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多元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新的挑战。其中,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以批判马克思的劳动观为基础和契机的。他认为必须重建一种全面有效的自我反思机制,就是要以主体间性上的沟通行动理论去取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关键词】:劳动观;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重建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点重新剖解被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旨在通过交往理论范式“复原”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命力。
  一、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缘起
  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是根据后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危机以及系列新境况,批判了被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解答现实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哈贝马斯认为斯大林把历史唯物主义法典化,并且把它禁锢在他所确立的理论框架中,这就进一步堵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道路,使这一理论成了一种没有生机的僵死的教条。[1]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一书中,他把从语言学与释义学出发所建立的交往理性观作为主要理论基石,力图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主张用一种新的进化理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论。
  哈贝马斯认为,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必须经历核心范畴的转换过程,即经历某种重建过程。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根本问题在于:以平等的、合理的“主体间性结构”取代“主体—客体结构”,并在社会进化和社会历史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重建的关键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似乎应该由劳动和相互作用之间的更加抽象的联系来代替”。[3]因为无论是古代社会的自然交往,还是近现代社会的物的交往关系,都是以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为基础,由此必须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二、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
  哈贝马斯引入了交往行为概念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并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社会劳动”与“相互作用”。哈贝马斯把“劳动”和“相互作用”之间的根本区别当作他提出新的范畴框架的出发点。[4]他认为,“马克思对相互作用和劳动的联系并没有作出真正的说明,而在社会实践的一般标题上把相互作用归于劳动,即把交往活动归之为工具活动。”他说:“我把‘劳动’或曰目的理性的活动理解为工具的活动,或者合理的选择,或者两者的结合。工具的活动按照技术规则来进行,而技术规则又以经验知识为基础。”“另一方面,我把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理解为交往活动。相互作用是按照必须遵守的规范进行的,而必须遵守的规范规定着相互的行为期待,并且必须得到至少两个行动的主体的理解和承认。”哈贝马斯认为,用社会劳动这一概念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并把劳动当作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发展过程统一的基础,这是马克思的突出贡献,但他忽略了人类的交往行为的作用。所以,历史唯物主义没有成为一门真正的关于人的科学。
  2.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社会进化的 “学习机制”。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这一对资本主义进行政治经济批判的理论构架,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失去了解释的效力。他指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独立的变数”,成了“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这样,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再也不是对生产关系的“有效的合法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了。因此,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不能用对生产关系的批判来直接地批判统治制度了”。对此他认为,“学习机制”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他认为,生产力的提高取决于科技知识的增长,而交往水平的提高则依赖于道德实践知识的增长。因而社会的进步只能归因于知识的增长,必须通过学习机制形成一种新的规范结构,从而保证交往行为的合理性。[5]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社会一体化”。哈贝马斯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假设。但在哈贝马斯看来基础领域并非总是与经济系统相一致。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作为生产力的科学与技术,同时起着意识形态作用,加之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使得经济系统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本身发生了变化,政治不再仅仅是一种上层建筑现象,政治与经济已越出传统的依存关系框架。他提出社会一体化的观点,并以此解释社会变革的内在机制。所谓社会一体化,就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行为的一般结构、人们的世界观结构、人们的法律制度结构和道德约束机制诸方面的相互适应,这些不同的方面应处于同一水平。在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内,关于交往的道德—实践知识的积累,就成为解决危机问题的关键。
  4.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社会进化过程。马克思借助于“生产方式”这个概念,来考察人类历史的进化过程。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类的历史发展模式的建构,是一种“宏观主体的单线式的、必然的、未中断的和前进式的发展”。而这种类的历史发展模式,是一种脆弱的解释,它经不起批判性反省。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无法排除种种偶然性的存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着混合形式、过度形式,也存在着发展中的中断和进化的倒退。他认为在考察社会进化过程中不能忽视主体的作用及主体间的有效性问题,主张用交往行为领域中的道德—实践知识的发展进行说明。
  三、关于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评析
  哈贝马斯借助于重新界定的劳动范畴,目的就在于批判马克思哲学的无反思性。那么,哈贝马斯的这种批判是否有道理?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视角、方法论及目的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劳动为切入点,以历史唯物主义规范基础的晦暗不明和缺乏反思性为批判对象,以及意欲维持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理论旨趣等,都是值得我们所注意和学习的。
  其次,我们必须指出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范畴理解上的偏差。哈贝马斯指责马克思以社会实践的名义把交往行为归结为劳动的工具性行为,其结果并未触及现代社会人类一般行为的规范本质。[6]他对劳动的理解仍然禁锢在知性科学的框架当中。因为马克思劳动的内涵绝非是单纯的工具理性的活动,而是生产与交往双方面相互蕴含的社会活动。实际上马克思并没有把交往和交往关系排除在社会发展的动因之外,也没有把社会制度看成是生产力作用的直接结果。马克思明确表述道:他的历史观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现代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马克思的历史观包含了交往实践的社会功用。哈贝马斯把工具行为与道德规范、政治实践对立起来,把技术排除在交往实践之外,片面强调道德规范的作用,走向了传统的道德实践决定论,他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语用学的派生物,具有思辩和于对劳动概念的这一新阐释。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最终旨趣”,必须根据变化着的历史环境来反思和修正现存的思想范畴和理论假定。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列宁选集:第2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现如今,信息技术的渗透范围越来越广泛,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正因为此,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介绍一些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技巧,供同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技巧  对于我们这些课业繁忙的高中学生而言,如何才能高效地将新兴的信息技术课程学好呢?笔者认为,想学好该课程有三大秘笈:用心、动手、适时应用。  
期刊
古希腊柱式是古典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希望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古希腊艺术,而不仅仅是古希腊柱式的问题,更是社会性别的一个探究。笔者将用三个大的部分来阐释古希腊柱式,每一部分将会涉及到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更多的是神话)以及战争,从而分析三种柱式的诞生,演变和发展,还有就是每一个部分将会着重介绍文化中所包含的性别特征这个主要是民族特征。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古希腊艺术可谓是西方古典艺术的发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科技产品也渐渐普及,许多东西也不再局限小众群体了,摄影也悄然的进入千家万户,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必备,摄影功能也渐渐的从相机向更多的数码产品过渡并日益成熟,在茫茫的历史中,鲜有像摄影这项发明一样,重要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短短的一百年的时间里,摄影潜移默化的让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自身生活的体验产生了极大变化,简单的一张照片不仅仅记录了一个瞬
期刊
【摘要】:近年,网络剧不断走红,其内容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本文旨在探究网络剧热潮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以期解“毒”网络剧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剧热潮;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一 调研实施  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不记名形式的网络问卷调查,使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准确性。共计发放问卷573份,共回收573份
期刊
【摘要】:在巫鸿先生《黄泉下的美术》一书中提到了重构原境的研究方法,将墓葬的研究奠定在文化情境还原上的,并且注重考古发掘与文献材料相结合,运用多重视角的考证与检验。从器物与图像入手,考虑其功能与其中的相关性,重构出一个整体的场景环境,从而再去重构出当时的墓葬理念。这种立体式、全方位的语境还原这好解决了我们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艺术史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语境;重构;美术史;巫鸿;墓葬  对于艺术史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程度的提升,人民收入逐年上涨。在此环境下,我国人民开始对保险业务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保险行业取得了空间发展,并逐步成为了我国经济市场的一大主流行业。然而,在保险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当中的一些制约发展因素也逐步露出水面,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基于此,文章就我国保险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期刊
【摘要】:在如今的生活中摄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娱乐方式。自从2007年真正意义上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摄影,逐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各种社交平台。经过8年手机摄像头发展,三星手机跟苹果手机的旗舰机型代表手机摄影的最高水准。  【关键词】:手机;摄影  早在2000年前,日本的一家手机生产厂家夏普便发布了全世界第一部可以拍照的手机J-SH04,当时此款手机只搭载11万像素的CCD(图像控制器)摄像头,之后
期刊
【摘要】:在艺术风格学中沃尔夫林用列举概念的方式提出了关于艺术风格的五对概念,用这五对概念来阐释和说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差异,以及作为主体的人对艺术风格和形式知觉方式的变化,作者用艺术纯形式的方法来介入艺术史书写,对当下视觉文化的研究具有启示。  【关键词】: 沃尔夫林; 清晰性和模糊性; 视觉形式  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用视觉形式理论作为分析艺术风格演变的工具,研究了古代文艺复兴和近代巴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品在功能方面的设计不止要满足消费者需求,还必须在造型上满足人们对时尚和品位的追求,需要不断改善,使其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家用灯具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它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全新的观念,对家用电灯外观造型和实际使用进行创新设计,改变传统的使用模式,改进传统产品噪音大、模式单一等问题,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电灯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本套
期刊
【摘要】:海报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艺术、一种大众化的宣传工具,它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设计特点。同时海报通过运用图像、色彩、构图、形式感等因素形成了具体的表达形式,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本文着重讨论的内容是蝴蝶在海报设计中的表现形式。蝴蝶作为一个元素可以被用进各类艺术创作中,在海报设计中如何利用蝴蝶进行具体的意向表达,使海报本身更加直观与形象、更加的引人注目是笔者的研究方向与目的,目前国内外创作者关于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