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重现巴米扬大佛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少,我们可以
  让世界再看他一眼
  一束巨大的光束,照亮了绵延2500米的
  阿富汗巴米扬山谷。
  曾被坦克、炸药与塔利班的仇恨轰炸而成的
  50多米巨大空洞中,重又浮现出一座
  由光影构成的金色巨佛。
  2015年6月6日,一对中国情侣——张昕宇与梁红,驾车行驶1万公里后,由北京来到阿富汗,使用建筑投影技术,重现了14年前被塔利班炸成碎片的巴米扬大佛。
  此次光影重现的巴米扬大佛建造于公元五世纪,高55米,身披红色袈裟,名叫塞尔萨尔,被大佛脚下繁衍生息的哈扎拉人亲切地称为“爸爸”。在他东侧400米外还有一尊高38米,身披蓝色袈裟的大佛,名叫沙玛玛,被称为“妈妈”。始建之初,两尊大佛脸部和双手都涂有金色,远远望去十分醒目。大佛两侧凿有暗洞,可拾阶而上直达大佛顶部,顶部平台处可以站立百余人。
  这座世界最高的立佛,一度巍然伫立了1500年。唐朝的玄奘,曾在西行路上途经这里,惊叹大佛的“金色晃曜”。千年来,尽管风沙与入侵者让大佛斑驳残缺,它们仍是巴米扬荣耀的遗产——直到2001年,宣布“销毁一切异教偶像”的塔利班,用持续一个月的轰炸,将两尊大佛化作碎片。
  2001年,张昕宇和梁红还是做外贸的生意人,常年跑中东。新闻里炸药扬起的漫天沙尘,一直刻在两人的脑子里。2008年,他们决定放下生意,用5年筹备行程,再用5年环游世界,制作一档叫做《侣行》的纪实节目。
  2015年,两人的计划是重走丝路并穿越中东,巴米扬成为最重要的一站。这对中国情侣想要做点不一样的事——张昕宇是科技控,热衷机械、光影等一切新鲜事物。他决定用现代光影技术,还原被炸毁的巴米扬大佛——“至少,我们可以让世界再看他一眼。”
  2015年4月19日,张昕宇、梁红开车自北京出发,一路西行,40余天后抵达巴米扬。此时的大佛已岌岌可危——塔利班引爆的炸药,在洞窟造成大量裂缝,当地文物保护者在洞窟搭起脚手架,将粘合剂灌入裂缝,维持脆弱的岩壁不会坍塌。
  “曾有日本人计划使用激光技术,重现巴米扬大佛,但最终搁浅了。”张昕宇说,“激光的高温,会让洞中的裂缝收缩或扩大,加速岩洞的老化坍塌。” 建筑投影则对岩壁的影响很小,张昕宇做过多次测量,投影下类似岩壁的温度变化不会超过0.5度,光线的色温也基本接近日光——这项计划最终也获得了阿富汗国家文化与信息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推特上推荐了这次活动。
  抵达巴米扬后,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张昕宇搭建了一个6米高的脚架,并安装上最重要的设备:一个230公斤的大功率工程影像投影机。机器经过张昕宇的特殊改造,亮度最高能达到约60万流明——相当于15个IMAX电影投影灯的亮度。
  经过一系列测量,从A4纸张大小的胶片投射而出的,是高50米、宽25米,约2个半篮球场大小的金色佛像。胶片四周被小心用锡纸覆盖着,光线更为集中,也让照射在95米外的岩壁上的影像更为闪耀。
  风沙凿刻出海浪一般纹理的岩壁上,最终浮现的大佛由两张胶片构成:一张胶片是2001年被塔利班轰炸前的真实大佛。那是一座被多年的战乱风沙,磨损了面孔与手臂的残缺大佛。另一张胶片,则是参照阿富汗出土的犍陀罗佛像,还原千年前初建时的大佛。
  阿富汗曾是文明交汇的所在。数千年前,满载着中国丝绸的商队、驮着玻璃制品的古罗马骆驼在这里插身而过,追寻信仰的人则在此凿洞而居、留下媲美敦煌的壁画与雕塑。在当地流传的故事里,最初的巴米扬大佛,面部由木头镶金制成,每到傍晚,佛脸上的巨幅幕布缓缓升起,宝石镶成的眼睛发出耀眼的光——那光芒吸引着丝路上无数的朝圣者跋涉而来。
  14年了,大佛的骨骼被人类的仇恨化作灰烬,昔日僧侣凿出的千余佛窟,也成为哈扎拉人的容身洞穴,战乱依然包围着巴米扬——对于这里的人来说,重建大佛是一种奢望,连记忆都在穷困与死亡中逐渐淡忘。
  “当巴米扬大佛被毁掉时,阿富汗就像失去了一个孩子。”目睹灭佛悲剧的一名阿富汗官员曾这样说。
  6月6日夜晚9点,沉寂十余年的巨大空洞,重在黑暗里被照亮,围观的人群里一阵尖叫与欢呼,继而是长久的凝视。一位叫索尔达·阿里的巴米扬人走到脚手架前,对着眼前这些中国人说:“谢谢你们,让我儿时的记忆得到了重现。”
  亮起大佛,
  其实是想照亮这儿的人
  不止是文化的纪念,
  光影重现巴米扬,也是对战争的一种对抗。
  大佛亮起的一刻,听到人们的欢呼有多大,
  你或许才知道战争留下的阴影有多深。
  如今的巴米扬山谷,依然随处可见战争的痕迹:农田里停着苏制BMP战车及T55坦克的残骸;大佛脚下轻易能找到昔日的炮弹弹片、地雷残片及炸弹引线;不时会有一架米8直升机,在远处雪山间呼啸而过,那是飞机在运送死亡的士兵尸体。
  一路由喀布尔至巴米扬,张昕宇看见最多的也是战争。过去两月来,塔利班发动了所谓的春季攻势,甚至把死亡的矛头指向了酒店、机场、政府部门——曾经人们以为一个城市最安全的地方。
  喀布尔的街头,张昕宇跟随阿富汗国民军巡逻。士兵们紧张地检查每一辆车辆,确认安全,才挥手示意通过。士兵最恐惧的是小轿车后备箱轮胎——轮胎是最容易藏匿炸弹的地方。
  东部公路的山坡上是一片墓地,挂着许多阿富汗国旗。萨米姆少校说,那是阵亡士兵墓地——针对检查站的炸弹袭击最频繁,巡逻队及检查站的士兵阵亡率是最高的。
  喀布尔急救医院,8个月的女孩胸部被贯穿,颈部则被流弹划伤,伤口清晰可见。她卷缩在硕大的病床上,身子比枕头还小,不时微微抽动,从氧气面罩下发出呻吟。她睁大眼睛看妈妈,妈妈却木讷坐着,甚至不知道去安慰痛苦的女儿。病床一旁,医生尼克无奈地告诉眼前的中国访客:“一个战争的伤害变成日常生活的国家,或许才是最大的悲剧。”   上班第二天的建筑工人阿里,被一枚塔利班的火箭弹炸晕。等他醒来,身体已布满弹片,左边一小半的身体几乎被炸没了。他永远需要拐杖才能行走,甚至无法立直身体。如今,奇迹一般活下来的他,在阿富汗协助残疾人就业中心尝试重建生活:每天使用缝纫机,将拉链固定在布片上,做成能够售卖的书包。
  战争夺去了半边身体,却依然敲击着他的生活——持续不断的恐怖袭击让市场萧条,书包卖不出去,他发愁却不知如何是好。
  塔利班遗留的恐惧,甚至无孔不入地渗透在生活中。在喀布尔,张昕宇认识了女导演莎拉·卡里米,她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方向盘背后的阿富汗女人》,讲述女性要在阿富汗开车,会有怎样的困难。
  拍摄本身就充满危险。素材量是100小时,莎拉却花了3年——每拍摄一个月,她就要紧急换一个地方,因为害怕无处不在的追杀:“这是我每天面对的现实——唯一想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会死。”
  张昕宇也遇见了真正被裹挟作恶的人——当年亲手炸掉巴米扬大佛的费罗兹。14年前,只是巴米扬西瓦卡德村一个普通村民的他,成为了塔利班的苦力。费罗兹用枪逼着,每日被缆绳吊下,在大佛的身体里埋下反坦克地雷和雷管。
  如今的费罗兹的脸上布满黑斑,那是当年被挂在岩壁上时,被毒辣的阳光所晒伤。炸毁大佛,成为费罗兹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恐惧与贫困的记忆让这个45岁的哈扎拉人衰老很快,他看上去更像70岁的老人。
  6月6日晚,费罗兹小心坐在木凳上,眼睛一直望向大佛,如同参加一场盛大的聚会。大佛重新浮现的一刹那,他没有说任何话,只是一直笑着竖起大拇指。
  “我不认为他是恶人,他只是普通人。” 那一天,张昕宇的妻子梁红看着费罗兹从傍晚一直坐到深夜,“亮起大佛,只是希望照亮这里的人。这些已经或者正被战争无辜牵连的人,希望能给他们一点安慰。”
  人们把这个时刻
  变成了节日
  “巴米扬大佛复活了,大佛复活了,
  大佛从来没有消失——人们对着光影大佛高呼,
  仿佛回到数百年前一样。”
  阿富汗最大的报纸《八点晨报》,
  这样描述当日的情景。
  这一晚,当星空笼罩巴米扬的时候,人们走在路上,或从家里窗户望出去,发现那个十余年来一直暗着的岩壁亮起来——巴米扬小城沸腾了。
  许多人自发赶来,重新与往日的记忆相逢。人们拿出手机拍照合影,或是着急打电话呼唤亲友。更多的人从远处的村落、山脚赶来。
  人群越聚越多,甚至两位巴米扬的音乐人也赶了过来,一个弹着冬不拉、一个敲着鼓,唱起节日里才会吟唱的哈扎拉歌曲。周围的哈扎拉人,都随着音乐跳起了舞——人们不知不觉中把这个时刻变成了节日。
  阿巴斯-阿拉-达,一名巴米扬的雕塑家,他在家里看到大佛亮起,激动地跑过来,并向我们展示他手里的照片。
  那是阿巴斯花了二十年时间,所雕刻的8座巴米扬大佛的复原模型——这些代表着故乡荣耀的小佛像,遍布阿富汗的每个省份,陈列在博物馆、机场、酒店里,也有一些被塔利班再次毁掉了。
  大佛毁掉的第二年,他决定要重建大佛,却一直未获回应。8座小佛是他长久坚持的结果。他说,今年他要建一座更高的、5.5米高的佛像——“我被你们所激励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相信有一天巴米扬大佛会被真正重建。”
  夜幕里,还开来了几辆小巴车,走下来30多个带着帽子的小男孩和裹着头巾的小女孩。他们来自巴米扬的孤儿院,老师们夜里开着车,送孩子来看大佛。第一次看到属于祖辈的传承,孩子的眼睛里都藏着羞涩和好奇。
  几个年轻人爬上脚手架,感谢远来的中国人。感觉有些摇晃,年轻人又爬下去,从家里拿回了4根铁管,支撑在脚架四周,好让投影不在风里摇晃。一些附近村民甚至送来了汽油,偷偷放在发电机的旁边。
  一位年长的当地村民,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束光影让我想起了很多,有泪水、有欢笑,我看到了烙印在自己血液里的痕迹。”
  德国籍阿富汗科学家穆什塔巴-米尔扎伊,在欢乐的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他整晚站在一旁默默看着。人群散去一些,他才有些害羞地走过来与张昕宇握手。
  米尔扎伊说,过去十年一直致力保护巴米扬大佛遗址,看到的都是坏消息:洞里的岩石经常会脱落,那是烈性炸药所引发的后遗症。再过两年,洞窟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谢谢你们,这是过去几年我看到最美丽的画面。”米尔扎伊说,“希望亮起的大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这里不该被忘记。”
  6月7日晚,大佛又一次亮起。这一次,张昕宇决定将投影机及发电机等整套设备,捐赠给巴米扬省政府,“这是中国人送给巴米扬的礼物。”
  6月10日,自巴米扬返回首都喀布尔后,张昕宇与梁红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喀布尔大学。他们要去见一个老人。
  这位89岁的老人——南希·杜普利。她是一个美国人,但生活在阿富汗将近半个世纪。曾被美国入侵的阿富汗人没有仇视她,却亲切叫她“阿富汗的祖母。”
  早在阿富汗还没有被炸成废墟的60年代,南希·杜普利就来到了这里,和丈夫走遍了群山和沙漠,在黄土下发现了阿富汗最悠久的城市遗址与人类遗骸。夫妻二人写了十几本书,让整个世界认识到阿富汗不是战争之城。
  今年刚奔走建成喀布尔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的南希奶奶,至今仍是阿富汗文化的保护者,也是这次光影重现巴米扬最重要的人——89岁的她,翻遍了阿富汗的图书馆,为陌生的中国人找到了关于大佛最细致也最珍贵的图片与资料。
  看着一张张光影构成的巴米扬大佛,这个老人兴致很高,深陷的眼眶里依然有明亮的光。她甚至叫来了大学里孔子学院的二十个孩子,一起来听关于巴米扬的故事。
  “谢谢你们,让世界看到了阿富汗美好的一面。”南希说,“关于阿富汗的报道充斥恐怖与爆炸的时候,阿富汗终于有好消息了。阿富汗需要美好的消息。”
其他文献
黑瞎子岛“一岛两国”的地理特征,让人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  抚远政府将把黑瞎子岛建成生态文明之岛、合作发展之岛、友好和谐之岛。  黑瞎子岛上的口岸开通后,将成为一条连接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经贸大通道。  黑瞎子岛又名“抚远三角洲”,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而形成的一个冲积岛,中俄两国正在共同开发,建立自由贸易区。  每逢天气晴朗,站在乌苏镇的江堤上就能看见耸立在黑瞎子岛南端那座俄国东正教教堂金色的十字架
期刊
艺术史在一系列风格的更迭中延续着。早期的艺术世界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很少,风景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与宗教历史息息相关。16世纪开始风景画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科并逐步发展起来。狂热的画家热情描绘着大自然的一草一木。17世纪的罗马是风景画画家的主要聚集地,长期旅居在意大利的法国人普桑和洛兰同其他大多数画家一样被古罗马永恒之城的千年之美所打动,共同谱写了17世纪风景画的辉煌。  克劳德·洛兰(Claude Lo
期刊
时跨三个世纪,  经历宗教的改革、科技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历史见证了欧洲的变化,成就了其三百年间波澜壮阔的艺术景观。  “伦勃朗的时代” 以欧洲油画的黄金时代为核心,  带领您感受16至18世纪欧洲灿烂的视觉艺术。  在亚伯拉罕的创世神话中,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上帝将他们安放在伊甸园中,让他们过着天堂般的生活。但亚当与夏娃却没能经受住蛇的诱惑,偷吃了禁
期刊
蒙自的云层很厚也很近,非常漂亮,石林风景区是世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天下第一奇观”的美誉,当然最值得称道的是这里是“阿诗玛”的故乡。车队从哈尼小镇沿着高速疾驰,途中时断时续的雨,凭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氛。伴随着一曲《彩云之南》,车队在行驶了200公里后终于到达了阿诗玛故乡石林风景区。  谁轻轻呼唤  在天上在云端  让我日夜想像  在梦里回荡  你身旁  彩云之南  我心的方向  ……  景区是一座
期刊
第一次踏上俄罗斯的国土,心里却并不觉得十分陌生,大概是因为从小就对这个北边的邻国多多少少有些认知,从它的历史、政治,到它的文学、艺术,所以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也算是有些亲切感。  这一趟俄罗斯之旅,便是带着这样一种看似莫名的亲切感,就像是探望多年未见的老友,不住地想着它是否一如往昔,抑或在岁月里变了模样,心中又是盼望,又是想念,又是兴奋,又是好奇。  出发前,有去过俄罗斯的朋友好意提醒我要
期刊
剪花娘子的伯乐  谈到黄土高原的民间剪纸,不得不提一个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教授冯真。冯真出身名门,其父乃著名左翼作家冯乃超。1946年,15岁的冯真只身投奔晋察冀解放区,入华北联大美术系学习。华北联大的教学方针源自延安鲁艺,坚持民间采风实践。在校期间,冯真开始了解到民间的生活、农民的情感方式和生存智慧。一年后她创作了新年画《娃娃戏》,成为新中国年画史中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后来冯真又去苏联学
期刊
艺术的主题始终是关乎于人类情感的,物更是承载人类情感的载体。静物画诠释了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早期的静物画,作为宗教、人物画的主体细节出现,特别是佛兰德的巴洛克绘画,描绘的物象经常包含了宗教和寓言有关的象征意义。比如圣母玛利亚旁边摆放的百合花就象征了她的贞洁。实际上,由于花卉、果实、动物等在古典文化以及基督文化中一直具有象征意义,静物画相比于风景或肖像画给艺术家更多的元素可以自由组合,表达意向。花
期刊
2015年7月30日,上海车主倪志良先生拿到了他的新车:一辆Octavia全新明锐1.4TSI双离合器手自动一体逸俊版。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开心的日子,而对于上海大众汽车斯柯达品牌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自2007年推出首款车型明锐以来,这是斯柯达品牌在中国销售的第150万辆汽车。8年来,斯柯达品牌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姿态,在产品布局上精耕细作,逐步构建起由晶锐、Rapid家族、明锐、速派
期刊
8月7日,上海大众汽车斯柯达品牌高性能硬派SUV——2016款Yeti正式上市,价格区间为12.98万元~20.98万元。此次推出的2016款Yeti提供1.8TSI、1.4TSI和1.6L三种动力选择,匹配以高性能的7档DSG干式双离合变速箱、6档DSG湿式双离合变速箱与5档手动变速箱,共推出6款车型。在造型设计和配置上,2016款Yeti均有升级优化,兼具硬朗个性的外观、强劲出众的性能和舒适尊
期刊
初秋的长白山,树木葱郁,深深浅浅的红、黄、绿间杂其间,阳光绚烂,天空的蓝色温柔而静谧,云朵时而团簇厚重,时而轻盈如纱,好似一幅油画。  冰雪、云雾、天池、瀑布、温泉、峡谷,高山花园、火山熔岩、原始森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一览无遗,堪称“人间仙境”,让人为之心驰神往。  我们驾驶着宝骏560,并凭借其出色的表现,翻山越岭,完成了一次与奇谲瑰丽、神秘巍峨的长白山的美妙邂逅。  清晨6点多从首都机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