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已越来越重视审美型的育人教育。然而,要想做到“美育为目标,审美为核心”的 “育人”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每个小学音乐教师都应该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美育为目标,审美为核心”的“育人”教育。
关键词:教师;学生;小学低年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美育尤为重要。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學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美育教育。良好的美育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还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陶冶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品格,从而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另外,美育可以树立学生对美的生活向往和追求,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不仅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教育,更是艺术、审美的教育。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教育观念也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出发,善于运用儿童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帮助和丰富儿童的音乐学习,努力发展每一个儿童的智慧,形成其个性特征,让他们能顺利和快乐地学习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真正做到以“美育为目标,审美为核心”的 “育人”教育。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育人”教学呢?如何围绕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真正做到以“美育为目标,审美为核心”呢?
一、好奇激发兴趣
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左右,他们无论在生理上或是在心理上,一般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幼儿特点。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他们通常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擅长具体形象识记。在行为方面,他们通常表现出好奇、既爱说又爱动等特点。在遇到熟悉的事物面前,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比较高。
想象是构成审美经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种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都离不开想象的心理活动。想象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准确的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具有模仿和简单再现的特点,所以要充分发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
二、感受节奏律动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节奏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奥尔夫教学体系认为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可见节奏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节奏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节奏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懂得去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感受节奏对旋律的影响,并懂得去配合音乐中的节奏是最重要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和身体动作对节奏进行模仿。
三、发挥想象创作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声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美,进而培养和提高音乐审美感知能力。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听。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不稳定,而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利于抒发并激励人的情感,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音响感知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反复聆听过程中,才能具体感受到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歌唱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高级形式。在学生学习唱歌的过程中,必须把情感的体验与表达作为核心任务。在学唱之前,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分析歌曲的内容、时代背景等,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随着对歌曲的学习练唱,将逐步加深对歌曲所表达情感的体验。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就要集中时间做好对歌曲情感表现的处理。
四、动玩乐中学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识活动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对事物的兴趣,而且年龄越小越需要直接的兴趣来激发他们的动机。游戏教学是开启儿童认知活动的金钥匙。教学中把音乐游戏与音乐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节奏训练等教学内容以有趣的音乐游戏的表现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儿童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在快乐玩耍中不知不觉地练习和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要想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达到“美育为目标,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修养,充分发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积极体验音乐。才能让音乐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 曹理,陈琪,陈蓓蕾,《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 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5] 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关键词:教师;学生;小学低年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美育尤为重要。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學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美育教育。良好的美育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还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陶冶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品格,从而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另外,美育可以树立学生对美的生活向往和追求,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不仅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教育,更是艺术、审美的教育。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教育观念也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出发,善于运用儿童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帮助和丰富儿童的音乐学习,努力发展每一个儿童的智慧,形成其个性特征,让他们能顺利和快乐地学习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真正做到以“美育为目标,审美为核心”的 “育人”教育。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育人”教学呢?如何围绕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真正做到以“美育为目标,审美为核心”呢?
一、好奇激发兴趣
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左右,他们无论在生理上或是在心理上,一般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幼儿特点。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他们通常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擅长具体形象识记。在行为方面,他们通常表现出好奇、既爱说又爱动等特点。在遇到熟悉的事物面前,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比较高。
想象是构成审美经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种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都离不开想象的心理活动。想象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准确的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具有模仿和简单再现的特点,所以要充分发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
二、感受节奏律动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节奏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奥尔夫教学体系认为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可见节奏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节奏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节奏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懂得去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感受节奏对旋律的影响,并懂得去配合音乐中的节奏是最重要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和身体动作对节奏进行模仿。
三、发挥想象创作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声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美,进而培养和提高音乐审美感知能力。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听。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不稳定,而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利于抒发并激励人的情感,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音响感知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反复聆听过程中,才能具体感受到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歌唱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高级形式。在学生学习唱歌的过程中,必须把情感的体验与表达作为核心任务。在学唱之前,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分析歌曲的内容、时代背景等,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随着对歌曲的学习练唱,将逐步加深对歌曲所表达情感的体验。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就要集中时间做好对歌曲情感表现的处理。
四、动玩乐中学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识活动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对事物的兴趣,而且年龄越小越需要直接的兴趣来激发他们的动机。游戏教学是开启儿童认知活动的金钥匙。教学中把音乐游戏与音乐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节奏训练等教学内容以有趣的音乐游戏的表现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儿童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在快乐玩耍中不知不觉地练习和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要想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达到“美育为目标,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修养,充分发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积极体验音乐。才能让音乐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 曹理,陈琪,陈蓓蕾,《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 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5] 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