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让学生“动起来”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i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动口
  教师在课堂中,不能自己一个人讲个不停,不能“填鸭”,也不能“灌输”,不然,学生难免会产生疲倦乃至厌倦,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教师除了必要的“说”以外,更多时间应拿给学生们,让他们动起口来。课文需要学生读,问题需要学生问和答,思想感情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交流……这就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动口。我们虽然不要求学生将来都成为辩论家、演说家,但说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许多各种类型的人才,对于这些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善于口头表达。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示范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利用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开展课堂口头作文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动口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这也是需要教师不断培养的,那就是语音准确、清晰,有必要的停顿,速度适度,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等。
  二、动手
  动手实际上是学生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语文课里要学生动手抄抄生字词,写写片断,勾画、点评,数学课里要学生演算;物理化学生物课里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体育课里要学生动手做动作;手工(或劳技)课里要学生动手制作……动手是学生在经过对教师的模仿后,训练自己的能力,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技能。
  就语文课来说,动手的活动也是比较多而且十分必要的。抄写字词、默写文段这类不用说,对课文的中心、重点的理解,需要勾画、圈点、点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课堂的片断写作,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有助于写好作文;作文课、检测考试等更是动手的大好天地。
  三、动身体
  现代的教学模式、课堂模式已不再是先前那种死气沉沉、过分严肃和呆板,因为它已是学生的学堂,因而具有了“活”的特征。我们不再刻意要求学生上课必须坐直,甚至连手放在什么地方也规定得异常严格,在基本礼仪规范的前提下,我们的学堂何尝不可以让具有青春活力的学生的身体也动起来?学生过于规矩,教师不便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身体感官,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时,自然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学生在主动思维、动手实践时,也不便于充分发挥。
  教学过程中,我们已大量运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方法如果用在一些“规规矩矩”的学生身上,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平时“好动”的学生,相反却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学生朗读课文(特别是散文、诗歌),尽管让他们摇头晃脑,细心品味;学生讨论问题,也尽管让他们在教室中走动,选择自己的好伙伴,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学生动起来了,身体各部分都动起来了,大脑自然也跟着迅速的转动起来,这难道不是好事?
  四、动脑
  脑是人类的思维器官,也是人身体上最重要的器官,我们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等都是靠动脑来表现的。我们动口、动手、动身体等,都靠脑指挥,动脑是整个思维(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教学,需要用脑去记忆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思需要用脑去归纳、概括;说话、作文,需要用脑去组织安排;对文章的理解,更需要用脑去领会感悟……我们训练培养学习的各种能力,实际是就是培养大脑的思维能力,要勤于动脑,善于动脑。
  动脑与前面所说的动口、动手、动身体是相辅相成的,脑指挥动口、动手、动身体,动口、动手、动身体又进一步锻炼了大脑的,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五、动情
  动情是学习活动的感情升华,是最高层次的高级的学习活动。如果达到了动情的地步,学习就已经是完全自主的活动了。语文课中,特别是散文、诗歌的教学,越来越强调感悟,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动情的基础之上的,不然,不管你怎样读,也读不出味道,读不出作者的真正感情来。
  什么是“感悟”?我认为感悟就是“动情”。学生不动情,如何能感悟到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动情,如何能感悟到自己与文章有什么联系?学生不动情,就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学习,而没有真正深入,就不会有提高……
  综上所述,“动口、动手、动身体”是“动脑”的训练和外在表现;“动脑”是学生主体学习的主要活动;而“动情”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升华。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五动”放在同样的高度来重视,不能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因为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其他文献
良好的教师语言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功效。一个教师讲课若能声情并茂,那么,她的声音便会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入学生的心田,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特别是语文教学。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同时也是教师基本功是否扎实的体现。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教师的语言是无法替代的,课堂上教
期刊
一、预习之因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总是忙着备自己上课的内容,却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如何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而只是笼统的一句“今天预习第几课”就算是布置预习了,这就导致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只是把课文读一遍就算是预习了。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事倍功半,即使你备课再精心、再细致,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配合,那还不是唱独角戏?同时,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期刊
家校合作关系是指学校教育体系中,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隔阂、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误会,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达到“教师用心、家长关心、学生开心”的三赢局面,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建构一个科学的育人环境。  在家校联系的过
期刊
一、利用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我们学校有位语文教师,她那独特的嗓音深深吸引学生,同学们都爱上她的课。她利用自身的优势,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作为语文教师至少应有一两门“看家本领”——或一手漂亮的书法,或能笔下生花,或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总之要让学生崇敬你,崇敬你才能喜欢你,喜欢你才能亲近你,亲近你才能信任你,信任你才能跟你学,才能对你所教的语文感
期刊
一、如何合理选择电教媒体  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不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不一致,犹如画蛇添足,在语文教学中产生消极的教学效应。媒体的恰当选择,使获得媒体应用积极效应的重要前提条件。语文教学的电教媒体选择应立足以下两点:   1.掌握各类电教媒体的功能特点   电教媒体总体上来看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但各种
期刊
古人云:“情动于中,发乎于辞。”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传递知识、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一种言语活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娴熟、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作为课堂教学语言,它指的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固定的时间内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养成技能,情感,树立正确价值观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我们祖辈就曾说过:“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因此,课堂教学语言的给力,十分
期刊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庖丁,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来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
期刊
一、激发兴趣,启迪学生自主阅读的内在动力  还记得刚刚给同学们上阅读课时,我没有告诉他们阅读是多么的精彩,只是随口说出了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史书,就是一部医学著作,就是一部诗集,就是一个人生大舞台,书中的宝黛爱情让我们可歌可泣。;一部《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历史画卷,几多英雄豪迈,几多儿女情长,忠孝仁厚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率直勇猛的张飞、神机妙算的孔明、阴险狡诈的曹操……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期刊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中的“题”,就是作文的标题,选材、立意、构思必须以此为依据展开。题目可以是一个词,如《尝试》;可以是一个短语,如《静静的夜晚》;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如《你讨厌这个世界吗》。除了标题以外,一般还有相关的提示、要求。我在日常教学中会给学生提出如下要求:  1、全面把握题目内涵。即从内容、语法结构、暗示的体裁、人称等多方面进行推敲、揣摩,全面把握题目的内涵和要求,不能只看一点
期刊
一、推荐书刊,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在课内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个别学生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有的学生将阅读课当成了休闲课,所看的杂志多是休闲类的,文学类杂志很少阅读,辅导类杂志更是视而不见;有的学生仅凭兴趣,想当然地拿上一本,走马观花,几下就翻完了。可见,学生阅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盲目性。高中生时间紧、任务重,低效的阅读会让他们蹉跎岁月,收获无几,所以教师就要介入,指导学生除了选择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