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方法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并解决问题来获得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下面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为例来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改变实验教学的思路
  以往物理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上面做,学生在下面看,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局面,目的性不明,可见度又低,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渐淡化;学生实验也是照本宣科,教师先指导学生认识课本上提出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做完,归纳结论完事,停留在浅层次上,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也调动不了全体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效果显然不佳。物理以实验为基础,许多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实验教学的诸多做法:演示实验能改成分组实验的尽量改为分组实验;即使是演示实验,也要想办法扩大实验现象的可见度;指导学生自制器材,增加实验小组的数目,尽量做到每人都有动手的机会;增加实验的数目,凡是不易弄懂的物理问题都可以借助于实验进行解决,在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之,我们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要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物理教学中主要应从“设疑”和“体验”两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应“善设疑”。“善设疑”就是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必要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学生对于物理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不能自觉地产生探究欲望,或者不能进行严密的科学探究,或者因故而发生转移、中断。在这种时候,物理教师要及时设疑引导,而不要代替学生探索。形象地说,就是教师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桥梁或阶梯,诱导学生自己通过它去探索并取得知识。
  (1)要有目的地设计疑难,或者为了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或者引导学生通过探索的难关,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绝不可随心所欲。
  (2)疑难要力求设计得科学、严密,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要特别避免提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易于导致学生发生误解的问题。
  (3)要求讲究提出问题的方法。力求问题提得巧妙、有趣味,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自觉性。
  (4)要使学生努力可以解决,也就是要将问题提在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以内。
  2.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这里所说的“体验”是指采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学生个体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活动中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和实践,在实践的全过程中发现规律。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种“体验”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以实验为手段,挖掘教材蕴涵的探究因素。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重视的是探究过程。在物理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设计实验,在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
  (2)在实验之前让学生大胆猜想。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极其活跃的过程,它容易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框,并时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对未知领域产生好奇并急欲获得正确的认识,将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这种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作用,将反过来促进思维的活力和思维的定向能力。
  (3)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装置。这蕴含着重要的思想方法,是物理知识应用的重要表现。设计方案,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自信心。接下来的实验验证,学生会带着急于知道方案是否可行,猜想是否正确的心态去探究的,就会以严谨、认真、科学的态度去实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跃了思维,培养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实验能力。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现成的实验装置、方法简单地交给学生,学生听教师讲完实验后按部就班去完成,并记录下相关数据。这种情形下的学生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实验的。他们没有自己的思维,完全是按照师设计好的思路,为了实验而实验,忽略了实验能力培养这一意义,实验能力不会有多少提高。
  (4)得出结论时采用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结论出自学生之口,印象深刻,不易忘记。而传统教学中是老师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讲解,最后给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的任务是只要记住最后结论就行了。这样学生往往会认为实验只是一种形式,结论才是最终目的,甚至认为实验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只要老师或书本给个结论就行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新问题的应变能力,实验探究思维能力更是不能得到提高。
  (5)探究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教师设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教学环境时,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用自己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交融,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时乐于探究。探究性实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原始过程,让学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教育,体验人类探索知识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高贵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传统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是脱钩的,学生对实验的最初兴趣,随着两者脱钩的延续,也将逐渐平淡下来,实验的探索功能最终被淹没,实验现象与结论之间的桥梁因缺少思维而被切断。
  三、改革实验教学评价观念
  以往的教学评价,往往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已显得不够全面,实验评价应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已把科学探究列入了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得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现在我市初中毕业考试有物理加试,这对高中物理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很有帮助。在平时的教学中,实验教学评价如何方便、科学地操作是我们从今以后的努力方向。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训练。
其他文献
摘 要: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指的是师范生或者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是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将实践中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技能的教学活动层次上进行概括,形成一套有控制的、可操作的教学技能模式和科学的训练程序。本文探讨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微格教学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微格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课堂技能 教育培训    一、微格教学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设情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理得清、记得牢。情景设置可以从情景表演、设疑、启迪想象及辩论等多种思路入手,不断创新。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境设置 策略    历史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多角度唤起学生
奶牛乳房炎是严重危害奶牛业的一种常见的复杂多发性疾病,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乳房炎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对乳房炎相关基因的
教材改革,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新的发现和反思,我在教学工作中就发生了一件真实的事例:今天讲洋务运动,地方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在新教材中只提他们的洋务活动,不提与太平天国之间的事。但教材28页第一段有一句话:“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清朝抵抗外来侵略,地方官员积极参加,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清朝
当今正是教育理念转型时期,古典的应试教育和单一的教学目标还大量流行,那是因为它具有短期效应,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容易使学生形成狭隘、自私、追名逐利的心态,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成人成才,是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而提高学生学生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高中历史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中很重要。因为高中学生较之于小学初中学生理解
国际黄麻组织(IJO)黄、红麻品种改良项目协调会于1997年8月25~28日在泰国Pattya召开。此次会议是该项目执行第二阶段的第一次协调会,出席会议的有项目承担国的协调员、国际黄麻组
金属导体导电是依靠自由电子作为载流子导电;半导体材料导电是依靠电子-空穴对作为载流子导电;液体导电是依靠液体中电离的离子作为载流子进行导电(汞除外);电解质溶液里电解质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在给它加上电压后,阳离子和阴离子就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就是电解液导电。  在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是电中性的,一般不导电,导电气体是因为气体分子在其他因素(宇宙射线或高电压等条件)作用下,能产生等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科学素养的提出及发展背景,介绍了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应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例介绍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最后提出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教师要重视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科学素养 渗透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一种理念。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理念,并且指出这是创造精彩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朱正元先生说过,物理教学要“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虽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使得各校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创新活动。许多重要规律的发现,既包含着物理学家探索知识的坎坷经历、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又显示出物理学家们非凡的创造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式。只要我们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就能发现、领悟教材中蕴含着许多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今教育教学创新的方向,那么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