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超载:现实背后的现实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车事故频出后,更换校车、规范管理被提上国家日程。但校车之变能否杜绝校车之祸?在地僻人稀、学童散居的中国农村,新校车会否撞上新难题?
  
  依旧超载的“校车”
  这是湖北潜江市老新镇唯一的小学——老新小学。
  2011年12月16日16时,校门在放学铃响后准时开启,王绪清驾驶9座面包车驶进校园,很快被一片喧嚷童声所包围。
  开进校园的还有六七辆“校车”——几乎是清一色微型面包,司机们也和王绪清一样,多是孩子家长雇请的私家车主。
  面包车一字排开,孩子们排队,依次钻进车内。王绪清关上车门,车里的孩子是:21人。
  “最少要装一二十人,多时装30多人。”司机们并不隐讳。
  王绪清的9座长安面包车,要承担68个学生的接送,接送分别跑3趟。小小的汽车,每次都是“巨无霸”—相比于街头疾驰而过的空空的或坐着一个两个岸然的官员的,黑色或白色的公务小汽车而言。
  这个学校有20个班1200多人,生源半径约3000米,覆盖周边十几个村,住最远的学生,离学校10公里左右。学生中近一半,约600名是由这些私人“校车”承担运送。这类车有11辆,多为7到9座面包。
  11辆面包车承担约600名学生的接送,不超载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有28万多辆实际运行的“校车”,只有3万多辆是超载不严重的合格校车,剩下近90%存在超载问题的不规范校车。超载成农村“校车”普遍现象。
  这是“平安校园”围墙之外,对中国的适龄上学儿童最大的杀手之一。2011年之前的血色悲剧和举国公民的哀伤,已经不需要为此作出任何的注脚。
  一年多前,老新小学曾发生一起和“校车”超载有关的车祸,当时在湖北乃及全国都引为关注:2010年10月28日清晨,一辆核载7座、实际装载23名小学生的“校车”,在送学生上学途中与一辆运沙货车相撞,12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事故过去一年多,老新小学现实背后的现实,依然依旧。
  
  整改“回到原点”
  “10·28”事故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曾一度要求,“校车”严格按核载数运送学生。每辆“校车”每趟运6到8名学生,晚上11点多才运完,这招致家长们“群体声讨”:孩子回家太晚,更不安全。
  整改无疾而终,又回到原点:一辆面包车又塞了一二十个学生。
  为何超载成农村“校车”普遍现象?是因为家长和学校只能靠分摊交通费等才能勉强支付“撤点并校”后新增的教育成本。
  所谓“撤点并校”,“点”指村里只有小学1到3年级的“教学点”,也叫“初级小学”;“校”指小学1到5或6年级的“完全小学”。撤校后,如贵州黔东南州山区的一个苗族县的学生坐运营车上学,每天要20多元;湖南新邵山区县大新乡袁家岭村的学生坐小面包车,一天也要30元。
  从2001年起,“两免一补”政策在农村教育中逐步实施,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负责人杨贵平却发现——“两免一补”后,很多农村家庭的教育费不减反增,只因撤点并校。撤校后,费用比就近上学高5至10倍,有些农村父母迁居在中心校附近照顾孩子,又加重家庭生计,杨贵平上访的每个有孩子上学的农民家庭因此举家欠债。
  学校靠国家财政吃饭,自身无力购置校车。家长和学校在经济上都捉襟见肘,校车超载摊薄成本成为必然。
  王绪清等司机们给记者算账:若不超载,每辆车每次接送分别跑3趟,最多接20多个学生,每人按远近每学期收费350元至400元不等,每学期以100天计,每天毛收入不足90元,加上至少100块油钱和修车等费用,还倒贴钱。
  超载俨然成了“校车”生存的必须条件。即便每辆车载约50名学生,司机们仍抱怨:每年净收入一万多,还赶不上打工的。
  郭孝清是老新小学二年级7岁学生郭X的父亲,他认为司机们抱怨的情况属实。他家离校约5公里,离家最近就是位于潜江市老新镇的这所小学,平时是“校车”接送,但周末有空,就亲自接孩子。
  离老新小学同样约5公里之外,家住潜江市新老镇潭沟村的高某仍为每天往返的路途提心吊胆—他8岁儿子高阳,是2010年校车事故中受伤最严重的学生之一。
  
  别无选择:危险的上学之路
  2011年春天,勉强能行走的小高阳复学。交通工具仍是7座小面包,2010年每学期340元,2011年涨到450元。司机还是家长们雇请的本地车、本地人。
  “车上照样挤了二三十人,每天来回跑两三趟,为赶时间,车速很快。”担心孩子再出事,高某曾向学校和政府反映:“小孩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上学”。这话传到面包车司机那儿,“司机对我意见很大,说你冒着生命危险,干脆不要坐,自己送孩子上学。”这让高某很无奈,若每天用摩托车送孩子也危险。也不可能每天送他。
  血的教训未让现实改观,除了让孩子每天挤在人满为患的“校车”里,高某别无选择。
  在高某等家长通过网络向政府发出的“呼吁”中,除了建议由政府出资采购规范校车,聘用有资质的驾驶员外,还建议:回归分散办学模式,村村都有中小学,若重新启用,是否可避免因集中办学而导致的学生安全问题?
  在道路条件危机四伏的中国农村,中小学生要爬上私人运营的“校车”,这本身就是怪现状。在2001年村里教学点未取消之前,家长不用为孩子上学的安全问题那么头疼。
  “在潭沟村有一所小学若能启用,就不用为坐车担心。”高阳的爷爷经历村中小学几度变迁,他纳闷:村里小学也很漂亮,为啥没用?
  2010年“10?28”后,湖北一家媒体注意到潭沟村“原本有村属小学”,而这小学多年前就废弃,如今承包给人做服装厂。
  多家媒体发现,在湖北潜江市等农村,类似现象并非只在潭沟村存在,很多村原本都有村小,但在本世纪初“撤点并校”大潮中被废弃,有的做砖厂,有的租给农民种菜养猪,有的成荒舍。
  
  学校就在家门口,上学却在10里外
  潭沟村小学的撤并,经历两段历史。约10年前彻底废掉后,孩子们就开始奔波于约5公里的镇村之间。
  由于潭沟村民生活水平不高,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多由爷爷奶奶带。留守儿童估计有100人。因家长无力接送,适龄儿童只能雇请“校车”。
  20世纪90年代“普九”潮中,为响应“村村办小学”,村里曾盖过一所小学,后因计划生育等原因,村里适龄儿童减少,小学被废弃一度用来养猪。此后潭沟村又与邻近秀河村、农科村合办新建起一所小学。约10年前又遭“大撤村小”,新建小学再度废弃,学生被并到新老镇上统一就读。
  当时,撤点并校是整合教育资源,乃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每村五六十个学生,须办6个班,每年级至少一个。而每班至少配两名老师,每村12名老师,师资力量跟不上,影响教学质量。
  村小撤并也造成新的上学困难,很多学生每天要往返几公里上学、放学。学校没条件搞寄宿制。目前也只有这类“校车”能解决问题。
  上学远、上学难,并非老新小学独有。在湖北宜昌市长阳县,大量村小躺在深山中“睡大觉”。学校在家门口,上学却在10里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九”中,长阳县5年兴建76所“希望小学”,后来只剩18所;“普九达标”时全县513所小学,经“裁撤并”后不足100所。
  生源锐减,是长阳县撤并小学的主因。据统计,1998年长阳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79141人,2008年为42799人。除计划生育导致低生育率外,生源流失另一原因是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部分儿童随父母到城里就学。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负责人杨贵平指出,《决定》公布后,我国农村开始逐年撤点并校。许多地方在执行“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重点在“撤点并校”,而忽略“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的要求,也不重视“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据统计,中国农村小学1997年为51万余所,到2009年锐减至23万余所,减幅达54.9%。
  撤点并校在一些山大人稀的贫困地区力度最大,政策实施者甚至将撤除偏远小学、集中办学看成是教育现代化的表现,也出现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给孩子不便,给家长负担,和往返长路途的安全风险。
  
  “上学远、上学难”
  一位学者曾统计近5年媒体报道的74起校车安全事故,发现在死亡人数中74%是农村学生,流动人口的小孩、农村留守儿童占很大比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认为,除校车不达标、司机素质低、超载等原因之外,校车事故迭出背后,是校车运营混乱、监管不力和校车立法空白的制度缺位。深层原因是农村撤点并校所导致的“上学远”。
  广州教育工作者郭为立以湖北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为研究对象,调查报告指出:当前农村中小学存在上学路远、班级规模大、寄宿制学校数量不足等问题。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地方官员追求政绩、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是主因。
  很多地方并没考虑当地学龄人口状况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使上学路程变远。在湖北英山县和长阳县等一些偏远山区,上学远已成为上学难的主因。
  上学远也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如湖北石首市桃花镇初级中学为解决学生上学远问题,采用包车接送的方式,六七个小孩一辆面包车,费用由家长承担。
  学生在学校寄宿,也直接增加家庭开支,如住宿费、生活费和交通费等。实行寄宿制也加重教师负担。老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管理寄宿生日常起居。如湖北钟祥市东桥镇黄集小学有90%的学生寄宿,学校每位教师除上课外要负责80多名学生的生活管理,低年级教师晚上要陪寝。
  安全隐患是最突出的问题。许多地方为农村中小学生服务的接送车,是报废车辆或无牌摩托车,安全问题让人提心吊胆。偏远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被盲目撤并,也造成新的学生辍学、失学和上学难。
  
  等待“新校车”:担忧和难题
  郭为立认为,学校应靠近学生居住点,在农村地区,多年级同班上学和只有一间教室的小学是必要的。依据当地情况,综合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在偏僻地区适当设规模较小的小学和教学点,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
  老新小学副校长陈友武却觉得当前最务实的是成立校车公司。2011年9月,潜江市推行校车新改,投放约300辆新型校车,组建潜江市校车服务公司,承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幼儿上学的接送业务。首批20辆新型校车已运行,每辆车核载28人,统一买保险,随车配乘务员。今年暑假,老新小学也将迎来11辆新校车。
  校车之变能否杜绝校车之祸?车在路上跑,就有安全隐患,但新校车杜绝超载,抵御一般事故的能力会比现在的面包车强。
  新校车是许多家长的等待。但家长担心校车搞公司化经营,成本高,会加重他们的负担。
  部分面包车司机对新校车的到来并不抱乐观态度,“新校车块头大,农村小路多,学生又住得分散,面包车灵活,新校车接送得过来吗?或进不了村,要让学生到大马路上去等?”
  新校车会不会撞上新难题?这不是王绪清等司机们考虑的。他们将何去何从才是他们的问题。
  
  (实习生肖细玲为本文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如今,一种全新的“责任消费”观念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罗德公关公司和清华大学2011年发布的《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报告》及《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报告》显示,与前两期调研结果相比,2011年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以快速消费品行业为例,汇总“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人群比例为84.3%,远超过去年的54.7%;消费者购买行为受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也呈上升趋势
期刊
寻找与众不同的一天    今天是2月29日,是日历上为保持日期与季节一致而多出来的一天。这是4年才出现一次的神秘日子,为什么不在这一天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呢?想一想时间和心境关系而一直未达成的心愿。无论是思考人生还是举办派对,都别让这一天过得索然无味。  01. 泡在温暖的浴缸里,思考自己可以为社区做哪些改变。  02. 出门,在小区里看看植物,看看有多少种是自己不认识的,拍下照片,试着查找资料,
期刊
危险的食品,带给我们的不是饥饿,而是恐惧。中国的蒙牛乳业公司,再一次给中国消费者下了一把刀子,查出了致癌物,对这个公司而言,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切实地伤害消费者。  庞大的国家,在这些恐惧面前,一群人关注于安全的农业和食物体系。并逐渐成为潮流。  这就是AFNs。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简称CSA)、消费合作社(CO-OP)、农夫市集(Farm
期刊
2011年岁末,体育与公益在深圳喜结连理,吸引千人捧场。预计不久的将来,体育与公益将会成双成对出现在天南海北。  你看,他们来了——沿着大梅沙、小梅沙、马峦山郊野公园一带的环山公路,近7000名运动员浩浩荡荡、连成一片,为爱奔跑。12月18日,“为爱奔跑壹基金2011深圳(盐田)山地马拉松赛”吸引了6986名运动员参与,全部赛程42.195公里,同时分设21公里半程组和11公里体验组。参赛者在活动
期刊
成为街头游击园艺师   1973年,艺术家Liz和伙伴们占据一片脏乱的闲置用地,移除垃圾与废物开辟花园,他们希望跟纽约政府争取使用权,最后获得政府的支持。  他们是游击园圃(guerrilla gardening)的倡导者,所谓游击园圃,就是一种在世界各地进行非正规的园艺农耕行动。它的內容很简单──在公共场所进行园艺,希望唤醒大众对公共空间的忽视以及土地使用权的问题,重新正视我们的公共土地。  英
期刊
当马克先生和安安先生的婚礼引起潮水般的争论;  当“蓝颜”“红颜”成为潮流关键词;  当越来越多独身主义者在城市角落眼神暧昧、四下睃寻……  一切似乎都在印证斯特劳斯为《家庭史》写的那段序言:“人们再不相信家庭会从最古老的形式沿着唯一的线向其他形式演变。”今天的中国,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向来被视为传统社会稳定基石的传统婚姻家庭,不再是两性关系的唯一承托形式。  独身浪潮终来临  “中国的独身
期刊
重新认识你的社区    中国有那么多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小区,而你却选择了现在这个。也许你并不知道,每个小区在热爱生活的人们心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它并非完美。那么,如何拥有一双发现社区之美的眼睛?你可以:  01. 带上相机,拍摄下你认为社区里独有的风景、人物或者物品,10张照片足矣。  02. 了解社区的历史:它几岁了?都有哪些人曾经住在这里?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03. 发现社区的自然美
期刊
金融危机带给全球的噩梦还在持续,一个全球共识是:世界经济格局将从此发生改变。欧债漫延,金融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全球经济失衡现状将逐步扭转……这些将对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与欧美各国的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2011年11月13日,上海黄浦江畔,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澳大利亚前总理约翰·霍华德、爱尔兰前总理伯蒂·埃亨就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各种问题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比尔·克林顿  (Bill Cl
期刊
书籍在今天,变得纷杂又具有娱乐性,但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改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试着去列一个改变世界的书单吧,承诺一年看完6本以及更多的书,然后找出6本,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我的“六本书改变世界”清单是这样的。    01.《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  作者迈克尔·诺顿是英国“社会变革指南”的创始人,这本书提供了365条创意,也提供了有用的网址和足够的信息。还等什么,行动起来吧,从每一天做起,坚持
期刊
她是经历过大时代大事件的人,有资格对未来抱有不灭的信心,并且毫不吝啬地传播。  文‐本刊记者 寇竹卿 张玥晗    中国财富:相比体制内的教育系统,教育公益组织的长处在哪里?  梁晓燕:我认为,第一,你能够发现资源,第二,和资源形成比较好的共识,资源能为你所用。第三,你能把不同的资源组合起来,第四,你能把资源用到合适的地方去。整合资源就是你的专业能力。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教育公益组织发展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