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书的魅力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跋,本义“草中行走,越山过岭”。被引申为文体的种,附在正文之后,即后序,又称跋尾。《梦溪笔谈》便记有:“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后来,人们干脆把附于书画作品上的、除了作者即行款题以外的文字统称作题记跋文,包括手卷形式的引首题词,册页形式的对题,挂轴形式的诗堂图名,以及粘附于作品上的各种类型的观摩、考证、赞誉、辨伪等文字。就书法而言,我们不妨把它简约为“跋书”。
  
  跋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许多情况下其艺术性并不亚于书法作品本身。首先,这是因为书题跋文的都是有着相当名望、或对艺术颇有造诣的人士,否则,作品的拥有者是不会请他在作品上留“迹”的。其次,有众多的书法作品汇聚在起,并相互姘美,观之俨然是个小型的书法展览,一场没有设定专门体式、没有时间条件的竞赛。那些唱和文字,以同一的音韵格律、在同尺幅中展现出各自艺术风格,就更显精彩。的确,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题记,无论是引首、诗堂的大字书体,或是拖尾的通篇跋文,甚至是裱边、隔水上的零星题记,写来都是笔笔不苟,字字谨严。无怪乎长于此道的专家、学者,每每在鉴赏古书画作品的同时,往往十分留意跋书,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因此,可以说跋书的魅力源自书题者对待书题的严谨态度,源自书题者在下笔时欲与他人比对的游戏意识和竞争欲望。而且,这种比对不仅是跋书之间的比对,有的时候甚至是与作品本身的比对。曾见季汉章前辈所藏《林散之草书中目友谊诗卷》。
  有的时候,跋书的内容和形式可与作品本身融为一体,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合璧。如我们见到许多绘画册页的相对扉页上有着书家的对题,而且是画一题,以至于在装裱的时候,预留了对题的位置,其尺幅大小则与绘画相同;又如部分挂轴作品,作者的款式是以一行或两行的长条形式贴近作品的边幅,预留大幅空白供他人或后人题记,这是明清时期绘画作品中常见的现象。这样的跋书,字体、文辞更应与作品融洽,这样的作品,更是使跋书与绘画紧密相连,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有的时候,跋书甚至要比作品本身有价值。如流传至今的大量的饯别诗翰作品,其流行做法大都是先有饯别时即行书写下的唱和诗文,事后再由物主另行找人配上画图的。然而,人们在著录这类作品时,则以图名为作品品名,给人以把配画以前的诗文看成是附着于配画的题跋的感觉,颠倒了原有的先后及主次次序,这类作品无论是在史料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方面,跋书往往都是远高于配画的。如岭南历史名迹《东林饯别图》卷(现藏广东省博物馆),前人依据卷首有霍韬(1487-1540)所题“东林”二字而定作《霍韬东林饯别图》卷,从有相当数量的作者所作诗文的时间为正德五年(1510年),如崔铣、汤云、甘学次、林宪、蔡天祜、陆深、胡法、王韦等。而从湛若水(1466-1557)嘉靖辛丑年(1541年)的题记得知,该卷原有湛若水“登高饯将归”的五大字题记,让吴姓朋友取去,其后李东林的儿子李用方“志(配)图”后,请其再为补题,并因此而再跋的情况分析,该册(后改装裱成卷)成于正德年间,图为嘉靖年间后配。
  
  跋书在某种情况下,其实就是作品。在《杨维桢行书城南唱和诗卷》(《中国古代书画图目》19册,京1——750,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后,附有陈献章题跋段,题云:“题沈氏藏文公真迹卷张宣公城南杂咏廿首,考亭朱子为和之。杨铁压评其诗谓宣公有古风人思致,于考亭则唯日文公之简,不敢评其信然耶。抑别有所指不欲尽发之耶。昔之论诗者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耶。’又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矣。’诗必如是然后可以言妙。近代之诗,远宗唐,近法宋,非唐非宋名日‘俗作’,后生溺于见闻,不可告语。安得铁厓生并世,吾且叩之,其亦有所复我耶。铁厓补书宣公诗与文公真迹并藏沈氏,都宪公书来俾予题,予既未及见,因附论铁厓之后如此云。弘治丁巳(1497年)夏四月九日,白沙陈献章书于碧玉楼。”由此中得知,古人题记,也有未见物件而题记的,这种情况与嘱书作品相比较,似无二致了。以此类推,那些为同件作品,而在不同质地、不同宽窄纸张上的题记,往往不会是借留作品即兴题记,而是事后的异地另行题记。有的甚至是如陈献章为沈氏题《杨维桢行书城南唱和诗卷》那样,“未及见”,即附题的。因此,当我们遇到类似题跋的时候,切不可简单认可物主与题者之间因题跋所发生的关系,并由此而推论某年某月某日,物主与题者同处或同聚一地。还有,就是在阅读题记时,也要警惕那些籍名气卖文的“真迹”、“名品”、“代表作”的误导。
  此外,跋书能为我们解读作品,跋书能让我们了解作品的流传经过,跋书能向我们提供作者、物主、题者之间的相关史料,甚至是相关的社会生活重大事件的史实。总之,无论跋书的内容抑或其形式,都是那么地令人关注,所以我爱跋书。
其他文献
笔者几年前负笈西游,途中辗转多处。期间有幸躬逢中国艺术品热潮席卷全球的盛世,也出入过一些展会拍场。虽未放手一博,却也曾牛刀小试,且待我向各位细说这其中亲历的西洋景。  印象中中国艺术品热潮席卷到德国是在2004年前后,德国老牌拍卖行纳高公司2004年4月为春拍铺垫,在北京展出50多件主推拍品,成为第家在中国开预展的欧陆拍卖行,纳高名声主要来自2000年“德星号”整体拍卖前强大的营销攻势。在斯图加特
期刊
宫廷建筑常常利用不同形式的装修来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或配合礼仪活动的盛大庆典,需要宽敞雄伟、气势庞大;或适合日常起居,则应私密小巧、宜于休息。清代雍正、乾隆盛世,较多的连卷建筑(三、四个屋顶并列在一起的建筑)深受皇家喜爱,由此也加大了室内的进深,例如圆明园的慎德堂等。这一时期各式各样的落地花罩被大量用于宫廷建筑内的隔间,落地花罩充分地表现了皇家精彩华美的装饰,对于烘托室内气氛起着重要作用。  紫禁
期刊
对于生活,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热烈地赞美:生活何其多姿多彩!也有人在埋怨:生活是多么无趣乏味!  其实,生活也许正应了佛家的那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它本来就无所谓有趣无趣,是人的心使之生出姿态和色彩来。  在心如止水的人面前,多少金粉繁华都如同砂石尘泥,不值提;而在敏感、执着、热爱生活的人眼中,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那样的婀娜多姿,像是要跳起舞来。  从刘穗艳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她正
期刊
这是一张摄于1907年的合影,距今刚好百年。照片上的人物是当时中华圣公会(也称安立甘会)在华各地区的主教。照片中前排右起第2位的“大胡子”就是华北地区主教史嘉乐(Charles Perry Scott,1847-1927),他是英国圣公会传教士,1874年来华,最初在山东传教。1880年被指派为圣公会华北教区的首任主教,1890年起兼任英国公使馆牧师,1913年退职后仍留北京,1927年2月在上海
期刊
过云楼是苏州望族顾氏的藏书画楼,以富藏宋元以来之书画名作、珍秘善本等闻名遐迩。过云楼自清代第一代楼主顾文彬(1811-1889年)以来,历经五代,长盛不衰。为保护这些书画藏品,顾氏后裔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所藏名贵书画也是历经风雨。1949年以后,顾氏后裔顾公雄夫人沈同樾和子女将过云楼所藏明清书画三百余件,分别于1951年和1959年两次捐献给国家。这些书画,大多为名家精品,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随着
期刊
今年四月的德国,天气好得甚至令人有些厌烦。德国境内最大型的国际画廊博览会照例在科隆举办,它第一次告别阴冷的十月,改在灿烂的四月进行。经历了四十年春秋的科隆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世界顶级画廊的聚会,已经成为业界的风向标。它不同于威尼斯双年展和文献展所彰显的前卫性和学术性,在科隆一切都是在商言商。最抢手的艺术家,最规范操作的画廊和最大方的买家是这里永远的贵宾。连博览会主席都对本届展会作如下评论:“我们投入
期刊
吴灏言:“文革”后期,冯康侯画多为其,弋笔,以罗纹纸居多。  黄士陵居穗日久,从游者众,遂开粤派印风,历百余年而不替。其所写之博古花卉为土林所称,门下有数位代笔者,尤以鹤山人易廷宣最得真传,款字亦克肖,几不能辨,惟黄氏自画者较淡雅,提刀者较黑耳。  小儿许照煌嗜甜食。某次携其至广东美术馆看展览,适林塘个展在焉,小儿转完全部展厅,至林墉展厅时,大呼这个最好!予京问:哪张最好?曰:名字好!叫林糖!  
期刊
楠木做的文房器玩书卷气浓。杏庐先生从前赠我件楠木笔筒,通身素亮,匀整秀气,说是明末清初文人书斋的普通雅玩:“天天体贴她,她会更娟丽!”老先生悄悄对我说。匆匆四十年,岁月有情,盘玩有情,笔筒如今添了六分温润的气色。紫檀黄花梨都是贵妇,一见惊艳,再见嫌她过份高华,不耐深交。楠木是清甜的村姑,像周养庵在真如寺废墟破屋前遇见的女子,“女子方栉,闻声握发出,面黄而好”。香楠水楠都暗黄而带微紫,  带清香,纹
期刊
近日,黄兆强兄见示其先师傅大卣(1917-1994)先生的手泽“唐银鎏金狮鹿纹碗全形拓片”。该件拓工精细传神,所拓银碗阔口圈足,器腹有莲花凸纹装饰。左下钤:“大卣手拓”朱文方印。内底另纸拓出贴于上方,纹样为凶猛的雄狮搏于狂奔的鹿上,下有山形,四围有花样纹饰。起首有傅先生亲题篆书:“唐银鎏金师禄纹碗”并跋:“兆强于一九七五年秋,由粤来京从余习拓金石文字,载而去。近来函索余拓立体器形以为留念。今偶见唐
期刊
冯忠莲一通    仁恺同志:   您好!一直没给您写信,一定会怪我。原因:五月出差一次,和西谛同志等到成都、重庆、汉口、广州。一方面到农村展览年画,搜集农民意见;一方面征集青年画家的作品。但收效不大,当然有的同志是下去搞“四清”,有的同志在整风,因此作品是不太多。有的寄些画来,水平不高,也不能出版。  我非常感谢您的建议,解放军展览,我们选印了一幅《泉》。至于请他们画,更是困难,他们都很忙,最近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