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自然纯真的描写和诗意的审美观照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fu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格桑梅朵”是一种长在高原上的美丽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每遇狂风它愈加挺立,每迎大雨愈加苍翠,在太阳的照耀下则开得更加绚丽灿烂。它代表着藏族儿女勇敢坚毅的民族性格,寄托了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彭莉在新出长篇小说《格桑梅朵》(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用藏汉民族联姻的故事,满怀深情地对藏汉民族在乡村里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幸福生活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其对生活在深山林海中的劳动者刚烈豁达、心灵优美的刻画,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温暖如春,又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书中桑丹与她父亲的对话和柳茹娟的感悟,是作者对藏汉民族一家亲的世代和谐友好的良好祝愿。
  “阿爸,你说我们家前世是不是汉人呢?咋就跟汉人这么亲呢?你和阿爸是藏汉结合,扎西又娶个汉族媳妇,藏族人和汉族人结合来结合去,我都不晓得下一代到底是藏族人还是汉族人。”
  “是汉人也好,是藏族人也罢,何必分得那么清楚,反正我们都是一家人。你身上流的是我的血,扎西流着的是你的血,我们身上流淌着同样的血,是黄皮肤,黑头发的血。”
  《格桑梅朵》的作者彭莉曾经生活在藏区十几年,深刻地感受到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对乡村生活、农民阶层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能感同身受。这就决定了作者在感情倾向上,对藏族及其乡村的古朴、本真和宁静始终怀着温馨的热爱,对乡村社会自在而又纯真,绝少世俗熏染的生命状态及在艰苦生存环境中,乡民心态的乐观旷达和精神自由,有着高度的敏感和创作的热情。
  作者笔下的《格桑梅朵》以诗意的感动情怀,把汉语普通话和藏族语言有机地结合,质朴、精练、新奇,达意细腻而颇具幽深的内蕴;用对乡村日常生活琐事的还原描述,揭示被遮蔽的乡村的社会本真及许多有生命力、震撼力的东西,为我们创造出非常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情境,展现了藏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意向。纯真和感动带着作者的文笔去作诗意的旅行,寻找并且挽留住原本属于我们的原初生命的丰富和灵动……作者乡村题材小说的这种写作风格在当代文坛无疑是别具一格的。
  此外,作者还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环保问题。小说主人公柳茹娟面对滥伐森林的惨景痛心疾首地感叹:“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生态环境危机也来临了。”生态危机将造成什么后果?人在大自然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应该如何对待大自然?作者从末停止过对这些问题的审视。作者看到疯狂的淘金者和所谓旅游开发“月亮坝”、“康巴风情区”、“太阳谷冰川公园”等项目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巧妙地用“我梦见了河神,河神说有人把它的肠子都掏空了”这种梦境一样的“虚拟现实”,向读者传递出她深深的忧虑和严峻的思考。作者通过《格桑梅朵》呼吁世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小说中有关生态问题的描写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们都是现实世界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问题的真实写照。虽然小说不能直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生态问题,但却又一次地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反省人类文化对自然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是一篇警世通言。作者本人对地球生态的绿色关怀,其实也应是人类集体思想的体现:关怀其他生命,也就是关怀人类自己——这是《格桑梅朵》给我们的又一启迪。
  作者单位 王定璋: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赵 伟:《新城快报》(成都)
其他文献
儒家思想自孔子时期形成系统,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发展成封建正统思想,占据历史舞台长达近两千年之久。其中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浩渺无穷。它自然也可用在管理上。相传赵匡胤的近臣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这里仅就孔子的“仁爱”与“德治”两个方面重点论述,探讨其在当今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一、“仁学”的内涵及在当代的实践    孔子是仁学的创立者。在《论语
期刊
魏善伯和他的厕所联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十二云:  魏善伯征士题范觐公中丞厕联云:“成文自古称三上,作赋于今过十年。”厕不必联,然如此雅切大方,亦自可喜。  陈家铨先生曾于《谐联集粹》中有所评介,惜乎抄写有错,解说出错,如:联文误作“文成自古称三上,作赋于今过十年”。“文成”与“作赋”不对仗,或系误植所致。  注释云“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泛指利用一切时间地点构思文章。”此解无误,但解说过简,
期刊
在辛亥革命暨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来临之际,由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主办,四川省巴蜀诗书画研究会、四川巴蜀中国画研究院、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四川省近现代金石书画研究会承办的“百年辛亥·纪念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实物图片书画展”于2011年9月18日至22日在成都市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广场前隆重举办。9月18日上午,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陈杰,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聂文强,省人大
期刊
思槐堂贺岁年历每月有刘奇晋先生手书刘门诸先生的诗作。其三月份所录为“祖父晦愚公《恭谒先伯祖先祖读书处》诗”。刘晦愚(咸)先生有序和附记云:“板桥僧寺,乡人重建,并于读书旧址为祠宇、肖像焉。”“庚申(1920)祠宇落成,辛酉(1921)仲春月偕乡人致祭。”此说明作诗缘起。  首联“千亩书田付子孙,黉宫寂寞梵宫存”可谓“凤头”。历来为尊长者,总想为子孙留下遗产,于是多有积攒房舍多处、良田百亩之举;可是
期刊
成都武侯祠悬挂的历代名人撰书的楹联中,有这样一副篆书长联: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已往,缅怀风仪拂残碑  原上下联两旁注有撰联人所加跋语:  武侯治蜀,千古一人。于君臣僚友外内之间,风义犹著。记称人存政举,非号言法治者所能易也。民国以来,蜀中多故,抚影沧桑,恻怆今
期刊
在关注美学、研究美学的现代中国学者中,八十开外的王世德教授在我的眼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他在我国文艺评论和文艺美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五十多年,其研究成果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大家知道,文艺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新学科。王世德教授是我国第一部《美学辞典》的主编,也是我国文艺审美学最早的创建专家之一,对中国美学界有重大贡献。长春出版社在2010年7月出版的《中国文艺美学学
期刊
在中国古代,公馆是指诸侯的官邸或离宫别馆。清代以后,人们将官员和富人的高级住宅也称作公馆。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公馆建筑群兴盛于民国,历经风雨后仍具相当的规模和品质,被世界旅游组织的官员评价为“四川百年历史的活化石”。  刘湘、刘文辉、刘文彩,出自安仁镇同一家族的三个人,曾以不同方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刻下各自的烙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刘湘、刘文辉相继掌控四川和西康省的军政大权,安仁出现“三军九旅
期刊
交往    盛光伟因五十岁以后,患痿蹙之疾(据家属回忆,盛光伟患痿蹙之疾具体的时间是民国12年,即1923年,时年五十二),行走不便,很少出门应酬,通常是朋友登门拜访,与之叙谈。求书画者中,有些是他的朋友,有些是他的朋友所介绍。他的朋友中,多是政界、军界和文化界人士,也有方外人士;求书画者也有商家、学校与社会上其他人员。由日记看,凡求其字画者都能按例付酬。以下谈谈他的主要交往情况。  在政界,他有
期刊
三  保路同志军围攻成都十余日,鉴于成都一时难于攻下,经保路同志军主要首领商议,决定实行军事转移,分兵攻略州县,将反清革命烈火引向全川。秦载赓率领东路保路同志军与龙鸣剑、王天杰领导的荣县保路同志军会师后,成立东路民军总部,在一个月时间里攻占川南10余个州县。侯宝斋率领南路保路同志军与周鸿勋所率邛州巡防军反正士兵会合于新津,建立川南保路同志军总部,与清军在新津战斗半月后,转为分散作战。川西平原上其他
期刊
恩师邹文正先生,男,1938年1月生,重庆思县人,字思孟,号雪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四川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退休前历任教师、美术编辑。他早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后长期定居成都从事教育和美术编辑工作。先生书法追随蜀中草书大家陈无垢先生,并通J晤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黄秋园、陈子庄等诸老先贤笔墨,笔力上溯唐宋元明清风骨,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