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72万平方公里辽阔、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三十多个民族。古朴壮丽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淳厚、勤劳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现实与梦想,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风情和习俗。而青海“花儿”是青海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枝璀璨的奇葩,它不像牡丹那样拥有窈窕身姿、显得雍容华贵,却如出水芙蓉一样亭亭玉立、幽香四溢。传统“花儿”演唱会主要有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和民和七里寺“花儿”会等各县乡(镇)村40多个“花儿”会场。其中乐都瞿昙寺“花儿”会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著名的“花儿”盛会区——瞿昙寺
青海省乐都县古属西羌地,明代设碾伯卫。位于湟水中游,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为古代人们劳动、生息的好地方,孕育了丰富的古代文化。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特赐寺额为“瞿昙”的瞿昙寺,位于乐都县城南17公里的瞿昙乡,乡以寺名,足见寺院之影响。背依罗汉山,面临瞿昙河,北傍松花顶,南望照碑山,是一组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群。瞿昙寺的周围群山围绕,近处林木葱茏,郁郁苍苍,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远处乐都南山终年积雪,寒光逼目,“皎洁凌空似玉山”、“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浅水失群鹇”便是其真实的写照。在雪岭翠山的映照下,瞿昙寺更加幽静壮丽,古香古色。这座寺以雄浑古朴、文物珍贵和拥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巨幅彩色壁画驰名西北,被信仰藏传佛教者视为佛教圣地,迢迢远来,进香朝拜;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花儿”盛会区之一。
瞿昙寺隆国殿在群众中影响极大,所以青海“花儿”中以隆国殿起兴的甚多。如在“花儿”中唱道:“瞿昙寺修下的隆国殿,/青山绿水的好看;/会了个妹妹见了个面,/,心里边唱一个少年。”还有唱瞿昙池的如:“瞿昙寺有一个金柱儿钟,/当殿里,/有一口打水的井哩;,把你的“花儿”十分地痛,把我们,“刚痛上一分时肯哩。”“花儿”第一句中“金柱儿钟”指的是瞿昙寺的另一件文物“宣德青铜钟”,它悬挂在寺后钟楼上。钟重一吨,敲起来响彻数十里,也是瞿昙寺的象征物之一。
瞿昙寺“花儿”会美丽的传说
瞿昙寺是九曲黄河的一座大寺,殿宇辉煌,僧侣众多,香火鼎盛。远近香客闻名而来,一心礼佛,广结善缘,江湖土匪也踵迹而至,他们看中的是金塑佛身,殿中财宝。信仰和贪欲在此狭路相逢。相传瞿昙寺在清朝初年香火鼎盛,那时该寺是禁唱“花儿”的。有一年,一股土匪包围了瞿昙寺,当地群众被围困寺内数天,土匪想让寺内僧俗水断粮绝后不攻自破,情况越来越危急。僧人和香客坚守寺院,浴血三昼夜,土匪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仍然狂攻不休,寺院僧俗渐渐支持不住,他们放弃大院,退守殿中。土匪将大殿围成铁桶,断绝水源,企图迫使寺院僧俗屈服。寺主使出诈兵计,扬言说,四乡八堡的援兵即将赶到。匪首看看依山傍河、偏居一隅的瞿昙寺,扬声大笑。这时,奇迹出现了。香客中有一位善唱“花儿”的老农,他跃上屋脊,在土匪如飞蝗的乱箭中,目视高天,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起来:“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阿哥的憨肉肉哟,/摘不到手里是枉然。”一声既起,众声附和:“看上去是容易摘去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他们唱的是《河州大令》。“花儿”产生于高山之巅,大河之滨,其音域与大河同宽阔,其音色与天地同雄浑。在大敌包围中,僧人和香客视敌若无物,此唱彼和,一对一答,这一唱就是两天两夜。歌声像风一样传向四面八方,在黑夜中越传越远。
歌声飞出殿外,传到了正在一步一个等身礼向寺院而来的香客那里。“花儿”是相互开启心扉的钥匙,是传达共同心声的暗语,也是激发生命力的呐喊。走在路上的香客一个答应了,两个答应了,成千上百个答应了,他们相互应答着、呼唤着,从四面八方向瞿昙寺赶来。听觉中的歌声渐渐地化为视觉中的墙,执著地向寺院围裹而来。瞿昙寺变成了“花儿”的海洋,也变成了“花儿”的城堡。附近的香客、脚户还有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被惊动了,都用“花儿”应和,纷纷奔向瞿昙寺,歌声从四方涌来,响成一片,土匪贼兵越听越慌张。在遍野传来的“花儿”声中,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害怕了,一节节“花儿”的旋律抽打着他们的神经,使他们坚硬的心坎如久遭水浸的堤坝,突然松软、溃塌,土匪们逃得飞快。
土匪逃跑了,追在他们后面的仍是众声合唱的“花儿”:“瞿昙寺修下的隆国殿呀,/对面儿照的是宝山;/人伙里看见妹妹的脸,/万花里就你鲜艳。”这是那一年农历六月十四日的事。第二天是六月十五庙会,寺院住持说:没想到这山歌退了贼兵,唱吧!从这以后,为纪念这场死里逃生的劫难,瞿昙寺逐步产生了““花儿”会”。“花儿”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他们展舒胸怀,尽情地抒发着人生的浪漫。土匪逃跑之后数百年,朝代换了许多次,“花儿”也唱了数百年,直到如今,不曾间歇。生时唱,死时唱,聚也唱,散也唱,唱的都是一波三折的“花儿”。每年到了“花儿”会这几天,人们便放下手中的活儿,撂下心中的事,跋山涉水云集瞿昙寺,千人引、万人和,千人万人唱那时唱时新总也唱不完的“花儿”。
瞿昙寺“花儿”会的内容与形式
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开庙会起逐渐发展成了一定的规模。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瞿昙寺“花儿”会在新城街外的道路两旁举行,十四日拉开序幕,十五日进入高潮,十六日收尾。从新城行走到瞿昙寺大殿,整个道路两旁的帐篷、布帷扎得满满的,道路水泄不通,颇有“车水马龙人如潮”之势。这里唱“花儿”形式很随便,只听跌宕起伏的“花儿”和着唢呐、二胡、笛子一路地飞,夹着人欢马叫,十分热闹。
从新城街到瞿坛寺大殿,歌手们在道路两边的许多空间设据点,有的在帐内对唱,有的在露天竞赛;拉的圈子或大或小,聚集人数或多或少。各自拉开赛“花儿”的阵势。“开靶”的多是女艺人,精神抖擞,即兴抒情舌底生香,向应战者发出扣人心弦的歌声:“雄鹰在半天里转三转,/翅膀在云彩里翘了;/少年的把式往前站,/比武的时刻到了。”一经交锋便不再泛泛地唱了,而是系统性地唱“有根本的“花儿””,有板有眼有根有据,一问一答从头到尾,依次献唱,争夺魁首。待到“深夜千帐灯火时”,歌手重聚邀朋请友,再次进行“花儿”的长夜赛。词日:“天上的星星麻拉拉,/大星把小星压了;/各个帐篷里出唱家,/“花儿”哈唱不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瞿坛寺“花儿会”的参加者以乐都南山的藏、汉两个民族的群众为主,也有其他县份以及甘肃临夏的歌手。“花儿”会期间,来自邻近各地的民间“花儿”歌手云集于此,尽情对歌。““花儿”会” 上,会看到人们身穿各色绸缎做面的藏袍,每人头戴一顶大檐毡帽,帽上插满真假花卉,腰间系刺绣精美的腰带,脖子上手上头上还挂有闪闪发亮的饰物,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在演唱曲令上,除当地的《碾伯令》外,还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会上唱的最多的是《依呀依令》。此外藏族人民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的演唱。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其中最能体现瞿昙寺“花儿”会民间特色的就是两个阵营的对歌。用汉、藏两种语言搅在一起演唱的“风搅雪“花儿””,这是瞿坛寺“花儿”会较独特的演唱形式。’
瞿昙寺周围的民俗活动不少,这里有“花儿”会、射箭活动等,其中以射箭最具特色。“北山跑马,南山射箭”,这谚语是当地人对乐都北山、南山大型民俗活动的概括。而“角仓箭手”在整个青海地区也颇具声望。据说清朝时,这里还出过几个以箭术超凡而中科的武进士。南山的射箭活动一般多在农历四五月举行。这时春耕已完,青苗初绿,天气暖和,人心舒畅,正是举行大型民俗活动的好季节。射箭地点也不固定,轮流择地,主要是村落之间相互邀约。箭手有藏、回、汉各族人,大家相互竞赛,交流射技。
瞿昙寺“花儿”内容,分抒情、叙事两大类,前者居多,即兴编词。大都反映男女爱慕之情,是各族人民群众血汗和思想情感的结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有快乐的、喜爱的、也有痛苦的、憎恨的,由此而发出的反抗的、诅咒的、同情的、斗争的呼喊,也就是用“花儿”歌唱自己的生活、劳动、爱情,歌唱心中的愿望、娱乐和欢欣,把人们的七情六欲和爱情的悲欢离合表达得淋漓尽致。
瞿昙寺“花儿”曲调(群众称“令儿”),青海普遍流行的有《阿哥的白牡丹令》、《尕马儿拉回来令》、《水红花令》、《马营令》、《直令》、《保安令》、《撒拉令》《依呀依令》、《东乡令》、《河洲令》等几百种,这些“令儿”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奔放,旋律婉转流畅。
瞿昙寺“花儿”的形式,通常为独唱或对唱,一般四句为一首,有的以词牌形式叙述,六句为一首,前两句是比喻、兴叹,引起下边所要表达的内容;后两句是所要表达的主题,起唱时有一长拖音,哎哟的意思是在郊原野外相距较远,二人对唱引起对方的注意之故吧。
现将具有哲理性的瞿昙寺“花儿”列举几首:
反映亲情、友情的:“北斗七星乾坤里转,/明月亮,/一年里有几次能圆;/一青一黄的又一年,,好朋友,/一年里有几次团圆。”
反映历史事件的:“轩辕坟里的狐狸精,/她害了殷纣王了;/争名夺利的一场空,/甭把个心思想了。”
反映人际关系的:“赵匡胤拿的是盘龙棍,/千里路送了个京娘;/钱财看轻人看重,/维人者全凭个心肠。”
反映丑恶现象的:“砚台墨盒一样黑,/比不上贪官的心黑;/豺狼的心肝狗的肺,/泡在个清水里发霉。”
反映纯贞爱情的:“刀枪矛子的不要怕,/没犯个法,/九龙口里站下;/尕妹是宫灯尕哥是蜡,/大堂上,/大红的灯笼哈挂下。”
反映美好生活的:“大地是琵琶江河是弦,/琴头上挂的是彩虹;/小康的日子多舒坦,/好日子过了个受瘾。”
瞿昙寺“花儿”会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对“花儿”会的生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乐都县是河湟地区有名的“文化县”,瞿昙寺“花儿”会因而成为研究大型民俗活动与地方文化发展关系最好的典型个案。瞿昙寺“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多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作为有影响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在当地发挥着促进民间物资交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丰富民众生活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
著名的“花儿”盛会区——瞿昙寺
青海省乐都县古属西羌地,明代设碾伯卫。位于湟水中游,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为古代人们劳动、生息的好地方,孕育了丰富的古代文化。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特赐寺额为“瞿昙”的瞿昙寺,位于乐都县城南17公里的瞿昙乡,乡以寺名,足见寺院之影响。背依罗汉山,面临瞿昙河,北傍松花顶,南望照碑山,是一组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群。瞿昙寺的周围群山围绕,近处林木葱茏,郁郁苍苍,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远处乐都南山终年积雪,寒光逼目,“皎洁凌空似玉山”、“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浅水失群鹇”便是其真实的写照。在雪岭翠山的映照下,瞿昙寺更加幽静壮丽,古香古色。这座寺以雄浑古朴、文物珍贵和拥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巨幅彩色壁画驰名西北,被信仰藏传佛教者视为佛教圣地,迢迢远来,进香朝拜;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花儿”盛会区之一。
瞿昙寺隆国殿在群众中影响极大,所以青海“花儿”中以隆国殿起兴的甚多。如在“花儿”中唱道:“瞿昙寺修下的隆国殿,/青山绿水的好看;/会了个妹妹见了个面,/,心里边唱一个少年。”还有唱瞿昙池的如:“瞿昙寺有一个金柱儿钟,/当殿里,/有一口打水的井哩;,把你的“花儿”十分地痛,把我们,“刚痛上一分时肯哩。”“花儿”第一句中“金柱儿钟”指的是瞿昙寺的另一件文物“宣德青铜钟”,它悬挂在寺后钟楼上。钟重一吨,敲起来响彻数十里,也是瞿昙寺的象征物之一。
瞿昙寺“花儿”会美丽的传说
瞿昙寺是九曲黄河的一座大寺,殿宇辉煌,僧侣众多,香火鼎盛。远近香客闻名而来,一心礼佛,广结善缘,江湖土匪也踵迹而至,他们看中的是金塑佛身,殿中财宝。信仰和贪欲在此狭路相逢。相传瞿昙寺在清朝初年香火鼎盛,那时该寺是禁唱“花儿”的。有一年,一股土匪包围了瞿昙寺,当地群众被围困寺内数天,土匪想让寺内僧俗水断粮绝后不攻自破,情况越来越危急。僧人和香客坚守寺院,浴血三昼夜,土匪仗着人多势众,武器精良,仍然狂攻不休,寺院僧俗渐渐支持不住,他们放弃大院,退守殿中。土匪将大殿围成铁桶,断绝水源,企图迫使寺院僧俗屈服。寺主使出诈兵计,扬言说,四乡八堡的援兵即将赶到。匪首看看依山傍河、偏居一隅的瞿昙寺,扬声大笑。这时,奇迹出现了。香客中有一位善唱“花儿”的老农,他跃上屋脊,在土匪如飞蝗的乱箭中,目视高天,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起来:“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阿哥的憨肉肉哟,/摘不到手里是枉然。”一声既起,众声附和:“看上去是容易摘去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他们唱的是《河州大令》。“花儿”产生于高山之巅,大河之滨,其音域与大河同宽阔,其音色与天地同雄浑。在大敌包围中,僧人和香客视敌若无物,此唱彼和,一对一答,这一唱就是两天两夜。歌声像风一样传向四面八方,在黑夜中越传越远。
歌声飞出殿外,传到了正在一步一个等身礼向寺院而来的香客那里。“花儿”是相互开启心扉的钥匙,是传达共同心声的暗语,也是激发生命力的呐喊。走在路上的香客一个答应了,两个答应了,成千上百个答应了,他们相互应答着、呼唤着,从四面八方向瞿昙寺赶来。听觉中的歌声渐渐地化为视觉中的墙,执著地向寺院围裹而来。瞿昙寺变成了“花儿”的海洋,也变成了“花儿”的城堡。附近的香客、脚户还有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被惊动了,都用“花儿”应和,纷纷奔向瞿昙寺,歌声从四方涌来,响成一片,土匪贼兵越听越慌张。在遍野传来的“花儿”声中,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害怕了,一节节“花儿”的旋律抽打着他们的神经,使他们坚硬的心坎如久遭水浸的堤坝,突然松软、溃塌,土匪们逃得飞快。
土匪逃跑了,追在他们后面的仍是众声合唱的“花儿”:“瞿昙寺修下的隆国殿呀,/对面儿照的是宝山;/人伙里看见妹妹的脸,/万花里就你鲜艳。”这是那一年农历六月十四日的事。第二天是六月十五庙会,寺院住持说:没想到这山歌退了贼兵,唱吧!从这以后,为纪念这场死里逃生的劫难,瞿昙寺逐步产生了““花儿”会”。“花儿”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他们展舒胸怀,尽情地抒发着人生的浪漫。土匪逃跑之后数百年,朝代换了许多次,“花儿”也唱了数百年,直到如今,不曾间歇。生时唱,死时唱,聚也唱,散也唱,唱的都是一波三折的“花儿”。每年到了“花儿”会这几天,人们便放下手中的活儿,撂下心中的事,跋山涉水云集瞿昙寺,千人引、万人和,千人万人唱那时唱时新总也唱不完的“花儿”。
瞿昙寺“花儿”会的内容与形式
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开庙会起逐渐发展成了一定的规模。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瞿昙寺“花儿”会在新城街外的道路两旁举行,十四日拉开序幕,十五日进入高潮,十六日收尾。从新城行走到瞿昙寺大殿,整个道路两旁的帐篷、布帷扎得满满的,道路水泄不通,颇有“车水马龙人如潮”之势。这里唱“花儿”形式很随便,只听跌宕起伏的“花儿”和着唢呐、二胡、笛子一路地飞,夹着人欢马叫,十分热闹。
从新城街到瞿坛寺大殿,歌手们在道路两边的许多空间设据点,有的在帐内对唱,有的在露天竞赛;拉的圈子或大或小,聚集人数或多或少。各自拉开赛“花儿”的阵势。“开靶”的多是女艺人,精神抖擞,即兴抒情舌底生香,向应战者发出扣人心弦的歌声:“雄鹰在半天里转三转,/翅膀在云彩里翘了;/少年的把式往前站,/比武的时刻到了。”一经交锋便不再泛泛地唱了,而是系统性地唱“有根本的“花儿””,有板有眼有根有据,一问一答从头到尾,依次献唱,争夺魁首。待到“深夜千帐灯火时”,歌手重聚邀朋请友,再次进行“花儿”的长夜赛。词日:“天上的星星麻拉拉,/大星把小星压了;/各个帐篷里出唱家,/“花儿”哈唱不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瞿坛寺“花儿会”的参加者以乐都南山的藏、汉两个民族的群众为主,也有其他县份以及甘肃临夏的歌手。“花儿”会期间,来自邻近各地的民间“花儿”歌手云集于此,尽情对歌。““花儿”会” 上,会看到人们身穿各色绸缎做面的藏袍,每人头戴一顶大檐毡帽,帽上插满真假花卉,腰间系刺绣精美的腰带,脖子上手上头上还挂有闪闪发亮的饰物,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在演唱曲令上,除当地的《碾伯令》外,还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会上唱的最多的是《依呀依令》。此外藏族人民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的演唱。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其中最能体现瞿昙寺“花儿”会民间特色的就是两个阵营的对歌。用汉、藏两种语言搅在一起演唱的“风搅雪“花儿””,这是瞿坛寺“花儿”会较独特的演唱形式。’
瞿昙寺周围的民俗活动不少,这里有“花儿”会、射箭活动等,其中以射箭最具特色。“北山跑马,南山射箭”,这谚语是当地人对乐都北山、南山大型民俗活动的概括。而“角仓箭手”在整个青海地区也颇具声望。据说清朝时,这里还出过几个以箭术超凡而中科的武进士。南山的射箭活动一般多在农历四五月举行。这时春耕已完,青苗初绿,天气暖和,人心舒畅,正是举行大型民俗活动的好季节。射箭地点也不固定,轮流择地,主要是村落之间相互邀约。箭手有藏、回、汉各族人,大家相互竞赛,交流射技。
瞿昙寺“花儿”内容,分抒情、叙事两大类,前者居多,即兴编词。大都反映男女爱慕之情,是各族人民群众血汗和思想情感的结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有快乐的、喜爱的、也有痛苦的、憎恨的,由此而发出的反抗的、诅咒的、同情的、斗争的呼喊,也就是用“花儿”歌唱自己的生活、劳动、爱情,歌唱心中的愿望、娱乐和欢欣,把人们的七情六欲和爱情的悲欢离合表达得淋漓尽致。
瞿昙寺“花儿”曲调(群众称“令儿”),青海普遍流行的有《阿哥的白牡丹令》、《尕马儿拉回来令》、《水红花令》、《马营令》、《直令》、《保安令》、《撒拉令》《依呀依令》、《东乡令》、《河洲令》等几百种,这些“令儿”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奔放,旋律婉转流畅。
瞿昙寺“花儿”的形式,通常为独唱或对唱,一般四句为一首,有的以词牌形式叙述,六句为一首,前两句是比喻、兴叹,引起下边所要表达的内容;后两句是所要表达的主题,起唱时有一长拖音,哎哟的意思是在郊原野外相距较远,二人对唱引起对方的注意之故吧。
现将具有哲理性的瞿昙寺“花儿”列举几首:
反映亲情、友情的:“北斗七星乾坤里转,/明月亮,/一年里有几次能圆;/一青一黄的又一年,,好朋友,/一年里有几次团圆。”
反映历史事件的:“轩辕坟里的狐狸精,/她害了殷纣王了;/争名夺利的一场空,/甭把个心思想了。”
反映人际关系的:“赵匡胤拿的是盘龙棍,/千里路送了个京娘;/钱财看轻人看重,/维人者全凭个心肠。”
反映丑恶现象的:“砚台墨盒一样黑,/比不上贪官的心黑;/豺狼的心肝狗的肺,/泡在个清水里发霉。”
反映纯贞爱情的:“刀枪矛子的不要怕,/没犯个法,/九龙口里站下;/尕妹是宫灯尕哥是蜡,/大堂上,/大红的灯笼哈挂下。”
反映美好生活的:“大地是琵琶江河是弦,/琴头上挂的是彩虹;/小康的日子多舒坦,/好日子过了个受瘾。”
瞿昙寺“花儿”会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对“花儿”会的生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乐都县是河湟地区有名的“文化县”,瞿昙寺“花儿”会因而成为研究大型民俗活动与地方文化发展关系最好的典型个案。瞿昙寺“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多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作为有影响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在当地发挥着促进民间物资交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丰富民众生活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