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生就是指老百姓的生活。《辞海》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可见民生非常重要,当前国家尤为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民生的含义
民生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同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所有领域、方面和事项。这样理解民生太过广泛,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民生问题。通常我们理解民生都采用狭义的定义,狭义的民生特指人民群众的其本生存问题。具体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第二:一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第三:全民性的社会福利。
一、加快推进民生建设问题突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我国的GDP已达到63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0多年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一些问题仍然突出,极大了影响了社会稳定。具体如下:
(一)财富分配失衡持续化
第一、劳动报酬占比持续走低。2013年,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35%,欧洲国家约为63%。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导致消费需求比重降低。有效需求下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 。对于广大中低收入者而言,劳动报酬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在近10年间,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快速下降,而资本报酬逐步上升。这就意味着掌握更多资本的高收入者将获得更多的国民财富,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引发“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二、基尼系数持续高位运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或译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間,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然而中国家庭2003—2014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是0.47-0.49,都远高于警戒线,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1759)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所以中国的财富分配失衡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人口结构挑战持续而深远。当代中国面临新的人口结构问题,从多个方面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新的要求。
1、青年人失业,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些的政策促进公民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但青年人结构性失业依然严重。
2、流动人口多。据统计:2014年我国的农民工已达到2.74亿。这些人大都流向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么多的人流向沿海地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1)安全隐患,我们知道农民工素质本来就良莠不齐,一下子都涌进城市,必然会给城市带来安全隐患,盗窃、抢劫时有发生。(2)城市拥堵,每个城市都有承载人的极限,那么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必然造成城市拥挤,像交通、购物、看病等等都会拥堵不堪。
还有城市卫生、新旧市民之间矛盾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3、国未富民先老。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完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80岁以上的高齡老人有2400万﹐低收入贫困老人2300万。
第四、社会焦虑、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结构急遽变迁冲击民众的心理结构,基本民生方面存在的生存风险,使社会成员的相对剥夺感、确定感和不安全感明显,社会焦虑情绪全民蔓延, 社会愤怒情绪日益积累,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群体性事件: 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偶合群体,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全国百人以上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已有871起,这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二、民生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改善民生重在“坚守底线”
也就是要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个也不能少。
(二)改善民生还应“突出重点”
1、是突出基本民生。习近平指出,不能脱离实际,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如果提出脱离实际的过高目标,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在这方面我们吃过不少苦头,历史的教训必须牢记。一些国家的教训也表明,不切实际的高承诺、高福利、高债务,要么是失信于民、政府跨台,要么是债务累累,财政危机。 所以我们改善民生就应该突出民生,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2、是突出机会公平,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所以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要均衡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三)改善民生仍需“完善制度”
虽然我国政府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出台了很多政策、制定了很多制度,但是这些政策、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我国城乡、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不同人群适用的民生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部分民生建设在资源配置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欠公平现象。从发展趋势看,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所需的长期保障体制机制仍然缺乏。所以要改善民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相关制度。
(四)改善民生急需“引导预期”
我们知道,中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价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所以我们的民生建设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尽善尽美,这就需要我们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引导他们的预期,习近平指出,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民生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同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所有领域、方面和事项。这样理解民生太过广泛,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民生问题。通常我们理解民生都采用狭义的定义,狭义的民生特指人民群众的其本生存问题。具体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第二:一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第三:全民性的社会福利。
一、加快推进民生建设问题突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我国的GDP已达到63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0多年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一些问题仍然突出,极大了影响了社会稳定。具体如下:
(一)财富分配失衡持续化
第一、劳动报酬占比持续走低。2013年,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35%,欧洲国家约为63%。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导致消费需求比重降低。有效需求下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 。对于广大中低收入者而言,劳动报酬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在近10年间,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快速下降,而资本报酬逐步上升。这就意味着掌握更多资本的高收入者将获得更多的国民财富,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引发“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二、基尼系数持续高位运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或译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間,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然而中国家庭2003—2014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是0.47-0.49,都远高于警戒线,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1759)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所以中国的财富分配失衡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人口结构挑战持续而深远。当代中国面临新的人口结构问题,从多个方面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新的要求。
1、青年人失业,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些的政策促进公民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但青年人结构性失业依然严重。
2、流动人口多。据统计:2014年我国的农民工已达到2.74亿。这些人大都流向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么多的人流向沿海地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1)安全隐患,我们知道农民工素质本来就良莠不齐,一下子都涌进城市,必然会给城市带来安全隐患,盗窃、抢劫时有发生。(2)城市拥堵,每个城市都有承载人的极限,那么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必然造成城市拥挤,像交通、购物、看病等等都会拥堵不堪。
还有城市卫生、新旧市民之间矛盾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3、国未富民先老。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完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80岁以上的高齡老人有2400万﹐低收入贫困老人2300万。
第四、社会焦虑、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结构急遽变迁冲击民众的心理结构,基本民生方面存在的生存风险,使社会成员的相对剥夺感、确定感和不安全感明显,社会焦虑情绪全民蔓延, 社会愤怒情绪日益积累,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群体性事件: 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偶合群体,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全国百人以上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已有871起,这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二、民生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改善民生重在“坚守底线”
也就是要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个也不能少。
(二)改善民生还应“突出重点”
1、是突出基本民生。习近平指出,不能脱离实际,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如果提出脱离实际的过高目标,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在这方面我们吃过不少苦头,历史的教训必须牢记。一些国家的教训也表明,不切实际的高承诺、高福利、高债务,要么是失信于民、政府跨台,要么是债务累累,财政危机。 所以我们改善民生就应该突出民生,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2、是突出机会公平,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所以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要均衡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三)改善民生仍需“完善制度”
虽然我国政府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出台了很多政策、制定了很多制度,但是这些政策、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我国城乡、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不同人群适用的民生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部分民生建设在资源配置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欠公平现象。从发展趋势看,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所需的长期保障体制机制仍然缺乏。所以要改善民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相关制度。
(四)改善民生急需“引导预期”
我们知道,中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价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所以我们的民生建设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尽善尽美,这就需要我们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引导他们的预期,习近平指出,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