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枚石子来减轻这个时代的愁绪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ju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诗歌的价值,不仅以其展示个体生命的深度来衡量,还要以其照亮人类生存舞台的亮度来考量;而且,“向下”单维度的持以怀疑、反诘的态度很容易获得思想上的深刻,珍贵的“思想高地”则是建立在精神“向上”的言说之上。我们很惊喜地在陕西诗人远洲的诗歌中看到了这些优秀的文本品质。
  远洲对生活的体验是极其深刻细微的:“我听见骨头里年轮散开的声音/它们水波一样荡开 传远”(《沉重突然来临》)。这样的深层生命经验支撑起了诗歌的坚实内核,而且在题材内容上,表现个体与表现整体的二元对立也是不存在的,远洲在不自觉中就完成了从个体主体性出发进而包容整体生命的优异创造,正如里尔克所说的那样:“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种呼吸”。同时我们看到,远洲诗歌文本中“封闭单向个我”的消隐与其整个“人类生存承担者”角色的显现成正比例关系,也正是其诗歌文本由“有限真实”向“无限真实”转换的结果。例如:其《懒惰的夏天》中的那个“夏天”不是一个偶然的夏天,而是一种普遍生存状态的喻指;同样,他“在心里收藏着”的那“一片瓦当”、“麦子”、“一堵墙”、“邂逅的楼梯”等等,都不是真实生活中具体的单个事物,而是在诗人的笔下由真实、具体的“个我”言说完成了对普遍意义上现实“存在”的承载。
  从远洲的诗歌可以看到,诗人面临着这样一种精神大势——时间和生存现实带来的生命局促感,而这也正是整个人类面对的困惑:“可是我怎么也难以做到/昨天减掉的 今天死灰复燃/一段时间减掉的 会在另一段时间重现/就像超重的身体反复无常/我深陷其中不得自拔……欲望与淡泊/才真正走向自己与自己/刃不见血的决斗场”(《中年以后》);“像一个中年男人/在夜间高喊了一声/稍作停顿 长长地/又高喊了一声……苍茫大地/那些疲倦的睡眠 此刻/是否也像我/双手伸出衾枕 辗转反侧”(《夜行火车的叫声》)。面对这种生存的困局,诗人毫不掩饰复杂的内心,表现出了有妥协、有反抗的精神掙扎:“一天一天/我就这样宽恕了自己/并且找了一些合适的台阶/让自己往下滑”,而同时“不应该让心里的那张纸/一天天空白”(《懒惰的夏天》),但最终还是让明亮的阳光占据了生命的高峰:“多年以来 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无论生活怎么一塌糊涂/我必须把桌面放书的地方擦干净/就像我一直擦拭着我的内心/不让它在迷茫里丢失本真”(《擦拭》)。
  现代社会各种信息的爆炸、生活节奏的加快,令人无所适从,真实的生活也常常变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这种鲜明的时代社会特征被远洲成功把握,并在文字中进行了准确呈现:“如今这生活/越来越不由人支配了……哗哗闪烁的荧光/多像刚刚疾驶而过的/一列长长火车的窗灯”(《刷夜幕》)。生活局部的真切体验是刻骨铭心的,但带给人们的整体感受是生存的虚无感。当人们明白了一些真相以后,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失落,往往会被绝望裹挟。因而每个人都渴望缓和自己与周边环境的紧张关系,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成为了减轻压力的重要途径:“目光偶尔交织/偶尔同时移向窗外/看两朵玉兰/在枝头私语”(《交谈》)。但是现实生存的大势难以逆转:“只是风一样擦身而过/绝对不会进入彼此的自己”(《邂逅的楼梯》)。远洲对世事的这种洞明能力使其作品具备了很强的现代性和变奏精神。
  在文学历险中,一厢情愿地回避现实,缓和矛盾,一定会轻松得多。但是作为一位有追求、有担当的诗人,只会直面现实,临渊不惧,主动深入生存的泥沼而不求自拔(这也是衡量一个作者是否树立起了个体主体力量的唯一标准)。我们看到,诗人远洲是通过把虚无纳入生命的话语来抗拒绝望的。他对那些生活中“不和谐”的“存在”不可能熟视无睹:“一堵墙/如一道影子 长长的/在新开发的大街上铺展开……高墙里面/仿佛有一大片秘密被遮挡着什么/你只能想象 不能看穿”(《一堵墙》),而且他已经非常清晰地触摸到了某些牵动命运之绳的“莫名”事物,并为此坐卧不安——这是多么的精彩!因为他勇敢地背负起了探询生命生存真相的责任:“郁闷的傍晚/与一枚石子邂逅/小小的石子 圆圆的心/泛着乳白色的光泽/它在我的手掌上翻筋斗/像一只精灵的猴子//看着它腾挪跳跃的轻盈/我的世界变得有点远古/仿佛在一个瞬间遇见了一个/千年前的知己/它正在一点一点帮我减轻/某些说不清楚的愁绪”(《邂逅一枚石子》)。在远洲这首重要的短诗中,诗人用极度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下了他极度个人化的隐秘经验,也揭示出了人们普遍郁结在生命躯体里的暗影。诗人审视世界的姿态是凝重、沉郁、悲壮的:“宽恕是人间唯一的雪/从沉重的早晨落向沉重的夜晚”(《沉重突然来临》),甚至甘愿深入孤立无援的险境:“而此刻的我多像一个孤独的傻瓜/对着窗子一阵阵发呆/静静地想一会麦子/想一会我们子孙的未来”(《麦子》)。
  那么面对生活的茫然无措,诗人也会努力去厘清并进行总结:“今天我只读我自己/读自己的丑,也读自己的美/找一些为之得意的句子/在这一瞬间再闪亮一次”(《今天读诗》)。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内省,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那颗纯净、真诚、坦荡,对诗歌和生命满怀敬畏的灵魂,也领略到了他那种高峻挺拔的生命气象:“最后,我要读点败笔……一个字 一个字地/向诗谢罪”(《今天读诗》)。
其他文献
溥心畬 《煮茶图》。名利放两旁,只为作好画!这份高风亮节的文人品质伴随溥心畬一生。溥心畲的清朝皇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悟到荣华富贵之后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画中营造的空灵超逸的境界令人叹服。  1.整整45年,董其昌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出身寒微,34岁以科举入仕;他,是个学霸,官当得大,从一介平民成为从一品的太子太保;他,情商高,知进退,活得长;他,书画理论“文人画”“南北二宗”“真
期刊
戊戌溽暑,赴京访谈艺术家魏广君先生。中午按照魏先生发来的位置,打滴滴车来到他位于蓝靓厂一个小区的家中。“蓝靓”这个词有一种色彩美,似乎暗示了他与艺术之间的某种关联。进门给人很敞亮的感觉,客厅南北通透像大长廊,屋里的墙、榻、案皆摆满书画,这是他每天活动的道场。目光落在主人身上,是想像中的温文敦厚,在地板上跣足而行的他不无晋人余韵。感谢他的细心,早有消暑的芒果和西瓜在等我。早就耳闻魏先生在家乡的“传说
期刊
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当代艺术”更多时候是一种形式艺术,甚至说是一种模仿艺术——形式斑斓而内容空洞,“个性”彰显而思想贫乏,“语言”新颖而不知所云——它似乎不怎么受人欢迎。说到底,中国的“当代艺术”并不是自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而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一种舶来品。与其他本土固有的传统文化样式相比,它似乎更像是一种暴发户式的艺术,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艺术界都像得了这样一种“流行病”,真乃“千树万
期刊
刘震云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是2017年中国文坛值得注意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呈现了在网络传媒席卷社会、“包笼”天下的时代里,文学叙事面临的危机,值得作为一种写作的症候提出来讨论。  书写时代的精神状况  刘震云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如题目所示,有着鲜明的书写整体时代的倾向,其对时代精神状况的洞察和捕捉也是较为精彩的。“吃瓜时代”是看客的时代,也是利益分化、人心离散的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情义危机
期刊
我读《夏生的汉玉蝉》(《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时,没来由的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从接受美学角度上看,小说并不十分“友好”,滞涩的叙事、混沌的情节、破碎的结构、单频率的节奏,仿佛都在故意挑战读者的阅读耐心与毅力,尤其是两条故事线之间频繁的切换闪回,犹如一块机械摇摆的怀表,引人慢慢进入到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为了营造“催眠”环境,作者有意识地打乱线性因果逻辑链,而采用了一种类似
期刊
陶宏魔幻现实主义绘画作品。陶宏出生于1970年重庆忠县,其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世界”,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中国现实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将我们的现实和幻想融于一体,深切地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象征意义。陶宏所画的佛像大都是以红色为主的形象,背景则是淡淡的远山和静水,宁静和谐的氛围暗示着佛与山水的天然联系。他笔下的佛,不怒不喜,淡定从容,嘴角挂着淡淡微笑
期刊
作家孙丽生的长篇小说《寒门子弟》,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与还原了一个底层人物如何改变个人命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与众不同,在于作者在展开底层人物命运书写的同时,将主人公置身于“乡土农村”与“军旅生活”两个题材中,并在“乡土经验”与“军旅经验”之间进行自由切换,小说最后,作者以横截面的方式在主人公即将展开的“校园生活”中戛然收尾,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让读者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来“填补空白”
期刊
俄罗斯经典默剧《瞧这一家人》剧照。《瞧这一家人》描绘了不靠谱却彼此相爱的六口之家的坚韧与包容。剧中熊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大作战令人捧腹,四个热衷恶作剧的孩子甚至走向台下,与观众现场“枕头大战”;全剧妙趣横生,有着百看不厌的“笑”果,是一盘融入了“英式滑稽戏”、“法式哑剧”以及“超现实元素、浓郁的俄罗斯式幽默”的什锦菜,充满了欢笑、愤怒和丰富的情感;这部剧是治疗抑郁的解药,也是抗拒悲伤的良方。陈佩斯曾表
期刊
笼罩这一小块地方时  才能看清面目,这一个字  是一场雨后,一株绕树的绿藤  张嘴说出来的,喇叭形的深喉  来自于一棵柳树,一棵石榴,一棵银杏  一面划定边界的围墙,将外面的喧嚣  收拢于石榴叶上一滴水珠,压下来  远处,更远处,一滴,就够了  它是一个立体,会走动  从中心到墙角,从柳树到银杏、到石榴  里面三条一人宽的小路,是踩出来的  不管走到哪里,鼻息都紧贴着我的面颊  不出声的时候用花的
期刊
在大海众多的诗歌中,“花”诗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在电脑上乍一打开,油菜花、迎春花、杜鹃花、荷花、菊花……等等摇曳多姿,组成的“花海”一浪高过一浪,让电脑屏幕也似乎散发出阵阵花香。  大海在生意场上思路活泛,左右逢源,是一位与时俱进、善于抓机遇的时代“弄潮儿”。深入研究他的诗歌,却发现他的内心驻扎着很多不容动摇的传统观念。这使得他的诗歌在当前的文学潮流和其个人内心坚守的夹缝之间,绽放出了独具个性的诗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