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政治形象的电视建构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s352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新疆问题”建构的新疆区域形象,是扭曲的负面的新疆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客观的新疆政治形象是新疆电视台的责任。新疆电视台的《新疆新闻联播》通过对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的报道来建构政府形象,通过对普通民众的报道来展示民众对政府政策及行为的满意与拥护,建构了一个执政为民、管理高效的政府形象。
  关键词:新疆;政治形象;电视;建构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8-0050-03
  一、引 言
  近年来,“新疆问题”成为国外媒体建构的话语框架,以“新疆问题”标签作为新疆的区域形象[1],使新疆的政治形象以负面呈现,这是对新疆形象的扭曲。而之后的多起暴恐事件的报道,更使得新疆的政治形象雪上加霜。因此,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客观的新疆政治形象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新疆电视台的卫视一套作为上星频道在全国各省市落地,是区外受众了解新疆的重要媒介,因此选取新疆电视台的《新疆新闻联播》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新疆政治形象的话语建构。
  西方学者科特勒认为,形象是指人们所持有的关于某一对象的信念、观念与印象,是由人对对象的主观感知构成的[2]。即形象是由本体、载体、受体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本体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形象的基础;受体指持有某一观念和印象的人们,是主观的;载体即受体形成观念和印象的途径,即形象的建构途径。形象的建构途径有两种:一是大众传媒建构的形象,二是非大众传媒建构的形象。“传播沟通是形成政府、企业或个人在相关社会公众中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渠道。[3]”媒体,特别是新闻成为形象构建的主要途径。
  新闻通过传播能塑造形象,是因为新闻的公共性特征,使其生产的新闻图景成为人们理解、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依据。新闻事实(本体)与新闻呈现(表达)之间存在差异,新闻是中介化的产物,因此“新闻对本体的呈现才不仅仅是再现,也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建构。新闻是在再现与建构中呈现事实图景的。[4]”正如塔奇曼所说,新闻生产是对现实本身的建构,新闻就是一种框架。
  在媒体研究中,戈夫曼的“框架”概念是指“大众媒体组织和表征问题和事件的方式”,同时也是“新闻内容的中心组织原则”[5]。这个理论的实践价值在于:记者能够遵循核心价值观来完成报道,建构受众对事实的理解,以完成各自的报道目的。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选择和凸显”的过程就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过程,因此形成框架的过程是一个对事实选择、强调、排除、重组的过程[6];“选择和凸显”的结果是新闻文本,以符号形式再现了认知框架。
  本文是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对《新疆新闻联播》的文本框架进行分析,研究新疆新闻传播的框架建构了一个怎样的新疆政治形象。
  二、研究设计
  以《新疆新闻联播》2012年到2014年三年的新闻为研究对象,从2012年的1月1日起,以10天为一个抽样日期,共抽取样本天数为109天,共1805条新闻,其中2012年37天684条新闻,2013年36天589条新闻,2014年36天共532条新闻,平均每天16.6条新闻。
  根据议题可将新闻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其它五个部分,其中政府活动、军事、法律、民族、宗教、社会保障(牧民安居、抗震安居、旧房改造、养老医保)、劳动就业等属于政治新闻,通过对这些新闻的报道可以分析新疆的政治形象。
  三、研究结果
  1.《新疆新闻联播》以报道政府活动和社会保障为主
  《新疆新闻联播》侧重于对政治和经济的报道,政治新闻最多,占到34.7%,经济新闻为30%左右。
  在政治报道议题中,政府活动和社会保障占比最高,均在35%左右,政府活动主要是报道会议和自治区领导的视察调研活动,社会保障主要是报道“牧民定居”“富民安居”和危旧房改造工程,以及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险、富民惠民工程等。
  有关军事实力、民族和宗教报道最少,分别为1.6%、1.3%和0.3%。在新疆,民族和宗教问题属于非常敏感的问题,所以很少报道,主要是对民族团结、反分裂、反“三股势力”的报道。法律和劳动就业一直是报道的热点问题,所以占比适中,为11%左右。法律报道主要是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就业报道包括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就业创业指导,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等。
  2.政治新闻建构了有良好执政效能、管理高效的政府形象
  德夫曼认为,对于公共健康及其他社会或政治类议题,存在着三种“概念层面”的框架信息,以此为理论基础,采用建构主义的分析范式,确定政治新闻的3个“框架”层级:即“价值框架” “议题框架” “结构框架”。
  (1)价值框架
  价值框架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主导价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包括公正、责任、敬业、助人等,是价值层次。
  在政治新闻的报道中,价值框架非常明显,尤其是在一些專题栏目中,比如2014年3月的“践行核心价值观”栏目的报道,仅从标题和关键词中就可以看出有非常明确的价值主导。
  其叙事方式是:从人物事迹中概括出当今社会的主导价值,确定价值框架,然后围绕价值框架进行人物的事实报道。
  例如(标题和关键词):
  艾尼瓦尔·芒素 将私车公用进行到底 [当代雷锋];
  爱岗敬业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岗敬业];
  服务他人快乐自己 [快乐助人];
  两次捐献血小板 爱心传递正能量 [正能量];
  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 [舍己为人] ;
  古牧地河上好心人[爱无价];
  黄胜兴 一切让群众满意 [热情服务];   退休不褪色的老支书米吉提·尤努斯[永不褪色]
  (2)议题框架
  新闻是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政治新闻报道关注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政治事件、人物或活动,关注的是政治行为和政治影响。
  而这些报道,会对某些内容有所侧重,这就带来了对同一事实的不同偏向的解读,这种侧重和偏向就构成了报道内容的不同框架,我们称之为议题框架。
  根据对样本和议题的分析结果显示,新疆的政治新闻报道主要采用的是稳定框架、惠民框架。
  新疆政府在目前的工作重心有两点:一是稳定,二是发展。政治会议和政治活动都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惠之于民,就业与社会保障的目的也是惠民。所以议题框架主要是稳定和惠民框架。
  (3)结构框架
  结构框架是指新闻的文本组织结构,根据文本组织手法的不同,可以将结构框架分为“主题框架”和“片段框架”。
  “主题框架”是将公共议题放在更通用、更抽象的语境中,报道者将一个命题作为其报道的核心,运用系统资料和全面概括的方式对一种类型的新闻现象加以报道。
  “片段框架”是指报道主体会以具体实例或个案的方式来报道一个新闻现象或议题,记者以讲述一个或多个具体故事来报道该类新闻。
  艾英格认为,在特定议题中,新闻框架能影响受众对社会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问题的责任归因。这两个不同的结构框架会产生不同的报道结果。
  使用“主题框架”的报道,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更易于认可报道的事件提供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层面的解释。对于使用片段框架形成的报道,受众在接受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就事论事,主要追求对个体层面的解释。
  比如美国媒体对贫穷的报道:如果新闻记者以讲述个人的贫困生活来报道贫穷议题,这采用的就是“片段框架”,那么读者在接受信息时,会下意识的认为贫穷是被报道者个人造成的,而不是考虑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或其他社会因素导致的被报道者的贫穷状态。如果报道采用的是“主题框架”,将贫穷呈现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政治的结果时,受众认为责任大部分在于社会[7]。
  根据样本分析,《新疆新闻联播》在文本结构层次上,对于稳定框架的新闻报道的文本结构主要采用的是“片段框架”,采用惠民框架的新闻报道的文本结构主要是“主题框架”。
  稳定框架的新闻报道是以报道事件、人物或活动为主,不交代事件的社会背景、来龙去脉和相关事件及人物。所以报道呈现出孤立、碎片化表达,事件的解读倾向于个人而不是社会。
  采用惠民框架的新闻在报道保障制度或安居定居等社会保障行为时,会介绍背景、揭示意义,使新闻事件的归因指向社会或政府,这样就将在就业、社会保障中获益的原因归结为政府和国家,继而来证明政府执政的合法与有效。
  3.社会保障的新闻报道建构了爱民为民的政府形象
  人是理性的,人创造政府的宗旨是为了个人能够过上理性的正义的社会生活。因此,政府的根本目的是創造和保护公民或社会的公正幸福(公共利益),这是一个政治体系正义与否的根本标准[8]。
  现代社会采用的社会保障制度最早来自于工业社会,这种制度就是为了能够在社会风险到来时有足够的能力来化解风险,尤其是能提前防御。这样就发展出一套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公民与国家之间合作协调、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安排。
  政府存在的重要功能在于为民众提供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要建立良好的政治形象,政府就需要为国民提供自由、安全和公平,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安全公平的制度基础,是国民能够对国家保持忠诚的前提[9]。
  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增加国民的公共福利,使人们在感受到国家权力存在的同时,获取国家政权所带来的利益[10],必定能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
  本世纪以来,新疆加快了福利保障制度的实施,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之后,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和福利保障。对于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报道,尤其是对新疆连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额,新疆的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国排在前列的电视报道,都强调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牧民定居、富民安居工程国家有大量补贴,使多年住帐篷、土坯房的农牧民可以住得起新房,因为有政府和国家的资金扶持,才使他们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他们对政府和国家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牧民定居和富民安居工程不仅解决了农牧民的住房问题,还能够推进新疆的城镇化进程,推动发展农村的现代化。
  在新疆,存在着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这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子,又违背了社会公平准则。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再分配的强制性调节机制,因政府行政权力与公共资源的介入而使贫富差距得到适度的控制,社会公平得到维护,消除了危险隐患。同时电视的报道扩大了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可,因社会保障制度的维系而使政府执政具有真实可信的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施动者是国家和政府,受惠者则是个人,福利系统在这其中扮演了中介的角色,它的作用在于推动了个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亲近感。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政府依托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施行来化解国内社会矛盾,赢取民众的信任、归属和忠诚[10],能够塑造爱民为民的政府形象。
  清华大学李希光指出:“一旦媒体关注的新闻成为国民关注的新闻,媒体的措辞成为国民的措辞,媒体的视角和口气成为国民的视角和口气,媒体的价值判断成为国民接受的价值判断,那么媒体最终建构的现实就成为国民认可的现实,媒体塑造的形象就是国民认同的形象。当信息接受从量变达到质变,国民的思维模式就转化为媒体设定的思维模式,政府在国民心目中的形象建构就成为可能。[11]”因此,政治新闻报道能影响、塑造国民对国家的看法和印象,以确立现行统治秩序的合法性,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以在民众中制造认同,最终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11]。   社会保障的受益对象和报道对象都是普通民众,将民众受益的责任归因于政府,才能彰显社会福利系统中的保障制度对社会稳定、国家治理合法性的意义,才能建构良好的政府形象,完成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论证,对弥补社会裂缝、消解社会冲突、整合全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新疆新闻联播》通过对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的报道来建构政府形象,通过对普通民众的报道来展示民众对政府政策及行为的满意与拥护。所以《新疆新闻联播》的政治新闻建构了一个执政为民、管理高效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 刘红,郭晓琴.对外传播新疆形象的话语解构与建构——从“新疆问题”到新疆故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2] Kotler.P(1999).Marketing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Inc.
  [3] 郎劲松.新闻发言人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 杨保军.新闻本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张明新.后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观点[J].开放时代,2009(2):6.
  [6] Semetko,H.A.&Valkenburg,P.M, “Framing European Politics:A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s and Television New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0, Vol.50,Issue 2.
  [7] 李喜根,劉洋.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的理论框架与视角[J].新闻记者,2013(9).
  [8] 张利平.论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J].新视野,2005(2).
  [9] 任剑涛.后革命时代的公共政治文化[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8.
  [10] 李瑞君,王萃萃.试论国家认同与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11] 龙小农.从形象到认同——社会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思涵]
其他文献
摘 要: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各国重视网络宣传、网络控制和配合国家战略已经是显见的事实。在中国,网络发展和运用空前迅速,个人对于网络依赖越来越强,从购物到生活各方面使用,再到参与政治文化生活的深度,都与之相关。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网络对于社会的影响,网络已经是关切国家安全、人心聚焦信息、心理促发媒介、情感认知重要渠道的对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已经成为社会安宁和秩序建构的重要方面。如何将纸质媒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拥有的互动性、整合性等特征对科技新闻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航天新闻作为科技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亟待脱离艰深严肃的框架以适应新媒体受众的口味。新媒体的航天报道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发生了变化,以微博对神舟十一号的报道为例,内容上人文性、大众性明显,并着力于知识科普;形式上图文频联合,并大力使用新媒介技术。但创新背后仍存在碎片化、临时化、误读危机等问题。  关键词:航天报道;新媒体;神舟十一号
期刊
摘 要:为进一步扩大《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的专业性及全球适用性,推进《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与美国本土外语教师标准的接轨,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素质,2017年7月19日汉考国际邀请全美外语教学协会(ACTFL)教育总监Paul Sandrock先生来华参加中美教师标准对接报告会,双方基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发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2012 版) 与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及美
期刊
摘 要:真正经典的艺术不存在消亡,也不会因时代而改变,它诉诸于人先天具有的审美共同感,而非不同时代下的人的审美偏好和现实需求。本文着重选取了当代中国一位约翰·莫尔奖获得者——80后年轻艺术家雷绍文的水墨作品,通过对作品涌现出的新特点的分析和思考,来说明废墟水墨所具有的当代水墨的特点,并比较它与传统水墨在创作思路,表现理念上的异同,最终探讨关于艺术创新的别出心裁之处。  关键词:《废墟》;山水;传统
期刊
编者按: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罗伯特莫顿曾在其合著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中指出:“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更大”。法制新闻对推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普及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最终目标是推动社会发展。在媒介多元化的今天,做好法制新闻报道至关重要。法制新闻作为传播媒介的一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着空前的竞争,而节目主持人处在广电行业的最前端, 面临着节目主持人话语权不平衡、专业素质不高、处理信息的现场应变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困境。为了走出困境,主持人需要转变现有观念,拉近与受众距离,优化话语质量,提高话语权,提升人格魅力与文化底蕴。基于此,本文以综艺节目主持人为例来探讨当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存在的困境及出路。  关键词:节目主持人;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国内网络直播平台“斗鱼TV”为例,采用数据分析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性地分析受众使用网络互动直播平台的现状。研究发现使用网络互动直播平台的男性受众多于女性受众。接近半数的受众通过手机APP使用直播平台,且通常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较为完善的场合使用的几率较大。不同性别受众对网络互动直播平台的认知印象并无显著性差异,总体上呈现消极化态势。  关键词:网络直播;受众;认知使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新京报》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会新闻报道为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媒体在社会新闻中涉女性报道为何多呈现出暴力实施者和暴力受害者形象?媒体采用怎样的报道策略以勾连起女性与“暴力”因素的联系?本文选取了139篇《新京报》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会新闻为研究样本,采用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媒体在报道时倾向于选择“女性受害者”、“女性施暴者”的新闻事实,重点突出和“暴力”相关的新闻议题,
期刊
摘 要:“明明德”是《大学》一书的核心和精髓,也是中国古代君子培养的理想,而“自明”则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方法论要求,“求诸己”既是一种对境界的期许,也是一种对天道自信。只有通过“自明”,才能真正达到“内圣外王”的追求,实现“天人合一”。本文力求从经文考据、对比印证等多种形式,于不同维度对其内涵进行探析。并重点在治理层面上,以古希腊《理想国》为参照,对比“自明明德”所成治道的优越性,并从中挖掘中国哲学
期刊
摘 要:当下我国网络舆论空间处在剧烈变动期,各方行动者在网络空间中的冲突尤显剧烈,各自持有不同的舆论经营和行动策略。本文从我国近年“舆论场”研究的主要面向入手,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尔的场域理论,尝试建构网络舆论空间的理论模型,对转型期的中国舆论场冲突现象作分析解读,以寻找复杂多元舆论场域之间的整合之道。  关键词:舆论场;冲突;网络舆论空间;整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