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莺:若即若离,从未走远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632709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的于莺叛逆成性,像个假小子。上课爱说话,下雨不打伞,妈妈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有一次,妈妈抄起塑料鞋抽她。小于莺盯着胳膊上的印子,念道“这次是37码的。”妈妈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高二时,妈妈患乳腺癌在长海医院顺利做完手术。“当时,我拎着保温桶走在医院宽敞明亮的过道里,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连脚步都放慢下来。遇到大夫走过,我恨不得贴着墙壁,尽量让出更多空间,眼神里满是敬仰啊!”
  1993年,于莺高考,妈妈让她报考上海财经大学,她觉得“没有比医生更神圣的职业”,报考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前身)。8年本硕博连读后,进入协和医院工作。工作了12年,因为喜欢临床,不喜欢搞科研,于莺的职称止步于“主治医师”。
  去年6月6日,她在微博上宣布“裸辞”,原因是“不愿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评判体系玩了,我玩不过。”办离职手续时,面对需要盖20个章的离院通知单,她发微博调侃道,“有木有人跑断了腿都盖不全,然后大喝一声,老娘不辞了!”
  今天,40岁的于莺以合伙人的身份出任美中宜和妇儿医院门诊中心CEO。
  “终于拿到《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啦,我现在见到谁都想抱着亲一口。”7月14日下午,于莺编完这段文字后,感觉难以概括兴奋之情,又在后面加了20多个大笑的表情,在微博上发了出去。她期待早日把其他所有证拿到,门诊中心争取在今年年底前顺利开业。
  “被自愿”搞科研
  “会场氛围融洽和谐,互帮互助,你推我让,谦虚客气,尊老爱幼,个别谁都不待见的题目直接给了今天没来开会的同志。坐我边上的帅哥说:真像分赃!我笑了笑:还有栽赃呢,原则是一个都不能少。”
  2011年12月3日,在协和医院的一次科研会上,科研负责人提出几十个项目课题计划,大家逐一认领。“急诊室女超人”于莺边开会边发微博。
  于莺至今感到很费解:“搞科研怎么还带有强制性?不感兴趣的课题硬要去搞,意义何在?”
  直到离开协和,当了6年主治医生的于莺仍没评上副教授。原因只是:没有SCI论文(即论文要刊登在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索引收录的期刊上)。
  “科研应该是评价医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而不能成为唯一标准。我们的体制是否应把不喜欢搞科研的临床医生一棍子打死?这值得反思。现在有一个怪现象,论文大量生产,但是被引用率很低,能够真正指导临床的研究也偏少。而医生科研服务于临床才有意义。”
  “有的时候还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医院给医生5万元,去写一篇SCI文章,但是这文章除了帮助作者晋升职称外,没啥用处。”于莺说,“可能自律性好的医院对科研文章的真实性等把关较严,但是一些小型医院为保住医院的等级,不得不去做很多SCI。”
  “再说,你让一个临床医生拿出很多精力搞论文,有时难免会有造假的成分。我对论文不感兴趣,也不愿意随便写点没意义的文章凑数。”
  在公立医院,医院的等级、医生的职称等都与科研挂钩,只有搞科研才能被学术界认可,才能不断晋升。而公立医院又跟医学会、专业学会等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所以也就有了幕后交易和造假的可能性。”于莺叹道,“我觉得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爬得快正常。但问题是现在只有这一条道。对医院和医生来说很无奈,即便造假也是被体制逼的。”
  于莺认为,通过评判的方法来界定医生的层次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些考核方法中,唯一可量化,也最直观的就是论文的数量和分数。你说医疗水平怎么去量化?如果很多患者说你水平高,但医生觉得你水平挺差的,怎么办?在公立医院,就是靠更直观的、一目了然的论文数量和分数论英雄,你也没辙。你只能被动接受。”
  于莺说:“并不是每个人内心都那么强大,在体制内,却不在乎职称评定。敢说,老子就是不写论文,不晋升了,你能怎么着吧?”
  “哪儿算是揭黑啊”
  “恭喜你啊,开微博1个多月,粉丝就到了23万了。”2011年12月5日,于莺接到一个朋友电话。
  “这东西(粉丝)有什么用?能让你不考虑体制,无需写论文就当副教授?还是能一会儿买彩票中奖?还是能说明你每天都有16个粉丝来给你送餐,每餐都是鲍鱼燕窝?”挂掉电话,于莺抓起听诊器,哼着小曲儿,径直向病房走去。
  今天,“女超人”的粉丝已达276万。
  起初,她写写微博、曝点小料,更多的是出于对互联网新鲜事物的好奇,图好玩,赶时髦而已。因此成名,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微博是她的虚拟家园,也成了外界更好地了解医疗行业“黑幕”的窗口。
  她披露过北京市“120”转运急救病人,连遭大医院急诊科无床困局。她还转发外地同行微信,揭露医保定额黑幕。“医院规定,医保病人定额10500元诊治,有本事不用完,余下的归医院,再奖励到科室,否则照扣。”
  有媒体曾推测,“她的辞职与微博揭黑有关。” 但于莺告诉《中国周刊》记者,“这哪儿算是揭黑啊?在这个行业,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我心直口快,说出来了而已。”
  一开始于莺也不知道有很多医生拿回扣,她一直觉得“那是少数害群之马干的事”,后来知道这并非个案后,又觉得,“这怪不得医生,是体制的原因。医生收入太差了,远没有老百姓想象的多。”
  协和医院医生的收入水平在医疗圈里是非常不错的。辞职之前,平均下来,于莺一个月整体收入可达2万多。“协和绩效做得比较好,医护发的工资也多。这也是让协和能一直保持一个比较纯粹的医疗环境的一个基础。”
  于莺原以为同行们的收入应差不多,但后来,她了解到,“北京别的三甲医院的医生,一般收入也就是五六千元”。
  “那么辛苦,收入又不高,如果有机会却不去拿红包啊、回扣啊,那不就是傻子了吗?”于莺说,“更何况法不责众。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虽然知道这是违法的,但是大家都这么干,也就习惯了。”   于莺曾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些体制内的医生,说体制是好的,不能离开体制。因为在体制内,可以寻求一些能公开且合法的挣钱途径。“我觉得这意思就是,身处体制内,又想在外面捞钱。但我觉得只要不违法,也是可以的。这也算是体制给他最大程度的自由了。”
  “我认为体制始终是一个非常好的保护伞,体制内的医生,个别既得利益者心知肚明,大部分医生并不知道。但是从体制内跳出来的医生,一个比一个清楚。如今,教育行业在呼唤去行政化,我觉得医疗行业唯一的出路也是去行政化。”
  “外来经验” 难移植
  辞职后的于莺,在最初的3个多月里,在北京、上海等地走访,考察了不少民营医院。期间,有很多医疗机构向她抛来橄榄枝,但她觉得还是没找到自己想做的,都一一婉拒了。
  去年9月底,于莺到了台湾,在一家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学习、考察。这次为期3个月的台湾行对她触动很大,“感觉热血澎湃”。
  于莺看到好多台湾的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在家门口,甚至在自家房子里开了诊所,“楼上是住房,楼下是门诊”。
  台湾完善的健保制度、医生的人文关怀和高收入都给于莺留下了深刻印象。“台湾有2000多万人口,医疗补贴政府占了很大比重,个人几乎不用花钱。比如挂号费150台币,自己花50台币,其他医药属于适应症的就不用钱了。有了这个很好的健保制度以后,老百姓稍微有点不舒服,就会去找他的家庭医生。”
  有一天,于莺来到一个很破旧的家庭诊所,里面只有一个医生。一个上午,这个医生看了30个病人。“每个病人所花的时间也长不到哪里去,都是他熟悉的邻居,进来以后大夫就直接叫他的名字,说‘哎呀,你的颈椎病又犯了吧。我给你说,不要老是坐在那里,要起来走一走。’患者说,‘是,大夫,你每次都说得很对,可是我就是要坐在那里看书什么什么的。’这种亲人般的沟通氛围让人觉得特别好。”
  于莺觉得这种信任的建立是持久的。“这个医生可能会看着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在这样的关系里,医患矛盾是不多的。”
  于莺也了解到,在美国,更多人也选择离家近的诊所治疗。“一方面是因为医疗保险,另一方面是美国医生的业务水平均经过标准化打磨,相差不多。”
  但是,现在这种个人办诊所的模式在中国内地几乎不可能实现。“一个是政府职能部门没有那么高的管理能力去管理那些个人诊所。二是,存在投资问题。投资小,全科医疗诊所就很难建立起来。再就是,医生管理能力也欠缺。”
  “科研方面,在欧美等国,基本都是两条腿走路。你对科研论文感兴趣,可以走副教授、教授这个学术体系。如果想在临床工作,走到主治医师就到头了。即便是副教授、教授在临床工作,他充其量也是个主治医生的岗位。”
  外部经验这么多,为什么我们现在却没借鉴呢?《中国周刊》记者问道。“中间这么多寻租空间,你想引进就能引进吗?”于莺回答得倒也干脆。
  “高级打杂员”
  于莺曾接受过一家电台的采访。
  “你最喜欢做什么?”主持人问她。
  “我最喜欢的还是当医生。”于莺说。
  “那当医生为什么还要从体制里辞职呢?”主持人反问。
  “到了我这个年龄后,就觉得在体制里面当医生,已经让我觉得很压抑了。再不跳出来,就来不及了。”于莺说。
  跳出体制后,让于莺感触最多的是,“以前在急诊科时,总是抱怨特别忙,特别累,从体制里出来后发现,在外面创业更忙更累。”
  “医生辛苦,从医院出来的医生想在医疗界创业更辛苦。当然,自己选的路,没什么抱怨的。”
  现在,于莺正在一步步打造她想要的医院的样子。她希望凭借美中宜和的平台,筹建一个提供全科服务的综合门诊中心。
  这个门诊中心设在北京亚运村附近,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计划科室七八个,全职医护人员12个,医护比例是1:2(每个医生配2个护士),另外还有一部分后勤服务人员等。
  “我们刚拿到《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这只是说可以去做环评了。今后,还有医疗机构登记、工商登记、卫生部门的审查、人员招聘与培训等一大堆事儿。我们希望年底前可以营业,不过还不好说。现在工作量太大了。”
  “医生本来是专业人才,但办诊所就不一样了,对个人综合能力考验很大。需要跟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打交道。需要知道运营后,科室特色什么样,盈利模式是什么、定价是多少、成本是多少、耗材怎么进、库存怎么管理、人员怎么去招聘与培训、员工的发展前景是什么等等。因此,我这个所谓的CEO其实就是一个高级门诊中心的打杂员。”
  于莺说,从医这么多年,自己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可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真的很重要。”
  “医生并不比患者的情商高多少。患者在网络上抱怨医生不好、医疗不好,医生也同样会在网络上抱怨患者不好、医疗不好。真正聪明的医生,沟通能力会很强,他的医疗矛盾纠纷就会非常少。”
  曾有媒体做过民意调查,得出一个很奇怪的结论:同一个医生被打两次的概率是很高的。“这说明这个医生的情商和沟通能力有问题。比如他可能第一次说了‘没钱,你来看什么病呀’等伤害患者的话,挨揍了。没多久,好了伤疤忘了疼了,又说了,又挨揍了。”于莺说。
  “患者是易焦虑、易发脾气的群体,所以医生要多帮他们解决问题。假设你看到他去泡面,你主动告诉他开水房在哪儿。一件小事儿,就能让他觉得特开心,觉得挺照顾他。”
  “我也希望每一个医生,哪怕他离开体制,离开公立医院,也要经过深思熟虑,对自己的前途要有一定打算。不是说,感觉这个体制不好,我就拍拍屁股走人,这样是很冒险的。”于莺说。
其他文献
这是一句流行度颇高的中国式口头禅,根据语境和语气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厌恶不屑、善意规劝、诙谐自嘲等各种情绪,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这两个字还有一个特别奇葩的功效:对那些看起来无法解释的事情,给出一个简单而又似乎可以理解的解释。  比如,竟然有人愿意花费66.8万元,来参加北大的“天价培训班”;比如,一位市委书记面对公众讲话,手里的讲稿竟然是一张旧日历纸;比如,面对记者在矿难现场的拍照采访,一位副市长
期刊
我是一个正常生活的人了  “整个上半场,我都没有分清楚哪个是德国队,哪个是阿根廷队。”郭宏杰腼腆地笑。“下半场还睡着了,亏得加时赛的时候醒过来了,总算没有白看。”  这是本次世界杯郭宏杰看过的惟一一场球赛。  那天做完手术,已经凌晨。郭宏杰骑着自行车穿过不眠的街道、酒吧和大排档,听到电视机里《豪门盛宴》的评说声以及人们的碰杯声,兴奋难抑。  刚刚进行的手术很是成功——异常艰苦凶险的动脉缝合,历时1
期刊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冯唐的生活中,发生了两件大事。  5月12日,他的第六个长篇《素女经》写完。当晚十点,他在微信上表达:“嘿嘿,开心。”第二天是他的生日,他再次提及这一乐事:“今天生日,写完《素女经》。开心。且开心。”  这本窥探企业家情色欲望的书开始成为他生活的重点。他在微信上转发了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他的初中同桌称,“在一个不很长的长篇里,情戏颇繁,气味纷呈,看到后来着实有些受不了,直想叫
期刊
学医是一个历练的过程  五十八年后,77岁的医生纪克宁依然清晰记得南开中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956年,她从那里高中毕业,考取河北医学院(今河北医科大学)。  “允公是大公,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同时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而所谓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
期刊
7月10日晚,王新霞给我发来了一条微信:“7月8日,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人民医院发生暴力伤医事件,院长被殴打至脑震荡,多根肋骨骨折,昏迷不醒。政府要求医院赔钱了事,令医护人员心寒。他们走上街头,要求警方严惩医闹。”  转发完这条消息,她没有说一句话。最早,发生这样的事件时,她曾在网上写跟帖,表达愤怒。现在,她认为自己已经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像她前一天接受我的采访时说的那样,“要学会麻醉。要跳出来,相
期刊
7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央企“四项改革”试点名单,选择了6家中央企业作为试点企业,他们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国资委在这6家央企中,将着重进行4个项目的改革试点:  1、中央企业“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中粮、国投集团入围。  2、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中国医药集团、中国建
期刊
夏利,曾经创造了一个时代。  在那个时代,产品体验这个词还比较陌生,用户也比较容易满足。那么,夏利,虽然粗鄙,却创造出了中国汽车史上无以伦比的成绩。  从1986年第一辆夏利下线,到2002年与一汽重组,再到之后的2006年,20年间累计销量突破140万辆,连续20年蝉联自主品牌轿车销量冠军。  夏利在刚刚投产时,售价高达10万多人民币,而到了1990年代初期,价格还在9万余元的水平。一辆1.0升
期刊
敏兜是我的初中同学。那时我们住校,常在一块儿,很亲密。初中毕业后,我继续读高中,她考上了某医学专科。“脱皮掉肉”式的学习,让我们慢慢失去了联系。直到20多年后,从一个同学那儿寻来了她的电话。知道了她在某县级医院儿科,她的先生则在某市级医院心血管科,两个人的宝贝女儿已经10岁了。  从她的过往微信中,我看见了一个医生的生活:  她一只手挂吊瓶,一只手写病历。明明已经虚弱得要瘫倒,脸上还挂着对小病人和
期刊
沉寂多年的中医越来越热了。不仅中医医馆风生水起,更有很多普通人纷纷报班学医或是自学。  一个开网店卖小饰品的姑娘,在一个针灸培训中心学了两年多,便开始给朋友扎针、艾灸。最让她得意的是,她把患糖尿病多年的老妈的血糖控制得非常好。  一个玩摄影的老哥关掉日渐萧条的工作室,闭门苦读《灵枢》,潜心研究刺血疗法,居然一举治好了妻子的带状疱疹。  广东某地一位公务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发奋自学中医,仅用半年时
期刊
有人说,广场是城市的客厅,车站是城市的阳台,景观是城市的妆容……那么,一个城市的标识则如同城市的门叩,叩响城市的昨天、今天、明天。  城市的标识设计,是树立一个城市品牌形象的重中之重,有时甚至可以改变一座城的命运。它源于人们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及城市精神的思考。城市标识,随着时间的不断演变和升华,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内涵和张力,背后是城市居民对于这个城市的美好希冀。  城市不仅仅是空间,它更是一种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