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lbup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台湾著名歌手张洪量一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从见到你的那一天起,你知道我在等你吗……”这首歌在“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获得“最受欢迎华(国)语歌曲奖”。
  严格地说起来,“你知道我在等你吗”这句话并不完全是张洪量的创造,因为中国最古老的情歌《候人歌》就有了这个意思。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礼记·郊特牲》的记载,大约在神农时代出现有《蜡辞》,其实词为:“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至于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 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倒是有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的遗留。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而且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意思是:大禹治水经过涂山,娶涂山氏之女为妻。而后就到南方巡视水情。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南面山坡上迎候大禹,同时作了一首“候人兮猗”的歌让其演唱。这首歌就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情歌,也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
  这首被称为《候人歌》的情歌虽然歌词只有一句:“候人兮猗!”但它却是一首完整的诗歌,短小质朴,纯真可爱。赵沛霖在《兴的源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一书引用过俄罗斯学者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中的一句名言:“最原始的歌唱中的歌词常常是同一呼声或同一言辞的重复。”通过反复“延扩”内容,加强表现力是原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外大量的有关论著中都可找到很多只有一句的原始诗歌。所以,《候人歌》作为一首完整的原始诗歌,早已得到古今很多学者的承认:清杜文澜将它收入《古谣谚》,闻一多《神话与诗》、郭沫若《屈原研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它都屡有称引。
  “候人兮猗”这句话只有四个字,而且只有前面两个字有实际意思。在这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语气词,“兮”是古代诗辞赋中的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猗”是叹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啊”。两个实词也只是直白地道出了心中所想:候人!这便是音乐的萌芽,音乐的魅力。
  “候人兮猗”这句话由两个实词加两个感叹词所组成,意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我的爱人!
  涂山之女等候的对象,就是那个同时存在于神话传说和正史文本里的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我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建立者——大禹。
  涂山是大禹治水中很重要的地方。《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就是记载大禹治水时曾在涂山大会诸侯,率众治水。涂山又名当涂山,据传在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面的怀远县。该县在隋朝开皇初期,名为涂山县;直到元朝才改名为怀远县。涂山位于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淮河相对。山上有禹王宫,门前的山坡上有一巨石,酷似人形,人们称“望夫石”,好像是涂山氏之女守望着禹王归来。“望夫石”下的山坡上,有后人刻下的十分醒目的四个大字“候人兮猗”。禹王宫的始建年代不详,有房屋三进,占地十五亩。前为禹王殿,后为启母殿。四周墙壁上嵌有历代文人名宦题写的碑刻。相传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禹王的生日,届时朝拜者和游人蜂拥而至,形成了大型的庙会。
  传说大禹为治水,东奔西走,三十岁时,在涂山遇见了涂山氏之女女娇。春暖花开,绿染桑林,纯洁而健康的男女,在野外一见钟情,一个惊鸿一瞥的眼神,一个只可意会的手势,相继走入桑树林里,完成了一次天当被来地做褥的浪漫交合。
  禹娶涂山氏女娇之说,见于《尚书·皋陶谟》禹的自述:“予……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唯荒度土功。”《孟子·滕文公上》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蜀王本纪》记载:“(禹)涂山娶妻,生子名启。于今涂山有禹庙,亦为其母立庙。”
  婚后不久的大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而此时他的妻子女娇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大禹为治水,确实太忙了。对大禹来说,治水的业绩关乎着百姓的生产、生活,安居乐业,也决定着他个人能否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前途;但是对女娇来说,爱情是惟一的。大禹出门在外的日日夜夜,女娇独守空房,未免寂寞难耐,生活过得悲苦凄凉。她等待着、盼望着大禹的归来,日思夜想,祈祷大禹早日完成治水大业,可禹却一直不归,心中的悲苦无处倾诉。思恋中的她,终于发为心声:“候人兮猗!”
  涂山氏之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大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之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因为这个故事,连司马迁在撰写《史记·夏本纪》时,也为涂山氏之女记上了一笔:“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候人歌》在历史上的影响就更大。被称为“南音之始”。所谓“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候人歌》是有史可稽的中国第一首情歌。它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但经过女娇的深情一唱,遂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著名诗章,开启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也成为爱情诗歌规格和气质的圭臬。涂山女娇,也因此成为中国远古神话中的诗歌女神。后来的《诗经》《楚辞》用“兮”这个字,都明显受到这首歌的影响。《诗经·国风》里的那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歌,则可看作是这首诗歌的后续。从此,先秦的爱情诗歌蔚为大观,周王朝也才有诗可采了。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二系(成都)
其他文献
赵长松先生研究“四川狮灯”,从1980年起步,至今已有34年的历史。我还记得《四川日报》1987年5月25日第4版上曾经刊登过一篇通讯《狮灯专家——记民俗研究新秀赵长松》,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赵长松研究四川狮灯的最初历程。1982年四川省绵阳地区文化馆铅印了赵长松编著的《狮灯》一书,8万字,作为内部交流。从那以后,赵长松长期深入四川乡村调查,访问新老艺人,搜集资料,学习研究民间狮灯艺术,不断修订《狮灯
期刊
《成都日报》2013年6月3日发表谢伟《隋唐五代的碧水青柳》。文中有些涉及历史文化的说法,有待商榷。(一些有关的网载文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详见后文。)兹依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著《成都城坊古迹考》(时代出版社,2006版修订本)部分内容(一般不再注明出处)试作校勘。  一、蜀王府的四至  谢文说:明初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蜀王府建在成都城中心(今红照壁到科技馆一带),气势恢弘,有典型皇家风范,人
期刊
笔者最近上网查找资料,在《国学经典·十三经·礼记》里读到一条似是而非的资料:“《礼记》是儒学的一本经典著作,其中的文章是孔子的学生以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被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被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
期刊
序  36年前,当我乘长江江轮通过长江三峡瞿塘峡后,被沿岸的景色震惊了。进入一道高耸入云的夔门后大约十里,就看见左岸十多丈高壁立如墙一般的悬崖上面挂着一堆古建筑,船上广播及时向旅客介绍,这便是新莽末,公孙述在此处建筑的白帝城!广播也要求大家平衡地分布在船的两侧,不要聚集看一侧的景色而导致轮船倾覆。连续几个小时的三峡航行,奔湍的江水,冲刷着两岸墨绿色的山崖,留给我深刻的记忆。那时我从未想到,这是我第
期刊
罗新之先生是具有讨论意义的画家。这并非因为他是大风堂门人、张大千的弟子,而是出于他的艺术理念、艺术表现、艺术成的独特魅力。人道是:“天若有情,人亦有意”。罗新之先生的画展在炎夏中举行,此前天气一度热不可耐。可是就在画展开幕头天,却忽然一场大雨,给久旱的成都送来清凉;而罗新之的作品在成都画院展出,则不啻给我们送来了艺术美的清凉。  在如过江之鲫的画家中,罗新之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但其心态却静若止水,
期刊
从川剧舞台艺术形象看,蓝光临先生的确是一位技艺超群、令人着迷的川剧文武小生,无论是《石怀玉惊梦》中对武举石怀玉忘恩负义形象的勾画,还是在《萧方杀船》中对江洋大盗萧方杀人如麻邪恶行径的演绎,抑或是《佛堂升天》中对误入歧途的年轻秀才申桂生临终忏悔的体味,都达到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地步。当年他在京城首演《石怀玉惊梦》,戏剧评论家胡沙惊叹之余,吟诗比之为“魏长生”再现:“一曲惊梦闹北京,恰似当年魏长生。”
期刊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发展丰满,以各种形式对中国民众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具有传奇色彩的董永传说,不仅在汉区广泛流传,而且通过翻译实现跨文化的传播,在中国相关少数民族中流传。《彝族传统孝文化载体研究》(罗曲、王俊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所展现在读者眼帘的,就是对董永行孝如何通过翻译民族化、地域化,在彝区“适应性传播”的研究。  中国古人皆重视人伦规范,所以孝的观念深入人心,无
期刊
今年5月,我以个人身份参加组团作了一次欧洲九国游。除天上往返飞行36小时外,整整17天在欧洲土地上乘车达5400公里,穿过意大利、梵蒂冈、奥地利、德国、瑞士、法国、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从欧洲西南部、中部再到北部)。一路所见, 除车窗外匆匆掠过的如诗如画的广袤原野外,就是这些国家保护完好的名胜古迹、历史建筑,诸如教堂、皇宫、城堡、广场、古街、古巷、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以及得以保持原貌的
期刊
摘 要: 川军对抗战态度的是比较积极的。皖南事变之前,川军与新四军进行了亲密地合作。川军参加皖南事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蒙蔽和胁迫的,但与川军的阶级属性也有一定的关系。川军在皖南事变前后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事变后调整了态度,停止了与新四军的敌对状态。在皖南事变中,川军政治态度的重大转变,是由川军本身的软弱性决定的;与皖南顽固派势力强大,以及新四军统战工作的某些偏差也有关系。川军被卷入这场内战,
期刊
毕启(Joseph Beech,1867-1954),美国人,文学博士、神学博士,1898年来华传教,1903年来川,创办有重庆求精中学、成都华美中学。1905年,他代表美国美以美会与加拿大英美会、英国公谊会、美国浸礼会决定联合创办华西协合大学,1913年当选华西协合大学首任校长,1930年改任华西协合大学校务长,1946年退休回国。  倡办大学,合五差会之力  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西方教育传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