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下的写作思考世纪初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刊2008年第5期《文字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文命中今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命题的深浅度如何,是否有利于考生很快很好地找到与命题命意的契合点,使学生十多年的生活常识、情感积累、思想认知水平、临场应变能力、写作构思能力、语言驾驭能力等集中地得到展示,让考生正常甚至超常地发挥出写作水平,这是历来为广大考生、家长和老师所十分关注的问题。
  回顾比较江苏省前四年的高考题,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以此为话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望。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前四年的作文高考题在审题的难度要求上是有很大差异的。2004年和2005年的作文命意较为隐晦,让人难以吃透。2004年高考时,不少考生走出考场后还是一片迷茫,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考生搞不清是关系型还是短语概念型,更难将题目的象征寓意和生活、精神、性格等联系起来,写作时有一种无的放矢的感觉。2005年将做文与做人联系起来,更让考生大跌眼镜。不少考生对“凤头猪肚豹尾”这样的文学评论语体用于做人就存有质疑,更不必说在短暂时间内和紧张的考场中将其寓意和作文圆通无缝地衔接起来。2006年的“人与路”相对而言容易得多,延伸一下就是做人与走路。但引语有很强的迷惑性,不少考生倒到鲁迅一边去了。2006年“怀想天空”看似不难,但要把握得真切、准确、到位与有深度,便有着相当的难度。有评者言,只要文中含有“天空”,就只能算作二类文。
  总体而言,前四年的作文考题审题难度偏高,拟题文言色彩浓厚,较重于载道思辩,命题有高估学生实际理解能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逼迫学生阐发玄理的不足。
  2008年高考模式和科目的分数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作文由原来的六十分调整为七十分,作文在整个高考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也使得作文的命题自然而然地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不妨说大家都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焦急心在等待着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作文题的出炉。
  恰恰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便是针对“好奇心”: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与前几年相比,江苏今年的作文命题有些出乎意料的容易,在词语的理解和审题上几乎无任何障碍,今年高考作文想偏题也不容易。根据以往的经验,考生只要是围绕着好奇心阐发见解,或者写关于好奇心的故事,再加上感慨抒情之类的点睛之语,语言表述基本清楚通畅,就该得到切入分56~58分以上了。
  不过,看到这样的题目,我还是想到“温柔的怜悯”这个词,用它来形容考生和命题人,恐怕是最恰当不过的。命题者对考生不想为难,抱有一种温柔怜悯之心,我们对命题人也滋生出一种温柔怜悯之心。高考作文的命题似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这种题目着实不好出,吃力未必讨好。所幸的是今年的考生还是近几年中最幸运的,至少他们没有牺牲在审题的门槛外!
  笔者在网上看到今年作文命题的第一时间内,约用四十分钟写成下面一篇下水作文:
  
  好奇心
  
  大凡人世间每个心智正常的人,对新鲜事物都天生有一颗好奇心。好奇心是对陌生的新奇的事物的喜好追求心理,它是人们通向未知世界的桥梁,是步入理想世界的阶梯,是开启心灵智慧大门的钥匙。
  人的一生其实是从童年便开始在好奇心的引领下逐步成长、成熟,最后走向终结的过程。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睁开双眼,接触到的都是一个完全未知的陌生的世界。模仿语言,了解自然、社会、生命,学会生存,增加接触交往,其实都是在满足一种好奇心理。因为对外界对生活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才会领略到生命的多姿多彩,生活的五彩斑斓。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是什么?人类生命的起源,社会的发展是怎样的?我们赖以存在的地球、宇宙是怎样的?人如何处理好与自然、社会、自我心灵等诸方面的关系?这些其实都是好奇心的发问。科普读物《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浩如烟海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著作和作品,都是在满足一种好奇心,是对好奇发问者尽可能翔实、科学、系统、生动的解答。人的成长、成熟,说到底就是经由好奇心的指引,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简单幼稚到复杂成熟的过程。
  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科学的不断进步,也是几千年来人们的好奇心探求累积的结果。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创造,使中国在世界上赢得文明古国的美誉。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好奇心推动的结果。正因为有好奇心,才有了张衡的地动仅;因为有好奇心,才有了唐诗的绚烂,宋词的悠远;因为有了好奇心,才有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好奇心让我们拥有了飞机、火车,看到了火箭的发射,宇宙飞船的升天,杨利伟的太空之行。电视剧、电话、网络的出现,克隆技术的出现,DNA生命图谱的研究,都是好奇心诱发推动的结果。没有好奇心的激发、推动,没有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追求,不仅精神、科技领域是一片空白、人们的物质财富也会十分匮乏,甚至还可能停滞在天地混沌的蛮荒时代。看来,只有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人们才会更加热爱生活,才会更加努力地改变生活,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
  当然,好奇心也有好差优劣之分。积极健康的好奇心会引领人们走向成功,走向高尚,走向辉煌,而消极的堕落的颓废的好奇心,不仅 对人有害无益,甚至会让人生走向毁灭。迷恋狐神鬼怪,会让人整天疑虑重重;对毒品、鸦片、赌博、黄色作品的好奇,会让人一贫如洗,身体羸弱,身陷囹圄,甚至丧失性命;不精通驾驶交通法规,但因为好奇心去飚车,可能会“一去不复返”。因为好奇模仿,无知幼童曾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我们的教育、娱乐、宣传实在该少一点功利性、荒诞性,多一些责任心,让更多的孩子有丰富的健康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的好奇心。
  


  好奇心人人都有,它伴随人的一生,促进着个人的成长,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积极健康的好奇心。
  写完文章之后,首先我觉得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审题不难,但写好不易,出彩更难。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思想都有疏忽之处,每个人的神经都有脆弱的时候。命题者的温柔怜悯,使得考生失去了应有的警觉,就如股市中的做空陷阱一样,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自然多为平庸之作,难得出俗。
  其实,作文的题目无论是难是易,都省却不了审题的环节。只有难不难的问题,没有要不要的争议。对于同样的问题在见解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智慧。多数用来做作文题目的词语,其意蕴和指向往往是丰富的。我们在动笔之前,最好先通过集中性的定点思维、不同角度的线性挖掘思维和扩张性的散点思维,完成审题和初步构思任务。为解释清楚,我们用上面的图直观展示。
  
  好奇心  江苏一考生
  
   人类不竭的欲望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原动力。
  欲望来自哪儿?来自人类生而拥有的——好奇心。
  当苹果不偏不倚地砸在了牛顿的脑袋上,就打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驱使牛顿探究出“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飞”这一问题的动力,便给了作为一名可以名垂青史的伟大物理学家必备的能力,一颗好奇心。于是,万有引力定律被抛出,划出漂亮的弧线,飞上太空,拉开了人们从地上到天空,由天空上太空的历史序幕。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一颗又一颗渴望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包裹在阿波罗号的钛制外壳下,包裹在阿姆斯特朗的胸怀里。完成了月球探索的第一步,走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我不禁感叹,这好奇心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它不但带来了一项又一项震惊世界的科研理论,它还把人类文明推进到更广阔的空间。好奇心是轰鸣的原子弹,它的爆发,会震惊世界!
  但是,这一朵朵瑰丽的蘑菇云,其中又暗藏了多少毁天灭地的力量。
  站在虔诚的基督徒的角度来看,正是亚当和夏娃的好奇心,成全了蛇的诱惑,打破了虔诚的信仰,从此进入万劫不复的人情地狱,人类开始他们罪恶的历史。回首近千年,从哥伦布打开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开始,杀戮就没有停止过。其实,驱使哥伦布踏上远洋航船的,只是因为他曾读过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东方的异域风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随即带给美洲屈辱的殖民历史。如此,历史给我们看清它残忍的一面。似乎能听到渺远的以前,奴隶声泪俱下的控诉,控诉那噬人的好奇心,毁了他们的家园,毁了他们的生活,毁了他们的梦想,让他们世世代代囚困着坚硬的脚镣,没有尽头。
  这让我不由得又是一阵冷颤,这好奇心太可怕,太恐怖,给这片世界遮上了乌云,给人类历史蒙上了阴影。
  好奇心——它在推动世界进步的同时,也在积蓄着毁灭世界的力量。
  对待这一颗颗仍在膨胀的好奇心,我们应当何去何从?
其他文献
真题回放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示例 在自然中生活  重庆一考生    清晨,微风拂煦,晨光初露,我迎着这和煦的清风开始了一天的晨练,这是我与大自然的又一次亲密接触。  人类
期刊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示例 我于咖啡中看见  福建一考
期刊
记叙能力是写作中最基本的一种功夫,它最能见出写作的功底以及对事物、语言的感觉。它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具体。如果说“准确”着眼的是词语表意方面的“恰切”与“独致”,“具体”在词语达意的层面之外,则还有整体呈示清晰、可感的要求。目前许多同学在记叙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蹈虚”,即空泛。  请先看一段文字:  春天的风把我从睡梦中吹醒,不知何时学校变得非常美丽了,校园里增添了假山、喷泉,使我们感受到校园的诗
期刊
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试题为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情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在前面有一段引导的话:“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息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这道试题的导向性是非常明显也是非常及时的。写自己亲身感受的生活本应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们往
期刊
真题回放    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佳作示例一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一考生    带着一颗快乐的心,我们会处处感到愉悦;拥有一颗宽厚的心,我们会时时觉得温暖。人生难免会受到伤害,只要我们勇敢、坚强地面对,它就会成为难得的精神财富。旅途难免会历经坎坷,只要我们不轻易说“不”,它就会变为岁月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乌江边上
期刊
酬送诗词是高考频繁考查的一类诗词。读懂这类诗词难不难?有什么好的方法?这里我们结合2008年高考中所考查的酬送诗词题,来进行一番分析总结。  所谓“酬送”,指的是酬答和送别两个方面。酬答诗词,多是一些唱和之作,是朋友之间的一唱一和,唱和是紧密相连的。要读懂它,一般不仅要看和作,还要看看唱作,只有唱和结合起来读,才能完全读懂。如朱庆馀的《闺意上张水部》和张籍的《酬朱庆馀》,就是此类诗词的典型例子。退
期刊
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刻意雕琢的表述,《冬夜月暖》于娓娓的叙述中,描绘了一幅纯美的乡村图画,表达了对人生深沉的思考。文章用如水般质朴而意味深远的文字谱写了一曲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给人以精神上的温暖和心灵上的启迪。    一、质朴如水好语言    本文的语言简洁而质朴,新颖而细腻。清新而生动,具有一种古典美、诗意美、自然美。首先,标题清新动人,冬天本已寒冷,黑夜更添寂寞,月亮隐现阴柔。三种带有冷色
期刊
一    猩猩,兽之好酒也。夫麓①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一一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有知设者之性命与其父母祖先,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②少尝之?慎无多饮矣厂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数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③嬉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夫猩猩智矣,恶其为
期刊
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
期刊
这是一篇隽永的托物抒情散文。作者对江南瓦情有独钟,他从江南瓦的外观、结构,瓦缝的风声、檐下的滴雨。瓦上的日光烟影、屋瓦的积雪消融以及瓦上的野草与苔藓等多个侧面来细细把玩它的美,表现其形、声、色、态、神的个性特征,写出了对江南瓦的喜爱。作者还将江南瓦与琉璃瓦作比较,突出其“卑微”、“粗砺”的特点,同时又指出它是人们“客身之需、安居之宝”,强调它“卑微”中的崇高、粗砺中的伟大,更深一层揭示了“我”对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