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生齐嗑药,纪念LSD之父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et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无论是对美国流行音乐还是美国社会来说都非常具有革命性的10年开始了。
  这一年成了美国音乐景观中非常明确、前所未有的分水岭。刚刚经历重创的美国流行音乐界发生了两件看似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没有直接关系,却对后来影响深远的事情。第一件,唱片公司为了推广新歌而对电台和电视DJ进行看似比较巧妙的商业贿赂方式在这一年被明令禁止了;第二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Timothy Leary和同事Anthony Russo在1960年8 月一起来到了墨西哥的库埃纳瓦卡,第一次尝试了赛乐塞宾蘑菇(Psyiocybin)。
  从墨西哥回到哈佛之后,他牵头开始了一项研究,在研究生身上试验赛洛西宾和后来的LSD 的效用。他认为,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用量的LSD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他实验的目的则是寻找治疗酒精依赖、改造罪犯的更好途径。很多Leary研究的参与者都说他们感受到了神秘的精神体验,而这些体验又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他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学生家长们的不满。一些有权有势的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哈佛嗑药之后,开始不断地向校方投诉,1963年Leary被哈佛开除了,但是他换了个地方,继续实验。他本人也成了青年文化领域当中的一个偶像,后来他打算参加加州州长的竞选时,约翰·列侬还为他写了一首竞选歌曲,就是著名的“Come Together”,但在FBI介入之后,他被捕了,竞选告吹。上世纪70年代,他经历了越狱、多年的流亡和国际警察的重新逮捕,尼克松曾经称他为“美国最危险的人物”。他是个非常厉害的心理学专家,在面对FBI的时候把自己的刑期从30年减到了3年。出狱之后,他继续用多媒体演讲的方式传播迷幻文化。1996年离开人世之前,他有意实行慢性自杀,每天的饮食结构是30支烟、一块大麻点心、半杯咖啡和大量的一氧化碳。在死后,他的骨灰被装在罐子里,和众多名人的骨灰一起被火箭送入了太空。
  如果说摇滚乐是一个游戏,那么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做变革。在这一年有首800万销量的单曲,名字叫“Cathy’s Clown”,作者和演唱者是一个二人组合,叫Everly Brothers,俩人一个叫Phil,一个叫Don。与之前的摇滚歌星们不太一样,他们玩的完全是白人化的乡村摇滚乐,弹着钢弦吉他,唱着和声。我们之前介绍的一位英年早逝的摇滚英雄Buddy Holly和他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1957、1958年,他们跟随Buddy Holly巡演,据说Buddy Holly在那之前都是穿T恤和牛仔裤演出的,后来受Everly Brothers的影响,在演出时穿上了西装。在1959年2月的Buddy Holly葬礼上,Phil为其抬过棺材。Don却没有出现在葬礼上,他说因为难过,他没法儿出席葬礼,哪儿都不想去,只想躺在床上。事实上他们在商业领域也确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1960年他们签约了华纳兄弟唱片公司,一签就是10年,这份合同价值几百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我们刚才提到的“Cathy’s Clown”也是华纳兄弟唱片公司在英国出版的第一张唱片。
  在1960年,来自加拿大的流行音乐作曲家和乐团指挥Percy Faith出版了一首非常流行的摇滚单曲,叫“Theme From A Summer Place”。这首歌获得了格莱美的年度唱片和当年的摇滚乐销量冠军,与此同时他的另一首叫“The Song from Moulin Rouge”的歌也得获得了当年的流行乐销量冠军。一年得到两个销量冠军的艺术家或乐队,在西方现代音乐史上只有3个,一个是“猫王”,一个是“披头士”,一个就是这位来自加拿大的Percy Faith。其实这哥们儿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在音乐圈混了,是个“老炮儿”,各种流行的音乐风格都是驾轻就熟。
  提到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是个汽车城,是依仗汽车工业发展起来的一个城市。把马达(Motor)这个词和城(Town)这个词结合起来,就是在1960年4 月14日成立于底特律、后来名震天下的一家唱片公司的名字—摩城(Motown)。
  摩城唱片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打破音乐之中的种族界限,把黑人灵歌、节奏与布鲁斯和白人流行音乐进行有机的融合。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他们创建之后第一首热门歌曲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叫Barrett Strong,他创作了当年获得美国R&B排行榜第二位的歌曲,也是一首后来被披头士翻唱过的金曲,叫“Money(That’s What I Want )”。
  在这首歌红了之后,Barrett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幕后的歌曲创作上,成了摩城唱片头号制作人Norman Whitfield的助手,主要进行歌词的创作,与Norman Whitfield一起写出了大量成功地融合了灵歌元素的流行音乐作品。而这首“Money(That’s What I Want)”,也是他作为歌手唱过的唯一一首热门歌曲。
  看过电影《蓝调传奇》(Cadillac Records)的人都能注意到一个桥段,在Chess大举推出新歌和新人的时候,会时常向电台DJ递送装着现金的棕色牛皮纸袋,这些牛皮纸袋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Chess公司作品的推广力度和最终的成功,这可能是摇滚乐史上最早的有意识的媒体宣传费,也是一种潜规则:收谁的钱多,就在节目里多放谁的歌。著名的电台和电视DJ 、因在上世纪50年代前期就开始在节目里大量提及“Rock N’Roll”这个词而被称作“摇滚乐之父”的Alan Freed在这种潜规则被曝光之后彻底结束了自己的DJ 生涯。
  Freed在早期摇滚乐发展史上是个在市场推广环节举足轻重的人物。1951年,在克利夫兰最大的唱片零售商Leo Mintz的帮助下,他在克利夫兰WJW电台开办了一个专门播放节奏与布鲁斯的电台节目《The Moondog House》。1952年3月21日,在克利夫兰体育馆举办了一场叫“The Moondog Coronation Ball”的演出,演奏的都是他电台栏目里放的歌曲,这也被看做是有史以来第一场摇滚乐演出。
  看到了媒体推广的力量之后,不少唱片公司老板想出了一种与DJ 联合署名、按一定比例付版税的方式贿赂电台DJ 。一开始这种行为并没形成潮流,后来却愈演愈烈。这种行为本来就有争议,因为Freed节目的影响力遍布了电台、电视和电影,他的这种收入也非常多,在Chuck Berry 1958年的单曲“Maybellene”的推广上特别明显,被一个看着他发财觉得眼红的同行告发了。1960年,这种行为被定性为商业贿赂而明令禁止;1962年,Freed承认了两项商业贿赂指控,被判处了罚金。处罚其实并不是太重,但在那之后就没有电台再找他做节目了。
  已故中国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代表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英文名叫《A Brighter Summer Day》,这个名字来自1960年“猫王”的一首金曲,名字叫“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电影里,有个特别酷的唱歌的小孩叫“小猫”,他站在凳子上细声细气唱的就是这首歌。这是写于1926年、发行于1927年的一首流行歌曲。1960年3 月,“猫王”从德国服兵役归来,重新开始叱咤风云,他翻唱的这首歌也在公告牌流行榜上待了6周之久。但同时这首歌也成了猫王音乐风格变化的标志,从当兵之前的凶猛狂暴变得温柔了。此后,他基本上就一直延续着这样的风格。他的音乐从此失去了开创性,尽管还保持着非常牛逼的销量,尽管大家还叫他“王”,但他已经失去了摇滚乐“ 王”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了。
其他文献
TOY  长发、噪音、流行。  何一水儿的齐肩长发,身材瘦削,腿脚细长;要想从外型分辨Toy乐队的成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乐队3名主力成员曾参与组建了Joe Lean & The Jing Jang Jong这支毁誉参半的indie乐团;无奈乐队最终不得不面临解散的境遇。时过境迁,老友3人重新聚首,不单乐队的名号更简洁易记,同时选择了以实验噪音嫁接流行旋律作为新的音乐出发点,仿佛集My Blood
期刊
他们发掘被忽略的天才,雕琢尚未发光的璞玉,甚至帮毒瘾缠身的明 星重塑自我(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但他们却从未得到应有的赞 誉。《Q》杂志英中版编辑部,一起带你了解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制作人的故事。  著名制作人Tony Visconti在他的自传《Bowie, Bolan and the Brooklyn Boy》里写道:“制作人的工作与一项基本的物理定律息息相关—归根结底就是让声音通过空间传播。抛开
期刊
Paul Epworth坐在他位于北伦敦的录音室的屋顶上,留着猫王一样的飞机头,深深的法令纹让人想起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身穿一件素色牛仔衬衫,袖子挽起,口袋里塞着一包万宝路香烟。看上去和我们印象中的制作人大相径庭,倒更像个乐队主唱。事实上,他的确有过一支叫Lomax的短命乐队,只不过后来发现自己更适合给别人做嫁衣。“录音室才是我施展拳脚的舞台,”他说,“它能提供给你各种灵感
期刊
在他30年的音乐生涯中,Butch Vig有两个重要角色:一个是顶级制作人,另一个是Garbage乐队的鼓手。在制作完《Nevermind》之后,几乎所有找他的乐队都想让自己听起来像Nirvana一样,久而久之Vig开始厌烦,并在1994年组建了Garbage乐队。而时至今日,他又再次当起了制作人,并参与了最近乐队的重组。  说起当年离开Garbage的原因,Vig认为是因为当时乐队内部实在太不和
期刊
从海德公园演唱会上的煽情大合唱,到大张旗鼓地再版发行旧作品,Blur让人们看到了一丝重出江湖的曙光。但随着乐队主脑Damon Albarn对个人项目的日益沉迷,这支英国国宝级乐队还有未来可言吗?  排练室被挤得满满的。舞蹈演员们像往常一样,把四肢扳成各种变态的姿势;伴唱歌手们阴阳怪气地在真假声之间转换;置景师傅们在搬椅子时频频弄伤手指;大片大片的纸板被折成手风琴的样子,环绕着整个屋子。他们在弄一种
期刊
Stuart Price告诉我们,他在与任何艺人合作时都坚持一个原则,即使这人是他的偶像也不例外,那就是绝对不搞个人崇拜或特殊化。“即使在我第一天与麦当娜排练时,我也觉得像在戏剧学校上课一样平常。”他说,“因为我们彩排的地点是个很空旷的大厅,而且整个过程也挺戏剧化的,我们争执很多。”  从小听rave舞曲长大的Price是从自己做混音和电子乐小样开始职业生涯的。而正是他给法国制作人Mirwais
期刊
1968年,Tony Visconti刚从纽约搬到伦敦,当时唱片制作人对很多乐队来说都是个崭新的概念。“当时录专辑是个苦差事,完全没有现在看上去那么酷,说白了就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他回忆道。现在他已经搬回了纽约—不过口音中还掺杂着优雅的伦敦音。“我一直以The Beatles的制作人George Martin为偶像,希望像他一样成为乐队的一部分。”  其实正如George Martin对上世纪60
期刊
1992年的一个夜晚,Stephen Street在The Cranberries的演唱会上碰到了Graham Coxon。此时Blur正在制作第二张专辑《Modern Life Is Rubbish》,Graham满面愁容地告诉Street,录制的过程并不顺利。  其实在此之前,Street就为Blur的首张专辑《Leisure》录制了7首歌,但乐队依然在《Modern Life Is Rubb
期刊
张亚东的公司“东乐影音”搬到了北京798艺术区深处,距离他家不远。初秋的下午,身材清瘦的亚东坐在办公室,捧着一杯咖啡,眼神有几分游离。“我早上9点多就起了,”他说,“后来一直做东西,所以手机关机。”  早上9点起床对于一位制作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常态。他们生活在没有生物钟的世界,一切由灵感和工作时间带着走。亚东常常在深夜发一条自己拍的图片到微博上,说拍照是他现在的爱好。前阵子他刚出版了一本摄影集,叫
期刊
1987年的一天,作为制作界新手的Mark Stent正在跟Led Zepplin乐队的John Paul Jones一起,准备为英国哥特老牌摇滚乐队The Mission录制他们的第三张专辑《The Children》。主唱Wayne Hussey走进录音室。可能是前一晚喝多了,他压根儿想不起这个新人的名字,看到Stent的寸头脱口而出:“都准备好了吗?Spike?(译注:英文中spiked 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