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一堂《彩色的非洲》的公开课结束了。
“这堂课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课后主持人现场采访上课的学生们。
“老师搜集的非洲图片很美!”“老师播放的音乐很美!”
“除此之外,这节课还给你什么印象?”
孩子们沉思片刻后,没有举手的,甚至有摇头的。良久,有个孩子举手,似乎想要挽回这种尴尬的局面,笑着说:“老师对我们很温柔。”
这时听课的老师们一片哗然。一位特级教师走上讲台,抛出问题:“为什么这样一节经过多次磨课、大家认为很完美的语文课,孩子们却谈不出丝毫的语文印象呢?”场上的所有老师开始深思……
我想,无论什么原因,一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精彩才是真精彩。只有学生的思维被触动了,思绪被点燃了,这才是一节真正的课;孩子们得到语言、文字的实践了,这才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而这堂课上,孩子们一直跟着老师的流程走,其中丝毫没有思维挑战的点,学了,却无获,更无惑——谈不出语文印象。当然不排除借班上课影响课堂生成的因素。
我们来看这节公开课,教学目标分为三大块:①认识生字;②感情读文;③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积累优美词句。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若是将这些目标分别割裂开来一一进行落实,那肯定会拖堂。这就需要教师的机智和对学生学情的考虑,穿插进行,而且要有所侧重。若想面面俱到,一节课下来定是“面面不到”。
那么怎么进行穿插落实目标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情境导入在先
或图片和音乐引入,或文中的一段精美文字引入,或是用名家对非洲的评论引入,或与本地风景对比引入。教师的激情则会感染孩子们去探究文中的非洲。
二、探究表达在后
当然,探究只是语文课的浅层目标,若是让学生在探究之后表达出来,那便是语文课真正的目标——让学生真正地学语言、用语言。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在高速运转着,在语言实践中激烈地碰撞着,精彩才会一个个生成。
语言生动是《彩色的非洲》一文的一大特色。学生则可以描述:“到了旱季,蓝天之上没有一丝云彩,浩瀚的天穹显得并不十分高远,蔚蓝的天和湛蓝的海,在地平线上交汇,你会觉得非洲的蓝天似乎离我们更近些。”这既形象地描绘了湛蓝的天与海,又写出蓝天离人更近的感觉。“在富裕人家的餐桌上,牛排上有殷红的血,水果沙拉五光十色,各种饮料像是流动的颜色;在不太宽裕的家庭,木薯是粉红的,香蕉是金黄的,西瓜是红沙瓤的,取之不尽的芒果则黄中透红。”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诱人的食物,别说吃,单单读到这样的文字就已让人垂涎欲滴了,语言的魅力在这细腻的描绘中得以呈现,让人回味无穷。学生单单品读到这些非洲印象,就足以真实地“触摸”非洲,触动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声音感情读文、表达感受。教师适机指导怎样才能读好课文,这就是语文所得、语文印象。教师顺便让学生在书中或课堂笔记上或黑板上记下关键词句,或记下本文的生僻字词、优美词句等,不是一举两得吗?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又一特色。学生又可描述为:“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还有一种叫作‘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学生体会这些运用比喻手法的句子,联想丰富了,学习让文章更具形象性,更有感染力。此时要真实“练兵”了,“含情脉脉”拿来正音、释义,并将学生平时习作中的“病语(“病语”就是学生习作或造句中出现的形象描述不够准确,须修改)、“瘦语”(“瘦语”就是指学生习作或造句中的句子干巴巴,不够形象生动,需要详细描述)拿来试改,使之自然贴切,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真正学会如何把句子写生动。
三、谋篇布局收尾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谋篇布局。先概述“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再分别从“骄阳蓝天”“彩色植物”“动物世界”“日常生活”“艺术风采”这几个方面具体分述彩色的非洲,最后又概括总结“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文章开头和结尾总写的内容既首尾呼应,照应课题,又让全文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同时还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别样风情的赞美之情。看似前呼和后应的句子意思一样,实则表达效果不同。前呼句中“真”引起读者的关注,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去吮吸《彩色的非洲》的甘露,去确认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感受;后应句中“啊”在前,也就是只有真实领略了非洲的美之后,在表达结束之时才有可能出现这一感叹词,否则怎么也感叹不出“啊”,同时“好一个”也印证了题目中的“彩色”。这一系列习作方面的知识也只有在读文探究表达之后才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地赞叹“首尾照应”的妙用。而这一方法要想实践运用到家,那就需要另外加一节课,专门进行习作指导。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炼一小)
“这堂课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课后主持人现场采访上课的学生们。
“老师搜集的非洲图片很美!”“老师播放的音乐很美!”
“除此之外,这节课还给你什么印象?”
孩子们沉思片刻后,没有举手的,甚至有摇头的。良久,有个孩子举手,似乎想要挽回这种尴尬的局面,笑着说:“老师对我们很温柔。”
这时听课的老师们一片哗然。一位特级教师走上讲台,抛出问题:“为什么这样一节经过多次磨课、大家认为很完美的语文课,孩子们却谈不出丝毫的语文印象呢?”场上的所有老师开始深思……
我想,无论什么原因,一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精彩才是真精彩。只有学生的思维被触动了,思绪被点燃了,这才是一节真正的课;孩子们得到语言、文字的实践了,这才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而这堂课上,孩子们一直跟着老师的流程走,其中丝毫没有思维挑战的点,学了,却无获,更无惑——谈不出语文印象。当然不排除借班上课影响课堂生成的因素。
我们来看这节公开课,教学目标分为三大块:①认识生字;②感情读文;③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积累优美词句。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若是将这些目标分别割裂开来一一进行落实,那肯定会拖堂。这就需要教师的机智和对学生学情的考虑,穿插进行,而且要有所侧重。若想面面俱到,一节课下来定是“面面不到”。
那么怎么进行穿插落实目标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情境导入在先
或图片和音乐引入,或文中的一段精美文字引入,或是用名家对非洲的评论引入,或与本地风景对比引入。教师的激情则会感染孩子们去探究文中的非洲。
二、探究表达在后
当然,探究只是语文课的浅层目标,若是让学生在探究之后表达出来,那便是语文课真正的目标——让学生真正地学语言、用语言。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在高速运转着,在语言实践中激烈地碰撞着,精彩才会一个个生成。
语言生动是《彩色的非洲》一文的一大特色。学生则可以描述:“到了旱季,蓝天之上没有一丝云彩,浩瀚的天穹显得并不十分高远,蔚蓝的天和湛蓝的海,在地平线上交汇,你会觉得非洲的蓝天似乎离我们更近些。”这既形象地描绘了湛蓝的天与海,又写出蓝天离人更近的感觉。“在富裕人家的餐桌上,牛排上有殷红的血,水果沙拉五光十色,各种饮料像是流动的颜色;在不太宽裕的家庭,木薯是粉红的,香蕉是金黄的,西瓜是红沙瓤的,取之不尽的芒果则黄中透红。”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诱人的食物,别说吃,单单读到这样的文字就已让人垂涎欲滴了,语言的魅力在这细腻的描绘中得以呈现,让人回味无穷。学生单单品读到这些非洲印象,就足以真实地“触摸”非洲,触动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声音感情读文、表达感受。教师适机指导怎样才能读好课文,这就是语文所得、语文印象。教师顺便让学生在书中或课堂笔记上或黑板上记下关键词句,或记下本文的生僻字词、优美词句等,不是一举两得吗?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又一特色。学生又可描述为:“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还有一种叫作‘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学生体会这些运用比喻手法的句子,联想丰富了,学习让文章更具形象性,更有感染力。此时要真实“练兵”了,“含情脉脉”拿来正音、释义,并将学生平时习作中的“病语(“病语”就是学生习作或造句中出现的形象描述不够准确,须修改)、“瘦语”(“瘦语”就是指学生习作或造句中的句子干巴巴,不够形象生动,需要详细描述)拿来试改,使之自然贴切,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真正学会如何把句子写生动。
三、谋篇布局收尾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谋篇布局。先概述“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再分别从“骄阳蓝天”“彩色植物”“动物世界”“日常生活”“艺术风采”这几个方面具体分述彩色的非洲,最后又概括总结“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文章开头和结尾总写的内容既首尾呼应,照应课题,又让全文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同时还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别样风情的赞美之情。看似前呼和后应的句子意思一样,实则表达效果不同。前呼句中“真”引起读者的关注,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去吮吸《彩色的非洲》的甘露,去确认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感受;后应句中“啊”在前,也就是只有真实领略了非洲的美之后,在表达结束之时才有可能出现这一感叹词,否则怎么也感叹不出“啊”,同时“好一个”也印证了题目中的“彩色”。这一系列习作方面的知识也只有在读文探究表达之后才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地赞叹“首尾照应”的妙用。而这一方法要想实践运用到家,那就需要另外加一节课,专门进行习作指导。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炼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