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娱乐节目看电视艺术生态现状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yan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下,各种娱乐节目已经占据了文艺节目的大半江山,从现今娱乐节目的发展来看,其节目内容以及整个节目制作都出现了明显的生态不平衡现象,电视艺术的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电视艺术本身,更加关乎到电视艺术今后的发展,关系到研究者的学科意识和学术生命。对“电视艺术生态”的重新思考和界定,是电视艺术谋求发展和扩容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娱乐节目 电视艺术 生态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41
  电视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各种艺术形态中还属于比较年轻的一类。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探索,我国的电视艺术实践日益丰富,人们对电视艺术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从媒介角度看,电视艺术经历了由最初把电视当作说教工具到后来把电视当作大众媒体的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是我国电视的初创期。这段时期的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大多都是刚刚从其他媒体进入电视行业的,其对电视艺术的理解及运用或多或少都带有其他媒体的思维理念。“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这期间只不过是通过图像的形式把广播、报纸、杂志等其他媒体的信息播报一下,等于再传播。由于依附与广播、报纸、杂志和通讯社,所以其独立的传播特征和样式还没有形成,或者说电视的独立性还没有明显地凸显出来。”[1]这段时期的电视节目因为特定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仅仅作为了一个“社会精神的传声筒”,但是这段时期的电视艺术的生态环境较为简单,当时的电视价值观念就是政治中心论,再加上对其他媒介的过分依赖,电视艺术其实在那个时期并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电视传播区域从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扩展,电视价值观念也从最初的政治中心论、经济中心论到文化中心论的演变,电视文艺因此也进行了一个剧烈的生态变迁。“电视节目丰富的背后是人们电视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电视媒介不仅仅具有‘喉舌’功能,更重要的是大众娱乐的载体。”[2]大众的需求成了媒体竞相追逐的根本原因。赢得大众的注意等于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大众需要的不是板着脸的说教,而是用轻松的娱乐来缓解现实的压力。大众的娱乐需求决定了电视媒体的娱乐倾向,预示电视由说教工具向大众娱乐媒体的转变。
  当代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媒文化日趋升位为一种主流文化。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和重要的生存环境,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生态。引入“生态”观念重审电视,我们会获得一种对于电视全新的认知。在现在的各大电视台,娱乐节目可以说是占了相当多的时档。特别是近几年为大家所关注的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自2005年红透半边天的“超女”效应开启了“荧屏选秀”之先河,到2006年接踵而至的又有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和央视的《梦想中国》,到今年的《中国达人秀》等各种大型电视选秀节目,“选秀热”已经成为一个媒体事件,一种文化现象。然而,认真看一看“超女”的背后,不难发现,它成了文化贫困者的赢家。因为,其实当我们真正在全球搜索各类综艺节目就发现,“超女”这一类节目并不具有多少文化的原创底蕴,它基本脱胎于前几年间在美国市场走俏的《美国偶像》,而《美国偶像》又是克隆于英国的《流行偶像》。包括今年一度掀起热潮的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也是完全克隆于英国的《英国达人秀》,更别提各大卫视娱乐节目中的各种游戏环节又有多少是照着台湾、韩国、日本等地的娱乐节目而进行的。那么到底又是什么刺激着整个娱乐节目的走向,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湖南卫视单凭“超女”在全国的收视份额就上升了20%,并连续20个月在全国省级卫视台雄踞收视排名之冠,其总决赛的广告竟达到每15秒11.25万的天价。另据报道,决赛当夜,三名决赛选手共收到的短信投票,更达到800多万条。[3]可想而知,为什么选秀类节目率办不止,一波接着一波,而且是各大卫视都在争相竞争各式选秀类节目。2002年4月,《南方周末》发表了《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一文,在电视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文中称,崔永元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把虚假、浮华、浪费、重复列为电视庸俗化的几宗罪:“没有哪个国家的哪家电视台有我们这么多的综艺晚会,灯光、道具、布景极其考究极其浮华。如果我们的编导和演员们极其地有创造力,一台晚会超过一台晚会,那我们无话可说。但我们看到的都是重复,总是那几个人那几首歌。还有那些同样花费巨大但是劣质的电视剧。”何树青在《2002中国电视节目秀》一文中,更是将“清宫古装剧+克隆版综艺+口水版脱口秀+拼盘版晚会”称为2002年电视节目“四大傻”。[4]综上所述,不难看到,当代电视文艺处于严重的生态失衡当中,具体表现为电视台频道资源严重浪费,节目类型与内容盲目跟风,同质化现象严重,为片面追求收视率,庸俗化现象日益泛化等等。高鑫将电视生态的失衡总结以下三点:清一色的综合频道、唯收视率论成败、知识型观众离席。[5]其实认真反省下我国电视艺术为什么会走上这条道路,不难发现,在我国,媒体定位非常的模糊,因此在电视艺术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模棱两可的现象。首先,我国电视模式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电视类似西方的公共服务性电视,主要经济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放了“参桂补酒”广告,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电视广告,标志着电视的商业化进程开始,之后各电视台纷纷效仿,于是广告逐渐成为了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直到现在,各大电视台都是靠争抢广告商来自负盈亏。而广告商并不会在乎节目质量是否庸俗,并不会在乎电视台节目制作成什么样,什么类型的节目,广告商只在乎他所投播的广告时间段收视率是不是很高,只要收视率高,广告商就会在此时段投下大量的广告费。所以电视台只能一味地追求收视率的高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广告商。虽然我国电视台实现了商业化转变,但是我国电视商业化是不彻底的,因为电视台的所有权还是归国家所有,经营权却属于各电视台。这就造成了中国电视生态环境既不是像英国的公共服务型电视,也不像美国的商业化电视,走的是“第三条道路”:电视台承担公共服务型电视的责任,采用的却是商业电视的运营模式。一方面电视艺术要承担弘扬“主旋律”的重任,另一方面电视艺术又要贴近市场,为大众喜闻乐见。这就让电视媒体非常困惑,到底电视台是应该继续宣传我们的主旋律,还是应该迎合收视率的需求?“艺术价值观念的模糊不清造成了电视艺术的折中选择:娱乐的节目严肃化,严肃的节目娱乐化,于是大量的平庸的电视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6]电视艺术尽管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却并不能使我们能够从容地对应明天的电视艺术命运。这样的一个电视艺术生态环境也着实让每一个电视人担忧,对于“电视艺术当今生态环境到底应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仍然难以准确地回答。我国电视艺术应当更多地关注人的心灵世界,更多地反映一些有关精神层面的东西,从对观众的精神生态的关注层面上促进电视艺术发展,打造出具有中华传统文明文化标识的电视艺术精品。
  电视艺术的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电视艺术本身,更加关乎到电视艺术今后的发展,关系到研究者的学科意识和学术生命。对“电视艺术生态”的重新思考和界定,是电视艺术谋求发展和扩容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胡志锋:《中国电视观念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②王桂亭:《电视艺术学论纲》,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③黄式宪:《电视批评:理论、方法、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④文见《新周刊》第151期
  ⑤高鑫著:《电视艺术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⑥张文娟:《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参考文献
  1.张文娟:《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王桂亭:《电视艺术学论纲》,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3.欧阳宏生 陈笑春 王安中:《电视批评:理论、方法、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史可扬:《影视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高鑫著:《电视艺术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6.胡志锋:《中国电视观念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刘建明著:《媒介批评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作者简介
  贾璟轶,出生于1987年2月,女,汉族,硕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 陈真这一人物形象在华语电影中被反复书写,而存在于陈真电影中的民族主义始终会激起观众强烈的反应。在表现陈真形象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作品——《精武门》、《精武英雄》、《精武风云·陈真》中,伴随着中国自身全方面发展,电影中所折射的民族主义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为探讨民族主义在电影中扮演何种角色,其存在是否具备充分的合理性及其在何种程度上得以存在提供了有益的切入点。  [关键词] 陈真 民族主
期刊
[摘要] 影视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语言为载体呈现文化的局面。“形象”在视、听的官能刺激下逐渐清晰,并占据了文化生活的主要位置。贵州地处偏远,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文化发展时需要更加方便和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的帮助。影视无疑是首选的方式之一。《滚拉拉的枪》以原生态电影手法,诗意地呈现着贵州文化,展现了苗族部落的文化信仰、生活习俗,是当下影视对贵州文化进行传播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 影视 文化
期刊
[摘要] 由于张爱玲对电影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使得电影元素几乎浸入她每部小说的内核。为她的小说赢得了“纸上电影”之称。电影作为一种将时空综合的动态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而文学则是通过文字完成故事的叙述,与电影相比较抽象,间接多义是更侧重于理解的想象艺术。“时空感”成为横亘在二者之间的最大障碍,而张爱玲的作品通过文字与蒙太奇手法的巧妙结合,使得其本身就具有了极强的影像塑造性。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青春偶像剧是电视剧类型中受关注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剧集。然而,相较于台湾偶像剧的蓬勃发展,内地的青春偶像剧一直存在发展滞缓、形式单一等问题。两岸无论在偶像剧的定义,还是体裁和题材的选择,甚至是制作风格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差异中探寻国产偶像剧的制作缺陷和发展空间,是提升内地偶像剧整体品质和竞争实力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青春偶像剧国产偶像剧 台湾偶像剧  doi:10.3969/j.i
期刊
[摘要] 水墨动画片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细腻动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动画还不成熟,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如果在创作上可以取得突破,水墨动画片必定能够大放异彩。不管是运用传统的水墨动画制作工艺,还是今天3D技术参与的现代水墨动画制作工艺,保留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寻求当代视听艺术所应该体现的现代意识,应是水墨动画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关键词] 水墨动画 计算机 动画技术  1、
期刊
[摘要] 贵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夜郎历史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需要大量乡土文化人才在亦工亦文、亦农亦文的现实条件下就近抢救和发掘。否则,贵州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宝藏将在激烈同化的现代文明里泯灭和消逝。  [关键词] 贵州 基层文化 文化人才  贵州,座落在云贵高原北部的省份,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0%是崇山峻岭,贵州4000万人民中有80%的人群就生活在这磅礴如海的苍山之
期刊
[摘要]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使得计算机三维动画在电影作品中的运用越来越明显。在电影中三维动画技术主要应用于角色面部表情与肢体动画的制作、模拟运动仿真, 以及重建和后期特效等方面。三维动画丰富的表现手法, 如自由的灯光设置, 任意的夸张变形, 丰富的材质贴图以及特效的模拟运用, 增强了电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 人脸 表情 动画技术 三维模型重建  doi:10.3969/j.issn.
期刊
[摘要] 影视广告作为影视学和传播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是利用影视的技巧和手段达到广告的目的。要想影视广告取得好的宣传效果,就要增强影视广告的审美性。通过概括、提炼、修饰和适度的夸张变形,把商品自然的形态加以美化而成为艺术的形象,赋予商品较强的生命力和诱惑力。只有这样,才能较长时间地维护消费者对广告的关切与注意。   [关键词] 影视广告 视觉要素 效用  doi:10.3969/j.issn.100
期刊
[摘要] 吕克?贝松的自传体影片《碧海蓝天》为我们讲述了潜水者对生命回归的探索过程,在《碧海蓝天》中,吕克?贝松带着自传感情展现了一个似乎与普世价值相悖的生死观,通过海洋这个载体把死亡作为重生的摇篮和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用象征手法阐述了一种亚文化生死观以及对人类社会虚假和复杂的隐隐失望。  [关键词] 《碧海蓝天》 吕克?贝松 潜水者  在《碧海蓝天》中吕克?贝松带着自传感情展现了一个似乎
期刊
[摘要] 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创造的票房奇迹印证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更与其有效的营销手段分不开。其最具特色地运用SOLOMO模式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的营销创新无疑为国产小成本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榜样和信心。  [关键词] SOLOMO电影营销 《失恋33天》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37  毫无疑问,2011年电影市场最大的黑马非《失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