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沭阳县庙头中心小学
【摘 要】简要介绍了小学数学中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全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策略 建议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手段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如何上小学数学课,对于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办法。但是,如何上好每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这就不仅需要我们精心备课,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益求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小学数学的经验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基础。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可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好奇,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这样找到的结论,他们理解、记忆得也很牢固。
三、注意加强练习,巩固所学成果
第一,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我个人认为,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当教材习题太少,或者已经处理完了,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需要加大练习量,这时可适当补充习题。
第二,练习设计要与学生的反馈相结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必须实行控制,以免行为偏离目标。为此,我在练习设计上,注意了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同时加强课堂巡视,搜集信息,及时“调节”。
第三,练习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在以往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四、充分暴露,引导思辨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们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在实际中,教师往往抱着对学生的担心进入课堂,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教学,教师的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怕学生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让自己的教学处于被动。其实,这些所谓的“担心”,正是学生认知的盲點,是教学中宝贵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在学生自学之后,我直接出示了有代表性的六组图形(两组平行,两组垂直,两组相交但不成直角),让学生根据自学的成果“选一选”,分别选出相交的和不相交的,互相垂直的和互相的平行的。学生如预料的那样出错了,我以此契机让学生“议一议”,使他们在辩论中思考问题的症结,在辩论中理解知识的内涵。正是这种大胆的尝试,正是这种直视问题的勇气,真正地让学生经历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的全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自我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获成功的快乐。
五、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思考、发现、应用、创造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教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总之,上好数学课有多种方法,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总是抱怨学生的数学成绩老是提不高,这可能是教学不得法的缘故。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善于总结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反思的话,上好数学课应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摘 要】简要介绍了小学数学中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全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策略 建议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手段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如何上小学数学课,对于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办法。但是,如何上好每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这就不仅需要我们精心备课,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益求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小学数学的经验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基础。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可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好奇,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这样找到的结论,他们理解、记忆得也很牢固。
三、注意加强练习,巩固所学成果
第一,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我个人认为,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要做到“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可以适当提高教材习题的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当教材习题太少,或者已经处理完了,但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需要加大练习量,这时可适当补充习题。
第二,练习设计要与学生的反馈相结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必须实行控制,以免行为偏离目标。为此,我在练习设计上,注意了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同时加强课堂巡视,搜集信息,及时“调节”。
第三,练习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在以往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四、充分暴露,引导思辨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们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在实际中,教师往往抱着对学生的担心进入课堂,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教学,教师的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怕学生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让自己的教学处于被动。其实,这些所谓的“担心”,正是学生认知的盲點,是教学中宝贵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在学生自学之后,我直接出示了有代表性的六组图形(两组平行,两组垂直,两组相交但不成直角),让学生根据自学的成果“选一选”,分别选出相交的和不相交的,互相垂直的和互相的平行的。学生如预料的那样出错了,我以此契机让学生“议一议”,使他们在辩论中思考问题的症结,在辩论中理解知识的内涵。正是这种大胆的尝试,正是这种直视问题的勇气,真正地让学生经历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的全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自我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获成功的快乐。
五、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思考、发现、应用、创造数学知识。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教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总之,上好数学课有多种方法,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总是抱怨学生的数学成绩老是提不高,这可能是教学不得法的缘故。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善于总结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反思的话,上好数学课应该是很容易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