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中“采采卷耳”中的“采采”含义古今争议不断,本文结合各学者的学说,从诗经用例诗经用例多为叠音单纯词,未见其他重叠式动词,以及《诗经》中表示“采了又采”之意的句式另有其他来推断“采采”并非“采了又采”;从语法学的角度对被学者质疑为动词叠用式的词语进行分析,从而否定《诗经》中存在动词叠用式的用法;从音韵学的角度对“采采”可能是由表状貌的形容词音转而来进行推测。
【关键词】诗经 叠音单纯词 动词叠用式 音转
“采采”叠用在《诗经》中共出现四次,分别是《周南·卷耳》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芣苢》中的“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曹凤·蜉蝣》中的“蜉蝣之子,采采衣服”以及《秦风·蒹葭》中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后两处的“采采”用法为形容词,表“众多;盛貌”含义的古今都无异义。而“采采卷耳”和“采采芣苢”都有学者认为是动词叠用,但“采采芣苢”中的“采采”若表示“采了又采”的含义的话,则与下文的“薄言采之”中表示动作“捋取”之意的“采”字重复,因而再把“采采”重复翻译为动词叠用式“采了又采”,意思上就显得重复赘余。进而“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为形容词较为贴切。
本文要讨论的是《卷耳》中的“采采”是否为动词叠用式,表示“采了又采”的含义。持有把“采采”训为动词叠用的观点的,古有《毛传》:“采采,事采之也。”朱熹《诗经集传》:“采采,非一采也。”今有马建忠《文通》:“采字,上读外动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1程俊英《诗经注析》中“采采,採了又採。” 何融在《略论汉语动词的重迭法》中更是把“采采卷耳”的“采采”作为“汉语动词早在周代就有了重迭使用的情形”。2另有一些学者,如丁声树认为“凡此叠字之在名词上者悉为形容词,无一例外为外动词者,足证‘采采卷耳’、‘采采芣苢’亦必为形容词矣。”3同样,认为“采采”应为形容词,形容盛貌状,而非动词叠用的学者还有王力、杨伯峻、何乐士先生等。究竟“采采卷耳”中的“采采”是否为动词叠用式,这关系到汉语动词的语法发展问题,因而很有研究探讨的必要性。本文将结合各学者的阐述以及著作论文的观点,分别从诗经用例、语法、音韵三个方面对“采采卷耳”中的“采采”并非“采了又采”进行综述总结。
一、诗经用例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其语法、语言使用特点与往后的散文又有不同,因而对于研究诗经中是否有动词叠用式的用法,最直接的是回到诗经的文本进行用例分析。
(一)《诗经》中重叠使用的多为叠音单纯词
叠音词为单纯词,这和重叠式合成词是有所不同的。叠音单纯词指单个音节独立开来无意义,必须把两个叠音的音节结合表示一个语素才有含义;而重叠式合成词是由两个词根重叠而成的词。
根据郭锡良的《汉语史论集》,“全面考察《诗》>的353个叠音词,全是状态形容词。其中模拟声音的有49个,描绘景状的有308个,有4个叠音词(将将、简简、钦钦、雍雍)既用于拟声,又用于绘景。”4郭先生并没有把叠音词进行分类,而根据杨皎的《<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则粗略细分“叠音单纯词有295个,约占叠音词总数的82%”。5由此可观《诗经》中叠音单纯词的使用数量之多。
本文把《诗经》中的叠音单纯词分为两类,分别是表示描绘状貌的形容词和表示摹拟声音的拟声词。
1、 词類为形容词,表示描绘状貌的叠音单纯词
《诗经》中词类为形容词,描绘状貌的叠音单纯词有: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周南·兔罝》赳赳武夫
《邺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
《卫风·淇奥》绿竹猗猗
《卫风·竹竿》藋藋竹竿
《王风·黍离》悠悠苍天
《王风·葛藟》绵绵葛藟
以上的叠音词都为形容词,都是描绘或出现在前面或在后面的名词的状貌。由于该用法的词数量较多,本人只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且争议较少的例子予以论证。
2、 词类为拟声词,表示摹拟声音的叠音单纯词
同样的,《诗经》中描绘自然景物现象的词语尤多,用来表示这些景物现象的拟声词据郭锡良先生统计达49处6,如: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召南·草虫》喓喓草虫
《邺风·终风》虺虺其雷
(二)《诗经》中表示“采了又采”之意的句式为“采×采×”
根据肖玉峰的《“采采”并非“采了又采”》一文中论述,“当表达‘采了又采’这个意思时,《诗经》中真正使用的是‘采×采×’这种句式”。7如:
《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采苦采苦;采葑采葑
《小雅·采薇》采薇采薇
《小雅·采菽》采菽采菽
从《诗经》中用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叠音词多为单纯词。虽然“采采卷耳”翻译为动词叠用式“采了又采”从表意上也解释得通,但若忽视诗经的用语习惯,片面断定“采采卷耳”为动词叠用式,而不是作为单纯词的普遍用法的话,难免显得立证单薄。
二、语法角度
彭秀模先生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证明了“《诗经》中无动词叠用式”8,从而否定了了“采采卷耳”中的“采采”为“采了又采”的含义。
诗经里的重言,由于语法环境不同,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也不尽相同。根据彭秀模先生的概括,为两大类:“绝大多数是形容词或形容词重叠;极少部分是以动词为中心构成的动词结构”第一类,本文在诗经例析中已做分析,此处只分析以动词为中心构成的动词结构,以证明《诗经》中并无动词叠用式的用法。
语法学者把“采采卷耳”中的“采采”解释为动词叠用,并把《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中的“处处”、“言言”、“语语”和《周颂·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中的“宿宿”、“信信”都作为动词叠用式解释。 在此需要补充的是,动词重叠一般具有附加意义,学者朱德熙指出:“动词重叠式表示动作的量。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的时间长短来看,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来看。”9以此标准来判断上文的“处处”、“言言”、“语语”和“宿宿”、“信信”为动词重叠都不合适。郑笺对《公刘》原句的解说是:“京师乃众民所依据之野也。于是处其所当处者,庐舍其宾旅,言其所当言,语其所当语;言其安民馆客,施教令也。”“处处”、“言言”、“语语”应该是后一个动词以偏位成分表整个结构作前一个动词的宾语构成的动宾结构关系,而非动词重叠。根据清人郝懿行《尔雅义疏》,应该把《有客》翻译为“宿于所宿,信于所信”。由一个动词为中心,后接状语。“宿宿”、“信信”虽与《公刘》中语法关系不同,但它们都是以动词为中心构成的动词结构的性质是相同。
既然《诗经》里没有动词重叠,因而“采采卷耳”句中的“采采”当然也就不是“采了又采”的动词叠用式了。
三、音韵角度
我们可以从音韵学音转的角度来分析。古时《诗》采自各地,由于各地的方言不尽相同,当乐官整理时只知其音,不知其字,因而选用他字代替本字。
“采”上古属清母元韵[ts‘a],“粲”上古属清母元韵[ts‘an],“采采”声转后为“粲粲”。“粲粲”又可转为“翠粲”、“璀璨”、“灿烂”等词,均有表状貌的含义,都为形容词。10若“采采”是“灿烂”等表状貌的形容词音转而来,那“采采”表示“采了又采”就不可能了。当然,究竟是否是音转而来,还待更为系统、严谨的考究,在此只作为讨论的参考。
综上所述,“采采卷耳”中的“采采”表“采了又采”含义是有诸多漏洞的,而本文从诗经用例、语法学角度以及音韵学角度对此论证分析,认为“采采”表示状貌的形容词更为允当。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何融《略论汉语动词的重迭法》,《中山大学学报》,1962年1号。
[3]丁声树《诗卷耳芣苢“采采”说》,国立北京大学季刊,1940年6卷3期。
[4]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08月第1版。
[5]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宁夏大学,2005年。
[6]肖玉峰《“采采”并非“采了又采”》,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0年12月。
[7]郭秀模《<诗>“采采卷耳”新解——兼论<诗>无动词重迭式》,吉首大学学报,1980年1月。
[8]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版。
[9]王松山《<诗经>中“采采”小释》,文献,1995年2月。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57页。
何融《略论汉语动词的重迭法》,《中山大学学报》,1962年1号。
丁声树《诗卷耳芣苢“采采”说》,国立北京大学季刊,1940年6卷3期。
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08月第1版,第141页。
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宁夏大学,2005年。
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08月第1版,第141页。
肖玉峰《“采采”并非“采了又采”》,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0年12月。
郭秀模《<詩>“采采卷耳”新解——兼论<诗>无动词重迭式》,吉首大学学报,1980年1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版,第69页。
王松山《<诗经>中“采采”小释》,文献,1995年2月。
【关键词】诗经 叠音单纯词 动词叠用式 音转
“采采”叠用在《诗经》中共出现四次,分别是《周南·卷耳》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芣苢》中的“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曹凤·蜉蝣》中的“蜉蝣之子,采采衣服”以及《秦风·蒹葭》中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后两处的“采采”用法为形容词,表“众多;盛貌”含义的古今都无异义。而“采采卷耳”和“采采芣苢”都有学者认为是动词叠用,但“采采芣苢”中的“采采”若表示“采了又采”的含义的话,则与下文的“薄言采之”中表示动作“捋取”之意的“采”字重复,因而再把“采采”重复翻译为动词叠用式“采了又采”,意思上就显得重复赘余。进而“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为形容词较为贴切。
本文要讨论的是《卷耳》中的“采采”是否为动词叠用式,表示“采了又采”的含义。持有把“采采”训为动词叠用的观点的,古有《毛传》:“采采,事采之也。”朱熹《诗经集传》:“采采,非一采也。”今有马建忠《文通》:“采字,上读外动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1程俊英《诗经注析》中“采采,採了又採。” 何融在《略论汉语动词的重迭法》中更是把“采采卷耳”的“采采”作为“汉语动词早在周代就有了重迭使用的情形”。2另有一些学者,如丁声树认为“凡此叠字之在名词上者悉为形容词,无一例外为外动词者,足证‘采采卷耳’、‘采采芣苢’亦必为形容词矣。”3同样,认为“采采”应为形容词,形容盛貌状,而非动词叠用的学者还有王力、杨伯峻、何乐士先生等。究竟“采采卷耳”中的“采采”是否为动词叠用式,这关系到汉语动词的语法发展问题,因而很有研究探讨的必要性。本文将结合各学者的阐述以及著作论文的观点,分别从诗经用例、语法、音韵三个方面对“采采卷耳”中的“采采”并非“采了又采”进行综述总结。
一、诗经用例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其语法、语言使用特点与往后的散文又有不同,因而对于研究诗经中是否有动词叠用式的用法,最直接的是回到诗经的文本进行用例分析。
(一)《诗经》中重叠使用的多为叠音单纯词
叠音词为单纯词,这和重叠式合成词是有所不同的。叠音单纯词指单个音节独立开来无意义,必须把两个叠音的音节结合表示一个语素才有含义;而重叠式合成词是由两个词根重叠而成的词。
根据郭锡良的《汉语史论集》,“全面考察《诗》>的353个叠音词,全是状态形容词。其中模拟声音的有49个,描绘景状的有308个,有4个叠音词(将将、简简、钦钦、雍雍)既用于拟声,又用于绘景。”4郭先生并没有把叠音词进行分类,而根据杨皎的《<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则粗略细分“叠音单纯词有295个,约占叠音词总数的82%”。5由此可观《诗经》中叠音单纯词的使用数量之多。
本文把《诗经》中的叠音单纯词分为两类,分别是表示描绘状貌的形容词和表示摹拟声音的拟声词。
1、 词類为形容词,表示描绘状貌的叠音单纯词
《诗经》中词类为形容词,描绘状貌的叠音单纯词有: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周南·兔罝》赳赳武夫
《邺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
《卫风·淇奥》绿竹猗猗
《卫风·竹竿》藋藋竹竿
《王风·黍离》悠悠苍天
《王风·葛藟》绵绵葛藟
以上的叠音词都为形容词,都是描绘或出现在前面或在后面的名词的状貌。由于该用法的词数量较多,本人只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且争议较少的例子予以论证。
2、 词类为拟声词,表示摹拟声音的叠音单纯词
同样的,《诗经》中描绘自然景物现象的词语尤多,用来表示这些景物现象的拟声词据郭锡良先生统计达49处6,如: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召南·草虫》喓喓草虫
《邺风·终风》虺虺其雷
(二)《诗经》中表示“采了又采”之意的句式为“采×采×”
根据肖玉峰的《“采采”并非“采了又采”》一文中论述,“当表达‘采了又采’这个意思时,《诗经》中真正使用的是‘采×采×’这种句式”。7如:
《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采苦采苦;采葑采葑
《小雅·采薇》采薇采薇
《小雅·采菽》采菽采菽
从《诗经》中用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叠音词多为单纯词。虽然“采采卷耳”翻译为动词叠用式“采了又采”从表意上也解释得通,但若忽视诗经的用语习惯,片面断定“采采卷耳”为动词叠用式,而不是作为单纯词的普遍用法的话,难免显得立证单薄。
二、语法角度
彭秀模先生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证明了“《诗经》中无动词叠用式”8,从而否定了了“采采卷耳”中的“采采”为“采了又采”的含义。
诗经里的重言,由于语法环境不同,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也不尽相同。根据彭秀模先生的概括,为两大类:“绝大多数是形容词或形容词重叠;极少部分是以动词为中心构成的动词结构”第一类,本文在诗经例析中已做分析,此处只分析以动词为中心构成的动词结构,以证明《诗经》中并无动词叠用式的用法。
语法学者把“采采卷耳”中的“采采”解释为动词叠用,并把《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中的“处处”、“言言”、“语语”和《周颂·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中的“宿宿”、“信信”都作为动词叠用式解释。 在此需要补充的是,动词重叠一般具有附加意义,学者朱德熙指出:“动词重叠式表示动作的量。所谓动作的量可以从动作延续的时间长短来看,也可以从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来看。”9以此标准来判断上文的“处处”、“言言”、“语语”和“宿宿”、“信信”为动词重叠都不合适。郑笺对《公刘》原句的解说是:“京师乃众民所依据之野也。于是处其所当处者,庐舍其宾旅,言其所当言,语其所当语;言其安民馆客,施教令也。”“处处”、“言言”、“语语”应该是后一个动词以偏位成分表整个结构作前一个动词的宾语构成的动宾结构关系,而非动词重叠。根据清人郝懿行《尔雅义疏》,应该把《有客》翻译为“宿于所宿,信于所信”。由一个动词为中心,后接状语。“宿宿”、“信信”虽与《公刘》中语法关系不同,但它们都是以动词为中心构成的动词结构的性质是相同。
既然《诗经》里没有动词重叠,因而“采采卷耳”句中的“采采”当然也就不是“采了又采”的动词叠用式了。
三、音韵角度
我们可以从音韵学音转的角度来分析。古时《诗》采自各地,由于各地的方言不尽相同,当乐官整理时只知其音,不知其字,因而选用他字代替本字。
“采”上古属清母元韵[ts‘a],“粲”上古属清母元韵[ts‘an],“采采”声转后为“粲粲”。“粲粲”又可转为“翠粲”、“璀璨”、“灿烂”等词,均有表状貌的含义,都为形容词。10若“采采”是“灿烂”等表状貌的形容词音转而来,那“采采”表示“采了又采”就不可能了。当然,究竟是否是音转而来,还待更为系统、严谨的考究,在此只作为讨论的参考。
综上所述,“采采卷耳”中的“采采”表“采了又采”含义是有诸多漏洞的,而本文从诗经用例、语法学角度以及音韵学角度对此论证分析,认为“采采”表示状貌的形容词更为允当。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何融《略论汉语动词的重迭法》,《中山大学学报》,1962年1号。
[3]丁声树《诗卷耳芣苢“采采”说》,国立北京大学季刊,1940年6卷3期。
[4]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08月第1版。
[5]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宁夏大学,2005年。
[6]肖玉峰《“采采”并非“采了又采”》,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0年12月。
[7]郭秀模《<诗>“采采卷耳”新解——兼论<诗>无动词重迭式》,吉首大学学报,1980年1月。
[8]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版。
[9]王松山《<诗经>中“采采”小释》,文献,1995年2月。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57页。
何融《略论汉语动词的重迭法》,《中山大学学报》,1962年1号。
丁声树《诗卷耳芣苢“采采”说》,国立北京大学季刊,1940年6卷3期。
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08月第1版,第141页。
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宁夏大学,2005年。
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08月第1版,第141页。
肖玉峰《“采采”并非“采了又采”》,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0年12月。
郭秀模《<詩>“采采卷耳”新解——兼论<诗>无动词重迭式》,吉首大学学报,1980年1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版,第69页。
王松山《<诗经>中“采采”小释》,文献,199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