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封神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神魔小说,可以跟西方的《魔戒》三部曲媲美,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一部神魔小说,又不同于四大名著,自从明朝问世以来,家喻户晓,路人皆知,这部以商灭周兴为背景,涉猎神、魔、人、妖、佛、道种种元素的小说,融战争、志怪、景物、人物、情感、诗词歌赋描写为一炉,值得后人玩味与欣赏。今天,从修行者的视野,再对这部小说作一番解读,以便世人更深刻的认识古老的神传文化和其中的内涵。
作者是谁
有几种说法,有说是明朝许仲琳,有说是一陆姓的道家修行者,从笔者的角度看,具体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书的作者需要具备相当多的道家学识和修养,才能写出这样内涵丰富,才情并茂,栩栩如生,雅俗共赏的小说。这是中华神传文化继承和传颂的一种方式,即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修行者或者是文人,通过这种通俗文学的方式,以历史为基础,写作出教化人心,明晰善恶,弘扬正气,追根溯源,影响深远的佳作来。正所谓:以文载道。
王朝变幻,以此为范
商纣亡周武兴的历史,是上古文明的一个重要时代,其中的善恶对立,人神位次,新旧更替,劫运天数,尊卑贵贱,王侯沿革,因缘际会,相对五千年中任何一次王朝变幻,都更典型和突出,都更值得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可以说是绝佳范本,历史经典。
而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人神妖魔恰逢劫难,上古之人从淳朴到文明,从治理到离乱,从太平到杀伐的过程中,每个生命都需要在纲常伦理迷失的环境和现实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为自己,为族亲,为一方百姓,为祖先后代,善恶交织,正邪混杂,以什么的逻辑和理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演绎出什么样的结果。由人到神,由神到妖,由天到地,由朝歌到西岐,由王侯到渔樵,由山野到海岛,由红尘到世外,谁也不能在外,主动或者是被动的,选择背后的因果,因果过程中的善恶矛盾,正邪博弈,或者是冲动,或者是犹豫,或者是迷茫,或者是决绝,每个生命的态度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决定了自己的将来。
一部《封神演义》,背后多少缘由,传奇中的典范。
无道者必不敬神
千秋之世,道德为尊,商朝承载成汤之道德,成汤能求贤于伊尹,网开生灵于一面,宽仁大德,救生护命,风调雨顺,传位六百年。商纣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文有商容、比干、赵启,武有太师闻仲,黄飞虎,三宫皇后贤良淑德,四大诸侯威震八方。本来是可以创造一个盛世的条件,纣王却是个无道者。
无道者必不敬神。上古时代,人都敬天地,敬鬼神,守道德,守人伦,女娲氏为中华始祖之神,商纣竟然能生亵渎之意,从而触犯神灵,种下因果,因色欲之心招来了千年妖狐,被迷住本性,失去江山社稷。
《封神演义》开篇,讲了一个无道者(商纣)不敬神,警钟长鸣。所有无道的开始往往是不敬神,不敬神则纵欲失德,种下了灭亡的前因。
人和修行人共处一世
上古时代的人,因为道德水准高,民风淳厚,相信神的教诲,神道奇迹就会相应的展现给世人。中华文化始创于道家,修行者在当时得到广泛尊重。从纣王接见云中子,可以看出天子慕道,闻太师也修行过,黄飞虎、张桂芳、崇黑虎、张奎,武将诸侯多有高人异术,与世外修行者有密切的联系。陈塘关守将李靖与西昆仑度厄之人学道,长子金咤拜五龙山文殊广法天尊为师,次子木咤拜九宫山普贤道人为师,哪吒拜干云山太乙真人为师,大根基的孩子往往有道家师父。找徒弟,进山勤修苦练,有出世修成道德神仙的,有学成辅佐君王的,有隐逸民间修身养性的,这在当时的商朝,是普遍的风尚,从教育、用兵、技艺、选拔人才、民俗、制度,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商末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半神半人的文化,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存在于当时人的现实生活中。
商朝的灭亡,预示着上古人与修行者共存的时代结束,主要原因是世人的整体道德下滑,需要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和规则产生,一次次这样的变革,一直走到了今天,岁月久远,世人还以为那是虚构的神话。
商纣为何狠毒凶残
商纣力敌万夫,屠熊搏虎,有盖世雄才。为什么能凶残毒绝冠古今?因为被千年妖狐迷住本性。
所谓:纵欲者招魔。妖魔不是凭空生,而是源于商纣无限放纵人的魔性,纵色欲之心,亵渎神灵,制炮烙之刑止谏诤口,杀妻诛子灭人伦宗庙,设虿盆吞食人肉,杀诸侯失信天下。造鹿台敛天下资财,欺辱臣妻无廉耻心,以玩赏娱乐残虐生命。
君王享人间富贵之极,需守君德,践人伦,护生命,远色欲,纳忠言,知廉耻,节资财,敬天爱民,顺承天意。商纣反其道而行,最后丧家失国,焚尸灭迹古荒台。
商纣集古今罪孽,为后人留下千古借鉴。人不可行恶纵欲,逆天理,灭人性,君王更需守道。恶贯如商纣,最后招来妖魔。
人神谁敢轻誓言
申公豹本是昆仑修行之士,因嫉妒心而挑拨截教和阐教,在师尊面前立下重誓,违背誓言填北海之眼。殷郊、殷洪是纣王之子,负昆仑道家救命之恩,忘杀母惨痛之恨,不听师尊苦心嘱托,逆天而行,助纣为虐,殷郊、殷洪双双立重誓,而两人却都受申公豹挑拨,最后违背誓言,一个太极图上化飞灰,一个夹于山下受梨锄。
一部《封神演义》,就有多处立毒誓不兑现誓言,难逃因果的故事,后人在誓言面前需要再深思。
人身难得
截教、阐教纷争源于有道摧无道,应一千五百年人神之劫,商天数已尽,周武当兴,而上界分歧的关键可能还有动物能否修成正果。
截教门人多有动物修行,得天地灵性,然而动物不能修成正果,恰逢劫数,很多截教门人不能守住心性,被打回原形,千年道行毁于一旦。
乌云仙化为金鳖被西方准提道人钓往西方八德池,虬首仙被打成青毛狮子成为文殊广发天尊的坐骑,灵牙仙被打成白象被普贤道人所收,金光仙被慈航道人打回金毛犼,龟灵圣母被打回乌龟的原形,等等。
野畜类也有修炼有成者,梅山有七怪,他们是白猿、猪、羊、牛、狗、羊、蛇、蜈蚣等七种畜类,修炼而成。而正因为动物不能修成正果,他们才会在武王伐纣时,耐不住寂寞,出山求功名,一场大战,七怪被诛杀。 动物不允许修成正果,即便修持千年,总有劫难。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和西方教主大会万仙阵中,天数使然,也应了动物不能修成正果的天理。
上天悲悯,修行不易,根基不一,道行有深浅,各有归宿。三大士收三坐骑后大兴释教,孔宣大明王等随准提道人去西方世界,封神榜上有名者,归路不一,以慰苦修。
千百年来,得人身难,动物修成正果不被允许,封神榜中用多少生命的故事给了人们一个形象的诠释。
申公豹的嫉妒心
申公豹认为姜子牙道术不如他,无名生出嫉妒之心,嫉妒姜子牙能去封神,他神通广大,他为什么不能。就是因为这颗心,开始戏弄姜子牙,被南极仙翁惩罚,不思悔改,不断挑拨截教阐教之间的矛盾,导致无数修行之士死于商周之杀伐。发毒誓,违誓言,最后被填北海眼。
《封神演义》中的劫难定数,有一个起因就是申公豹的嫉妒之心。可见嫉妒之心,多么可怕,是导致无边罪恶的一个开始。
古人用申公豹之心警惕世人的嫉妒,不去嫉妒之心,修行绝对不能得正果。
殷商仁臣的精神
箕子为奴、比干谏而死、微子去之,这就是所谓的殷商三仁,古人为什么要对殷商三个旧臣的精神赞赏不已,这就是中国古人的重社稷、重祖先、重家国、重文化的伦理和观念。
君王帝制讲家即是国,国即是家,家国昏乱败亡时,必有君王逆天害人,丧德乱性,失政寡助,而作为皇族贵胄,他们的选择又应该是什么?
殷郊和殷洪兄弟俩助纣为虐,助父王也是助恶,同样有成为比干、微子、箕子几种选择。微子是纣王的兄长,屡次进谏无果,远离纣王,后武王灭周,保留了商的血脉,微子成为诸侯国宋国的国君。箕子是纣王的叔父,性耿直,有才能,屡谏纣王不听,不忍离国远去,披发佯狂为奴,归隐鼓琴而自悲。后武王问道箕子,箕子留下《洪范九畴》,带殷商旧臣伍千人东渡朝鲜,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比干为纣王的叔父,辅政重臣,见纣王无道强谏,惹怒纣王,要见圣人七窍玲珑心,被剖心惨死。
殷商三旧臣,国破家亡时,一个留血脉,一个留文化,一个以死谏君,都是因为他们忠于自己的祖先,忠于先王的道德,忠于王道的文化,三种态度,三种选择,留下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家国思想,保存了一个逝去的王朝的宝贵精神。
法器、坐骑和道术
黄飞虎坐骑为五色神牛,姜子牙坐骑为四不像,闻太师坐骑为黑麒麟,哼哈二将坐骑为金睛兽,云霄仙子和龙吉公主坐骑为青鸾,赵公明坐骑为黑虎,道德真君的坐骑为云霞兽。
姜子牙有法器打神鞭、杏黄旗,哪吒脚蹬风火轮、手执乾坤圈,赵公明用定海珠、缚龙索,琼霄、碧霄、云霄娘娘有混元金斗和金铰剪,金咤用遁龙柱,接引道人有十二品金莲、接引宝幡,通天教主有六魂幡、诛仙剑,女娲娘娘有江山社稷图,陆压有钉头七剑书,广成子有番天印,赤精子有阴阳镜,燃灯道人有乾坤尺,灵柩灯,韦护有降魔杵等等。
《封神演义》中的道术让人眼花缭乱,三头六臂、八九玄功、五行遁术、奇门遁、五色神光、千里眼、顺风耳等等。
历史上的神魔小说,哪部能有如此瑰奇,神异的想象力,能将神仙世界的法器、坐骑、道术描写得这样详尽和多彩,不仅仅是文人想象的问题,还需作者具备很深的道家学识和素养,才有可能写出这样的器物和功能,让中国人对这些修行界神秘的术语耳熟能详,将丰富的神传因素留给后人,给最后的时代留下必需的文化。
中华是众生首先选择的土地
世界上任何一部书籍,没有表达过这样的内涵:古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沧桑久远,人神众生,天地各界,来凡尘的首选之地是中华,在中华结缘后,转生到世界各地,奠定人类的道德文化。大齤法弟子都知道过去的这个天机,而古代的书籍中,只有在《封神演义》中出现过类似的描述。
拘留孙入释教成佛,文殊广法天尊后成佛教文殊菩萨,普贤道人后成普贤菩萨,慈航道人后成观世音菩萨,西方教主收孔雀大明王,长耳定光仙,诸多与释教有缘之士,等等。
商周更替,正邪难分,截教阐教之争致使道行高深之士遭杀身之劫,有缘者不在封神榜上,与西方教结缘,继续修行。
学佛者,学道者,诸多法门,可学道后入佛,同样,学佛者亦可以入道,要看缘分,要看自己的选择。东方文明早于西方文明,很多有缘之士,红尘之人,先在中华结下缘,后在西方成就功业。
封神榜里的故事,真实性不论,却透露出独特信息,中国这片土地,历史久远,人口众多,山川壮丽,神传文化最系统,最丰富,为众生的首选之地,或许还隐藏更多更多不为人知的天机!
古乐与道通
古琴为先皇伏羲所创,依凤凰身形而制,以长度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初有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文王后为吊长子伯夷考而增加一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加了一弦,所以,古琴有称“文武七弦琴”。
伯邑考为文王长子,西歧幼主,父亲被拘朝歌七年,明知天数,尽臣子之忠孝,不顾众臣劝阻,见纣王献宝替父王“赎罪”。
伯邑考善古琴,世上无双,丰姿俊雅,引得妖狐起色心,命伯邑考传琴,伯邑考谈乐道。内外五行,六律五音,左手龙睛,右手虎眼,按宫商角徵羽,又有八法:抹,挑,勾,剔,撇,托,打,摘。有六忌:闻哀,恸泣,专心事,忿怒情怀,戒欲,惊。七不弹:疾风骤雨,大悲大哀,衣冠不整,酒醉乱性,不洁进秽,无香近亵,不知音近俗,遇此皆不弹。
伯邑考一番话,谈到了古琴中的手法,音律,环境,心态,修养,反映出古人通过乐道以修身,通过乐道以怡情,通过乐道而学礼,礼乐教化,音乐、古琴可以作为修身的工具。
伯邑考以音拒色诱,以歌荐君王,尽子孝,尽臣忠,甘愿被剁成肉酱。后世伯牙与钟子期奏高山流水,晋嵇康赴刑场奏广陵散,高渐离以琴和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等。
正是:几曲古琴声,多少悠悠意。
作者是谁
有几种说法,有说是明朝许仲琳,有说是一陆姓的道家修行者,从笔者的角度看,具体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书的作者需要具备相当多的道家学识和修养,才能写出这样内涵丰富,才情并茂,栩栩如生,雅俗共赏的小说。这是中华神传文化继承和传颂的一种方式,即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修行者或者是文人,通过这种通俗文学的方式,以历史为基础,写作出教化人心,明晰善恶,弘扬正气,追根溯源,影响深远的佳作来。正所谓:以文载道。
王朝变幻,以此为范
商纣亡周武兴的历史,是上古文明的一个重要时代,其中的善恶对立,人神位次,新旧更替,劫运天数,尊卑贵贱,王侯沿革,因缘际会,相对五千年中任何一次王朝变幻,都更典型和突出,都更值得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可以说是绝佳范本,历史经典。
而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人神妖魔恰逢劫难,上古之人从淳朴到文明,从治理到离乱,从太平到杀伐的过程中,每个生命都需要在纲常伦理迷失的环境和现实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为自己,为族亲,为一方百姓,为祖先后代,善恶交织,正邪混杂,以什么的逻辑和理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演绎出什么样的结果。由人到神,由神到妖,由天到地,由朝歌到西岐,由王侯到渔樵,由山野到海岛,由红尘到世外,谁也不能在外,主动或者是被动的,选择背后的因果,因果过程中的善恶矛盾,正邪博弈,或者是冲动,或者是犹豫,或者是迷茫,或者是决绝,每个生命的态度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决定了自己的将来。
一部《封神演义》,背后多少缘由,传奇中的典范。
无道者必不敬神
千秋之世,道德为尊,商朝承载成汤之道德,成汤能求贤于伊尹,网开生灵于一面,宽仁大德,救生护命,风调雨顺,传位六百年。商纣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文有商容、比干、赵启,武有太师闻仲,黄飞虎,三宫皇后贤良淑德,四大诸侯威震八方。本来是可以创造一个盛世的条件,纣王却是个无道者。
无道者必不敬神。上古时代,人都敬天地,敬鬼神,守道德,守人伦,女娲氏为中华始祖之神,商纣竟然能生亵渎之意,从而触犯神灵,种下因果,因色欲之心招来了千年妖狐,被迷住本性,失去江山社稷。
《封神演义》开篇,讲了一个无道者(商纣)不敬神,警钟长鸣。所有无道的开始往往是不敬神,不敬神则纵欲失德,种下了灭亡的前因。
人和修行人共处一世
上古时代的人,因为道德水准高,民风淳厚,相信神的教诲,神道奇迹就会相应的展现给世人。中华文化始创于道家,修行者在当时得到广泛尊重。从纣王接见云中子,可以看出天子慕道,闻太师也修行过,黄飞虎、张桂芳、崇黑虎、张奎,武将诸侯多有高人异术,与世外修行者有密切的联系。陈塘关守将李靖与西昆仑度厄之人学道,长子金咤拜五龙山文殊广法天尊为师,次子木咤拜九宫山普贤道人为师,哪吒拜干云山太乙真人为师,大根基的孩子往往有道家师父。找徒弟,进山勤修苦练,有出世修成道德神仙的,有学成辅佐君王的,有隐逸民间修身养性的,这在当时的商朝,是普遍的风尚,从教育、用兵、技艺、选拔人才、民俗、制度,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商末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半神半人的文化,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存在于当时人的现实生活中。
商朝的灭亡,预示着上古人与修行者共存的时代结束,主要原因是世人的整体道德下滑,需要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和规则产生,一次次这样的变革,一直走到了今天,岁月久远,世人还以为那是虚构的神话。
商纣为何狠毒凶残
商纣力敌万夫,屠熊搏虎,有盖世雄才。为什么能凶残毒绝冠古今?因为被千年妖狐迷住本性。
所谓:纵欲者招魔。妖魔不是凭空生,而是源于商纣无限放纵人的魔性,纵色欲之心,亵渎神灵,制炮烙之刑止谏诤口,杀妻诛子灭人伦宗庙,设虿盆吞食人肉,杀诸侯失信天下。造鹿台敛天下资财,欺辱臣妻无廉耻心,以玩赏娱乐残虐生命。
君王享人间富贵之极,需守君德,践人伦,护生命,远色欲,纳忠言,知廉耻,节资财,敬天爱民,顺承天意。商纣反其道而行,最后丧家失国,焚尸灭迹古荒台。
商纣集古今罪孽,为后人留下千古借鉴。人不可行恶纵欲,逆天理,灭人性,君王更需守道。恶贯如商纣,最后招来妖魔。
人神谁敢轻誓言
申公豹本是昆仑修行之士,因嫉妒心而挑拨截教和阐教,在师尊面前立下重誓,违背誓言填北海之眼。殷郊、殷洪是纣王之子,负昆仑道家救命之恩,忘杀母惨痛之恨,不听师尊苦心嘱托,逆天而行,助纣为虐,殷郊、殷洪双双立重誓,而两人却都受申公豹挑拨,最后违背誓言,一个太极图上化飞灰,一个夹于山下受梨锄。
一部《封神演义》,就有多处立毒誓不兑现誓言,难逃因果的故事,后人在誓言面前需要再深思。
人身难得
截教、阐教纷争源于有道摧无道,应一千五百年人神之劫,商天数已尽,周武当兴,而上界分歧的关键可能还有动物能否修成正果。
截教门人多有动物修行,得天地灵性,然而动物不能修成正果,恰逢劫数,很多截教门人不能守住心性,被打回原形,千年道行毁于一旦。
乌云仙化为金鳖被西方准提道人钓往西方八德池,虬首仙被打成青毛狮子成为文殊广发天尊的坐骑,灵牙仙被打成白象被普贤道人所收,金光仙被慈航道人打回金毛犼,龟灵圣母被打回乌龟的原形,等等。
野畜类也有修炼有成者,梅山有七怪,他们是白猿、猪、羊、牛、狗、羊、蛇、蜈蚣等七种畜类,修炼而成。而正因为动物不能修成正果,他们才会在武王伐纣时,耐不住寂寞,出山求功名,一场大战,七怪被诛杀。 动物不允许修成正果,即便修持千年,总有劫难。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和西方教主大会万仙阵中,天数使然,也应了动物不能修成正果的天理。
上天悲悯,修行不易,根基不一,道行有深浅,各有归宿。三大士收三坐骑后大兴释教,孔宣大明王等随准提道人去西方世界,封神榜上有名者,归路不一,以慰苦修。
千百年来,得人身难,动物修成正果不被允许,封神榜中用多少生命的故事给了人们一个形象的诠释。
申公豹的嫉妒心
申公豹认为姜子牙道术不如他,无名生出嫉妒之心,嫉妒姜子牙能去封神,他神通广大,他为什么不能。就是因为这颗心,开始戏弄姜子牙,被南极仙翁惩罚,不思悔改,不断挑拨截教阐教之间的矛盾,导致无数修行之士死于商周之杀伐。发毒誓,违誓言,最后被填北海眼。
《封神演义》中的劫难定数,有一个起因就是申公豹的嫉妒之心。可见嫉妒之心,多么可怕,是导致无边罪恶的一个开始。
古人用申公豹之心警惕世人的嫉妒,不去嫉妒之心,修行绝对不能得正果。
殷商仁臣的精神
箕子为奴、比干谏而死、微子去之,这就是所谓的殷商三仁,古人为什么要对殷商三个旧臣的精神赞赏不已,这就是中国古人的重社稷、重祖先、重家国、重文化的伦理和观念。
君王帝制讲家即是国,国即是家,家国昏乱败亡时,必有君王逆天害人,丧德乱性,失政寡助,而作为皇族贵胄,他们的选择又应该是什么?
殷郊和殷洪兄弟俩助纣为虐,助父王也是助恶,同样有成为比干、微子、箕子几种选择。微子是纣王的兄长,屡次进谏无果,远离纣王,后武王灭周,保留了商的血脉,微子成为诸侯国宋国的国君。箕子是纣王的叔父,性耿直,有才能,屡谏纣王不听,不忍离国远去,披发佯狂为奴,归隐鼓琴而自悲。后武王问道箕子,箕子留下《洪范九畴》,带殷商旧臣伍千人东渡朝鲜,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比干为纣王的叔父,辅政重臣,见纣王无道强谏,惹怒纣王,要见圣人七窍玲珑心,被剖心惨死。
殷商三旧臣,国破家亡时,一个留血脉,一个留文化,一个以死谏君,都是因为他们忠于自己的祖先,忠于先王的道德,忠于王道的文化,三种态度,三种选择,留下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家国思想,保存了一个逝去的王朝的宝贵精神。
法器、坐骑和道术
黄飞虎坐骑为五色神牛,姜子牙坐骑为四不像,闻太师坐骑为黑麒麟,哼哈二将坐骑为金睛兽,云霄仙子和龙吉公主坐骑为青鸾,赵公明坐骑为黑虎,道德真君的坐骑为云霞兽。
姜子牙有法器打神鞭、杏黄旗,哪吒脚蹬风火轮、手执乾坤圈,赵公明用定海珠、缚龙索,琼霄、碧霄、云霄娘娘有混元金斗和金铰剪,金咤用遁龙柱,接引道人有十二品金莲、接引宝幡,通天教主有六魂幡、诛仙剑,女娲娘娘有江山社稷图,陆压有钉头七剑书,广成子有番天印,赤精子有阴阳镜,燃灯道人有乾坤尺,灵柩灯,韦护有降魔杵等等。
《封神演义》中的道术让人眼花缭乱,三头六臂、八九玄功、五行遁术、奇门遁、五色神光、千里眼、顺风耳等等。
历史上的神魔小说,哪部能有如此瑰奇,神异的想象力,能将神仙世界的法器、坐骑、道术描写得这样详尽和多彩,不仅仅是文人想象的问题,还需作者具备很深的道家学识和素养,才有可能写出这样的器物和功能,让中国人对这些修行界神秘的术语耳熟能详,将丰富的神传因素留给后人,给最后的时代留下必需的文化。
中华是众生首先选择的土地
世界上任何一部书籍,没有表达过这样的内涵:古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沧桑久远,人神众生,天地各界,来凡尘的首选之地是中华,在中华结缘后,转生到世界各地,奠定人类的道德文化。大齤法弟子都知道过去的这个天机,而古代的书籍中,只有在《封神演义》中出现过类似的描述。
拘留孙入释教成佛,文殊广法天尊后成佛教文殊菩萨,普贤道人后成普贤菩萨,慈航道人后成观世音菩萨,西方教主收孔雀大明王,长耳定光仙,诸多与释教有缘之士,等等。
商周更替,正邪难分,截教阐教之争致使道行高深之士遭杀身之劫,有缘者不在封神榜上,与西方教结缘,继续修行。
学佛者,学道者,诸多法门,可学道后入佛,同样,学佛者亦可以入道,要看缘分,要看自己的选择。东方文明早于西方文明,很多有缘之士,红尘之人,先在中华结下缘,后在西方成就功业。
封神榜里的故事,真实性不论,却透露出独特信息,中国这片土地,历史久远,人口众多,山川壮丽,神传文化最系统,最丰富,为众生的首选之地,或许还隐藏更多更多不为人知的天机!
古乐与道通
古琴为先皇伏羲所创,依凤凰身形而制,以长度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初有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文王后为吊长子伯夷考而增加一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加了一弦,所以,古琴有称“文武七弦琴”。
伯邑考为文王长子,西歧幼主,父亲被拘朝歌七年,明知天数,尽臣子之忠孝,不顾众臣劝阻,见纣王献宝替父王“赎罪”。
伯邑考善古琴,世上无双,丰姿俊雅,引得妖狐起色心,命伯邑考传琴,伯邑考谈乐道。内外五行,六律五音,左手龙睛,右手虎眼,按宫商角徵羽,又有八法:抹,挑,勾,剔,撇,托,打,摘。有六忌:闻哀,恸泣,专心事,忿怒情怀,戒欲,惊。七不弹:疾风骤雨,大悲大哀,衣冠不整,酒醉乱性,不洁进秽,无香近亵,不知音近俗,遇此皆不弹。
伯邑考一番话,谈到了古琴中的手法,音律,环境,心态,修养,反映出古人通过乐道以修身,通过乐道以怡情,通过乐道而学礼,礼乐教化,音乐、古琴可以作为修身的工具。
伯邑考以音拒色诱,以歌荐君王,尽子孝,尽臣忠,甘愿被剁成肉酱。后世伯牙与钟子期奏高山流水,晋嵇康赴刑场奏广陵散,高渐离以琴和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等。
正是:几曲古琴声,多少悠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