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佳句铸美文

来源 :中学生百科·高中语数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ter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用诗文能使文章含蓄典雅,富有很浓郁的文化气息,所以很多优秀的文章都善于引经据典。
  
  一、巧引诗文靓标题
  化用诗文拟标题既新颖别致,又含蓄深刻,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2005年高考有的直接引用诗文作标题,如“留得残荷听雨声”“何处散发弄扁舟”“掀起你的盖头来”。有的改变形式,化用诗文,为我所用,如:“雨正大路也正长”(化用了鲁迅的“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生如夏花”(借用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不能承受的文化之轻”(化用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二、化用诗文成题记
  题记讲究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能暗喻主旨,所以化用诗文是最好的选择。如湖北考生《独上高楼》引用了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题记,湖南考生《轻松起跑》则化用了泰戈尔的名言“翅膀上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起来的”作题记,天津考生《留给明天》直接引用柏拉图的“明天对世界来说,永远是一个奇迹”作题记来暗指文章的中心“把一个充满爱和奇迹的世界留给明天”。
  
  三、明引诗文亮论点
  诗文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哲理,而且形象生动。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学不可以已”来直接作全文的论点。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化用了马援语“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写就“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王勃的高尚追求。可见用诗文来立论由来已久。
  例①“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话语,时常成为我遇到艳羡他人而又惰于学习和行动时的一种激励。(2005年安徽《出人意外和情理之中》)
  例②“一叶飘零而知秋,一叶勃发而知春。”登高远眺,方知早生华发,一叶而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才品“小荷才露尖尖角”,诗人的多愁善感似乎与万物的兴衰心照不宣。感叹诗人的灵魂之花永不凋谢……(2005年浙江《留得残荷听雨声》)
  例①以冰心的诗形象地揭示出“一切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一主旨,含蓄而有内蕴。例②用“一叶飘零而知秋,一叶勃发而知春”,一叶而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才品“小荷才露尖尖角”,委婉道出“一枝一叶一世界”的道理。
  
  四、暗引诗文巧过渡
  过渡句最难写,因为往往流于平淡乏味,但如果能巧妙运用诗文则使行文错落有致、语言生动活泼、意境幽深隽永。朱自清《春》由春花图过渡到春风图时直接用“吹面不寒杨柳风”,紧扣春天,营造出了生机勃勃的意境。
  例①关键是你能不能用睿智的眼睛去洞察那藏于“枝叶”之间的大千世界,去发掘那隐于细微之间的无限旷世!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此时落叶或许已成为秋天的代名词……
  也有古人云:“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与“一叶落而天下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仅是枝叶,不仅仅是世界,如果把“豹”看做事物的全局整体,把“一斑”看做是一个小细节的话,那么我们不能说细节或许在某些方面便决定了全局。这是不无道理的,一件大事或许总决定于一个小小的细节,于是细节往往决定了大事件的成功与否,我们也能从细节之处见大,从细节之处见广,正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2005年浙江《枝·叶·世界》)
  例②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上面金黄色的向日葵正肆意地绽放,毫不吝惜地泼洒出一片金色的阳光与希望。那书的名字却令我赫然:《死亡日记》。生如夏花般绚烂;那,死呢?可以如此生机勃勃,让希望的枝叶依旧永不妥协、无拘无束地生长吗?又怎么不可以呢,陆幼青一片坦然。(《生命的绝唱》)
  例①唐诗“一叶落知天下秋”和古人的“窥一斑而见全豹”在文中既是巧妙的过渡,又是对观点的有力论证。例②则用泰戈尔的诗过渡,与“生如夏花般绚烂”相对应的是“死如秋叶之静美”,很自然地由生写到了死。
  
  五、排引诗文厚意蕴
  将共同表现同一主题的多处诗文用排比的方式引用则增添了文章的意蕴,比单个引用更见力度,既增强文章的气势,又展现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①“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一种安逸;“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安逸;然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后的一杯清茶、一壶酒也是一种安逸。安逸是一种释然,是一种随心,是一种大风大浪后的平静与享受。(2005年北京《说“安”》)
  例②窗外的花谢了,易安居士伤感着“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后主踯躅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而李商隐则豪情澎湃“落红岂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无数文人骚客的咏叹下,我们的世界霎时丰富了很多,在敏锐的观察中,我们认识的细节化成了一幅巨大的山水写意画,而我们认识的有限空间联结成无限的天地。(2005年浙江《感悟有限》)
  例①引用了三处诗文共同表现“安逸”,赋予了“安逸”形象化的内涵,让读者从不同侧面加深了解。例②引用诗文分述了“花谢了”在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感受,从而有效论证了由于我们敏锐的观察,让“有效的空间”变成了“无限的天地”,真所谓“一花一世界”。
  如何才有绝妙的诗文引入呢?这就需要平时的大量积累,同时要注意引用诗文是“为我所用”,是“用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所以不管如何引用,都要注意与文章内容本身相得益彰,不可太生僻,也不可滥用。
  编辑/姚晟
其他文献
※单词拼写※   1. I must a_______________for not being able to meet you at the airport on time.   2. In order to avoid the p___________________for the wrong that he had done, hewent to a European country in
期刊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与杜甫是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历代文人总是习惯于把他们的名字放在一起,并称为“李杜”。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李白豪放、旷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潇洒飘逸的背影。杜甫忧国爱君、悯时伤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榜样。
期刊
段落大意题与主旨概括题类似,只是概括程度不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文章在每个段落里表现的观点不一样,这个时候概括段落大意是最容易出错的。    A    In most large Japanese companies, there is a policy of lifetime employment.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when people leave sch
期刊
① What is known to us i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②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is known to us.  ③ It is known to u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④ The earth is round, which/as is known to us.  ⑤ As is know
期刊
Prefer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但其用法的复杂性并非许多同学所能掌握。在2005年高考天津卷又一次涉及该词。现就其用法作一归纳并简析。    一、关于prefer的习惯接法  1. prefer 表示“宁愿(要),更喜欢”,常用来表示一种偏好,其后可接名词、代词、动名词和不定式。例如:  I prefer my meat well done.  我比较喜欢把肉煮透。  He preferre
期刊
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伽利略则宣称“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所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说“数学很美”。19世纪大数学家高斯就说过“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它是一门最美的科学。
期刊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它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据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介绍,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日益加剧,造成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据专家介绍,相貌丑陋的非洲大蜗牛上个世纪30年代在福建厦门被发现,当时主要是作
期刊
史铁生长期以来不懈的创作恰当地诠释了这样一句话:写作是心灵的需要。他的作品在我看来是真正的对心灵的诘问,是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索,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无怪乎有人会说,史铁生注定要成为这浮躁世界中的最后一丝慰藉,他的存在几乎成为中国文坛的精神象征。  1951年史铁生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他21岁时灾难突然降临到他身上,他的双腿因病致瘫。转回北京后,他在
期刊
  
期刊
余秋雨在《兴亡象牙白》一文中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这个特征,不仅表现在作品的数量上,更是颤动于每位作者的思维习惯、寻访敏感和表述模式间。”的确,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有大量的咏史怀古之作。千百年来,诗人总是最敏锐地感受生活的一群。残酷的现实常以尖锐的刀锋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现实以种种原因钳人之口,于是那些尘封的往事、作古的英雄,还有沉默的古迹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