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要破解两大难题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高中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破解的两大难题。
  
  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2007年11月7日,我在我省某市调研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这是一个在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前列的一个市。他们谈起自己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种探索和改革时,自信、自豪溢于言表。但是,一谈到高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顿时就沉重了很多。11月8日,我在另一个市调研。该市教育局在汇报该市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时,谈他们如何采取措施大力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行为,谈该市在这方面取得的各种成绩,等等,但就是不谈高中办学行为的规范问题。
  从两个市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到激烈的升学竞争在地方教育行政管理者身上的压力。与此同时,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推进素质教育,只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推进素质教育,高中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1、高中是素质教育的“牛鼻子”
  现在,升学压力已成为贯串整个12年基础教育的一条主线,它使我国基础教育陷入了“学校管得沉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死累”的怪圈。这种教育不仅严重扭曲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形象,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而且导致中国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这不仅会危害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可以说,我国教育工作者们在兢兢业业地干着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面对这种令人担忧和揪心的局面,抓素质教育,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实事求是地说,在我省教育厅内部也是有着不同认识的。有人主张,推进素质教育应先从小学、初中开始,至少先把初中、小学解放出来,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解放出来。对此我是持不同意见的。因为,“应试教育”之所以愈演愈烈,之所以向初中、小学延伸,关键还是高中激烈的升学竞争拉动的产物。高中学生负担降不下来,高中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开展起来,小学、初中的素质教育环境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高中是素质教育的“牛鼻子”。不抓高中,就不是真抓素质教育!
  2、高中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我国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教育发展目标。高中阶段是学生的兴趣、个性、能力、社会责任形成的关键期,而这些素质又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高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高中教育,不少国家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高中教育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措施,如美国的“蓝盾学校”、“科学高中”、“人文学校”、“州长学校”;韩国在16个科学高中和19个外语高中开办科学探求班(重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加拿大政府为科学高中的学生提供为期几个月的研究项目;澳大利亚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未来高中;德国为天才青少年举办特殊高中等。
  3、当前高中教育的窘境
  这里仅以我们在两所优秀学校开展的高中课程实施水平试评估情况为例。评估结果显示出如下问题:
  (1)课程开设应试倾向严重
  ①必修课程开设不符合课程方案要求。学生文理分科过早,高一下学期就分科;分科后,学校不再或很少开设非高考科目。“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这一要求难落实。
  ②研究性学习未得到有效开展。调查问卷和座谈结果显示,某中学虽然高一高二学生都有一次(项)研究性学习,但未列入正常的课时安排,未达到课程方案规定的15个学分的教学要求;另一中学的部分学生把物理实验当成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大多数学生未填内容。
  ③课时安排随意性强。课程标准规定,一般科目每周4节。但两所学校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每周都在6节以上,最多达10节,课时总量超出20%。体育活动时间不足,在校生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足1小时。
  ④选修课程开设不符合课程方案规定。两学校都做不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开设选修课程。除了让学生自主选择文科或理科方向以外,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都是市里统一安排的,学生自主选修变成了集体必修。
  ⑤有关资料显示,缺少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措施。
  (2)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
  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一般在校时间都多于9小时,从早到晚基本都在教室里,吃饭时间、活动锻炼时间、处理个人事务及洗漱的时间都很少。大部分双休日及节假日正常上课。调查问卷显示,某中学高三学生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的只有22%。全省大多数高中生一个月才休息一次,节假日只能休息1天~2天。
  ②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压力大。调查问卷和座谈结果显示,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有的教师则抱怨高考压力大,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业水平考试表示困惑。教学效果的差异也很显著。教师感到最大的压力是频繁考试和排队。
  (3)学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考试与评价机制
  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学校基本以考试代替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体现。有关资料显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评价报告中的学生考试成绩填写随意,特别是对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记录不详不实,许多学生的学分都是事后补的,学分的认定、监督、管理名存实亡。
  (4)课程资源仍有欠缺
  虽然各地都加大了投入,但办学条件的改善赶不上高中学校规模扩张的速度,学生数量增加,班额增加,但教学设施、师资数量未增加,从而增加了课程实施的难度,尤其是选修课、新增的学科(如通用技术等)的开设受到了限制。选修课教室、实验室、课外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场所和设备明显不足。
  4、在高中推进素质教育需“集体裁军”
  在一次与高中校长们的座谈中,有一位校长告诉我:现在,我们高中校长都希望减负,都希望推进素质教育,问题在于,能不能集体裁军?他说:就像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本来一开始大家都坐着看球,都看得很清楚,但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有几个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看不清场上的比赛场面,没有办法,也不得不站了起来……就这样,有越来越多的人站起来,到最后,所有的人都不得不站着看球了。其实,站着看球与坐着看球是一样的,但你叫谁先坐下呢?谁也不愿意先坐下,因为如果只有一个人先坐下,那他自己是没有办法看球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家同时坐下来才行。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走访了许多市地,人们都说:我们也同意素质教育从高中抓起,但是,这项工作只有省里先抓,哪个市都不可能先抓高中。有一个市的教育局长话说得更直白:在高中推行素质教育除非先“集体裁军”,否则谁都不会做。
  所以,在高中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统一行动,需要出台尽可能详尽的规范(山东省的相关规范见文后的[资料链接]),需要有较严厉的处罚和监管措施。
  
  学生课业负担:既要“做减法”,更要“做加法”
  
  教育部门一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求控制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并要求学校下午4点以后必须让学生离校。每到这时,都会听到学生家长的一片反对之声。有一位校长经常加班加点,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把他调到其他的学校。可是,到了第二年招生的时候,有不少家长却拼命要把孩子送到这位校长所在的学校里读书。家长们认为,这样的校长才是真正对学生和家长负责!
  谈到推进素质教育,人们必然要谈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甚至现在常常有人在推进素质教育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画等号。学生的学习是不可能没有负担的,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那么,什么是过重的课业负担?笔者想从学生学业负担的性质和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思路入手,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要明确学生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课业负担
  (1)学习负担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
  每个学生都是带着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差异走进学校的。这种差异在学生日常的学习中,会通过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智慧方向、性格以及主观努力等方面体现出来。这些因素不但决定了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而且决定了学习的快慢以及学习能达到的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是充满差异的。而这些充满差异的学生,对于学习负担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这就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负担的个体差异性。
  另外,负担是与学生的主体性相关的。也就是说,学习负担不仅是一个学生知识学习量的客观性的概念,也是一个与学生学习主体体验和感受相关的带有主观性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与学生对学习的感受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有人说,有兴趣的“负担”不是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不断降低教材的难度。我们总是认为,国内的课程、教材难度比国外高。但是,从总体上说,国外发达国家像美国的中小学教材并没有统一的难度要求,特别是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大都是分层进行的。同一年级的学生,选用的教材难度往往是不同的。显然,面对学生学习负担这一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性的问题,一味地降低课程、教材的难度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回到“因材施教”上来,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施个别化教学。这里的个别化教学,不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类,而是基于学生对学习难度的主体选择。
  (2)学习负担与学生知识学习的性质或类型有关
  学生的学习就像人们日常吃饭一样,饥饱感受不但与每天吃饭的量有关,还与每天吃饭的质,即吃什么有关。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学生的学习负担与知识学习的类型或者说性质密切相关。
  在哲学上,依据知识的来源,人们一般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间接知识,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通常体现在“书本”(今天的书本,已不局限于纸质出版物)中;一类是直接知识,即人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与人们的经历相关的经验性知识,离开了人们的亲身实践,这类知识是不可能获得的。在这里,我们将前者称为“知识性学习”,后者称为“实践性学习”。进而,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负担分为两类:“知识性学习负担”和“实践性学习负担”。过去,人们在认识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时,很少从知识学习的类型或性质这一视角来探讨,而这恰恰是我国学生学习负担重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今天的中小学生为什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为什么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笔者认为,这固然与学生学习的知识量过大有关,但更与学生日常学习的知识太单调有关。今天的中小学生是“知识性学习负担”过重,而“实践性学习负担”过轻。如此既扼杀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素质。
  (3)对待学生的学业负担既要“做减法”,更要“做加法”
  笔者认为,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对学生学习负担问题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认识。因为在这里,教育界没有向家长回答一个问题:孩子放学后干什么?因此,笔者主张,对待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我们既要学会“做减法”,更要学会“做加法”。教育界必须向家长、向全社会讲清楚,推行素质教育,既要让学生进行“知识性学习”,更要让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只能说要减轻学生过重的“知识性学习负担”;与此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或者说,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任务。而仅仅依靠学校内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难以完全实现“实践性学习”的。
  2、建构“第二教育”
  (1)建构“第二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目前我国公众假期一年有114天~115天,再加上寒暑假,学生的假期时间几乎占了全年的一半时间。学生全年时间的这一半应该如何度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在当今我国教育界,人们非常重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与发展的意义。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当今时代,如果教育工作者只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这里,而忽视发生在校外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就会与时代、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为了与校内教育相区别,笔者将发生在学校外的,在家庭或社会中发生的教育称为“第二教育”。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社会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为人们的非组织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技术条件和资源条件。实施“第二教育”,有了不同于已往的技术支撑。
  (2)“第二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
  ①非统一性:不是全体学生统一行动的,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②非正式组织性:这里我用“非正式组织性”来表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区别。校外教育也是有组织的,这里的“组织”体现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上。
  ③非系统性:与系统的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知识教育不同,“第二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3)“第二教育”的构成与实施
  ①传统的学生课外作业。这是过去校外教育的主要任务。今天,主要是要改革传统作业的形式,提高传统作业的效率。
  ②与课内学习相联结的学科 研究性学习。这是我国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结。能否把学生对课内学习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是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③国家课程的校外实施。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形态。其中,有不少新的课程在校内是无法完全实施的,比如: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这些新型课程,校内的课时可用于指导学生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查阅资料、指导课题研究实施、撰写研究报告、交流评价研究报告,等等;其他的不少研究活动,还要利用校外时间来完成。
  ④校外自主学习。上面的校外教育活动具有校内外结合的特点,除此之外,我们更主张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展校外自主学习。其形式可有以下6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自然观察、科学教育、社会调查、课外读书。
  为了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障“第二教育”的有效实施,我主张:除了国家课程的统一开设之外,学校应该逐步学会为每位学生编制一张独特的、有差异的课程表。
  3、启动“教师素质第二课程拓展计划”
  在素质教育调研中,谈到开好研究性学习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时,大家往往都会谈到一个问题:教师不足或者没有能胜任的教师。
  显然,我们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每开设一门新课程就配备一位教师。说到这一点我想起了在国外考察的情况: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中小学教师很少有只教一门课程的。在欧盟有一个规定:一个教师必须具备教授两门以上课程的能力。在1999年我就曾提出:如果教师在自己教授的主要学科之外,都能开出一门选修课程,那么学校的课程就会丰富得多,学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为此,我们需要启动“教师素质第二课程拓展计划”,让教师们尽快拥有自己的第二课程。当然,这绝不是让教师们都到高校进修第二个学科。我们期望教师们在教好自己的主要课程的同时,从自身实际出发,拓展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发展自己的个性,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一定的论证和开发,为学生开设讲座、选修课,等等。这既是对自己专业的拓展,又能够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第二课程拓展方向,既可以是跨学科的,也可以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向某一专业方向发展。如教语文的,可以教学生《红楼梦》赏析,等等。
  我坚信,“教师素质第二课程拓展计划”的实施,不仅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丰富教师的生活、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都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料链接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摘录)
  ……
  四、教学管理
  8、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开展好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
  9、高中学校要建立学生选课制度,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科学指导。高中指导学生选择发展方向不早于第二学年末,尊重、保障学生通过选择课程实现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权利,不强迫学生选择文理或艺体发展方向。
  10、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走读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晚间、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睡眠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不少于8小时。寄宿制学校学生晚自习结束时间,初中不晚于21点,高中不晚于22点;早上统一起床时间,初中不早于7:00,高中不早于6:30。义务教育阶段走读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00。高中走读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00,上课时间不早于7:30。
  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实践性学习。学生自习时间不分配到学科。按照规定安排寒暑假期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校上课或集体补课,不收费上课和有偿补课。
  11、学生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
  12、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小学生不少于10天,初中生不少于20天,高中生不少于30天。
  
  编辑:孙金鑫
其他文献
教育部于2006年2月24 日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没有支教经历的城镇中小学教师不能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参评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城镇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新聘用的青年教师到农村基层支教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同时,选派的支教教师中骨干教师应该占相当的比例,参加支教的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和人事关系,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生活费和交通
编者按:本文源自李镇西的博客“李镇西新家”。2007年12月,“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研究会”在江苏省江阴市成立。李镇西和10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结为师徒。每周三晚上,李镇西与他的徒弟们约定在QQ群里聚会,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10个徒弟每月轮流担任主持。本文是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徒弟于2008年3月12日晚关于民主的讨论。此话题由“徒弟”李迪发表在《河南教育》上的《当民主变味时,我们需要“专制”》一文引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所在。当高中趋于规模化、学生趋于多元化,我们的管理难度必定与日俱增。如何精心设计适合学校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成为学校行政领导面临的迫切任务。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格鲁夫说:你绝对无法避免会议,但你可以让会议更有效率。同样,学校绝对无法避免管理,但可以让管理更有效率。以下是笔者供职的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通过实行年级部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校实行年级部管理的
祖雪媛终于坐了下来。  作为北京市朝阳区一所一校四址的大校——自家庄小学的校长,她总是很忙。2009年12月1日上午,她给一批来校取经的北京校长讲尊重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午未来得及休息,就又开始接受校长们的提问;随后,她被学校教师请去商量第二天督导来校检查之事。  直至下午三点,祖雪媛才走进自己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堆材料。  “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祖雪媛一脸歉意。  她放弃舒适的大班椅,搬了一
对于教育改革,我们最常听见的抱怨就是“改革太难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需要配套措施,教育改革没法单独进行”等等。这种“无能为力”的抱怨背后,潜藏着一种总体解决的“宏大”的思维模式: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自上而下的、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性变革上。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在抱怨基础上的等待和与这种等待相伴的与己无关的心态。而这正是那些貌似正确的思维模式的根本缺陷:似乎在整体环境、根本问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人们见惯了在大会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校长,见惯了走路虎虎生风、大步流星的校长,见惯了跟下属聊家常也似做报告、满腔豪情的校长。习惯之余,人们以为校长大抵如此:校长与教师的生活状态不同,话语系统亦有所不同。或许这样的校长才有领导能力,才能果敢地带领学校奋勇前进。  但是,我们却遇到了两位温情脉脉的校长。    佳节问候送温情    2005年,我校来了一位Z校长。他先前在山区小
糖尿病患者李阿姨近日晨练后,感觉有些疲倦,早饭没吃几口就上床休息了。到了中午,家人发现她身体发软,意识模糊。急送医院后测空腹血糖只有3.2mmol/L,被确诊为低血糖症,经抢救转危为安。   糖友夏季为啥容易低血糖  “人体内血糖的变化与季节关系非常密切,到了夏天,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發生低血糖,这是因为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如夏天昼长夜短,人们普遍睡眠不好,能量消耗大,新陈代谢加快;衣着轻薄,户外活动增
记得20多年前我们上学时,进老师办公室是常事,同老师一起拉家常、话现实、谈理想,缠着老师问问题,有时会争得脸红脖子粗。那时的办公室就像今日的“沙龙”。  而今做了十余年的教师,却越来越感到当年那种气氛的缺失。今天的办公室成了名副其实的办公室。教师将自己“囚禁”于此,除了送交作业的课代表和违纪挨批的“坏”学生,其他学生很少进入。更有学生把办公室当做“训话室”,一听老师让进办公室,便浑身打颤。可以说,
今日学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同构化”趋向。所谓“同构化”,既意味着不同层次、类别的学校,在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上越来越相似,甚至雷同;也意味着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学校似乎越来越像公司,越来越像政府,或者像军队,但就是越来越不像学校了。学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似乎走上了一条自我否定的不归路。  从实践层面来看,学校内部普遍存在着这种“同构化”的趋向。它通常是以“五化”
摘要 学区教育督导是美国教育督导系统中的关键人物。美国学区教育督导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教学专家型督导、科学管理型督导、民主领导型督导、社会科学家型督导、沟通型督导与发展型督导几种角色的演变。美国学区教育督导所具有的突出的辅导功能、科学与民主的督导方式、专业自主等特征,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 美国;学区管理;学区教育督导;角色演变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