to the conception of Pan Sculpture and culture originality industry, as well as that of knowledge property right.
  
  雕塑的泛化现象,早已形成了人类审美意识中的一种经验了,今天提出“泛雕塑”这个概念,是试图将这个现象做一些学术上的梳理。我认为,凡是具有审美意识,表达人类情感的立体造型(含多维形态与使用功能)均可称为雕塑也即泛雕塑。所谓泛雕塑即广义上的雕塑,从人类文明的诞生起,从人们用于改造自然的工具开始,便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体现出一种审美意念。随着文明的进步,这些形而下的使用性逐渐被升华为形而上的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精神产品”了。泛雕塑这个概念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这个概念的提出有其确定性和相对的不确定性,所谓确定性是指它必须是具有立体造型,它必须是反映人们的审美意识,表现人们的情感的,而不确定性则指它可以是架上的,也可以是环境的,可以是彼种材料的,也可以是此种材料的,可以是二维的三维的,也可以是多维的,既是视觉的,也可以是触觉的,既可以是静态形式的,也可以是动态形式的……泛雕塑是一个游离于不同材料、不同观念、不同手段之间的文化概念。因此,它的内涵很深,这必然决定了它的外延很广,不但没有消解雕塑的传统概念,而且更加具有包容性,更具涵盖力地将“雕塑”这个概念延伸.扩大.丰富了起来,这便是它的意义。
  任何一种学术思潮或艺术行为的兴起都是为了证明某种观点或实现某种理想,泛雕塑的提出在学术上是为了对雕塑艺术有一种新的认识,融合传统与现当代、学院与民间、材料与科技等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成果,发掘彼此的体验和经验,达到兼融并蓄,及类所长,以消解派系之见、门户之见和个人偏见之目的。任何一个艺术概念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泛雕塑概念的提出是一个在当下全球化时代、网络时代、消费时代、泛文化、泛艺术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当然也是文化的必然。在这消费社会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消费已趋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因此“美”作用在艺术品之中的价值,必然会被其社会价值所体现出来,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文化结构来看,艺术品必然要走向社会,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今天来谈雕塑的泛化,举办展览,目的就是为艺术家们搭建一个平台,一个能够接近生活、走进社会的艺术平台,它是学术的,是为探索雕塑艺术这一古老的艺术形态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是带有艺术实验精神的。
  在当下的艺术视界里,一方面精英艺术家的学术理念和其艺术创作彰显出他们对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奉献,影响着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向。他们的艺术能够走进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殿堂,走进高端文化消费群,走近审美诉求的精神“市场”,而另一方面,雕塑艺术的多样性,探索性更适于向公共空间,大众需求中渗透,使之与生活品质的提高联结在一起,使其走向大众文化消费的“市场”中。这种对文化多角度的交叉、融合,不仅可以激发艺术家们探索性的创作,而且还可以以艺术家的核心力量带动外延的具有多层次的受众。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市场”,却有一种共同的社会性,一个是艺术家个人创作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的社会性;一个是大众文化消费趋向的社会性。所以,如何以精英文化带动消费文化,如何传播文化创意,以实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情。对于这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必须加以区分。所以审视当下艺术家的创作,虽然在创作语言上、在形式风格上、在材料的运用上,都呈现出相当的成果,但在作品的观念上,还有原创语素的探索上还须进一步地努力,这是关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这个层面的问题。另一个层面就是艺术家如何引领大众文化消费这一问题。这便要谈一下文化创意产业。
  那么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呢?首先说文化创意是广义性的,它是在文化创意的导向下的文化产业,也就是产业之中体现着引领人们消费观和认知观改变的文化。早在1998年英国率先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指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即将抽象的文化概念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精致“产品”,使其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艺术的功能,这也是艺术家应尽的社会责任。
  一提起“文化创意产业”,便往往被理解为批量生产,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产业”一词的前面须有“创意”才能称得上是文化创意产业,它是与众不同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精神创作。当你的这个创意被人接受的时候,无疑会产生你的艺术的影响力,自然也就产生了要将这持久地传播出去的愿望。因此,产业化便是应考虑的一个途径。
  创意产业的先觉条件是创意在先,而产业化只是将这个创意得以极大的传播,如果产业失去创意,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创意产业”了,即使将它产业化,想必也不会赢得受众,所以创意产业是个性传播,是一种艺术传播的新渠道,是文化传播的换位思考,而并非是把艺术引向无个性、无审美标准的低俗状态中去。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们应打破思维的误区。当然产业化也可能导致艺术精神的低端接受,但这就要靠创意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掌控能力了,而怨不得创意产业这种方法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我们必须指出,不能单纯地看待雕塑艺术,它必须与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到一起,才有广阔的前途,任何艺术只有融入到社会中才能发扬光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现实。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发达国家如英、美、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各以各自独擅的取向、领域、方式迅速发展,展示出一幅创意产业蜂起的现象。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在电子、建筑、广告、动漫、收藏、设计等领域中迅速展开,体现出了文化发展的先进性。
  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大背景,我们雕塑艺术应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将它的学术性融入到创意产业之中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自己作品的材料、观念、风格上所取得的智力成果,应予以知识产权保护,如果这一点遭遇挑战,就会破坏削弱我们自身的影响力。
  二是培养自主品牌,企划品牌战略,这一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讲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企业核心价值,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特征来讲,这本身就是品牌,是一种艺术的精神价值的品牌。关于品牌的定义,学者们已经争论了若干年了,但是有一点是共识的,即品牌指的是公众对特定市场对象的感受和评价。我们应该使自己成为这样的品牌,那就是既能体现传统文化又能反映现代时尚的价值感受,能给社会、受众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审美的又有使用的,既有技术的又有艺术的“精神产品”。
  三是打造创意产业链,对于我们雕塑艺术这个专业来说,打造创意产业链,是创作群体、展会、经纪机构、策展机构和媒介相互作用才能打造出的,才能形成清晰的产业链思路的。若达到此,艺术家必须将自己的艺术情感与大众之间建立感情链接,因为一个好的品牌的重要基础因素首先是人们对于它的情感,对于它的认知程度,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
  另外,关注社会、关注文化、关注市场,应对变化,去掉保守,锐意创新,才是我们制胜的法宝。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社会所趋,大文化背景所趋,更是创意文化的性质所趋,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其核心的,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再者就是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科技创新等产业价值链环节的高端位置,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另外,又因为它是具有强融合性特征,它在经济、文化、技术方面显示出了它强有力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辐射力,在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对于全面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大有好处,这更能体现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泛雕塑”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两者相持相长,是艺术价值的多方向延伸。文化需要创意,经济需要文化,我们要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好,是为了培养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是为了将艺术真正地进入生活,辟开一条路径。现实一点看,我们的院校每年毕业了那么多学生,他们出路何在,就算他们有志于在艺术的领域中探索,有志于做艺术家,但也要面对社会,面对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许多人的囊中不再羞涩,他们便把大笔的钱投入到房地产、股票等市场中,随着他们对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对精神世界的需要也越来越显示出迫切性,现在有很多收藏爱好者,买了一些品味很低的东西,回去请专家看,专家指出这些东西大都不行,一来二去,他们便对当下的艺术品失去了情趣,开始收藏起古董,古董的价位再高他们也买。这是一种现象,这与文化消费的引导有关。而我们在这方面是有引导优势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平台,把我们的价值提供给社会。艺术家应面对这个群体,仅靠几个人是不行的,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当代人应为历史做出的一点贡献。我们这些年一直做文化引导和普及工作,没有此怎么提高啊?所以泛雕塑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正是针对当下雕塑艺术的观念,创意以及市场等诸多方面提出的。具有开放型特征的“泛雕塑”是具有穿透、联结、整合各科所长之聚合力的,是有利于雕塑艺术向着更深远、更广阔、更具时代意义的方向发展的,“泛雕塑”的提出,可使人们更加了解艺术,喜爱艺术,融入艺术,把我们的文化资源渗入到社会中去,使之鱼水交融,互为条件,使其在经济、文化、智慧、价值观、精神世界、人文环境、科技领域这中运转。
  有创意的文化产业不仅不能失去艺术家的个性和其精英地位,而且对于自身的艺术更有影响力,这就是“泛雕塑”的意义。
其他文献
就同那些有许多特定的基本观念的欧洲天主教堂一样,有一种恒定的象征性精神将印度地区的庙宇整合在一起,在这些庙宇之中还有丰富的建筑结构和多样化风格模式的雕塑作品。在本文中我将着重研究一种叫做“nagara”(注:nagara梵文“都城”译者自加)的寺庙,这是一种发源于北印度地区的并在该地区得到广泛推崇的寺庙样式。这里包含了得以完整保护的10~13世纪的“nagara”式寺庙,还有一些对情爱场景进行详尽
以东京为代表的现代城市从典型的经济城市向适居形城市转型,在转型期间出现的问题中,城市作为公共交流空间与人性依存空间的特殊性问题是最为突出和最具学术意义的问题。以东京六本木(ROPPONGI)地区为代表的持续近五年的一系列公共艺术项目,从投入,到历时时间,到作品水准都可能是东京乃至日本近年少有的艺术工程。本文试图以笔者个人的视点来透视、折射整个计划的图景。    东京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东京的文化
艺术创作大致有两种方向的思维,一种是沿着一种方向、一个目标,走向思维的深处,是谓“正向思维”,即垂线思维。一种是对既定观点,方法进行大河改道式的逆反,使思维向对立的方向进展,这种具有批判精神的思维是谓逆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法,虽与一般思维有共同之处,但艺术思维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把审美经验不断进行捕捉的过程。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支撑它的有双项重心,一是决定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的逻辑重心,一是加
作为行业内为数不多的抽象艺术专业展览,“诗性·介域:2016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展”以较多的作品、较高的质量获得了行业内的认可。本次展览是以《雕塑》杂志社举办的五届抽象雕塑培训班学员作品为主,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邀请、征集了一些优秀的抽象雕塑代表作品,可以说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代中国抽象雕塑艺术的整体水平。我们审视这一件件精美的抽象雕塑作品,进入到一个个情景相融的艺术境界中,可以发现——凡是参加过抽
2012年8月3日上午,闻名遐迩的中國雕刻之乡福建省惠安,迎来了“磊艺缘”第四届全國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的开营活动。创作营由中國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办,惠安雕刻研究会协办,福建磊艺石业有限公司承办,活动为期15天。炎热的盛夏阻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来自各地的艺术家、领导、企业代表、新闻媒体以及各地艺术爱好者齐聚福建磊艺石业有限公司。与会到场的嘉宾有:中國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雕塑》杂志社社长范
Chinese characters are pictographic symbols with strong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mpacts on the life spirit of Chinese art and aesthetic values. Since the 1990’s, Zhuangzheng has created serie
2015年5月23日下午,“纪念郑可先生诞辰110周年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参加研讨会活动的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相关领导、专家,郑可先生之女郑方女士、郑可先生教过的学生,以及来自文化、美术、建筑、科技、教育等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汇聚一堂,共同回顾和缅怀郑可先生走过的艺术生命历程,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和中国的艺术设计做出的杰出贡献。以下文字是讨论会上的部分发言内容。  
近来,雕塑家李春华创作了《文化的喀斯特景观系列》雕塑作品,共七件。它们都是以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或文化现象。
艺术所面对的世界越来越纷繁复杂,各种手段、意义、情感、观念常常赋予其太多的文本内容,从而将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湮没其中。形式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不通过形式来表达,或者说不能被形式表达,而求诸于其余叙述方式,从而令形式本身丧失活力。雕塑在不断扩展材料、技术手段、文化观念的时候,正面临着这样一种迷失的危机。  雕塑家比利·李并没有刻意回避后现代进程对于雕塑发展的影响,然而,基于他的年龄、个性、兴趣、文化背
1971年出生于福建福鼎市,工艺美术师,自幼酷爱书画雕塑艺术。毕业漳州师范学院,后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擅长人物肖像造型和寺院大型佛像雕塑。创新作品获国家级百花奖和艺博会金奖8项,银奖5项,铜奖4项,优秀奖3项。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宁德市美术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