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意象 赤诚的情怀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g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唱几声粤戏或京剧
  写几排行书或狂草
  哺我乳汁喂我食粮的母亲
  它的名字叫汉语
  我是她象形会意的儿子
  是她方言俚歌的儿子
  我的胸腔里有甲骨文滚烫的血液
  我的嘴唇边有北方话呼啸的风声
  
  二
  
  多少年来,我说出了北方相声、四川龙门阵
  我唱出了闽南的歌仔戏、陕北的信天游
  我还吼出了声母的花开和韵母的春天
  而我愧对母亲,浩博的汉语啊
  我缺少黄河浩荡的肺活量
  缺少长江洪亮而辽远的嗓音
  我喊不出的,只用一管瘦笔
  写下了泰山日出、故宫背影
  写下了陶罐里的鱼纹、丝绸上的路
  写下了贩夫的吆喝和走卒的悲苦
  
  三
  
  在我写破的纸笺上
  在我唱哑的声带里
  那是多少一笔一画的灵与肉
  那又是多少字正腔圆的魄与魂
  哦,汉语的母亲
  我的偏旁是炎部首为黄的母亲
  我多说一个音节她就百鸟朝凤
  我多写一个撇捺她就风生水起
  
  四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
  从风华正茂到垂垂暮年
  这一生,我庆幸我以汉语说话
  以方块字写诗
  我庆幸我生活在这片土地
  做了汉语的儿子
  当了中国的草民
  (选自《山西文学》2009年第5期)
  熊焱,曾用名熊盛荣,“80后”的代表性诗人,贵州瓮人,现居成都。
  《汉语的儿子》是熊焱近期诞生出的又一迸射着强烈爱国主义挚情的力作。这首诗主题丰腴厚重,意象构建大气磅礴、鲜活灵动,情感投入真挚若狂、细腻如水。诗人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汉语的精魂揉融进行云流水般的诗行之中,在时空的穿越中,让汉语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隧道中穿梭行驶,坐着这辆快车,诗人狂奔放吼:做“汉语的儿子”,当“中国的草民”!
  诗中内在的节奏,如同西北黄土高原汉子仰天高亢的呐喊,粗犷而豪放,又如江南水乡商客沿街扯嗓的吆喝,缠绵而柔情,既似长江的喷涌,黄河的咆哮,也像编钟的悠扬。瓮缶的沉稳,诗中处处张扬着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澎湃着每个读者的心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诗的第一节既像一个婴儿在襁褓中的喃喃细语,又像一个母亲摇晃着襁褓哼唱出的缠绵和爱怜,诗人用纯物质的感受喻汉语为“乳汁”和“食粮”,赞美汉语给予“儿子”的哺育,她的形已深入“儿子”的骨髓,她的音已融入“儿子”的血液。在这一节里,诗人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汉字与“我”的母子关系是超过任何物质的精神脊梁。
  第二节,诗人依据第一节锁定的感情基调,穿越时空的隧道,通过对汉语的“读”和“写”两个具体化的行为,来凸显汉语母亲这一伟大意象,并从中抒发对母语的敬畏之情。汉语母亲的形象是通过无数个“我”——甘愿做汉语儿子的炎黄子孙的口“说”、“唱”、“吼”出来的,是通过无数个顶礼膜拜于母语的中华儿女的手用“一管瘦笔”虔诚地描摹、勾勒出来的。然而,这位“母亲”丰韵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情怀又令“我”敬重和愧疚,难于形容她的富丽与壮美。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面对祖国璀璨浩瀚的语言文字,既有骄傲与自豪。又有爱怜和忧患。“声母的花开和韵母的春天”,“黄河浩荡的肺活量”,“长江洪亮而辽远的嗓音”,以及“泰山日出、故宫背影”,“陶罐里的鱼纹、丝绸上的路”,“贩夫的吆喝和走卒的悲苦”,这些形象化的语言。再现了中华历史的厚重、祖国文化的魅力,使这一节在全诗中处于主体地位,让文化与历史、祖国与母亲、汉语与儿子紧紧地融汇在一起,
  第三节,是诗人站在自我的角度更进一步地宣泄汉语的鲜活与灵动。如果说前一节是一个广角镜头的话,那么这一节则是一个分摄镜头。“我写破的纸笺上”,“我唱哑的声带里”。“一笔一画的灵与肉”,“字正腔圆的魄与魂”,是诗人用丰富深邃和流动美妙的诗句对汉语情感的具体表述。假若诗人没有这种对汉语的广阔情怀。不可能有如此大气磅礴的诗情。事实犹鉴:汉语绝非等同于其他语种的字母文字,她美妙的语音、生动的字形、丰富的寓意,尽在她“一笔一画的灵与肉”中,尽在她“字正腔圆的魄与魂”中。她的鲜活就在于“多说一个音节她就百鸟朝凤”,就在于“多写一个撇捺她就风生水起”。这就是“我的偏旁是炎部首为黄的母亲”——汉语!
  第四节,从每个中国人成长的历程道出汉语是炎黄子孙的家,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汉语的精神家园里长大。“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风华正茂到垂垂暮年”,拥有了汉语,就拥有了一生。我们从这一节可见:在中华这个大家庭里,一个个鸿儒由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虔诚,断须苦吟,虽咏唱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虽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佳句名篇,却还是辗转反侧、彻夜不眠。自叹没有达到那个至高的境界。我想,诗人熊焱大概也是属于这一类的人吧!如果所有的炎黄子孙都甘愿做这样的“儿子”。当这样的“草民”,汉语就会更加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
  全诗通过列举汉语的种种特色和精髓,通过震撼历史进出激情的排比文字,通过“儿子”眷眷依怀、“母亲”慈慈相拥的形象,抒发了对汉语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的一种赤诚的情怀。诗人把汉语一个个美妙形象的点连缀起来,形成一个,多棱角的、多情感的爱国层面。
  从诗中也不难看出诗人面对当下外语在中国地位的强大和横行的现状,所显露出的一丝丝的忧患。汉语应该到哪里去?国人对于外来语种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炎黄子孙应该怎样保护和光大自己的母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粗略地理解诗人的答案:必须在好好地掌握母语的前提下,不受纯物质利益的驱使,批判地吸收和兼容外来文化的精髓,使国家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如此看来,当今对待汉语“淡化”,甚至随意篡改、套用汉语的现象,无疑是对汉语的漠视和亵渎。曾有人说,英语要从娃娃抓起,熊焱在诗中却说,汉语要从娃娃抓起,诗人这高屋建瓴的慧眼和敬畏母语的壮举,不得不让我们恭敬和折服。他引导我们做出这样的分析:语言的背后是文化,而文化的背后是实力。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盛行是英美体系获胜的结果。中国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语言文化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自信心不足,故而才有对英语的崇拜:对英语的崇拜。实际上是对本民族文化不自信的体现。目前,二十亿人在学英语,其中大量在中国,两亿多中学生为了英语考试而奋斗,大学生也为了过四六级狂背单词。的确。我国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母语。这一点,似乎连老外也有所察觉。举国学英语。投入太大,产出太小。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绝对是得不偿失、令人反思的。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这首诗里道出了汉语的勇气和信心,体现出了一种良知和责任,对于诗人自己,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骨气。因为只有掌握了自己的母语,才能发扬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建立起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强盛的国家。
  这首诗,我们仍然可以用诗人自己的这句话来作诠释:“于我而言,写作不是一种单纯的兴趣或爱好,而是我想承担的某种良知和责任,以及我想表现的某种勇气和信心,还有毕尽一生也要献出的热血和骨头!”诗人把人间的大爱融入自己的内心体验。让鲜活的意象和赤诚的情怀在诗中表现得真挚而炽烈,诗人在生活的厚度和广度中。用心去观察世界,梳理人生。审视自我,反省自己,在放泄和自赎中,让他的诗歌承担着一份良知和责任,使民族精神在物质横溢的社会中得以返璞和归真。
其他文献
文学常识中有许多与“数字”有关的作品和作家。在考试中会常常遇到,为了便于记忆现作一梳理和归纳。    一、与数字“1”有关的作品和作家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  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期刊
题记:今年暑假,有幸重游南京,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已是一个老者。历史的风云在许多地方留下了痕迹,无法抹去。比如,你的名字。    秦淮     “秦淮河里的水,为何总是香的?”  “十里秦淮,自古佳人多。”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人,她便是西湖湖畔那“妾乘油壁车”的苏小小,纯情而任性的苏小小。与她相比,香君的确是为一个王朝颠簸得过于认真,然而又执著得可爱。  登上媚香楼。抚摸那
期刊
一群幼虫,为自己编织了一个蛹,在其中做着化蝶的梦……  像其他的幼虫一样,他们带着一堆希望躲在蛹里,都梦想在竭尽全力的那一刻能破蛹而出,出来后便是色彩缤纷,各有千秋。  经历了酸甜苦辣。走过了灰暗阴霾。终于迎来了神圣的一刻。他们的蛹裂开了一道缝,金色的光从缝中直射进来,照在他们已进化完好的身体上,冲动而出,看到了他们向往的天空。一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荡,而其他的都呆在原地,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化
期刊
徐志摩(1897—1931)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是浙江海宁人,出身富商家庭,其父徐申如开办电灯厂、布厂、裕通钱庄等。1921年,徐志摩留学英国,在剑桥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那时,他已有妻室,原配夫人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婚,婚后在家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因徐志摩在英读书思念妻子,张幼仪到英国陪读。但不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林长民送女儿林徽
期刊
①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了230万块巨石。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么堆砌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实现如此艰巨的工作。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英里范围内。竟然难以找到类似的石头。  ②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惊人的见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
期刊
小树·孩子    教室外一排小树  教室里一群孩子  小树上落下小鸟  唱着欢乐的歌谣  教室里开着花朵  散着知识的芬芳    小树经历自然的风雨  渐渐长高  孩子沐浴文化的甘霖  慢慢长大  小树伸出绿叶的小手  向孩子招呼  孩子透过智慧的目光  向小树问好  琅琅书声里小树陶醉了  沙沙叶鸣中孩子成熟了    目送一届届孩子  走出教室走进城里的中学  小树也长成参天大树  伐作栋梁时树
期刊
雪泥鸿爪  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世匆匆,转瞬即逝,正如李白曾说过的,“人生者,百代之过客”,能够留下的或者就如同雪泥上的鸿爪吧!后用“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河东狮吼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三·陈季常》:“陈慥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
期刊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朗读有助于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读书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美文不厌百回读,诗的意象美、结构美、音韵美,都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完成的,一些情景交融的精美散文也需要在读中体味作者写景的精妙与感情的细微。其实,“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搭建平台营造气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看重朗读。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熟读精思”,
期刊
摘要:在二期课改的理念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读与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共同构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中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
期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洲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自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上任途中和弟弟苏辙(字子由)分别后,六年来没有见过面。熙宁七年,苏轼请求调往北方,能够和担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的弟弟苏辙更近一些。后来苏轼被贬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密州虽离齐州不算太远,但两年多来,他们也,没能见上一面。对久别弟弟的思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苏轼满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