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需求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an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吉绯小传
  男,1969年1月生,规模需求理论创始人。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0年后致力于原创经济学理论研究,2003年开始公开发表理论文章。现任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流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东方微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著作有《握住看不见的手》、《规模需求三十六记》、《需求的解放》等。
  
  1929年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成就了凯恩斯。此前的经济学家们都相信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凯恩斯创造性地重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进而启动国家干预,让“投资需求创造消费需求”,帮助世界经济走出了低谷。
  历史总是如此巧合,当我们又一次面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们依然信奉凯恩斯理论。而王吉绯原创的“规模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应该从消费需求直接入手,经济学理论要从侧重供给和投资,转向为侧重需求和消费。否则,我们的后人会像我们嘲笑“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一样,嘲笑我们今天信奉的“投资自动创造消费”。
  
  2001-2003:
  寻找商业实践普适性
  中国鲜有需求和消费的理论专家,从世界范围看,也少有经济学家将需求和消费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变量加以研究。因为供给和投资是显性的和整体的,容易操作;而需求和消费则是隐性的和零散的,搜集信息的成本比较高。
  王吉绯在原创“规模需求”概念时,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这一点:需求信息的搜集触角遍布各个角落,可以将搜集上来的零散信息形成规模汇聚,再通过梳理和分类形成更有效更具价值的规模需求。
  王吉绯最初发现,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规模需求的信息搜集变得更全面更快捷更便宜,反向配置给规模生产更及时更准确。原来的不可能变成很可能。
  尽管王吉绯超前提出,“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商业规则变化”。但当时的中国并未有多少人意识到王吉绯创见的价值,大多数人尚未察觉这一变化,更谈不上把规模需求的搜集变成一种主动的自觉意识。
  正因如此,王吉绯认为必须将自己的见解在商业实践中验证普遍有效。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热衷于将自己的创见转化为各种可应用的创意,运用于具体商业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终于,众多的商业实践成功案例证实了“规模需求”创见具有普适性。
  从2003年开始,王吉绯以专栏文章方式,总结“规模需求”在商业实践方面的心得,并预见即将出现在中国的商业创新。最为经典的是,他所预设的“中国式团购模型”在2004年开启了“中国团购元年”,正如他所预言的一样“团购不是乌托邦”。
  
  2003-2004:
  提出经济学新命题
  “规模需求”在商业实践中获得普适性验证后,王吉绯力图将实践真知上升为一种理论创见,将“规模需求”研究扩展到影响宏观经济运行。
  王吉绯在研究世界零售业巨无霸沃尔玛之类的案例中得出结论:庞大到一个国家量级的规模需求是有可能搜集到的,它将极大地降低全社会的经济成本。
  与此同时,王吉绯一直努力地以“规模需求”思维解读各种宏观经济现象。他发现,过去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它将资源单向配置给生产,再单向配置给需求。市场经济的好处在于生产与需求双向互动,双向配置。但由于需求是潜在的随机的,所以市场机制被称为“看不见的手”。如果需求信息能被规模搜集,“看不见的手”就会日益清晰。
  2005年,王吉绯的理论札记首次结集出版为《握住“看不见的手”》,他在自序《需求的世纪》中开宗明义:以标准化产品为中心的工业时代逐渐被以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时代所取代,资源配置方式由此悄然而变——从传统的“以资源分配为中心”的资源单向配置给需求,转向“以需求搜集为中心”的需求反向配置给资源。
  王吉绯称21世纪为“需求的世纪”:谁能即时搜集到定制化的需求信息,谁就创造价值;谁能把相对有限的规模需求汇聚成相对更大的规模需求,谁就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谁若能把将要发生的相对无限的需求相对超前地搜集起来,谁就能创造无限的价值。
  
  2005-2007:
  构建原创理论新体系
  从王吉绯2003年7月至今的近百篇分析文章与理论札记,以及两本文集和即将出版的理论专著看,我们不难判断出他的思想脉络以2005年划界而泾渭分明,从概念的原创迈向理论的原创。
  从2005年之后,王吉绯专注于潜心创建“规模需求”的理论体系,在耗时两年的理论探索中,初步奠定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王吉绯的研究发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从绝对的不对称演变到相对的对称,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准完全信息”状态,进而重设了曾经被批驳得体无完肤的完全信息假定和理性人假定。他提出,“准完全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并将改变我们的思维定式。
  王吉绯提出“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重新确立‘需求’本该拥有的地位”。他认为:传统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应演进为“资源和需求的双向优化配置”。
  既然需求是稀缺的,占有特定需求要付出一定代价,需求就是有价格的,王吉绯把需求的价格创造性地命名为“货现率”。
  王吉绯进一步提出,规模需求被搜集起来以后,匹配给生产和流通企业,就形成货权。从宏观角度看,货权体现了货币的本质,即“货”与“币”的统一,在“币”与“货”的流动性与指向性之间取得均衡。针对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分离日趋严重的现实,王吉绯又原创性地提出了“子币”概念,以此增加货币的指向性,遏制泛滥的流动性,进而建立和谐的多层次货币体系。
  王吉绯的“规模需求理论”富有原创性。难能可贵的是,他更看重于建立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新经济思想,他崇尚创建“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
  
  2008:
  引导拉动内需的实践
  2008年,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王吉绯厚积薄发,以自己的理论系统地解释了运用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经济疑难杂症。他的《需求的解放》系列文章令人耳目一新,引起极大反响。
  王吉绯认为消费是一种自然的经济现象,是经济循环的终点和起点。扩大消费需求,就是改变消费需求的自然增长方式,使消费需求非自然扩大。王吉绯建议采用奖励消费的方式,拉动真实的需求。
  王吉绯点明:“通过‘规模需求’的思维和方式可以收集和组织确定的需求,由此大大降低生产营销成本,使得特定商品有了降价空间,从而可以用货现率贴现。同时,货现率的优惠让消费者选择特定消费,又有效提升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王吉绯特别指出,“规模需求并非即期消费,而是未来的货权,并且能够随时相互转卖,最后总有人按约定时间去厂家提货。这样一来,货权就成为货币与货物的统一,既充分满足个人偏好,又确定地配置给生产,兼具流动性和指向性,由此形成多层次的货币体系。”
  王吉绯还系统地推出一整套可供选择的新思维和新方法,比如建立多层次的货币体系,运用利率供给管理“币”的政策,运用货现率管理“货”的政策,以实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完美融合。
  面对变化,仅仅解释变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对变化和影响变化。于是,王吉绯针对新问题以新思维设计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针对三农问题,王吉绯首次提出“贷物不贷款”的农村小额信贷模式,整合农业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
  针对食品安全,王吉绯推荐“引进标准,模拟出口”模式;
  针对房价大起大落,王吉绯建议用住房公积金子币化“封顶”,用国家住房平准基金“保底”;
  针对流动性陷阱,王吉绯改良传统储蓄方式,将单纯的货币储蓄变为“货币储蓄+消费储蓄”;
  针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王吉绯主张国家货币应以货权为基础,国际间汇率应该以货权为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冬今春,全国多个大城市如火如荼形成“消费券现象”,成为拉动内需新亮点,人们从中看到王吉绯频频出现在央视和各大网站的屏幕上,其文章也连篇累牍地发表于各大媒体,他的一系列推动和修正建议在消费券发行中得到及时有效的运用。正如媒体所评价,王吉绯是“消费券理论模型的创新者、运作模式的改进者、未来趋势的预见者”。
  面对今天,回答明天,历史和现实赋予王吉绯作为“王需求”的必须与必将。
其他文献
对民营航空来说,这个春天格外寒冷,他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国航们诸般“牛气”。  春运期间一票难求,但2009年1月15日,国内最大的民营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却宣布,节前由武汉飞往上海的航线推出0元机票。  一次到位的“0折”背后,是整个民营航空业的生存困境。  事实上,春秋航空已不是首次试水“白菜价机票”。为提高客座率从民航局手中争得航线,各大公司花招迭出,机票价格早已接近底线。  2006年底,春
期刊
长留香港许多年,有时会想起仿佛近在咫尺的澳门。曾经的葡萄牙殖民地,当有可观之处,只是疏懒之间,始终蹉跎推延,终究未能成行。春节期间返香港小住,欣然想起可前往澳门一览。无须扯帆驾蓬,坐上半小时一班的轮渡,随兴便去了。    静听风声    正午时分的阳光,明媚清亮,在大海上点点跳跃闪烁,宛如童子之舞,全无定律,率真自在。近一小时的海上旅程,恍若一刹光阴。下船后,直奔澳门老城区而去。到达新马路,沿着鹅
期刊
通用、微软、爱立信、摩托罗拉、索尼、松下、星巴克等,这些垒球知名企业,这些财富偶象,在2009年伊始,抛出的却都是裁员大单。  2009年2月10日,正在苦苦挣扎的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宣布,今年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1万名正式员工,使得全球正式员工总数由现在的73000名降低到63000名。其中,美国本土的2.95万名正式员工中将有3400名被解雇。  除裁员外,通用还宣布削减大部分正式员工的薪酬。在
期刊
吴敬琏小传  吴敬琏出身名门,早年从复旦大学经济系分到中科院经济所,先后受过前苏联著名改革派经济学家阿·毕尔曼熏陶。1981年,吴敬琏被政府选派到耶鲁进修,自此成为中国真正从传统计划经济学转向现代市场经济学的第一人。多年来,吴敬琏不仅担任《改革》杂志主编,还编著有《通向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的培育和运作》、《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转轨中国》、《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等。
期刊
杨培新小传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嘉应大学校长。1922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1938年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时,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就职上海《文汇报》经济版编辑、香港《文汇报》发行人。1949年起,研究金融政策, 创建金融研究所。    改革开放30年,有一条主线一直没变,这就是国有企业改革。  如何能在市场经济深入的同时,国有企业生命力又不断增加,
期刊
温铁军小传  温铁军,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理事长兼院长。1999年获农业部颁发的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获CCTV颁发的“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奖”;2004年获杜润生基金会颁发的“农村发展研究奖”。    中国改革自农村发端,30年后又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掀开了新的篇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期刊
厉以宁小传  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还在多个委员会任职。厉以宁先后出版50余部著作,代表作为《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该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 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    作为中国第一个提出股份制改革构想的经济学家,厉以宁为股份制改革思路的推行奋斗了整整18年。  1980年,为了应对
期刊
成思危小传  成思危,湖南湘乡人,1935年出生于北平,成思危的人生中,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成思危1951年只身从香港回到内地,参加新中国建设;二是1981年赴美留学,学习管理,从一名颇有建树的化工专家转换为一名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学者;三是1995年,当选民建中央委员、常委、副主席,并从那时起,历任民建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在中国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的道
期刊
中铝入力拓 防守反击战    2008年2月1日,中铝突然介入必和必拓与力拓的合并案,于当日发布公告宣布,已通过新加坡全资子公司联合美国铝业公司获得力拓的英国上市公司12%现有股份,收购价约为每股60英镑,比力拓前一个交易日收发盘价溢价21%,加上此前投入,总价达140,5亿美元,相当中国人均10多美元。  中铝由此成为力拓最大单一股东,此次交易也成为中国企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资。  力
期刊
我们正经历经济的冬天,这对很多企业家是好事,因为冬天是一个企业家必须经历的,只有经历过春夏秋冬历练的人才能管理未来。冬天里的企业和企业家最重要的是保持元气,掌握足够的现金流,拥有能量迎接春天的到来。  保持元气最重要的是什么?美国企业基本上都是选择降低成本,这个很重要,但我觉得这不是中国企业最需要的。中国电子产业应该着力思考的是,如何将力量集中起来、创造出更高的附加价值,重点是追求Value U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