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这东西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a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老男孩》告诉我们情感的指向是难以琢磨的,但集体记忆却是社会学的一个课题,具有共性。人活着总是有个无形的寄托,当偶像不再,总有一些人身先士卒地去纪念,聊以慰藉自己逝去的青春和梦想,不为别的,只是埋葬曾经的梦想和挣扎。青春很短,却又很长,不是心理和生理能简单划界的。青春可能会阴差阳错,也可能是命中注定。也许现实就像是黄河,源头如雪水般纯洁,流着流着就成了混汤子,泥泞不堪,却还是奔流到海(有时也会断流)。
  关键词:《老男孩》;梦想;青春;迈克尔·杰克逊
  
  2010年11月,由中国电影集团联手优酷网出品,雪佛兰科鲁兹全程支持的11度青春系列之《老男孩》一时间占据了各大视频网站点击排行榜的头名,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时段随即播出对主创人员的深入采访,北京电视台春晚顺势邀请《老男孩》导演肖央,南方都市报将其评价为2010年度最能打动人心的表演,由此可见《老男孩》在2010年秋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怀旧热潮。
  70后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的青春,2009年的再回首。人到中年,梦想被岁月无情地风干,当初稚嫩真诚的爱被遗忘在角落。人就是这样,十几岁的时候,信誓旦旦许下无数一般人都无法达成的梦想,去憧憬奋斗;二十几岁了,还在社会里可能仍是在最底层挣扎,但依旧抱有一丝希望;三十岁了,终于,人被岁月折磨怕了,棱角渐渐被磨平。
   怀旧,最容易引起集体回忆。人们以为,在快餐式视听享受的今天,受众所凝结成的集体是松散的、碎片化的,但当集体的内心被“怀旧情感”所温润、软化,所依赖的就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轻松、愉悦,而多了层共有情怀,进而引发集体情绪。情感的指向是难以琢磨的,但集体记忆却是社会学的一个课题,具有共性。
  新生代导演张元在接受访谈时说:“以前一心拍片,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很少考虑观众。那时拍电影就是目的,现在不同了,希望自己的感受有人看、有人听、有人共鸣,激励我继续拍片,继续表达自己。”[1]本片的导演肖央也表示,“写的时候就像在写自己的经历,不像以前做那些搞笑视频,只是表达自己的感觉,就想把我们这个时代,这一代人的共同想法,我们的生活,我们受到的委屈都表达出来”。
  
  一、影片的镜头语言
  
  (一)摄影与剪辑
  肖央(1980年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广告系,王太利(1969年生)则是音乐策划,两位主创都是典型的“北漂”一族,有最真实的生活体验,2007年曾凭借《男艺妓回忆录》引起了小范围的轰动。在创作《老男孩》剧本时,肖央受到日本MR.CHILDREN的MV的启发,而他也正面临着“30岁”这个男人最重要的转折点,“现实中遇到种种问题,热情和激情被一点点磨平,再也找不到二十多岁时对一件事的执著”,迈克尔·杰克逊(以下称MJ)的突然离世也刺激他完成了这个故事,为求真实描摹出心中感受,两人最终用小成本拍摄了43分钟的短片。
  短片由三条线组成:学生时代、中年生活和登台表演,彼此交织杂糅,通过特定的物象、事件串联起架构,通过学生时代夸张变形的人物表情、荒诞无厘头的恶作剧(几乎没有语言),烘托出人到中年的麻木无奈、生活窘迫,最后达到高潮,已过而立的“筷子兄弟”参加“欢乐男生”,继续年少时登台表演的梦想。描述学生时代时,一幅幅画面式的镜头拼接,有意为之的肢体动作(脖子上挂着粗大的项链,故作潇洒地抖脚、吸烟),近景、特写让人物脸部扭曲、变形,都表现出成长中的叛逆。对不同学生不同行为(短镜头、夸张动作)的描绘所营造的混乱状态(打扑克贴纸条、男生欺负女生、男生被绑在洗手间)又在全班为肖大宝点燃无数个打火机唱起生日歌中淡化。《老男孩》对于90年代故事的刻画影调上采用中性偏高调,而09年的故事则相对低调(摄制时间多为晚上)。大宝成了婚庆司仪,小帅成了理发师(并娶了当年暗恋他的胖女孩),机缘巧合,又拾起当年的梦想参加“欢乐男生”选拔,唱响了关乎青春和梦想的赞歌。影片在刻画王小帅苦练MJ绝技时,画左为镜像中小帅的动态,画右为电视机荧幕中MJ的录像,左右相互映衬十分有特点。小帅将大宝从仇家手下救下时,演绎出神入化的MJ舞蹈与MJ原版视频的剪辑也是十分可取的。
  但是,影片也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最为明显的是对低俗怀旧尺度的把握。当观众被影片后半部分艰辛生活、青春梦想,尤其是歌曲产生共鸣后,观众是否会忘记前半部分的“低俗笑料”?尽管这些片段对于当时是真实存在的(摸女生胸部,脱王小帅裤子),也能从侧面反映20世纪90年代学生不学无术的精神状态,但“欲扬先抑”中先抑的“俗”的成分要恰当把握。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小制作电影崭露头角,而网络视频的传播速度是电影院放映模式所不能想象的。这些小制作的电影往往在叙事中着重“笑点”的开发,用幽默包装,但绝不是与社会生活割裂,而是集中、放大、夸张,2006年《疯狂的石头》就凭借300万的投资赚得了2000多万的票房。《老男孩》中前半部分的“幽默”是建立在对弱者的剥削与欺凌上的幽默,即取笑别人的痛苦遭遇。
  (二)象征元素——“他的一生就是我们的成长轨迹”
   MJ是许多70后、80后的偶像,《老男孩》中对MJ从辉煌到2009年离世的叙述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作为暗线与主人公的命运双向发展。“本来我们只是想给片尾那首歌拍一个MV,但是迈克尔的突然离世,给了我们很大触动,因为他的一生和我们的成长轨迹是暗合的,他最辉煌的时候,是我们最青春的时候;他被质疑、官司缠身的时候,是我们二十几岁开始变化的时候;当他突然离开的时候,我们又面对人到中年的选择。他也从一个寄托梦想的梦幻人物变成了一个有生老病死的普通人,我们的人生也从充满理想变成了社会现实。”[2]
   MJ第一次出现在王小帅苦练太空步以吸引班花时的录像带中。第二次是当王小帅被欺侮,躲在宿舍哭泣,瞥见墙上的MJ画像中的“战袍”闪耀金光,受到极大鼓舞,此时响起。再后来肖大宝遇到仇家寻上门,王小帅用惊世骇俗的MJ舞步令对方五体投地,那时的他像是MJ附体一样帅气、头上闪着金光(多少70后曾把MJ当做心中的神),从此肖、王二人成为好朋友,一起为文艺晚会排练MJ的 。
  小帅参加艺考失败,坐在地铁站里听流浪人拉二胡,看到寒风吹来关于MJ娈童丑闻的报纸,对此时的小帅无疑是雪上加霜。MJ因娈童事件褪下神圣光环的时候,正是70后从少年成长为青年,准备步入社会的时候,信仰坍塌理想触礁,前途一片茫然。2009年,小帅与大宝听到MJ去世的消息时震惊万分,一时难以接受,小帅给顾客剪坏了发型,大宝开车撞了大老板,仿佛是中年危机或者事业瓶颈期,诸多不顺。MJ的离开就像是他们青春时代的终结,MJ突如其来的死讯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短暂、岁月匆匆,梦想该被放弃么?于是参加“欢乐男生”一曲慢版的 引来广泛热议。
   人活着总是有个无形的寄托,当偶像不再,总有一些人身先士卒地去纪念,聊以慰藉自己逝去的青春和梦想,不为别的,只是埋葬曾经的梦想和挣扎。
  (三)隐形语言
  影片中不乏对现实的关注和讽刺,人气节目“快乐男生”的翻版“欢乐男生”,知名制作人“包小柏”变成了“包小白”。大宝主持婚礼闯了祸开车离开时,车载广播中播放的“房价高涨”“毕业生就业难”“拆迁自焚”等也都隐射出当代社会转型所经历的社会矛盾。
  当胖媳妇嘴里骂着“肖大宝你他妈吃顶了吧,你参加欢乐大爷我他妈就支持你”,夜里却悄悄地睁开眼睛(侧身假寐)关心老王耍弄老胳膊老腿练习舞步,举着“支持筷子”的牌子面露笑容,不由得感慨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其实就是幸福,相守、相知,不计回报地支持另一半。
   “成功”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年轻时包子是大宝手下的马仔,忍受着大宝的呼来喝去,对班花跟老王说话恨得咬牙切齿,为此在他们比赛演唱时拉掉了电闸,而如今大宝成了经纪公司的老总,事业、名利双丰收,还抱得美人归。大宝面对旧时同学名气一路飙升,对他们明令打压,乃至冷漠得回绝妻子对同学的询问。试问,友情能值几分钱呢?或许在他眼里,能帮到自己的人才是暂时的朋友。当然,影片最后当包子听到《老男孩》的主题曲,还是摘下眼镜双手掩面。影片没有明确评述不同人,生命轨迹的不同,但不要只惊羡成功的花,它也曾浸透奋斗的泪水,洒遍牺牲的血雨,每个人的成功都来之不易。
  
  二、音乐唱出了几代人的怀旧情绪
  
  音乐在电影情绪的塑造中极为重要,恰当的音乐插入不仅可以还原故事发生年代的真实环境,作为补充说明手段的一种,还可以调动观众的观感,强调、维持情绪,从而推动观众情绪变化。《老男孩》中音乐的选用多具有典型意义和时代特征,与剧情发展密切联系,同时词曲搭配扣人心扉,观众会不自觉地进入到导演设定的情绪氛围中。如果所用的音乐具有代表性,与一代人的记忆息息相关,这种作用就更明显,达到的煽情效果也更好。如李·R·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写的:“音乐——这是影片的一个主要辅助元素,它提供情绪伴奏或成为影片的节奏基础。”[3]
   影片一开始,在进行了20世纪90年代校园生活的教室群像描写后,将镜头切至肖大宝在宿舍努力练习吉他弹唱,一曲李春波的《小芳》对校服、建筑等视觉材料进行了补充,也透露出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等待着他的姑娘(班花)。抱起吉他,理理头型,守候在楼梯口,班花伴着日本动画片《花仙子》主题曲缓缓走来,班花就是大宝心里的花仙子。“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歌词唱出了肖大宝的真诚和爱,但现实和他的期望可能是相悖的且永远不可能相重叠。一曲《小芳》被割裂成三部分,分别出现在前、后不同地方,影片结尾处时光回转,肖大宝抱着吉他在雨里对着班花的背影唱到“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年轻时候对爱的执著如今哪去了?“对你爱爱爱不完,我可以天天月月年年到永远”,镜像中的王小帅拿着班花的照片沉浸在舞曲练习里(小帅对班花的爱同样表现出少年的执著)。“吹着自在的口哨,开着自编的玩笑,一千次的重复潇洒,把寂寞当做调料……”十六岁的花季主题曲《走过花季》将70后高中生活的混乱、寂寞、无聊表现得淋漓尽致。肖大宝被仇家找着,即将挨打被迫唱歌时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让迷失孩子找到来时的路”也反映了当时青年“迷茫”的状态,“失足”的孩子也渴望找到光明的路。当肖、王二人未参加学校文艺比赛练习MJ歌曲时,“滴滴哒滴答”《我一定要找到你》的哼唱也让不少观众津津乐道。
  十几年后,哥儿俩登上“欢乐男生”的舞台,一曲慢版讲述他们曾经梦想自己能与心中的女郎共舞。别笑他们年少痴狂,也仿佛只是梦一场,朦胧的爱与拙劣的求爱只是弥足珍贵的真诚的青春记忆。最后主题曲《老男孩》“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梦醒了,人们回想起来,又想着是否能重新回到梦里。
  
  三、集体记忆唤醒青春梦想
  
  当受到某些特定物象的刺激,人们便开始重建已脱离的群体和环境,曾经熟悉的记忆才会最大限度地涌入人们的脑海。“集体记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对象,广义上讲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回忆,正是因为别人刺激了我;他们的记忆帮助了我的记忆,我的记忆借助了他们的记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于这些框架内,并会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4]于是,当观众们被影片所唤醒,他们开始将记忆在现在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儿时的争强好胜、积极向上变得清晰起来,儿时的偶尔犯傻、懵懵懂懂变得温暖、充实而富有朝气。集体框架恰恰是工具,集体记忆用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
  正是基于对电影的思考,人们回忆起一种昔日所处的心理状态。在这之前,有什么东西给大脑以深刻印象了呢?李春波的《小芳》、郑智化的《星星点灯》、MJ的太空步、俄罗斯方块、萝卜裤校服。
  青春躁动,梦想和现实,无疑都在一步步加强认知价值和审美意义。曾经的躁动叛逆、玩世不恭,现在的小心谨慎、甘于平淡,多数人都在恪守生活的基本路线。于是,生活有时平淡得就像每天重复一样的套路,不过配角换了几个的拙劣戏剧。“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骨子里,人们却还是想要些轰轰烈烈、刻骨铭心,不甘放弃。个人相、群体相、众生相在一曲《老男孩》里一一呈现,无论你是路边摊大排档里挥汗如雨的“大厨”,还是坐在办公室里日夜加班手捧泡面的打工仔,抑或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贫贱夫妻,或者嬉戏人生娱乐至上的新新人类,“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那满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它曾经来过……”
  50后经历红色岁月的年华,60后遭受夹缝生存的尴尬,70后见证时代变化的初始,80后饱受急功近利市场环境的困扰,90后被认为养尊处优不知感恩。怀旧的情绪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社会贴上的标签也不是全部。如白岩松在2010年11月21日《新闻周刊》栏目中所说:“最近几年,70后、80后的人们所面临的挑战已经不仅仅只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事,而成为整个社会的新的挑战。当然,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相比以往几代人的青春,70后、80后的挑战并不显得格外的残酷。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社会可以置之不理。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会放过每一代人的困惑和挑战。”王太利在拍摄期间遭遇父亲去世的悲痛,“让我一下子看得更开,我也过了四十岁,不想再每天虚伪地活下去,扪心自问,离当初的理想是不是越走越远,我觉得就像这部片子的主题一样,青春和白头发、皱纹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心中有激情,你可能就永远青春下去”。就这样,筷子兄弟用自己的影像作品让拥有相似感受的人聚集在了一起,他们不分年龄。
  红颜老了少年心,琴弦断了旧知音,谁来唱歌谁来听,谁喊了青春谁来应。青春,关乎梦想,也少不了爱的甜蜜和苦涩。影片结尾处,比赛场上的表演结束,又回到了十几年前的那个雨天,“衷心”,女孩原本径直离去的背影,默默回望。可是我们知道,肖大宝因为失望和悲伤,也许永远都不会发现她的回望。青春,也有错过。
  青春很短,却又很长,不是心理和生理能简单划界的。青春可能会阴差阳错,也可能是命中注定。也许现实就像是黄河,源头如雪水般纯洁,流着流着就成了混汤子,泥泞不堪,却还是奔流到海(有时也会断流)。时间就是以如此的方式残酷地击倒我们,现实也无情地让青春被水土流失冲走了,悄然间,勇气不再,但梦想仍绵延在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即便被挤到了角落,被搁置。晃眼间,我们都老了。梦想不是站上“欢乐男生”的舞台大红大紫,而是生活在继续,就像歌声响起,胖媳妇喊的那句,“老公,接着!”然后小帅舞动红绸,舞动他们曾经的青春岁月,完成未完成的梦。
  最后,套用影片的主题: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得珍贵。
  
  注释:
  [1] 丁玉兰:《解密张元——张元访谈录》,《母语》2000年第5期。
  [2] 南都:《〈老男孩〉唱哭无数80后》,中新网(http://
  www.chinanews.com.cn/life/2010/11-08/2639737.shtml)。
  [3] [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4]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69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白马》一文从马眼看世界,并从马的“语言”以及“心理语言”折射出人类世界中的不平世道。文中作者在叙事角度的择取和语言的提炼上都运用这样的陌生化手法,展示给读者的是从全然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另一番景象;感染给读者的是另一种生在其中却不知的感受,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白马》;陌生化;叙事角度;语言形式    一、引言    马眼看世界,一改大众作家人眼看世界的叙述角度,配以恰当
期刊
摘要:《行吟韩国》是峻冰于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在韩国又松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所创作诗歌的结集。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经历,无论是哲理诗、乡土诗、爱情诗、行旅诗,笔者所看到的无不关乎一个“爱”字。“用心思考,用爱吟诵”是《行吟韩国》最大的特色。  关键词:峻冰;《行吟韩国》;哲思;爱    《行吟韩国》是诗人峻冰于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在韩国又松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
期刊
红狼,本名李国仁,诗人、作家,《荒原》文学杂志主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成都市文联创作员,著有诗集《生命放逐》、散文集《回家的路》、长篇小说《农历》等。  摘要:诗人峻冰是一个生、长于农村而在现代都市生活的人,诗人在他的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中,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游子内心对乡情的难以割舍,对故乡的父老乡亲以及那片土地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峻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诗人生命体验的结晶,体现了他对时间的独特思考。本文从第十二首诗中分析莎士比亚透过时间概念传达的“向死而生”的积极生存理念。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间;向死而生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他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诗人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的记录,也是后人研究莎士比亚文学主题的重要文本。历来,关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主题有爱情、友谊、时间、对真善美的歌颂等说法。其中对时
期刊
摘要:在大量农民工问题小说之中,荆永鸣的“外地人”系列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他不仅揭示了乡下人进城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也从这些生活的表面提炼出更为深刻的人性意义。本文就针对荆永鸣小说的独特性作出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荆永鸣;外地人;底层;独特性    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出的大量农民工问题小说一样,荆永鸣的“外地人”系列小说揭示的也是乡下人进城的问题。在他的小说中有着与其他类似作品相似
期刊
摘要:爱拥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包容一切,融合一切,当我们每一个人把爱发挥到一种极致,这时世界将不再有战争的硝烟、信仰的误解、恐怖的噩梦。可汗看清了妈妈交给他的一切,然后把自己的能量转化为爱,用信念与行动,把爱传达给每一个人,书写了人性的篇章。  关键词:爱;信念;人性;民族    仅看《我的名字叫可汗》这部影片的片名,就让笔者对影片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力。简单的句子结构,如白开水一般无味,同时还充
期刊
摘要:女性的一生中基本上都会扮演女儿、妻子、母亲这三种不同的角色,而妻子这一角色对古代的女性来说是一个相当不幸的身份定位。她们的这种不幸不仅与自身的懦弱个性和主观上强烈的依赖性有关,而且更是封建樊篱的束缚和男性世界的独裁压迫所致。  关键词:妻子;不幸;懦弱;封建樊篱    幸福,男男女女一直都在追寻。当中国古代的男人们在享受着自己莫大幸福的同时,中国古代的女性则是扮演着“跪着的,闺房中的女人”[
期刊
摘要: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城里姑娘静秋到西坪村学习编写教材,认识了高干子弟孙建新。因为家庭成分不好,静秋一直很自卑,但爽朗的“老三”孙建新却一直不离不弃地追求静秋,直到静秋毕业、留校。原本苦尽甘来的幸福就要实现,电影却以孙建新不幸得白血病去世打造了一个纯美又凄美的爱情悲剧。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爱情;《诗经》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地
期刊
摘要:本文借用英尼斯的媒介时空偏向理论,分析电视媒介产生之前的媒介、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的特点,以受众在媒介仪式中的地位变化——从单一的客体到符号的解读者、建构者再到主客体的融合——为切入点,进而探讨网络传播中媒介仪式的变化。网络传播中,媒介仪式不仅是呈现的传播内容,受众同时也成为了其参与者,个性化的情感在此得到满足,消解了仪式的神圣性、权威性,媒介仪式正从宏观的仪式特性向人性回归。  关键词:网络
期刊
摘要:对于写诗的动力和灵感,笔者在本文中作了详细的叙述。诗歌如果不在意象独到的新、奇、灵、美、巧的构思和语言艺术上下功夫是不行的。每写一首诗,都可以视为是在创造一次用只言片语去夺人心魄的奇迹,这种精妙的写诗追求确实值得提倡。  关键词:诗歌;生活;灵感;感情    一、写诗缘起    笔者最初对诗歌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爱,没有抱任何希望和目的。6岁那年识字不多,读了李白写的《静夜思》以后,心里感到很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