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爱菊原因之我见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他蔑视富贵、安贫乐道、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获得了后世进步理想人士的敬仰,人们常常把他的这种可贵品德与“凌风傲雪”的菊花相提并论。由于陶渊明对菊花的爱好和描写,在后世人的心目中,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但是,如果结合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就会发现,陶渊明推崇菊花、爱菊的真正原因,乃是为了服食菊花、饮菊花酒,爱菊花是爱菊花的药用价值。
  要弄清陶渊明爱菊的原因,需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一)陶渊明采菊是否是为了食用?(二)陶渊明是否会酿酒,特别是是否会酿菊花酒?(三)陶渊明食菊、饮菊花酒是否为了延年、长寿?这里我们可依据现存陶渊明诗文咏菊的篇章来进行探讨。
  第一,陶渊明采菊是为了服食菊花。现存陶渊明诗文中,没有谈到他是为了观赏菊花。著名的《饮酒》其五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说他赏菊,而是“采菊”时,看到了“南山”。而采菊却正是为了服食。《九日闲居序》中说:“余閑居,爱九重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即重九之花,也就是菊花。逯钦立先生推算,这首诗作于诗人五十四岁时,这正是诗人“家贫缺酒”时期,所以他“持醪靡由”。没有酒,只好面对满园菊花而“空服九华”。无酒而吃花,所以谓“空服”。由此可见,陶渊明服食菊花是有根据的。
  第二,陶渊明会酿酒,而且会酿菊花酒。陶渊明会酿酒,而且会酿菊花酒,这可以从史书和他的诗文中找到证明。《宋书·陶渊明传》在说到他任彭泽令时说:“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清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秫”是粘高粱,“秔”是粳稻。为什么陶渊明“妻子”要“种秔”,而陶渊明却坚持多“种秫”呢?原因很简单,“妻子”是从生活上考虑的,稻米可以吃,而陶渊明要多种高粱,乃因为高粱可以酿酒。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序里,可以得到:“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做彭泽令,可以得到一部分公田,用收获的粮食酿酒,足够自己喝的了。那么,陶渊明会酿酒吗?会的。《和郭主薄诗》其一说:“舂秫酿美酒,酒熟吾自斟”,说的是舂高粱作酒,“酒熟”后,自斟自酌。
  第三,陶渊明食菊、饮菊花酒确实是为了延年益寿。《九日闲居序》说得很明白: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所谓“颓龄”,指的是衰老之年,“制”,制止,禁止也。所以,“制颓龄”,指禁止衰老、防止衰老,亦即延年益寿的另一种说法。再看屡屡被人津津乐道的《饮酒》其五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多数注本均解释“南山”为“庐山”,认为是写景名句。唯王瑶先生《陶渊明集》注中说:“相传服菊可以延年,采菊是为了服食。《诗经》上说‘如南山之寿’,‘南山’是‘寿考’的象征。”这样的解释颇为新奇。王先生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他对这句诗的意思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以“南山”为“寿考”的象征,古已有之,且传承至今。《诗经·小雅·天保》有“如南山之寿”之句,即是在今天,我们祝福老年人健康长寿时,也会说“寿比南山”。因而,陶渊明的这两句诗,不只是写了他“采菊”时“见”到了南山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对当时诗人心理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时已五十多岁的诗人,已经感到了“颓龄”的降临。当他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时,而且,这菊花是他准备用来泡制“制颓龄”的菊花酒的,在“悠然”的心境中,“南山”呈现在了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仿佛感到自己的“南山之寿”也“悠然”可见了。所以,这句在写景中间运用了《诗经》之典,却一丝不留痕迹地把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心境巧妙地结合了起来。由此可见,诗人饮菊花酒,确实是为了延年益寿。
  综上所述,我认为,“晋陶渊明独爱菊”是可以肯定的。他爱菊是因为菊花有“凌风傲雪”的品格、是因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也”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现存陶诗中咏菊的篇章,还没有发现一处是颂扬菊花品格的。也就是说陶渊明从来没有把菊拟人化,他只是把菊看成是一种自然之物,是一种可以观赏、服食、饮用的延年益寿的药用花卉。所以,他的爱菊、采摘乃至食用菊花、饮用菊花酒,都是为了它的药用价值,为了“制颓龄”而有“南山之寿”。这正是当时一般文人士大夫,包括那些隐士对生命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的共同心理。正因为陶渊明是如此爱菊花,而他又是一位著名的隐士兼诗人,他的诗歌,特别是他咏菊的一些诗,又写得那样的美,后世之人遂把菊花看成是陶渊明的象征,是所谓“花之隐逸者”。这种看法未尝不可,因为陶渊明憎恶官场,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热爱田园,向往大自然的纯洁,清正的人格,正是菊花的这种自然属性的真实写照。但是,反过来说,陶渊明之爱菊,是因为爱菊花的这种“品性”,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总之,通过上面的探讨,可以得出结论,陶渊明爱菊的真正原因,是爱菊花的服食性,爱的是它的食用价值,他爱的是饮菊花酒,爱的是菊花的药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瑶《陶渊明集》.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
  2.罗宗强 陈洪 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出版。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4.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史讲稿》(二).远距离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
  5.郭瑞林 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所倡导和设计的新概念作业,从学科教材出发,依托于双基的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努力拓展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深入实践、主动探究,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唤醒学生的灵性,让作业改革走出工具化的误区,走入一条新颖的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作业 新概念 学生发展 减负增效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知识技
期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生作业的状况却是量大繁重、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评价单一、机械重复,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我们随全县作业改革的大潮,积极构建快乐拓展型作业,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全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快乐拓
期刊
摘 要: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互动教学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给学生 自主生动 课堂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的要求日趋突出,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所呈现的突出作用越来越明显。师生互动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相互承认与尊重,相互展现与合作,通过多种方式相互作用、相互沟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语文是一门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而课堂又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因此,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激发思维动机;引导探究,培养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提高思维品质;布置作业,开阔思维空间。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关键词:思维动机 数学课堂 思维训练 情境设计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数学是培养人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而课堂又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因
期刊
摘 要:历史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无法全部预设,往往会出现“意外”。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契机,运用“急智”解决问题、创设风景,这也正是互动课堂的精彩所在。  关键词:课堂预设 急智 契机 精彩  文喆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学科更应当从人的角度、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学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变性,动态的过程无法全部预设,在师生、生生、
期刊
摘 要:1.很多教师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存在提问时缺乏公正性和全面性,导致很多孩子产生了自卑的心理。2.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全面性和公平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每一位孩子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正性 全面性 自信 随机性 偏颇性 自卑  课堂提问,是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的一种艺术,能活跃课堂气氛
期刊
摘 要: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和创新探索新知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既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足见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兴趣 新知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创设故事性
期刊
问题,是发展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设计一些具有开发学生智力而又难度适宜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去思考探索呢?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应当根据学科及教材的特點、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  下面就浅谈一下使本人受益的几种方法:  第一,观察法。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能不能精细地观察事物,是检验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多凭借教材,提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评价的标准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 教学评价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
期刊
阅读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触摸灵魂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最后的完成者”。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受、思想理念各不相同,阅读时的切入点也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的接受创造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学生在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