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故宫藏竹雕文房有款器不足4%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去年5月30日香港佳士得以1140万元拍出清康熙顾珏、宋玉刻款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竹笔筒以后,明清名家竹雕制品在香港市场屡创新高。今年春拍,竹雕的利好行情明显有向内地转移迹象,6月3日中国嘉德春拍“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竹雕器的成交情况就是最好的例证。据记者统计,该专场上拍116件拍品中,竹雕器多达29件,有款识的明清名家制品9件,包括张希黄、吴之璠、顾珏、周芷岩、王梅邻、马国珍、孙漱石、张鹏翀、等大家作品,大部分以高于估价成交。名家竹雕制品的高价成交,在市场上刮起了一股竹雕风,但是竹雕器由于竹质难以保存,历代名家作品存世有限,伪劣赝品之作较多,有鉴于此,本刊特别专访了原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刘静,请她就数十年研究竹木牙角的经验,谈一谈竹雕器收藏鉴赏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故宫藏竹雕清代器物最多
  
  故宫博物院竹木牙角组研究涉及到的竹雕约有2700多件,清代器物数量最多,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都喜欢竹雕。另外,在故宫的宫廷类、雕塑类藏品里也有竹雕,实际收藏的数量远不止这个数目,大部分都没有款,不管款的真伪,有款的不到总数的3%-4%。
  宋朝时,文人兴起文房清供,然后带动了官场,宫廷又推广了这门艺术。文人士子喜欢,一些商贩就跟着附庸风雅,商贩喜欢的往往珠光宝气,与文人喜欢的不一样。文人的清雅是在桌子上摆上清供,再摆上砚台、笔架、镇尺、笔、笔山、笔筒。有的文人喜欢自己设计雕刻,明代由于文人的参与,雕刻成为一种艺术。有的文人雕刻水平非常非常,还成了雕刻名家,做出来的成品价格比一般工匠的价格高,更有品位。文房清供在明代是发展期,清代达到顶峰。牙雕、竹雕、木雕、犀角雕等因防止损伤料及层次的要求,质量都非常高。
  相比这下,竹木雕的文房清供还是木雕比较多。木雕用的材料较好,特别是木质笔筒,有20多种木材可以制作笔筒,紫檀木、红木、黄花梨木、黄杨木和桦木用得最多,这些木品以木质的坚韧名贵出名,木质的花纹纹理细腻、美观而耐看,适合雕刻,从明中期以后一直到清代末期,非常受文人和上层社会的喜爱。木质笔筒的雕饰一般有四类,光素类、蛇形类、雕刻类和镶嵌类,还有一种是随型类,就是利用树根或树瘿结的天然形状,略为加工制成。市场上的笔筒主要是红木、花梨木和紫檀木的,紫檀笔筒多些,因为木质本身较贵,市场的价位也较高。
  文房清供采用竹雕的主要是笔筒、镇纸、臂搁三种,其他有水丞、小摆件等。仿古器皿是清乾隆时期兴盛的。竹雕在明清时期较兴盛,主要是因为取材容易,艺术性很高,当时的许多文人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刻。再有就是明清时期刻竹高手名家辈出,这种情况在清中期达到顶峰,那时文人涉猎竹雕的比较多,创作比较随性情,不计较得失、时间,表现得非常清高。清乾隆时竹雕高手最多,竹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到达了高峰,但是工艺水平最高的是明末清初。
  明清竹雕较有影响的是金陵派、嘉定派和留青派。嘉定派以朱氏祖孙三代为代表,技法上以深雕、透雕、镂雕和高浮雕为主,雍乾时期还产生了一种以竹根和圆雕技法为主的雕刻,封锡禄、封锡璋兄弟是代表人物,以圆雕人物、动物作品为多;金陵派的创始人是濮澄,以浅浮雕为主,以刀带笔刻划,用刀很浅,刀功蜿蜒曲折,有书画的笔墨气息,但磨工很重,也有人称其为水磨雕刻法。清代时他的弟子吴之璠名气大,作品曾受宫廷喜受,但是现在市场上有他款的竹雕大部分是假的;留青竹刻的代表人物是明代后期的张希黄,他主要在竹子的青皮上创作,在薄薄的青皮上将画面刻出五六个层次来,用留青的浓重、深浅来处理画和远近、深浅变化。
  竹雕的保存不容易,特别是在北方容易干裂,而且还爱生虫,温度太大,又会长霉。一般北方夏天好保护一些,空气比秋冬天湿润,可以拿出来摆一摆,秋冬时节,可以用保鲜膜包严实,装进盒子里,最好不要轻易拿出来,有条件的话,可以上一层核桃油,以起到保护作用。
  


  
  假竹木雕主要是河北仿
  
  竹雕取材容易,能用于雕刻是质地坚实的毛竹,但制作周期长。古法要选四年生的竹子,采下来需要蒸煮以免以后腐烂或生虫。煮完以后要晾,晾还要三年至四年,晾完后还不开裂,才开始雕刻。但现在,用的是一年生的竹子,且制作前不蒸不煮不晾。你买了之后不到一个月就开裂了。这些导致竹雕存世的数量非常少。所以上世纪80年代时,一件清代的竹雕笔筒在美国市场已经能卖到两千美元,当时在国内最多值二百元,港台市场追捧浮雕类的竹笔筒,价钱也高。
  民间收藏文房清供的人相比收藏书画、瓷器的较少,主要原因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古代的文物不大懂。但是如果在他书桌上摆几件清雅的文玩,他还是比较喜欢的。有一些收藏家只要认为是旧的,他就买,经常是花大价钱买假货。
  港台人对文房清供比国内认识深刻,我觉得国内的人,有的有文化不懂文化。港台的教育非常传统,人比较有修养。内地收藏文房清供较突出的省份是安徽,安徽的收藏家有的品位很高,其次是江浙一带收藏家。明清时期,安徽、江浙地区的竹木牙角雕刻技巧好,即使是现代雕刻也比北方好。北方的藏家收象牙多,收藏木制品的少。
  现代制作工艺达不到清代水准,较粗糙。民间收藏90%都是假货。有些收藏者收了几件东西很知足,收了假的也要翻资料把制作者的名款、生卒年月查出来,愣说自己的藏品是某某名家的。其实,花400元买个假东西,还不如花200元买个现代的。现在的工艺大师雕刻也需要很大的精力,在保证真实的条件下,还是有升值潜力的。
  现在假的竹木雕主要产地是河北,原来河北的卖东西很糙。现在学精了。一件东西我两三个月刻出来,不刻快了。速度慢了就是为了让你看,有一眼看上了就说明这东西好。现在他们卖的竹根人物,要价1万。十八罗汉要18万,便宜也要卖16万,我亲眼看见有20多个人买了。我自己也买过一套,真打眼了,一看最起码是民国的。后来很快第二套就出来了。我仔细一看,坐骑不对劲,另外是所有罗汉的面部表情都一样,都加个眉毛和胡子。
  看竹木雕制品主要要看刻工,每个雕刻家表现的风格都不一样,同时要注意时代的特征,其次是要先结合当时的整体风格看具体物件的造型特征;第三是要看它的新和旧程度,新的在表面的色泽不一致,有的染了色,不润泽,非常干枯。
  刻竹用刀主要用圆刀、斜刀、平刀和三角刀,嘉定派在修整人物用平刀多,刻字时用圆刀,而不用三角刀。平刀刻出的字显得婉转,凹槽比较平,三角刀刻出的,底下有三角的挖棱痕。
  市场上大部分老竹雕都是假的,要买到真的非常不容易,很多假的表面上很光滑,但有好多小裂缝,古代的传世品很少看到这种现象,这都是现在的工艺造成的。买的时候为了避免上当,即使是老的东西,也只应该按新工艺品给他现在的价钱。据我所知,内地收藏有一定规模的收藏家不超过10人。
其他文献
清代是中国文房用具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材质丰富,造型各异,沿袭旧制而有创新,特别是内廷御用制品,选材名贵,制作考究。其来源一是内廷造办处砚作募选各地名工巧匠,专承制作宫廷用砚;二是按宫廷式样交江南织造、江苏织造承办制作;三是由各地官员按年例进贡,每年进贡数额可观。其材质以端石、歙石、洮河石、松花江石、澄泥等为主。御用砚品往往配以髹漆描金盒、玳瑁盒、匏制盒、紫檀木嵌玉盒等,装潢精美,颇具宫廷特色。  
期刊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胡若思先生是一位矫然不群的大家。他工书法,能篆刻,好诗文,精鉴别,兼通琴曲,擅剑术;于绘画则人物、走兽、山水、花鸟、各种画科不无擅长:重彩、水墨、精严、精放,各种技法无不精诣。他9岁从张大千学画;13岁随师东渡扶桑,举办童年个人画展,声名鹊起,时誉为神童。14岁时的作品《匡庐瀑布》参加比利时世界艺术博览会获得金奖。如此的经历,足以媲美宋代《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  胡若
期刊
4月,香港苏富比、北京匡时、中贸圣佳、中诚信4家公司率先敲响了今年春拍的槌声,4家公司的专场涉及到了当下市场的各个艺术品门类,成交情况代表了市场的大致走向。从他们的拍卖实情来看,人气一如既往的高涨,但真正参与举牌的买家出手明显谨慎了很多,虽然成交的比率整体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单件作品的成交价位80%都在估价范围内,这一情况明显昭示着今年春季大拍的主调子将在理性中进行。抛弃喧嚣,还原市场的本来面目
期刊
天津国拍2006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定于6月19日-21日在天津友谊宾馆一楼大宴会厅举行。届时将推出《中国书画》、《中国油画》、《紫禁钩沉》、《珠山掇英及瓷玉》、《文玩清供及古董》五个专场,以“真、稀、孤、精”为特色的拍品近千件,有在国内外著名拍卖行多次露面的宫廷旧藏,有著名藏家贡献的至爱之物,有书画、美术大师级人物的经典力作,有升值潜力巨大的御用精品。此前部分精品分别在香港、北京进行公开展出。  
期刊
20年前,我光荣地被有关部门组织去毛泽东的卧室兼书房“瞻仰”——在那个菊花入药治病救人的时代,天地之间,只有这一间“菊香书屋”,只有它,能这么叫和敢这么叫!我瞻仰的时候没看到菊花,只看到苍松翠柏。那个苍,那个翠,别处是难得看到的。只有这一间菊香书屋充满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气息,一间大屋,书架上是一摞一摞的线装书,地上是一张朴素的木板床,床上一半摆书一半卧人。一张大案,上置文房四宝。我忘了墙上悬画否?想
期刊
《文物拍卖许可证》暂缓换发名单(1)
期刊
《文物拍卖许可证》换发名单(1)  《文物拍卖许可证》换发名单(2)  《文物拍卖许可证》换发名单(3)  《文物拍卖许可证》换发名单(4)
期刊
“识国宝于废弃,班 重见天日;辨真伪堪依重,神州痛失巨擘。”这是1992年7月27日在先父程长新追悼会上,北京市文物出境鉴定组组长章津才和刘尚勇二位先生敬奉的挽联。这副挽联是对先父文物鉴定、真伪辨识的独具慧眼鉴别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其一生从事文物工作的赞扬。  程长新1917年2月17日出生于京东河北香河县杨百庄。幼年时,家境贫穷。13岁那年,他只身来到北京谋生。经人介绍到东华门“通易山房”古玩铺学
期刊
“文房”广义解释为文人的书斋或书房,狭义则专指书写、绘画与读书的文具,例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三《士人赴试唱名载》:“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余皆不许挟带文集。”这里的“文房”,指的是笔墨纸砚等文具。  “文房”一词最早见诸于文献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当时专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梁书·江革传》云:“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
期刊
刘海栗、朱屺瞻二老早年研习西画并从事美术教育多年,中年起转攻国画,擅作山水、长于花卉。二老经历相近,且均能融合东西方文化精神于一体,及至晚年,栗老作画腕蓄铁骨钢筋之力,运笔呈风狂雨聚之势,气吞山河,万马奔突,而屺老振腕老辣古拙,凝重粗犷,以沉稳显萧散,于顿挫见畅达。  自古以来,“清供图”虽是文人墨客戏笔的普通题材,但出自二老联笔佳构,却是豪气冲天、气度不凡。栗老虽扶病臂起首,依然是暴走惊龙却不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