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为主,互动共享”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智能的不断发展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在此过程中,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重难点让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规律让学生自由寻找,结论让学生试着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基于对学校课题理念的认识,我确定的研究课题是《构建“以学为主,互动共享”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特色的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逐步习得方法,使师生共同发展成为最终目标。下面就以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一文为例,来谈谈个人对构建“以学为主、互动共享”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特色的初步实践做法。
一、放收结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切忌面面俱到,教师不妨“懒”一点,不妨“粗”一点,多留些空白给学生。要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凭借旧知去探索
新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知不足,从而更努力地去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能自然习得方法,形成能力,从而不断进步。《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它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文包诗”的特点,在“借助课文,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已有学习文包诗课文的经验基础上找到与诗歌对应的句子,之后与同伴合作,利用文中的语句推敲关键的字词,最后加上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也就一步步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在“读透古诗,感悟诗情”的环节中,孩子们就是在“读”“画”“悟”“品”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循序渐进地读出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之后在“放”的基础上提升,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课文是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总结出“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由“放”到“收”,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内容,也掌握了学习的好方法。
二、适时而导,学生有效探究新知。
开放互动的课堂需要老师的放手,但决不是撒手。教师要在关键的地方扶助一把,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善诱则通,善思则得。只有把教师的“诱”调谐到学生“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教师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助”在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把握中心等“点睛”之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要学生根据以往学习“文包诗”的知识、经验来理解的,此时他们对于用课文中的语句帮助自己理解诗意的方法有了朦胧的感悟,但仍不明朗。如果直接放手,学生的学习状态只能是原地踏步走。这时教师就要伸出“手”来扶一把,引导学生们一起分享、总结出学习的好方法:读课文,画出帮助理解古诗的有关语句;再画出的语句,推敲字词的含义,理解诗意。有了这巧扶,才能有后面的妙放,学生们才能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探索新的知识,理解诗意也就能顺利进行了。
三、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共享交流的课堂中,教师不但要与学生一起“释疑、解惑”,而且要抓住契机引导他们质疑。勇于质疑是主动探究、刻苦钻研的内在动力与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发问,才能将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在现在的小学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只是囫囵吞枣,根本没有系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实质内涵,对文中的内容缺乏细细的体味与咀嚼,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由此看来,我们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重点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抓住疑点,深入探究,结合已有的知识建构解决问题,使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中有看景、话别、目送三个场景,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都流露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些细节描写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文中景色描写不多,但也都寄托着两人的深情,在学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这个句子时,教师就要诱导学生主动大胆地质疑:这里为什么要写景呢?为什么偏偏就写杨柳和沙鸥呢?通过全班学生的探究交流,豁然开朗: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沙鸥在许多诗人的笔下也是好友相伴的象征。原来这里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景中寄托着依依惜别的浓情。
四、互动评价,及时关注学生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当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课文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赞扬,为其增加动力,也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评价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通过评价让他们认识到原来观点的不足,或者是让他们关注某种思想方法。在理解诗意的时候,教师就有意识地创设了互动评价的平台。教师鼓励学生评价:你觉得他的理解是否恰当?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前一个学生形成互动,同时也和其他同学、老师共享了他学习的成果。如果赞同其中的某一点,前者在师生的认可中会意气风发;如果提出了异议,也会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分析,共同致力于真知的探究中。这样的评价是多向互动的,是互相促进的,教师有了这些信息的反馈也可以及时地调整预设的教学思路。
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下,评价的后续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在于如何抓住合适的契机,也就是教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点评他们的学习情况。
笔者认为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的“点拨”下,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师生与教材的多向互动,彼此影响,互相促进,共享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成果以及情感、体验、价值观等,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具生命力。
【作者单位: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江苏】
一、放收结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切忌面面俱到,教师不妨“懒”一点,不妨“粗”一点,多留些空白给学生。要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凭借旧知去探索
新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去摸索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知不足,从而更努力地去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能自然习得方法,形成能力,从而不断进步。《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它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文包诗”的特点,在“借助课文,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已有学习文包诗课文的经验基础上找到与诗歌对应的句子,之后与同伴合作,利用文中的语句推敲关键的字词,最后加上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也就一步步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在“读透古诗,感悟诗情”的环节中,孩子们就是在“读”“画”“悟”“品”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循序渐进地读出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之后在“放”的基础上提升,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课文是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总结出“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由“放”到“收”,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内容,也掌握了学习的好方法。
二、适时而导,学生有效探究新知。
开放互动的课堂需要老师的放手,但决不是撒手。教师要在关键的地方扶助一把,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善诱则通,善思则得。只有把教师的“诱”调谐到学生“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教师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助”在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把握中心等“点睛”之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要学生根据以往学习“文包诗”的知识、经验来理解的,此时他们对于用课文中的语句帮助自己理解诗意的方法有了朦胧的感悟,但仍不明朗。如果直接放手,学生的学习状态只能是原地踏步走。这时教师就要伸出“手”来扶一把,引导学生们一起分享、总结出学习的好方法:读课文,画出帮助理解古诗的有关语句;再画出的语句,推敲字词的含义,理解诗意。有了这巧扶,才能有后面的妙放,学生们才能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探索新的知识,理解诗意也就能顺利进行了。
三、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共享交流的课堂中,教师不但要与学生一起“释疑、解惑”,而且要抓住契机引导他们质疑。勇于质疑是主动探究、刻苦钻研的内在动力与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发问,才能将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在现在的小学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只是囫囵吞枣,根本没有系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实质内涵,对文中的内容缺乏细细的体味与咀嚼,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由此看来,我们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重点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抓住疑点,深入探究,结合已有的知识建构解决问题,使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中有看景、话别、目送三个场景,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都流露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些细节描写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文中景色描写不多,但也都寄托着两人的深情,在学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这个句子时,教师就要诱导学生主动大胆地质疑:这里为什么要写景呢?为什么偏偏就写杨柳和沙鸥呢?通过全班学生的探究交流,豁然开朗: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沙鸥在许多诗人的笔下也是好友相伴的象征。原来这里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景中寄托着依依惜别的浓情。
四、互动评价,及时关注学生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当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课文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赞扬,为其增加动力,也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评价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通过评价让他们认识到原来观点的不足,或者是让他们关注某种思想方法。在理解诗意的时候,教师就有意识地创设了互动评价的平台。教师鼓励学生评价:你觉得他的理解是否恰当?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前一个学生形成互动,同时也和其他同学、老师共享了他学习的成果。如果赞同其中的某一点,前者在师生的认可中会意气风发;如果提出了异议,也会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分析,共同致力于真知的探究中。这样的评价是多向互动的,是互相促进的,教师有了这些信息的反馈也可以及时地调整预设的教学思路。
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下,评价的后续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在于如何抓住合适的契机,也就是教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点评他们的学习情况。
笔者认为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的“点拨”下,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师生与教材的多向互动,彼此影响,互相促进,共享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成果以及情感、体验、价值观等,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具生命力。
【作者单位: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