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山桃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吼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皋埠镇境内,近万亩的桃林,在桃花节时成了宠儿。为一睹其风采,我也匆匆前往。
  中午的阳光,暖暖的,从棉絮般的云朵里直射下来,和着春风,透过村舍、树木洒落下来,形成一束束光柱,成了片片金色的光斑。走过放生池,穿过花廊,虽然一些开幕节活动已结束,但并不影响我赏花的兴致。“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古老的石阶分布着各地游人的呼吸,大家开心地前行,默默地与桃花、与自然对话。
  吼山的桃树,像梯田一样自下而上一层层立着,石阶旁,峭壁间,凡有泥土的地方,都有桃树的影子,似一把把撑开的花伞,呈现出一片花的海洋,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玉,美轮美奂,正如一个个争奇斗艳、可爱怀春的少女,温顺地依附在男友的身体,阵容之大,让我目不暇接。走近一樹细看,那绒绒的花瓣软软的,薄薄的, 细巧的花蕊上挂满了金黄色的、像小锤子似的嫩枝;那一片片娇艳的五瓣桃花,其叶椭圆形披针状,像彩蝶、似锦缎,在空中舒展,在山谷中缭绕;那一簇簇、一丛丛桃花挤在一起笑;在这春色,“淡妆浓抹总相宜”,它们用自己不同的肤色,又娇又柔,向人们展示着青春的光泽。
  沿桃林小径,从烟萝洞入内,再沿石阶
  依次登山,仰望云石,来到棋盘石下,周边的桃花展示着各种笑脸,这让我想起了好多年以前北方的朋友秀来绍兴玩儿,我带她来到吼山。那时的吼山不大,纯属郊外, 也是一个春日,桃林中零零散散地开着桃花,我们站在棋盘石下,述说着传说中的仙人,在此处常有两位仙人下棋,观棋者从未见过谁赢谁输,总是握手言和,棋艺之精、境界之高让后人敬佩。也说着“人面不知何知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句的来历:传说很久以前,唐朝诗人崔护来到郊外踏青, 正好偶遇一位少女,少女的脸颊被那一朵朵桃花映衬得分外娇红,崔护不禁怦然心动,他向少女要了一碗水,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第二年,崔护来到郊外再次踏青,却只见桃花不见美人,原来,那位少女因思念他抑郁而逝,崔护见了十分伤心,有位神仙被感动了,让那少女复活,成全了一桩美好姻缘。后来,秀也在一个吼山人的撮合下,嫁给了绍兴小伙,恋爱结婚非常顺利,在绍兴安家乐业,事业有成。
  看着看着,我想:吼山的桃花不仅美丽,壮观,还带有仙人的灵气。

艳秋美术插图:卢 沉

其他文献
南京文昌巷有家“海之岚”茶吧,青藤蔓过屋檐,室内盆花盛开,闲适幽静。  然而,吸引我的并不是它隐喻的海之流岚和醉人的芳香,而是店内壁橱的藏书和与之连通的迷你书屋。每每休息日,我到此一本书一盏茗,抑或一盘炒面一碗素汤。在书页的翻动中,愉快而有意义的一天就过去了。  窗外来往的路人行色匆匆,全然不知我书里的故事,也不理会我厚厚摘抄本中潛藏的密码。我多么渴望他们能侧目一下倚窗细读的我,品味一下这富有书香
期刊
1980年3月,王小苗担任陆良县双箐口乡(后更名为龙海乡)树搭棚大队民兵营长,41岁。一次,他带人到山上打靶时发现,光秃秃的山上根本找不到一棵可以充当靶子的树!望着这一大片荒凉的石疙瘩,想起山脚下辛苦讨生活的乡亲们,王小苗心里很不是滋味。乡亲们一年的希望都在地头的苞谷和烤烟上,可一阵冰雹都让希望变成了泡影。每每看到这种惨景,王小苗的心底如倾倒了五味瓶,遂萌生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念头。  王小苗找
期刊
每当夜色降临,有一个小女孩儿常常会趴在窗边,望着夜空,眼睛在寻找着什么。我喜欢在高兴时望着星空。我与星星  分享我愉悦的心情,它们变成了一个个跳动的精灵,把天空当作舞台,把月亮当作明灯,在广袤的星河里吟诵永恒的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之美。看着这些悠远、明明灭灭的星星,我的心也飞到那个深邃神秘的天河之外,随着亿万颗星子一起转动,张扬的快乐又增添了几分。  我喜欢在忧伤时望着星空。无风无雨晴朗的天际,漫
期刊
秋收,是村里人最繁忙、最紧张,也是  最满足的时候。随着大人去田里收割成了我最大的快乐。每天天还没亮透,小村庄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为一家人即将在田野上忙碌一天做好充分的准备。母亲起床做好全家人中午的饭菜,并且用盒子装好,烧好满满一大桶的鱼腥草。然后等到母亲把家里的鸡鸭猪都喂好之后,一家人便走向那片饱含全家人辛勤劳动的稻田。走近稻田,瑟瑟金风吹来,稻田就像大海泛起了波涛,田里涌动着金色的麥
期刊
那天,五六人沿着红旗水库两岸迤逦不断的青山,施然而行,突然,有人惊呼:“哇塞!好多清明草!”  我放眼一望,这是一座山塘的堤坝,一大片区域里,铺满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草。我不说是青草,因为它们都是青灰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居然发着银色的光。“这就是传说中的清明草?”我只是在心里惊呼一声,然后轻轻拔出一棵,不待细看,便觉一种毛茸茸的触感,从手指上传来。我拿着它举起,看那遍布茎叶之上的茸毛,在阳光映照下,
期刊
在我们乡下,有一种平平常常的植物,雨水节气后破土萌芽,细细的茎,嫩嫩的绿,几近透明,叶片则是细细碎碎的嫩绿,和春天的狗尾草、鱼腥草、铁匠草们长在一起,有时是零星的几株。  每每这时,奶奶总是抽抽鼻子,眼瞅着苦味浓郁之处,随之便探下身去,掐起来一把,让我抱着,我搂在胸前,鼻子嗅嗅,吸口气说:“好苦!”奶奶笑笑说:“苦蒿嘛,当然苦!”我们拿回家去,用手掌搓熟到出汁,便涂抹在额头的痱子上或裸露的胳膊、腿
期刊
父亲已经生病两三天了,躺在床上起不来。  我轻轻坐在床沿,发现父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为了让他睡得更踏实些,我把那架老旧收音机的音量调到了最低。就在此刻,父亲的身子微微动了动,并轻声唤了声我的小名。原来父亲并没有睡着呢!我看他想要翻身,可又动弹不得,脸上露出了十分痛苦的表情,就知道,他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腿神经的老毛病又犯了,而且这回还很严重。看到父亲如此痛苦,我当即决定把父亲带至我所在的城市去就医。
期刊
那年夏天的中午,爱人的三姐突然感到头剧烈疼痛,进医院检查,医生说脑血管里长了瘤,决定为她做开颅截瘤手术。  做手术需要一大笔钱,三姐家从山东农村来连云港做工,经几年苦干,有了一些积蓄,可是,大部分钱借给了亲朋应急,一时很难筹回来。三姐家是奔我们来的,为三姐筹钱做手术的担子落在了我的肩上。我与爱人属于工薪阶层,工资收入不是很高,婚后买过房子,也没遇到过什么大事,小日子虽然过得还算平安滋润,手中却没有
期刊
一碗面,是可以治病的,尤其是伤风感冒,这是我小时候的切身体验。  在我们南方的很多乡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要吃碗面是很不容易的。以我们村庄为例,水田里种的是水稻,旱地里种的多是番薯。这面条,只有粮食局和粮管站有少量供应。没有粮油供应证,有钱还不卖给你;即使有粮油供应证,没有熟人也不一定买得到。有一年过春节,我娘带着我找到一个在县粮食局上班的远房亲戚“开后门”才买到了五斤面条。  我们那一带的
期刊
橘黄色的灯光洒满了整个咖啡小屋,恰似遗落的金,或明或暗。  桌、椅错落有致,布置很有情趣,三三两两的情侣倚窗而坐,细语呢喃;窗外灯火阑珊,车流如梭,这种由内而外的环境落差,映衬得小屋更加静谧、柔和、温馨。  我们没有说话,沉默着,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起来,氤氲着深沉、压抑,我有点局促不安,不敢正视她,手心似乎在冒汗。她似乎注意到了,矜持地将目光转移,端起了咖啡,轻轻呷了一口,随后拉开背包的拉链,取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