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传承:论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jw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土音乐文化,是来自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当地文化,性格等等各方面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的分支。音乐,就如同空气一般存在于人类的文明史,数千年来都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同时人类也创造了缤纷多彩的本土音乐文化,遍布全球。而我中华民族,以礼乐之邦而称著于世,自然我国的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是举世皆知。但是,自近代来,我国的传统文化饱受摧残,其中也包括有我国的传统本土音乐文化。为了将我国的缤纷灿烂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就需要我国的当代音乐教育承担起责任来,向我国的年轻一辈灌输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本文通过对我国本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传承进行详尽的分析,以为人们建立全面的文化传承理念,将中华民族的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音乐;传承;教育;本土音乐文化
  引言
  以礼乐之邦而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 音乐文化源远流长。音乐文化的传承历来被认为是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它与音乐文化的传承形式之一,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1]。当前,我国音乐文化传承仍然存在着双轨发展的现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以社会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在民族传统生活中,本土音乐与生活、生产、民俗和礼教等深深融为一体,以一种开放的、直觉的方式,对族人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其音乐的传承行为、学习动机以及对音乐的那种整体直觉、有机生成把握,与我们现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书面的、专业性的和非语境性的西方理性分析的音乐认知和体验模式截然不同[2]。在国外,国外音乐教育界已经把音乐口教育中的“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音乐”或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界定[3]。所以,如何更好地传承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是十分重要,也是時代的需求。
  1.音乐文化的内涵与给我们的启示
  文化,是伴随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最重要的一个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任何的角落刻下它自己的印记。而文化,又化身在了教育中,将文化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人民。文化,广义的解释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總和。而音乐,就是人类的文化发展中,精神财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音乐要用文化来解释。
  1.1音乐教育的概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育这个概念在教育改革时不断被引用,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音乐教育最早应该是从西方意译过来的,德语中,音乐教育表达的是“对音乐的教学活动”这一含义。但实际上这种解释方式是浅显的,并不能代表音乐教育的真实含义。如果按照这种解读方式,实际上音乐教育只是一种局限在学校教育者、业余爱好者和儿童音乐入门等狭窄的范围,作为教育者的工具,而不是对于整个社会的音乐文化的传播。音乐教育的广义的解释:音乐教育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行为,它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的。那么,既然音乐自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人类的文化传播,那么自然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音乐文化分支。
  1.2中华音乐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乐舞和编钟这样的音乐文化大成。而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便是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好例子。从历史和地理来看,我国的文化处于亚欧大陆的最东方,地理上更是以西伯利亚-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澜沧江为边界,将中华文明与亚欧大陆的其他文明相互分隔但又不完全失去交流。这样大的地理区域,使得我国的音乐文化呈现出既统一又各地特色鲜明的特点。我国北方的京戏、淮河流域的黄梅戏,再到南方的花鼓戏、越剧等,都体现了各地鲜明的音乐特色,这样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为我国的音乐文化传承,既保留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但也同时也出现了一旦消亡,其他地方无法弥补的缺憾。
  2.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
  音乐文化,是人类对音乐认识、学习、升华的最终成果。虽然世界各地的本土音乐文化各不相同,但是音乐文化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大一统之下的自治现象。我国各地音乐文化不尽相同,但又有着中华音乐文化的统一认同感,这就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统一性。如上文所说,音乐教育则是音乐文化的具体实施者。音乐教育并不是指对某种音乐文化系统学习才称之为音乐教育,而是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这个过程中就是广义的音乐教育。音乐文化有着无可替代的精髓,音乐教育的目的便是让精髓传承下去。如同一首曲子,如果只学会了如何演奏但不能理解作曲者作曲的内心波动,没有用心波动,那么自然即使技术再好,也无法将曲子演奏的更好。
  在将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一部分的同时,我们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两者的关系置于音乐文化的精神层面来研究。但必须强调的是,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教育活动与音乐理论研究又分别隶属音乐文化的制度层面与精神层面。因为,音乐教育活动必然与学校音乐教育紧密联系,而学校音乐教育又一定是制度化了的音乐教育。即使是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也不是杂乱无章的, 只要是系统的、科学的音乐教育,其中无不包含“制度化”色彩。对于隶属于音乐文化精神层面的音乐理论研究来说,它肩负着通过音乐教育使研究成果得以传播,为整个音乐文化领域、音乐学术领域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效益和创造价值。
  音乐文化并非静态地固守传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的同时,其音乐教育思想、观念,体系也随之改变。这是各民族音乐文化融汇交流的必然结果。无法说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二者谁造就了谁,而是二者相辅相成才让音乐文化传承了下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地升华。如果说我国的音乐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成不变,不与时代的教育体系相适应相结合,那么我国的音乐文化早已成为众多失落文化的一种了。
  对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词源语义的追根溯源中,我们感到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有盘根错节的联系,至今人们乃将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视为富有音乐文化修养的人。由于人类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音乐观念和音乐活动行为,必须靠后天的,有组织、有目的的音乐教育行为才能习得。因此, 我们认识到音乐文化不等同于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唯一条件。此外,我们还认识到,由于音乐文化是用音乐语言表达思想的文化形式,因此必然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都有得到重视和传承的需要,而基于不同文化理念上的音乐教育对各类音乐的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法的运用等,必然会反映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兴趣、价值观,并由此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教育。为此,当前我们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 在学习并传承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包容外来音乐文化,并使具有丰富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音乐学习纳入国民音乐基础教育。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愿在一个更具合作性世界的下世纪,失去本民族的文化精华。   3.在学校中建立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还是要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文化是教育的根本,但教育也是文化的终极体现方式。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多种多样,但在当下也处于消亡的危机中。纵观我国现今的音乐教育,仍然停留在一二十年之前,给人一种深深的流水線生产的感觉,表现为高度的统一性和单调性。这在以前的教育中,由于我国的资源有限,自然可以最大程度上接近完成音乐教育的目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想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不需要过去的教育思想,从而可以根据各地本土音乐文化的不同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系统。
  3.1树立正确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
  我国现今的矛盾,可以体现在人民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增长的不统一。大多数人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实施困难重重。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竭尽全力地保护、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并最大程度发掘其潜力,而多元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世界音乐教育的主流。所谓多元化音乐教育概念,是相对于“同化音乐教育”而言的,强调教育者应对学生的民族属性和民族文化影响予以重视。教育者不应局限于主流音乐文化,也应当体现非主流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特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全面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为学生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毋庸置疑,多元化音乐教育是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可以促进各民族各地域人民进行扩区域文化交流。
  3.3加强本土乐师和民族乐师的培养与文化的保存
  我国本土音乐文化的消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薄弱与资源稀缺,这些是和我国当地乐师以及民族乐师流失严重不可分割的。在改革开放后,许多本土音乐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随着老一辈的乐师的去世而展现出消亡的趋势。许多音乐文化由于不是主流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受众较小,使得这些音乐文化的传承往往以言传身教的进行,并没有留下系统的教学理念。为了挽救这种情况,就必须大力扶持本土乐师与民族乐师的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理论,化成文字保留下来,成为可以传承下去的精神财富。
  4.结语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象飘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的文化中。”在这个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先后对我国本土文化进行了文化冲击。从历史上溯到近代,西方音乐文化支配并制约了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一百年。这一百年,我国的本土音乐文化已到了十分危险的消亡的边缘。但如今,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开始了反思与总结。所以,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传承理念,加强我国的音乐教育,才能更好地让我国人民认识到我国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精彩的大舞台。
  [1]陈雅先. 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兼谈音乐传承之文化与音乐文化的传承[J]. 音乐研究, 2000(3):93-98.
  [2]徐皖闽, XUWan-min. 论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4(4):105-110.
  [3]朱玉江. 論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J]. 中国音乐教育, 2003(12):4-5.
其他文献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很大进步且颇有成效,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积极参与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实的进行普查工作,认定和保护代表代表性传承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
期刊
【摘要】:一个人歧义容忍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异民族文化的适应程度。高歧义容忍度的人往往能够容忍与自己民族不同的文化;低歧义容忍度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容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文化冲突,所以提高歧义容忍度在跨文化交际中至关重要。  【关键词】:歧义容忍度;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歧义容忍度  歧义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也叫模糊容忍度,最早对歧义和容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全面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重要意义,然后进一步的分析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分析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希望能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探索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探索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文化、经济、政治出现了大融合的现象,这为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
期刊
【摘要】:道德伦理观念中,善恶作为道德伦理判断的基础标准,在伦理思想中占重要地位。围绕佛教的教义,佛教善恶观念中最基础或初级的层次是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别人带来损益;另一方面“以生善法,心意清净”即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获得解脱。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宗教伦理的善恶观与世俗伦理善恶观念相结合又相区分,体现出了中国佛教极具特色的伦理精神。  【关键词】:佛教;善恶;伦理观  一、佛教对善恶的定义  佛教对于善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学术大国,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学术类的文化博物馆,而这样通过实物陈列就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展示和学术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基于此,本文基于此文化博物馆学术论述了几点构想。  【关键词】:文化博物馆;学术;几点构想  在设计上,学术文化博物馆的独到之处就是通过实物的复制和实物,呈现出逻辑同历史保持一致的知识积累系统和认识史发展线索以及中国学术史发展线索。  一、建立学术文化博物馆
期刊
【摘要】:由法国著名导演雅克·雅克执导的《狼图腾》是一部著名的以狼为主题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使用蓝天,白色和蒙古包展示了草原上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借助3D等高科技生动地描述了狼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在这部影片中,草原狼与人类有许多接触和冲突,表现出人的本性与狼本性之间的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在影片中,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文化特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许多有关汉族和蒙古族的相似和冲突的场景也被展现出来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阐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特点及保护内容,明确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实现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期为土家族舞蹈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家族;传统舞蹈文化;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业余生活,舞蹈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1]。但是,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
期刊
“学霸,我们做朋友吧。”近来,学霸一词,风靡校园,又红遍社会。人们一旦谈及到学习,总是避免不了说到“学霸”,如今,“学霸”正裹挟着一阵猛烈又清爽的风,吹进生活的角角落落中。  面对“学霸”之风的势不可挡,许多人很容易把“学霸”看作新生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等词典工具书均没有收录该词。然而,《现代汉语大辞典》中有对该词语的释义:“学霸”指学界的恶棍。显然,这个释义与我们当今所使用的“学霸”
期刊
1、贝聿铭建筑的设计理念的形成概述  1.1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形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工作背景  生在苏州名门望族的美籍华人贝聿铭,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1927年回到上海读青年会中学 ,高中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35年贝聿铭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39年毕业,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1944年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的贝聿铭退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
期刊
【摘要】:影视表演与舞台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它们的创造原则、创造方法以及创造窍门都存在某些一样的规律性。然而舞台表演更侧重对假定性和表演张力的拿捏,影视艺术则注重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但不论表演和创作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它们都是有共性、有联系的。在表演艺术发展的大方向上是相随与共的。  【关键词】:舞台表演;假定性;影视表演;二度创作;统一  一、舞台表演的假定性与张力  假定性是舞台表演的基本前提,它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