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美学家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关注美学、研究美学的现代中国学者中,八十开外的王世德教授在我的眼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他在我国文艺评论和文艺美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五十多年,其研究成果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大家知道,文艺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新学科。王世德教授是我国第一部《美学辞典》的主编,也是我国文艺审美学最早的创建专家之一,对中国美学界有重大贡献。长春出版社在2010年7月出版的《中国文艺美学学术史》第三编设专章论述了“王世德美学主张”。他在我国文艺评论和美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是他长期重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定科学研究必须从实际中寻求创新路径与答案的结果。对于古今中外的各种成说,他时时刻刻坚持到实践中去检验它们是否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是否真有道理,从而发现问题与矛盾,再去研究改进,进而建立起符合生活实际的创新观点,推动自己的学术事业发展,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尽心竭力。
  审美作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精神现象,几乎是与人类的生成同步发展的。然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却出现在18世纪的西方。于是人们在研究美学尤其是中国美学的时候,经常感到很多美学规律和定义很难解释中国美学现象。怎样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并总结本土性的文艺美学现象——已成为包括王世德教授在内的当代众多中国学者努力的方向。而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创建,就是中国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对中国特色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一种尝试,一种审美精神寻绎的思想言说方式。在新世纪,对这一审美表征方式加以学术史的研究已经相当必要。正如一首宋诗所言:“尽目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选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诗题为《悟道诗》,作者系某尼)王教授有效地运用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的科研方法,一生在美学领域的研究中牢牢把握住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具有良好的创造性个性心理品质。在现代中国的众多美学家中,王老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提出了自己的鲜明观点和主张。其标志性著作就是1987年3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审美学》一书。
  最近我读了王老的《八旬学术自传》,深受感动。王老系统从事美学理论研究、教学长达五十多年。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在为其文集撰写的总序中称赞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文理交融,视野开阔……学与用合,知与行会。”谢校长高度赞扬王老主编我国第一部《美学辞典》和创建崭新的文艺审美学的贡献,为川大有这样杰出的老教授而感到高兴和欣慰。《美与时代》杂志的主编在“编者按”中说:“王老的作品和精神是我国美学界的宝贵财富。”
  王老生于1930年,江苏无锡人,15岁起就发表文章,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刊发于《文汇报》、《平报》、《江苏民报》、《人报》、《大锡报》、《大风报》、《无锡晚报》等报刊。新中国成立至今,他相继出版了《崇高壮丽的社会主义爱情》、《浇花集》、《<十五贯>研究》、《文艺美学论集》、《美学新趋势》、《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商业文化与广告美学》、《影视审美学》等专著10本,发表论文800余篇,总计600多万字。这些成就受到美学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与赞誉。他为美学研究领域解决了一些难题,在美学理论研究上有重大突破。他大胆提出将“美学”正名为“审美学”,具有划时代意义。1750年,德国的鲍姆加登创建了“美学”,当时还很不完善。后来国际上一些美学家以“美”作为研究对象。两百多年来美学一直在哲学、艺术理论,生活美、自然美、审美意识,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规律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与摸索,有很多说法;对于“什么是美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等根本问题,一直有争议。王老研究了各种说法,经过深入思考后认为,美学应着重研究审美特点与规律,要研究艺术美、生活美和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因为“研究美学,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怎样审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表现于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中。他考察了世界各国的“美学”一词及其运用,提出美学实质上就是“审美学”的主张。我赞同王老的美学观,也认为美是人类追求自由解放、幸福愉快的理想度与快感的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当代美学研究的发展也必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美学研究也呈现分工精细、面广纵深的局面,产生了自然美学、社会美学、技术美学、商品美学、环境美学等诸多分支学科。二是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势下,人们本能地要追求能够让自己的心灵达到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所需要的最本真的东西。美学研究要紧贴现实生活,追求人性的本真之美。所以美学的研究就不是单纯的“艺术哲学”,而要寻求人们迫切需求的心灵自由。
   面对日新月异的美学研究的当代格局,王老可谓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在登攀美学高峰的人流中,王老以健硕的身躯,矢志不渝的精神攀向一座又一座的山峰。他推出的《影视审美学》一书,与已有的电影美学和电视美学不同,见解新颖,独树一帜。此前出版的电影或电视美学方面的一些书籍,所研究和阐述的内容与电影或电视理论(概论、原理)的区分不大, 简单理解成研究影视最本质的一般规律,或理解为研究影视语言的特点,故很难把影视美学和影视概论区别开来。王老在其专著中从根本上讲清楚了这个问题。王老在该书中,从“审美学”角度出发去研究影视的审美特点与审美规律,由抽象研究美转到重点具体研究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移,对于促进美学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理论启迪和现实作用。该书明确提出美学应与人类学融会,阐明了影视的美学特征与审美规律,文笔晓畅,明白易懂,分析细致,说理透彻,论述切中时弊,分寸恰当,富有积极的建设性。
  王老面对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文艺和手机文艺(如短信、小诗、散文、随笔等)等新生事物,也十分关注,呼吁同行和后学们要重视和研究它们,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文艺审美学。他结集出版的《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电子书),收录了他已出版的10本专著之外的文章达160万字。文集分文艺审美学研究、艺术门类审美学研究、文艺审美评论、王世德审美回忆录四卷。王老在文艺审美学文集的序中说:“我要用充满感恩的心情、笔触勾划出八十载所经历的人和事。”在他人眼中,王老是最勤勉的一位美的“雕塑家”。他在致力于学术研究之外,所领导的四川省美学学会多年连续被评为先进。他多次做专题报告,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广泛传播美学。同时,王老喜爱扶持青年、奖掖后进,帮助社会上众多对美学有浓厚兴趣的人学有所成。四川文理学院范藻教授、四川省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魏秋菊都曾深情撰文感谢师恩。丁黎、邱宗敏等颇有建树的美学研究后学等都是在王教授这位伯乐的引领下走上美学研究之路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王老一生视名利淡如水,敬事业重如山。在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上,在五十余年的教书育人中,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岁月年轮刻画出他的皱纹,三寸粉笔染白他的头发。他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桃李满天下,无私奉献铸就了学术上的灿烂辉煌。王老虽从四川大学讲坛上早就退休了,年届八十开外,但还担任四川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四川省创造学会常务理事兼美育委员会会长,四川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美学理论旬刊《美与时代》学术编委,四川省楹联学会、薛涛研究会、美石根雕学会等顾问。他还是中国作家、戏剧家、电影家、电视家、舞蹈家、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徐悲鸿画院名誉院长。王老作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十七年来积极参加馆内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寻觅、发现和培养美学研究的后来者。在第27个教师节之际,我衷心祝福王老健康长寿。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成都)
  
其他文献
边缘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一种休闲状态。在传统文化中,休闲与“边缘”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试想那些饱读诗书的文士,一旦远离主流,身处边缘,不仅从外在具体的世俗事务中解脱出来,并且在内心和精神上也把自身从当时传统的(也是主流的)文化环境重负中解放出来,使心灵获得极大的自由,进而可以从容地关注、叩问、思考人生的最基本的问题——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看,这该碰撞出多么璀璨的生命火花,该绽放出何
期刊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崇尚勇敢,勇士(或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作为描绘这个民族历史身影的俄罗斯画家、雕塑家们,亦是具有强烈勇士情结的卓越艺术家群体。俄罗斯当代著名画家贝斯特洛夫就属于这个群体。他是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的通讯院士。其作品大多展现俄罗斯民族大气磅礴的历史轨迹及其勇猛精进的优秀传统。  1996年,贝斯特洛夫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大型布面油画《搏斗》,令欧洲画坛为之一震。作品表现两位古罗马角斗士紧张肉搏
期刊
如今各地高考之后,人们最关注的焦点莫过于所谓的“状元”,横向按科目分,有文科状文、理科状元:纵向按级别分,有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乃至校状元。众所周知,“状元”一词来源于我国的科举时代,最早是在唐代常科的礼部试后,进士第一名被称为“状头”或“状元”。(参见《唐摭言》)宋代科举中不仅进士第一名可称作状元,二三名也都可称状元;(参见《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但必须是全国性考试,而且要经过皇帝主持的殿试。其
期刊
一、梓潼大庙塑像    梓潼七曲山有座大庙,里面供奉着许多民间神祗,其中有文昌帝君张亚子,位于文昌官。大顺元年(1644年)十月,张献忠派孙可望率军夺取汉中,受到李自成部下贺珍的打击。张献忠大怒,亲自领兵救援;得胜回营时路过梓潼,发现了这座文昌官。刘景伯《蜀龟鉴》记载:献忠“过梓潼七曲山,左右告以文昌神姓张。献曰:‘吾祖也!’追封‘始祖高皇帝’。从官献谀,比李唐之祖混元。遂命建太庙;归而落成”张献
期刊
2010年4月,应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及北京银谷艺术馆邀请,笔者以文史顾问身份赴台湾tON联络策划拍摄《百年巨匠——张大千》文献纪录人物传记片(3集),遂踏上寻觅张大千足迹之路。现将当时日记摘选若干,以飨读者。    4月6日 星期二 台北 阴间小雨    今天,摄制组的任务是采访孙家勤、游三辉先生。而我的任务是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协调摄制组入故宫拍摄事宜,并与安云霁、杨京岛去拜会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
期刊
儒家思想自孔子时期形成系统,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发展成封建正统思想,占据历史舞台长达近两千年之久。其中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浩渺无穷。它自然也可用在管理上。相传赵匡胤的近臣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这里仅就孔子的“仁爱”与“德治”两个方面重点论述,探讨其在当今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一、“仁学”的内涵及在当代的实践    孔子是仁学的创立者。在《论语
期刊
魏善伯和他的厕所联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十二云:  魏善伯征士题范觐公中丞厕联云:“成文自古称三上,作赋于今过十年。”厕不必联,然如此雅切大方,亦自可喜。  陈家铨先生曾于《谐联集粹》中有所评介,惜乎抄写有错,解说出错,如:联文误作“文成自古称三上,作赋于今过十年”。“文成”与“作赋”不对仗,或系误植所致。  注释云“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泛指利用一切时间地点构思文章。”此解无误,但解说过简,
期刊
在辛亥革命暨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来临之际,由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主办,四川省巴蜀诗书画研究会、四川巴蜀中国画研究院、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四川省近现代金石书画研究会承办的“百年辛亥·纪念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实物图片书画展”于2011年9月18日至22日在成都市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广场前隆重举办。9月18日上午,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陈杰,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聂文强,省人大
期刊
思槐堂贺岁年历每月有刘奇晋先生手书刘门诸先生的诗作。其三月份所录为“祖父晦愚公《恭谒先伯祖先祖读书处》诗”。刘晦愚(咸)先生有序和附记云:“板桥僧寺,乡人重建,并于读书旧址为祠宇、肖像焉。”“庚申(1920)祠宇落成,辛酉(1921)仲春月偕乡人致祭。”此说明作诗缘起。  首联“千亩书田付子孙,黉宫寂寞梵宫存”可谓“凤头”。历来为尊长者,总想为子孙留下遗产,于是多有积攒房舍多处、良田百亩之举;可是
期刊
成都武侯祠悬挂的历代名人撰书的楹联中,有这样一副篆书长联: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已往,缅怀风仪拂残碑  原上下联两旁注有撰联人所加跋语:  武侯治蜀,千古一人。于君臣僚友外内之间,风义犹著。记称人存政举,非号言法治者所能易也。民国以来,蜀中多故,抚影沧桑,恻怆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