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其真诚 方显高贵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u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读本文,感觉文章只是讲了一个“我”天黑过桥洞、和两个民工认识聊天的简单故事。“我”在约会结束后独自回家,因图省时而抄“便道”——走桥洞。桥洞内漆黑一片,“我”想转身返回,不料一个趔趄。这时,一个有刺青的民工有力地搂住了“我”,我被吓得魂不附体。以为遇到劫匪了。然而,事实上是“我”误会了他们。待误会消除,“我”为表谢意,便请他们喝可乐,聊天中知道了一些有关他们的事。再次读文章,却发现,这简单的故事背后却深藏着不平凡的主题。
  “我”过桥洞也已不止一次,且一直平安无事,为何今夜走了不足十米就后悔,想转身返回?有刺青的民工用一条坚硬的胳臂搂住“我”时。“我”为何在心中会闪过“此生休矣”的念头?误会解除后,“我”何以还要请他们喝可乐聊天?文末,“我想起邓师傅问我为什么能忍耐那桥洞无灯的状态直到如今的几句话,不禁茫然”,我因为什么而茫然?
  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本文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已。
  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安全、费时;一条省时,但没路灯。“我”最后选择走桥洞固然是因为图省时,而且以前过桥洞一直平安无事。但“那桥洞里没有路灯,摸黑穿过时总有些忐忑”,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顾虑呢?说明,桥洞里不安全。走了不足十米,“我”毅然转身返回,这其中固然有天气的原因,“正值夏末,天气溽热,偏那晚云遮月、雾霾浓”,但更有老人内心的顾虑:“迈进桥洞没几米,竟是完全漆黑一片,那边洞口只有模糊的微光,望去更觉疹人”。老人的这种顾虑从何而来?当然是来自生活的经验。兴许,这桥洞内就发生过一些抢劫之类的“恶性事件”。怪不得当刺青民工搂住老人时,老人很害怕。事情至此似乎正朝着坏的方向发展。然而,搂住老人的民工却并不是什么“坏人”。而是瞧见老人要倒下来而过来搀扶老人的好人!在这里,老人为何有那么大的心理反应?可能,在他的潜意识里,民工并不是什么好人,因为生活经验就是这样告诉他的。虽然,我们不否认有些民工素质低下,尽干些偷鸡摸狗、顺手牵羊的坏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民工这一群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以民工人数之多出几个坏人也是必然的。我们更应看到,他们,为了我们的城市建设流血流汗,却拿的是最低的工资。没有人来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没有人来关心他们的健康与精神,有的只是一种鄙视,一种冷漠。似乎他们只是活在另一个天地里面的人,跟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毫不相干!姓张的民工笑着说“把我们当坏人了吧”,这笑的背后是一种无奈,是一种自我解嘲,更是一种被深深刺疼的辛酸!也许,城市里的人就是这样看待我们的民工兄弟的。
  此时,老人可能有些歉疚,同时,在城市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并不因为他们是民工而歧视他们。相反,他热心地请他们喝可乐,认真倾听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每每读到这里,我就欲落泪!在现今的俗世,与城市里的其他人相比,老人的这一份关怀和尊重显得何其珍贵、何其崇高、何其不凡!
  再看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工资不拖,还有保险,伙食绝对管饱,每月最多可以预支出150元零花钱,年底回家或工程结束时,能有较为满意的收获,家里的旧房翻盖成了新房,儿子闺女都供得起他们上高中”,这就是我们民工兄弟的生活要求!而他们拥有今天“睡觉、吃饭、干活……再吃饭、睡觉、干活……晚上到街上转一圈。就算文娱生活吧……年关前结算工资,带回家去”这样一份“平平淡淡”的生活,那也是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代价的!文章多次出现一个细节,即邓师傅的一只胳臂上刺着一个“忍”字!读着,我的心里总会涌上一阵说不清楚的酸涩。邓师傅为什么要刺个“忍”字?他之前都干了什么?他不忍又会怎样?他“轻描淡写”地叙述的五年前的经历,到底激烈到什么程度?“那几年可不平淡。”到底是怎样的状况?现在很多城里人看不起民工,但是,往上数几代,何人不是农民的儿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以肯德基为背景,一边是邓师傅平淡的叙述,从他的叙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深深的满足和欣慰:一边是老人的俯身倾听,认真而虔诚。我想,不管摆在邓师傅面前的路以后会有怎样的风雨,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老人圣洁的灵魂就如一把高擎的火种,总会给他们带来些许温暖,些许光亮!生活有爱就有希望,而有了希望就会催生出无穷的动力。
  与前面老人巨大的心理反应不同,这里,面对民工的“平淡”叙述,老人也显得格外“平淡”,没有一丝激动的迹象。也许,对于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的老人来说,这些都已经司空见惯,因而也就见怪不怪了!其实,平静的叙述反而增添了一种强化主题的力量,老人这种平静的反应越发揭示出这个社会的不公!我们的民工兄弟,一直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所过的日子竟然也可以称作“日子”!能盖上房,能供得起孩子读高中竟然是他们一生的奢望!亲爱的读者,读到这儿,我不知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至少我已是泪流满面!
  刘心武不愧是刘心武!在这样一个袖珍型的短篇小说中,故事的叙述基本上也显得平平淡淡,然而却深藏着一个这一时代非常厚重的话题,作家的功力可见一斑。作者最后说:“我想起邓师傅问我为什么能忍耐那桥洞无灯的状态直到如今的几句话,不禁茫然。”阅读这一小说的人们,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你难道不感到茫然吗?文末,作者将人们思维的触角进一步伸向广阔的现实,伸向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刘心武的魅力!
其他文献
沈从文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什么时候怍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作为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正是“贴”住人物来写的典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册选了《边城》第三章到第六章,翠翠丰富而复杂的情思感想,总借绣口传出来。    一、翠翠话语的话中之话    两年前的端午节,当祖父问翠翠明天一个人去城里看划船怕不怕时,翠翠说:“人多
期刊
《安妮日记》,这部震动了世界,触动了人心的伟大日记,让人们永远记住了生活在孤独和恐惧中的14岁少女那鲜活的形象,记住了她对生、对自由的渴盼和对和平的向往。而《安妮日记》的主人公,是“我想死后还能继续活下去”的安妮·弗兰克。诚如她自己所言:“没有日记,也就无我。”今天我们又读到了安妮的同龄人古德隆·希姆莱的战时日记。虽然两人出身不同,经历迥异,但她们的愿望却是惊人的相似——热切地渴望和平与自由。  
期刊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以一人杀三人的场面写得最精彩。一人对多人应是纷纭拿斗的场面,林冲却杀得忙而不乱,忙而不烈。因为对手人虽多,却非林冲的敌手,别说对抗,就连招架之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逃”,林冲无须应付“斗”,只须全力以赴“追”,所以场面不激烈。但毕竟以一追三,林冲不是孙悟空,不能一变三,所以虽不激烈却较紧张。林冲的追杀忙而不乱,他交互时间,利用一敌倒地挣扎的空隙,追杀另一敌。暂纵挣扎负伤之敌
期刊
安妮日记(1943年10月29日)  “(密室中的气氛令人窒息、呆滞、沉重),我像只会唱歌的鸟,但被剪去了翅膀,不断用身子去撞那阴暗的笼子铁栏。‘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我心中有个声音在哭喊。”  古德隆日记(1943年11月1日)  “林登菲希特(希姆莱发迹后迁入与其身份相当的庄园)以后准归我所有,囚徒们已在周围安上了篱笆。”  安妮日记(1943年6月15日)  “收音机是我与
期刊
训练目标  文言文翻译是整张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同学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笔者以为大家只要科学复习,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抓得分点的敏锐意识,就能突破这一瓶颈。  命题解读  1.分值:08年两套全国卷、山东卷、海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四川卷、安徽卷为10分,其他省市卷6分至9分不等,预计09年各省市都会向全国卷看齐,稳定在9分到10分之间;全国卷再加大分值也不太可能
期刊
有的同学总是很困惑:作文应写什么内容?对此,笔者认为,写小事、身边事、底层人的事,重视对生活原生态的描绘。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发现不少同学的作文内容在应试意识或者说在业已形成的应试潜意识的作祟下,有一种蹈虚的现象,作文内容大而空,泛泛而论的情况很严重。作文基本上脱离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脱离了围拥在我们身边丰富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离了我们当下的思维所能达及的“生活”之域,在技巧、方式、方法里找出
期刊
一、大题小作    思路导航  1.小时空,集中体现大话题。时间跨度要小,空间转换要少,一旦选取了时空点,故事就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就有可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以典型事件集中反映大主题,从而成为佳作。  2.小角度,深刻反映大话题。从小角度人手,这个角度还需是这个命题的一个“子目录”,唯其如此,才能产生“断其一指”的效果。  3.小场景,烘托大话题。在写作时,有意识地以小场景来折射大题材,可使矛盾更集
期刊
徐迅的《春天的速度》寓理于景,以其深邃的哲理妙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于春天东风骀荡、繁花似锦的美丽妖娆的景象,要警惕春天的速度,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不要让时光从我们身边白白流逝。  除此之外,作者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绘声绘色、赋象以形的描写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谈谈《春天的速度》的特点。  在内容上。寓理于景,提醒人们:要警惕春天的速度。  苏叔阳
期刊
乡土,是当代散文书写的一个重要场域。在汹涌的城市化浪潮的裹挟下,乡村的贫瘠、荒凉、落寞已经越来越触目惊心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散文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自然会生出无限感慨。因此,追怀、铭记乡村尘俗生活的自然、朴野、宁馨、温情的一面,便成为诸多感怀、沉思散文中的重要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讲,李雪峰的《偷秋》一文可算是一篇佳作。它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出颇具童趣的乡村偷秋的民俗风情图,展现了“村庄人”朴素、本
期刊
也许,人和自然的和谐本来就是自然界唯一的法则,于是在人类前行的历程中,它演绎成种种情调,种种人生的感悟。长天庆《飘逝的芦花》就向人们唱响了一曲天人合一的穿越岁月的歌。  首先,描摹了魂牵梦萦的故乡那片芦苇的自然和纯美。文章开篇即直抒胸臆,“故乡的那片芦苇真美”!之所以美,是因为芦苇是属于自然的,于是作者写春天的芦苇,写明净的泉水,写飞来飞去的小鸟,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故乡的这片芦苇,也浸透着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