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景观:怀特兄弟与《燕京胜迹》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y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个充满魅力的城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外国人有机会来到中国,融入北京生活,将自己游览的见闻、观察和习得撰写成文字,以游记、摄影集和回忆录等形式出版。这些珍贵的文字和照片,记录并保存了我们不曾见到的独特北京记忆。
  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Herbert Clarence White,1896~
  1962)和其胞弟詹姆斯·亨利·怀特(James Henry White,1896~
  1954)即是其中的一员。在中国,有关怀特兄弟的记录较少,读者看到他们恢弘的作品,总会猜想是怎样的人物留下了《燕京胜迹》(PEKING the Beautiful)和《浪漫中国》(ROMANTIC CHINA)这样华美的作品。
  跨越时代的经典
  1927年,《燕京胜迹》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主编的一本制作考究的北京风景相册。书中收录了70张照片,其中58张为黑白照片,使用凹版印刷方式印制,看起来极富历史美感;另外12幅作品为手工上色的彩色照片,还原了一个辉煌、色彩美丽的北京,是1920年代最为精美的摄影集之一。
  这本书并没有詹姆斯·亨利·怀特的署名,不过从照片说明来看,因为多次提到“我们的照片显示......”这样的说法,前言也提到詹姆斯协助赫伯特做了很多工作,而且怀特兄弟确实一起在北京拍摄了大量图片,所以我认为,照片的拍摄者是怀特兄弟两人。
  如果没有亲眼读过《燕京胜迹》,你永远无法想象她的华美动人。封面由特制的织锦包封,深蓝色的丝绸上绣着祥云围绕的天坛祈年殿,边框绣有中国古典图案——凤凰卷草纹,封面上的文字更是锦缎织成的金色字体。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为其作序,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德龄为其指导和修正照片说明。(《燕京胜迹》的中文图片说明为何会由德龄公主撰写?在能够查到的资料中,并未直接显示德龄与怀特兄弟的关系。但德玲公主的丈夫是美国人撤迪厄斯·怀特(Thaddeus C. White),从姓氏和撒迪厄斯·怀特在加利福尼亚的背景经历来看,笔者推测不排除为同族的可能。)
  192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30周年,正值鼎盛时期,凭借其对出版质量的极高追求和几十年来形成的精品文化传统,这里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精品出版的代名词。《燕京胜迹》的制作严密而精良,照片采用凹版印刷方式,手工贴入画册;选用高档手工纸,成书为精装毛边本,茸茸的书边洋溢着自然朴素之美,非常别致。民国时期,大量印刷机器的引入改变了书籍装帧的形式,进入到了一个中西方设计思想碰撞和融合的新局面。《燕京胜迹》无疑是民国时期颇富个性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本珍贵的作品不仅显示出赫伯特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审美意识,更是中西结合的设计观念、工业与手工技术合流的典范。
  《燕京胜迹》以建筑风景为主,包括颐和园、圆明园、西山戒台寺、长城等名胜古迹,同时也包含少部分人物照。现在,照片中许多古迹已灰飞烟灭,更凸显出此书的文献价值。2009年,在华辰影像拍卖中,该书以十万元的高价成交。
  其另一独到之处在于,70张照片均配有文字描述与历史文献描写,在这些文字中充分体现了赫伯特对中国建筑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中西方政治形态、文化的差异,使赫伯特对眼前的情景进行了辩证认识和客观呈现。这样即便是对北京陌生的读者,也能对建筑构想的宏伟、过往历史的伟大以及艺术遗产的丰富有所领略,而通过对遥远时代这些古老建筑的沉思,读者也能够对“中国事物”获得更敏锐的洞见和更好的欣赏。
  正如赫伯特在前言里所说:“无论是漫步于紫禁城的庭院、金銮殿,还是坐在泛着涟漪的颐和园湖边,我们这些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朋友都不会感到彻头彻尾地迷失其中;而那些已经来过北京或是在她神秘的怀抱中生活的人,可能会借此回忆起那些追寻红墙内外的浪漫和冒险的快乐时光。”
  在准备这本摄影集的过程中,赫伯特一早就明确了《燕京胜迹》应该与之前有关北京的作品尽可能不同。因此,选择照片方面非常考究,只为将古老的中国首都以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角度呈现给世人。这些照片也显示了赫伯特在五年里的不懈努力。
  在记录北京的过程中,赫伯特说道:“紫禁城在之前的五百年里都以神秘的姿态使平民百姓无法接近,所以有关北京历史遗迹的准确记录非常少,纵使有很多故事,但最后无奈发现都是传说,这使得文字撰写变得非常困难。”他在书中多次提了英国人裴丽珠(Juliet Bredon)和她的作品《北京纪胜》,为怀特兄弟了解北京打开了一扇窗。裴丽珠在北京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她熟悉这座大都市的每一个地方,也通晓这里的社会习俗,她以一个西方女性直观的视角,引领大家踏寻北京名胜古迹,触摸街巷深处的历史印痕,将北京的宏大与琐碎揉捏在一起。
  怀特兄弟在中国
  1896年,赫伯特和詹姆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出生。四岁时,他们随父母回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祖母身边生活。怀特兄弟的祖母和祖父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创始人,并在出版事业上很有建树,1852年创建了时兆出版社(Signs of the Times Publishing House),而后渐渐发展成立了第一个“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协会出版社。怀特兄弟深受祖父母的熏染陶熔,很早就接触出版和摄影。祖母还特意为他们提供条件,让少年时期的怀特兄弟运营一家名为Elmshaven的印刷店,教授他们出版、经营技能。
  怀特兄弟的祖母艾伦·怀特(Ellen G.White 1827~1915)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女性,她一生著有40余本书、5000多篇期刊文章,主题涉猎广泛,包括宗教、出版、教育、社会关系、福音布道、营养和管理等,其中关于成为基督教徒及成功修行的传世著作被翻译成140多种语言,对世人有广泛的影响。
  怀特兄弟在青年时期来到中国。在中国的这几年,兄弟俩人主要从事传教、摄影和出版事务。1922年秋天,因为传教的需要,他们首先来到北京学习中文,接触中国文化。詹姆斯与妻子在中国生活了八年,传教之余也成为专业的摄影师;赫伯特在中国的几年间任职于家族产业之一的上海时兆出版社(中国的时兆出版社1905年创建于河南,1908年迁到上海办公,赫伯特任艺术总监)。   怀特兄弟从到达北京的第一天起就深爱上了这座古老的城市,毫无保留地表达着对北京这座古都的赞美,甚至认为北京已经超越了世界上其他伟大的城市。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先生在为休·特雷弗·罗珀(Hugh Trevor-Roper)的《北京隐士:埃德蒙·巴克豪斯爵士的神秘生活》一书所作书评中说:“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怀特兄弟花了大量的时间记录中国。在北京学语言的一年间,兄弟两人只要有时间,都会去拍摄北京城里那些气势雄伟、富有艺术气息的建筑。一年时间,他们拍摄了七百余张照片。随后的几年,即便是赫伯特在上海任职时期,每年夏天他都会回到北京继续拍摄。几年间,他们在中国拍摄的照片近4000张,赫伯特在海量的照片中挑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制成《燕京胜迹》以及《浪漫中国》。其中,以北京为拍摄背景的摄影集《燕京胜迹》,印制精美、纸质高档、分量厚重,在众多民国摄影作品中实为罕见,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
  由于对中国的热爱,怀特兄弟坚定了他们要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想法。他们在上海创办了职业学校,将传教的热情用在帮助中国有艺术才华的年轻人身上,培训他们通过复制照片并为这些照片上色,同时还成立了怀特兄弟艺术出版社(Browhite Arts)来推广他们的作品。
  北京印象
  赫伯特在《燕京胜迹》中说:“如果想了解中国,必须先看北京。”对怀特兄弟来说,这个位处北方的首都有着世界其他城市罕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他们眼中充满了冒险和浪漫气息。北京有着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建筑群,这些建筑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物质载体,深深吸引着怀特兄弟。在《燕京胜迹》中,赫伯特写道:“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北京伟大文明的源泉,在这里发现的一切越来越令人感到兴奋,我们对这里的惊奇和敬佩每日都在增长。”
  怀特兄弟镜头中记录的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1925年,紫禁城正式改名为“故宫博物院”,伫立了500年的紫禁城首度对公众开放,使得怀特兄弟有幸拍到了它的面貌,拍下了经历巨变的紫禁城。除了紫禁城,颐和园也是他们最热衷的拍摄景点之一,《燕京胜迹》的70幅作品中,颐和园的风景就有12张,精湛的手工上色工艺还原了风景如画的玉带桥和万寿山,此外还有长廊、昆明湖岛等多处照片。
  除了记录北京城的雄伟建筑,怀特兄弟还记录了很多北京城颇具市井气息的景象,赫伯特在记录中说道,“如果想看北京的交通实景,最好的地点莫过于前门,七月的清晨异常安静,路上的行人、驴车、黄包车、北京敞篷式马车和有轨电车构成了一副北京时下交通方式的全景图。”
  怀特兄弟当时使用的是美国生产的Graflex相机,很擅长运用光线,拍摄的照片常常有着柔和、优美的线条,更能凸显建筑物的造型和节奏之美。仔细欣赏怀特兄弟拍摄的照片会发现,“树”是一个明显的视觉符号。《燕京胜迹》中二十余幅照片都显现了这一特点,无论是古塔、大殿、庙宇还是城门,造型各异的树与建筑、人或其他事物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单从摄影手法的角度看,选择树干或树枝出现在画面中,从视觉上增强了照片的表现力。另一方面,这些形态各异的树与建筑物相映衬也赋予了图片新的意向。
  照片《从中央公园望午门》以垂直和弯曲向上的树干为出发点,将午门放置在画面的正中不远处,营造了一种画中画的意境。而在《西山御园宝塔》中,拍摄位置选择在宝塔对面的高地拍摄,画面一旁蜿蜒低垂下来的树枝仿佛形成了天然的拍摄背景,在视觉上宝塔居于树枝下方,与画面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在这些作品中, “树”成了一个展示内心摄影思想的媒介,有时秀颀挺拔伫立画中,有时翠柳成行萦绕桥畔,有时却毫无顾忌掩映城门。在这样视觉表达之下的景象,更加凸显了建筑物的生命力。仔细欣赏怀特兄弟的作品,还可以发现,他们非常擅用建筑物本身的轮廓进行构图,照片因此会形成有趣的视觉效果。
  与同时期表现中国建筑恢弘伟岸的影像风格有所不同,怀特兄弟更多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审美展开创作,形成了独特风格,他们运用摄影技术表现建筑的韵律美、色彩美和构图美,也表现出他们对建筑的主观感受和“天人合一”的摄影思想。
  怀特兄弟在他们一起离开中国前出版了《浪漫中国》摄影集,其中包含32幅摄影作品,以及研究中国古迹和迷人景点的历史笔记。深爱中国的赫伯特说:“如果这本摄影集能在美国人的脑海中营造一个充满爱和友好的中国,能使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纽带连接得更紧密,那么作为出版人的目的就达到了真正的圆满。”
  可以说,收录在《燕京胜迹》、《浪漫中国》中的每张照片都堪称一件艺术品,不管你是否了解北京的历史,不管你是否为这段历史感到惊心动魄,还是为这泛黄的影像拍案叫绝,怀特兄弟留存下来的这些唤起美感的影像,已将我们带入一个壮美而宁静的“自由境地”。
  正如胡适先生为《燕京胜迹》所作序中说道,“我相信,这本关于北京风景照片集的出现不仅会深受西方友人的喜爱,同时也会帮助中国人搁置旧有的偏见,重新欣赏和热爱北京这个饶富魅力的文化遗产胜地。”
其他文献
在器材与技法类图书占据摄影书市场销售量半壁江山时,我们总能欣喜地看到一些偏人文、艺术类的摄影书籍如黑马跃起。在这群黑马中,无论从内容质量还是市场销量来说,马宏杰的作品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从《西部招妻》《最后的耍猴人》到《中国人的家当》,马宏杰一鼓作气,三年多时间里相继出版多本摄影图文书和画册,且每一部都反响不错。在摄影技术普及与视觉媒介多元的今天,人们对摄影作品的审视标准也愈加提高。或许,马宏杰的摄
期刊
“韩国现代摄影的亮点”“纪实摄影领域的拓展”“韩国近代百年摄影史上的杰出成就”,这就是韩国摄影师李甲哲的作品集《冲突与反动》(Conflict and Reaction)在韩国摄影界所得到的称赞。这部代表作既是对他早期作品的重新诠释,也让他在韩国摄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李甲哲的作品结构比较松散随性。不过,他是韩国为数不多受到评论界广泛好评的摄影人之一,有人评论他“不拘泥于单一风格,向人们展示内心
期刊
2013年10月,我有幸受邀前往上海参加索尼全画幅微单?A7R的发布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索尼A7系列相机。从那以后,我先后用过索尼全画幅微单?A7、A7S,目前使用A7RII,也算是一名老用户了。  我一直从事体育摄影工作,每次出外拍摄,一个装满器材的拉杆箱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体育比赛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为了突破拍摄位置、拍摄环境等限制,我会带上从16毫米超广角到400毫米超长焦镜头等所有焦距镜头,加
期刊
在摄影图书出版中,器材类书籍一直不可小觑。如果去被称为“图书销售风向标”的北京图书大厦的摄影书展架,你会看到那里1/3以上是各品牌器材的“使用圣经”;在亚马逊、京东和当当的摄影类书籍销售中,器材类(该类书籍除介绍相机操作外,均含拍摄技巧内容)比重也远大于画册、摄影史论和影像文化类书籍。  打开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各月摄影类书籍销售榜单,你会发现一个现象:与摄影技法、摄影史论和摄影画册类书
期刊
这几年,传统实体书店陷入困境并非新闻。  2010年开始,民营书店进入“寒冬”。在短短一两年间,北京多家标志性书店接二连三地消失于人们的视线。2010年3月,北京高端民营书店“第三极书局”仅仅经营3年半就偃旗息鼓;2011年6月,北京大学南门的文化地标“风入松”书店挂出“内部整顿”的牌子,至今没有恢复营业;2011年10月,北京“光合作用”书店因拖欠书商巨额书款而关闭。的确,在电商强大的搜索优势、
期刊
史泰德(Steidl)出版社位于德国的哥廷根,以出版高质量摄影画册闻名世界。其创始人格哈德·史泰德(Gerhard Steidl)的出版理念  是:“艺术家是国王,出版人是仆人。”  1967年,年仅17岁的格哈德从就开始从事设计与印刷工作,最初,他的业务是为艺术家们印制展览用的海报。当时,著名的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已经是他的客户了。与艺术家们打交道使格哈德认识到,
期刊
行走在北方冬日的山林里,让人不免感到几分萧瑟。“嚓嚓嚓”,循声望去,一只大山雀正在翻动落叶找寻食物,我刚想看个究竟,伴随着扇动翅膀的声音,它却已经没了踪影,山林里又变得寂静无声。又往前走了几步,似乎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就在山脚下,一条隐藏在灌丛后面的小溪,正一闪一闪地散发出诱人的光芒。走近小溪,俯下身子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严寒中的极致美丽。各种漂亮的冰晶镶嵌在水流边上,那是小溪水花飞溅的杰作。  在北
期刊
2013年初,《中国摄影报》在《影像文化出版迎来重要而有意思的时候》一文中,称影像文化出版这块“蛋糕”越来越大,文中涉及业内专家对摄影出版市场的转型也普遍持积极态度。三年过去,摄影出版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影像文化类书籍(本文所称“影像文化类”书籍指包括摄影历史、摄影理论、摄影作品集、摄影师传记、摄影随笔、生活图文书等在内的,侧重传递文化价值的摄影图书)品种的增多,特别是市场上摄影史论和大师经
期刊
在众多宝丽来粉丝哀叹富士FP-100C相纸停产,风琴机使命即将终结的同时,富士这家拥有骄傲影像历史的厂商,却从未停止过对情怀的追求和将之与尖端科技相结合的尝试。正是在这种追求与尝试下,我们才得以见到分为多个系列的富士X数码相机。而在所有的X系列相机中,采用光电混合取景器的X100和X-Pro系列最具代表性。十分幸运,我在富士新一代旗舰机X-Pro2发布仅数天的时候,就拿到并体验了这台耗费了富士数年
期刊
上一期的文章介绍了《100个改变摄影的伟大观念》一书,并简述其中有关摄影的几种玩法。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几种有关摄影及其衍生领域的玩法。  书中排名第45位的是明信片。虽然已是数码时代,但明信片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徜徉于巴黎或哥本哈根街头,售寄明信片的摊位和货架在闹市区随处可见。当然,这已经比半个世纪前少了许多。据说曾有人统计,明信片真正寄出去的不到生产总量的一半。购买明信片的人大多是冲着上面的图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