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趋势的影响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成为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生产力产出的重要结合点,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建议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开拓高校教育新理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式和途径将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尴尬局面
1.定位模糊。我国高等教育普遍注重专业教育,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数高校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高校被动地开展创业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地位边缘化,并未成为主流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一方面,部分高校存在功利性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没有真正理解在教学层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另一方面,对于“创新”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方面,并不注重创意型创业与社会生活的创新。
2.与专业教育脱节。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课程设置随意性大,与专业教育体系结合不够,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也均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孤立进行,它是以专业教育为载体的一种多层次教育形式,通过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资源缺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缺失主要表现在师资、教材、资金、教学用地、教学方式等方面。其中,师资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开展教学、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及创业实践经验,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教师资源缺乏整合与协调。在教材的使用方面,以国际劳工组织编印的SYB培训课程为主,基本是翻译和借鉴国外的教材,缺乏本土化的优质教材,已经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于教材的选用比较受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支持力度上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缺乏专项资金,没有专用场地,只能针对少数学生,教学效果不佳,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对高校的几点建议
1.转变高校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有利于拓宽毕业生的发展前景,是新时期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转变高等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实践,借助政府、企业等力量,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将外力支持内化为实践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主流教学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实践活动等方面统筹安排。使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据可依,系统地向学生传输创新创业的理念和知识,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3.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学校可以让在校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实践体验创业过程,交流分析案例,提高教育能力;可以鼓励有合适项目的教师带领其他教师、学生一起积极创业,培养一批“创业型教师”;还可以聘请优质校友、成功企业家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配合在校专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高校应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场地等方面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研讨会,积极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4.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大学生只有经过创业实践训练,才会明确自己的目标,创业信念才能更加坚定。因此,高校应加强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成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实战演习场地、实时监督指导、场地资金扶持,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指导和服务作用。另外,要整合校内外资源,与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人力资源、金融会计、管理咨询、评估策划等增值服务,搭建融资平台,逐步形成完整的创业孵化支撑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5(7):75-7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建议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开拓高校教育新理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式和途径将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尴尬局面
1.定位模糊。我国高等教育普遍注重专业教育,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数高校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高校被动地开展创业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地位边缘化,并未成为主流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一方面,部分高校存在功利性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没有真正理解在教学层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另一方面,对于“创新”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方面,并不注重创意型创业与社会生活的创新。
2.与专业教育脱节。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课程设置随意性大,与专业教育体系结合不够,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也均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孤立进行,它是以专业教育为载体的一种多层次教育形式,通过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资源缺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缺失主要表现在师资、教材、资金、教学用地、教学方式等方面。其中,师资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开展教学、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及创业实践经验,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教师资源缺乏整合与协调。在教材的使用方面,以国际劳工组织编印的SYB培训课程为主,基本是翻译和借鉴国外的教材,缺乏本土化的优质教材,已经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于教材的选用比较受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支持力度上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缺乏专项资金,没有专用场地,只能针对少数学生,教学效果不佳,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对高校的几点建议
1.转变高校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有利于拓宽毕业生的发展前景,是新时期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转变高等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实践,借助政府、企业等力量,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将外力支持内化为实践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主流教学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实践活动等方面统筹安排。使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据可依,系统地向学生传输创新创业的理念和知识,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3.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学校可以让在校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实践体验创业过程,交流分析案例,提高教育能力;可以鼓励有合适项目的教师带领其他教师、学生一起积极创业,培养一批“创业型教师”;还可以聘请优质校友、成功企业家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配合在校专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高校应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场地等方面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研讨会,积极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4.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大学生只有经过创业实践训练,才会明确自己的目标,创业信念才能更加坚定。因此,高校应加强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成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实战演习场地、实时监督指导、场地资金扶持,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指导和服务作用。另外,要整合校内外资源,与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人力资源、金融会计、管理咨询、评估策划等增值服务,搭建融资平台,逐步形成完整的创业孵化支撑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5(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