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让自己的孩子做个“小绅士”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教孩子说话使用礼貌用语以外,生活中的行为礼节也是要不断培养的哦!
日常敲门的礼节
当当到伯父家过周末,一天下来和堂哥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上,当当忽然想让伯父带他和堂哥去图书市场逛逛,赶紧来到伯父的卧室推门就进。正在电脑前工作的伯父吃了一惊,皱了皱眉头告诉当当明天再说。当当有些不高兴,正准备转身出去,突然听到敲门声,原来堂哥在外面。当当奇怪地看着堂哥,问道:“去爸爸妈妈房间还要敲门?”
孩子最早接触的礼节是家庭礼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不仅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也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有些父母认为,进房间敲门是一种礼貌,但在自己家里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如果自家人也敲门,那就是客套了。其实即使在家里,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隐私权,也希望有自己的小小空间。教育孩子尊重父母,不要仅仅局限在语言上,如让孩子与长辈说话不能用“哎”、“喂”等,还要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别人的感受。这样,当他们进入学校或社会时,就不会因不讲礼貌而到处碰壁或者产生较强的不适应感。
培养方法
首先,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进房间先敲门是一个基本礼节,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即使和父母也应该如此。如果父母房间的门关着,想进去要先敲门,得到允许才能进。
当孩子不能遵守时,家长要及时提醒。要是孩子已经形成进父母房间不敲门的习惯,家长就需要多次提醒;当孩子做对了的时候,家长要用语言再加上表情来表示赞赏。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这一习惯,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经常关上卧室的门。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会很好奇,常常推开门看一看父母在干什么,慢慢地,他们就会明白这不过是父母的一种生活习惯,同时,也就逐渐接受了“要敲门”这一礼节。
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让他们接受这一礼节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先遵守礼貌,进孩子的房间也先敲敲门,不要搞“突然袭击”,得到孩子的允许后再进去。尊重是互相的,家长不能只要求孩子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任意而行。家庭成员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对那些不喜欢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害怕父母将门关起来的孩子,家长可以把关门、敲门、开门变成游戏,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逐渐克服害怕的胆怯心理。
平时待客的礼节
平时,有的父母喜欢请一些朋友到家里做客,有时甚至高朋满座。有的孩子人越多就越兴奋,有说有笑地主动跟客人聊天,客人往往也比较喜欢跟他们开玩笑。但部分孩子这时候往往得寸进尺,对客人一点礼貌都没有,有时候让父母感到非常尴尬。还有的孩子则性格内向,看到家里来客人,羞于打招呼,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屋里。
活泼的孩子往往很招人喜欢,客人愿意和他们玩儿,有他们在也可以调节气氛。但有的孩子非常粘人,家长可以利用他们精力旺盛的特点,让孩子为客人洗苹果、拿糖,为客人讲故事等,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又让他们知道如何招待客人才是得体的。当客人告辞时,父母应带着孩子送别客人。
培养方法
家长可以利用假期,教给孩子适当、得体的招待客人的方法。客人一进门,父母带着孩子迎接客人,把孩子介绍给客人:“这是我的孩子,名字叫……”然后向孩子介绍客人,要孩子礼貌地打招呼。
如果客人带了礼物,一定要让孩子双手接过,同时说:“谢谢”。如果当场打开,最好有几句赞美之辞。
公共场所的礼节
“轻声、慢行、靠右走”,这句话在任何公共场合都是适用的。遵守公共秩序是公德心的体现,受益者是广大公众,也包括我们自己。
暑假里林林陪妈妈到银行取钱,很多人乱哄哄地围在款台旁,一米线内站着好几个人,结果每个人取钱都不方便;逛商店时林林和妈妈乘电梯,大家三三两两有的站左边、有的站右边,工作人员不停提醒:“请大家靠右站”。因为按照国际惯例,扶梯左侧应该预留给有紧急情况的人。
现代社会,遵守公共秩序是一个人素质、涵养的体现。这些基本的规范,家长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学习,使他们自觉遵守并形成习惯。
培养方法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自觉遵守礼仪秩序,给孩子以榜样教育。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吃亏,上车非得抢个座给孩子,不主动给最需要座位的人让座。孩子耳濡目染,行为方面自然会带着家长的影子。
教育无处不在。看到工作人员维持扶梯秩序,家长在自己自觉遵守的同时还可以跟孩子一起总结,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走右侧?上下楼梯要不要走在右侧?在人行道上要不要走在右侧?还有什么地方需要遵守公共秩序?为什么要这样做?……
从细节处培养孩子讲礼节的习惯,使孩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孩子就一定会很积极主动地去做,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日常敲门的礼节
当当到伯父家过周末,一天下来和堂哥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上,当当忽然想让伯父带他和堂哥去图书市场逛逛,赶紧来到伯父的卧室推门就进。正在电脑前工作的伯父吃了一惊,皱了皱眉头告诉当当明天再说。当当有些不高兴,正准备转身出去,突然听到敲门声,原来堂哥在外面。当当奇怪地看着堂哥,问道:“去爸爸妈妈房间还要敲门?”
孩子最早接触的礼节是家庭礼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不仅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也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有些父母认为,进房间敲门是一种礼貌,但在自己家里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如果自家人也敲门,那就是客套了。其实即使在家里,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隐私权,也希望有自己的小小空间。教育孩子尊重父母,不要仅仅局限在语言上,如让孩子与长辈说话不能用“哎”、“喂”等,还要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别人的感受。这样,当他们进入学校或社会时,就不会因不讲礼貌而到处碰壁或者产生较强的不适应感。
培养方法
首先,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进房间先敲门是一个基本礼节,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即使和父母也应该如此。如果父母房间的门关着,想进去要先敲门,得到允许才能进。
当孩子不能遵守时,家长要及时提醒。要是孩子已经形成进父母房间不敲门的习惯,家长就需要多次提醒;当孩子做对了的时候,家长要用语言再加上表情来表示赞赏。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这一习惯,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经常关上卧室的门。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会很好奇,常常推开门看一看父母在干什么,慢慢地,他们就会明白这不过是父母的一种生活习惯,同时,也就逐渐接受了“要敲门”这一礼节。
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让他们接受这一礼节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先遵守礼貌,进孩子的房间也先敲敲门,不要搞“突然袭击”,得到孩子的允许后再进去。尊重是互相的,家长不能只要求孩子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任意而行。家庭成员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对那些不喜欢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害怕父母将门关起来的孩子,家长可以把关门、敲门、开门变成游戏,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逐渐克服害怕的胆怯心理。
平时待客的礼节
平时,有的父母喜欢请一些朋友到家里做客,有时甚至高朋满座。有的孩子人越多就越兴奋,有说有笑地主动跟客人聊天,客人往往也比较喜欢跟他们开玩笑。但部分孩子这时候往往得寸进尺,对客人一点礼貌都没有,有时候让父母感到非常尴尬。还有的孩子则性格内向,看到家里来客人,羞于打招呼,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屋里。
活泼的孩子往往很招人喜欢,客人愿意和他们玩儿,有他们在也可以调节气氛。但有的孩子非常粘人,家长可以利用他们精力旺盛的特点,让孩子为客人洗苹果、拿糖,为客人讲故事等,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又让他们知道如何招待客人才是得体的。当客人告辞时,父母应带着孩子送别客人。
培养方法
家长可以利用假期,教给孩子适当、得体的招待客人的方法。客人一进门,父母带着孩子迎接客人,把孩子介绍给客人:“这是我的孩子,名字叫……”然后向孩子介绍客人,要孩子礼貌地打招呼。
如果客人带了礼物,一定要让孩子双手接过,同时说:“谢谢”。如果当场打开,最好有几句赞美之辞。
公共场所的礼节
“轻声、慢行、靠右走”,这句话在任何公共场合都是适用的。遵守公共秩序是公德心的体现,受益者是广大公众,也包括我们自己。
暑假里林林陪妈妈到银行取钱,很多人乱哄哄地围在款台旁,一米线内站着好几个人,结果每个人取钱都不方便;逛商店时林林和妈妈乘电梯,大家三三两两有的站左边、有的站右边,工作人员不停提醒:“请大家靠右站”。因为按照国际惯例,扶梯左侧应该预留给有紧急情况的人。
现代社会,遵守公共秩序是一个人素质、涵养的体现。这些基本的规范,家长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学习,使他们自觉遵守并形成习惯。
培养方法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自觉遵守礼仪秩序,给孩子以榜样教育。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吃亏,上车非得抢个座给孩子,不主动给最需要座位的人让座。孩子耳濡目染,行为方面自然会带着家长的影子。
教育无处不在。看到工作人员维持扶梯秩序,家长在自己自觉遵守的同时还可以跟孩子一起总结,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走右侧?上下楼梯要不要走在右侧?在人行道上要不要走在右侧?还有什么地方需要遵守公共秩序?为什么要这样做?……
从细节处培养孩子讲礼节的习惯,使孩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孩子就一定会很积极主动地去做,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