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杰: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527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正常生活的人了
  “整个上半场,我都没有分清楚哪个是德国队,哪个是阿根廷队。”郭宏杰腼腆地笑。“下半场还睡着了,亏得加时赛的时候醒过来了,总算没有白看。”
  这是本次世界杯郭宏杰看过的惟一一场球赛。
  那天做完手术,已经凌晨。郭宏杰骑着自行车穿过不眠的街道、酒吧和大排档,听到电视机里《豪门盛宴》的评说声以及人们的碰杯声,兴奋难抑。
  刚刚进行的手术很是成功——异常艰苦凶险的动脉缝合,历时12个小时。想到同事们微笑着鼓掌的场面,郭宏杰觉得很舒坦。
  郭宏杰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的副主任医师。
  位于北京西什库大街8号的这家医院,建于1915年,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教学医院,也是国内首批建立的临床医学院之一。
  医院位于寸土寸金的二环以里,紧挨着中南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医院的门诊大楼和住院部不在一处,中间横亘着宽阔的西什库大街。“只能从地底下挖一条隧道,用摆渡车运送病人和医生”。
  每天天不亮,郭宏杰就要到达医院,穿梭于门诊与住院部之间。而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手术室里度过的。
  “每每做完手术出来,已经是黑夜了,天天见不到太阳,经常有时光倒错的感觉。”
  那一场世界杯决赛,让郭红杰暂时回到正常的生活。“每天在手术室、门诊、地下通道里,看到的、听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病情,就是让你格外紧张的手术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郭宏杰说,“那一天,当我打开电视,我突然觉得,我也可以看电视了,我是一个正常生活的人了。”
  十年,3000多例手术
  1995年,郭宏杰考入河南医科大学。
  “我的叔叔是一名临床医生,小时候他曾经对我说,医生这个行业虽然辛苦,但它是一个积德行善的行业,所以鼓励我和堂哥都去学医。我父母也很支持,一直把我供到博士。”
  2000年,他考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技能与训练的研究生。
  “北大医院临床医疗的培养由来已久,培养的都是实战型的临床外科医生,也就是会治病救人的医生。”
  在北大医院,郭宏杰开始了医院各个专业科室的轮转,普外科、骨科、泌尿科、胸外科——“转完这个过程,我已经博士毕业了,这和美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是接轨的。”
  那五年,除了科室的实践培训,郭宏杰还去北大医学部选修学科。“那会儿精力旺盛,完全浸入了医学的海洋,越学越有劲。”他的脸上充满笑意,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2005年至今,十年时间,郭宏杰已经是北大第一医院临床血管外科的权威,在行业里声名鹊起,网上好评如潮。
  “介入血管外科主要做的,就是血管的疏通和血管的缝合。血管外科有个称号叫‘消防队’,做的工作就是‘起地雷’。”
  除了血管外科的常规专业手术,郭宏杰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给别的科室或医院手术灭火。许多大的手术,都需要血管外科的参与和协作。因为术中常常会出现血管破裂、大出血,需要更换血管以及缝合,包括肿瘤的根治。
  由此,郭宏杰常常接到不同医院的救急电话。
  “医务处协调同意了,我拿上器械就走,常常是手术做完,才发现一天都没吃饭,但是很有成就感。那些医院的大夫、病人感激的眼神让你受不了,觉得很欣慰很高兴。”
  郭宏杰的手机里,存了大量手术中的照片,他一边翻着手机一边讲述手术案例中的出血点、血管破裂位置、血管破裂以后的假性动脉瘤,以及从患者腿上取出来的半米长的血栓。
  那些血淋淋的场景“震撼”得让人不忍卒睹。“每一个伤口都是我的战场。朋友们也说,你怎么老发这些血腥的照片,我说这是我的成果啊!再说了,我还带着研究生的临床教学,这些图片在教学中有用。”
  十年下来,郭宏杰医生做了大概3000多例手术,相当于每天一台。
  “前几天媒体报道过一个医生连续做了30个小时的手术,当场累瘫倒。说实话,在我们这里不算什么。”
  郭宏杰曾经做过一个手术,从早上8点做到第二天早上8点,交班以后,又开始新一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的手术。
  “等于做了40多个小时,顶着星星就回家了。” 郭宏杰笑了笑,“我手机24小时开机,睡得再深,有电话就会一咕噜爬起来,已经是一种条件反射了,和消防队员一样。”
  医、患都需要一个同步的进步
  对于恼人的医患关系,郭宏杰并不觉得难处理,虽然他经常处在医患的最前端。
  “我觉得医生就应该给病人亲切感和信任感。医患关系中最缺乏的就是信任和沟通。信任和沟通做好了,医患的矛盾就解决了。再者说了,患者就是医生最大的财富,是你最好的老师,没有他们,你不可能成长,尤其对于临床医生来说。”
  “我的粉丝可多了,都是老头老太太。”他说。“个儿不高,说话可好听了”,这是住院大妈对他的评价。
  十几年下来,郭宏杰医生没有一例医患纠纷和投诉,他和他的团队反而收获了一卡车的锦旗。因为没有地方挂,那些锦旗只能送到仓库。
  曾经有一个80岁的病人,腿上的血栓块导致整条腿有瘫痪的危险。经过郭宏杰的治疗,老人的腿保住了,楼上楼下地找院长办公室送感谢信。
  “医患就是一家,而我们面对的唯一敌人就是——疾病。我觉得,医生是很高尚很幸福的职业。救死扶伤,医者仁心,这是一个良心职业。”
  去年,郭宏杰到美国参加一个医疗骨干的临床培养项目,考察美国医生如何治病、如何和患者沟通。
  “在美国,患者把医生当上帝看,而医生把病人当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之间的信任简直达到了极致。”
  一个案例让郭宏杰感触颇深。一个患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一个星期里开了四次刀,每次都在一个部位,口子拉得一次比一次大。因为这个病人的病变是多发的,医生先用简单的架桥手术,完成缝合后观察,发现不行,然后换人造血管,之后又感染,最后再换动物血管。但是病人并没有不高兴。
  “在我们国家,如果这样做,病人一定会起诉你的。但在美国可以,因为病人信任医生。所以说,我们国家的医患紧张是一个整体的人文环境、舆论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医、患都需要一个同步的进步。”
  论文——临床医生的弱项
  工作带给郭宏杰成就感,也带给他烦恼。
  “我2009年结婚,至今不敢要小孩,因为房子太小,只有一居,父母过来照看的话没有地方住。人们以为医生都是豪宅豪车,你能想到我只有30多平的一居,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吗?”说起这些,他的眼圈开始发红。
  郭宏杰的工资不那么高,“也没有什么外出走穴的事情,收红包的在我们医院已经绝迹。”所幸,爱人很支持他。“她是搞幼儿教育的,也像个孩子一样单纯,很有爱心。”
  对于当前的医疗体制,郭宏杰有自己的看法。“医生不应该为生活发愁,应该让他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治病救人中去,而不去考虑外在的一些因素。”
  郭宏杰的朋友们对他的评价是“纯洁”。“他们对我说,你就应该保持你的这份童真去安心地治病救人,赚钱的事情不是你能做的。”
  郭宏杰有好几个高中同学已经是很有钱的商人,周围的同事有些也已经跳槽到私立医院。
  “他们说的也对,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适合做单纯的治病救人这样的事情。有些东西不是刻意追求就能来的,往往是你越刻意追求,越得不到。”郭宏杰对自己的状态很安然。
  惟一让他觉得有些难迈过去的坎儿,是论文问题。
  “现在,职称的晋升都需要发表论文,但恰恰临床医生最缺乏的就是论文的撰写。一般来说,科研文章好发表,临床实证的论文和经验则不好发表。由此带来的就是职称不能晋升。而且你的实证研究不能普及,得不到科研基金的支持,医生的个人形象无法得到提升,进而影响临床医学的发展。”
  但是他也想得通。“不为良相,愿为良医。”郭宏杰说,只有大医生才会产生大的社会价值——那就是救治更多的病人。
  “把病人的病确诊出来,然后医治。就这么纯粹。无论社会怎么变,我永远坚持这样的想法。”
其他文献
据说人的味觉偏好在童年时形成,并会贯穿一生。曾看过一本书,很多米其林大厨在临终前最想吃的一顿饭多是童年时候的美味。  童年时我们的味蕾是新鲜的、敏感的,但又没经过考验的。还记得第一次喝可口可乐时差点没吐出来,只是因为心疼钱而忍住,但完全觉得那就是药。后来却喝可乐上瘾,一天一瓶。  第一次喝啤酒也觉得是马尿,难以入口,谁能料到若干年后关于夏天的记忆就是冰冷的啤酒和火热的烤串呢?  从天真无邪的孩子成
期刊
不久前,几个写字的朋友来云南旅行,落脚昆明时我赶着时间在晚上去酒店和她们小聚片刻。是夜,出门已华灯初上,车子在拥挤的街道上艰难穿行。当你要去赴一个约会时,不难发现昆明的路特别特别窄。  姑娘们的聚会活色生香。拿出礼物交换,泡自己带来的茶,分享最新的养生心得,聊圈里圈外八卦无数,一个个眉飞色舞,毫无倦意。谈得畅快,时间过得浑然不觉,10点半时我起身道别,想着不要影响彼此的休息为好。她们送我到门口,却
期刊
早上11点钟,我们的车开上成雅高速(成都—雅安),一路畅通无车,令人诧异。  车下了高速后,往宝兴方向行驶,刚走几公里就看到车队的尾巴。终于遇到正常的堵车了。  两年前去四姑娘山时曾经过此地,此番旧地重游,一切如昔,看不出去年地震留下的伤痕。满腹狐疑中,旁边的伙伴阿梁淡淡冒出一句:“去年的救灾物资还积压呢!”闻语顿觉尴尬,一时无话。  牛背山以云海闻名,也以道路最为泥泞颠簸闻名。几天前,牛背山的封
期刊
也许已经看惯了钢筋水泥的都市,也许已经厌倦了拥堵不堪的车流,当这些充溢着田园之美的画面映入眼帘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不禁荡漾起一种感动。人与自然,本该这样和谐相生,休戚与共。  如果说城市是一曲现代交响乐,那么这些村寨就是一首首隽永的诗歌,从远古传来,历经岁月沧桑,饱含生活积淀,淳朴,厚重,诠释着大美的真谛。  这是一种美丽,至今还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国度。在几十年飞速的发展建设中,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之
期刊
小时候,有一次姐姐想穿裙子坐火车,被母亲骂了一顿。从此,我得到这样的“教育”:一、出门旅行应该穿不起眼的旧衣服;二、穿花裙子旅行都是浅薄甚至不正经女人的所为。  这个认识体现了二三十年前老百姓谨小慎微、审时度势的生活哲学。出门在外,意味着条件恶劣卫生无保障,舍不得拿得之不易的新衣服去白白折腾。人在旅途,尽可能收敛锋芒,是保证安全的起码策略。  过去的生活常识变成如今的时代荒谬,可儿时的戒律仍在我心
期刊
“我是一个接地气的专家,更是一个旅游爱好者。”  作为旅游业专家领域的泰斗式人物,谈起旅游,魏小安呈现的绝不是一张古板的学究面孔,虽然他著作等身,至今已有超过3000万字的著作及实证研究,更有“中国酒店业教父”的美誉。可以说没有魏小安,就没有中国旅游的现在。  纵然如此,魏小安也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旅游爱好者。  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上联:闲云野鹤;下联:散仙游侠;横批是“好玩,玩好”。  他用“
期刊
小区楼下,有一片难得的面朝湖水背靠高楼的开阔地。夏天,两棵高大的国槐浓荫遍地;冬天,八九点钟的阳光穿过楼间的缝隙,洒在那片开阔地上。因此,常有老人们来此乘凉,或晒太阳。  一天上午,遇到两个老太太,坐在轮椅里,在那片太阳地里闲聊天。没有别的听众,只有她们两个,耳不聪目不明的,竭力扯着嗓子,力图让对方听清楚。我站在那里听了一耳朵,我以为她们会聊些病啊痛啊生啊死啊的话题,结果不是,她们居然在聊房价,聊
期刊
当短途观光游逐渐成为北京、天津人的一种休闲方式,蓟县就成为了京津等地过惯了都市生活、受雾霾困扰的城市人可选择的最佳休闲之地。每一天都能看到来蓟县山林乡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山玩水、粗茶淡饭、忆苦思甜……观景倒成了其次的旅游副产品。  于是一批村子受此启发,率先自发探索着新农村建设。他们建设了西式别墅类型的农家乐休闲住宿区,并逐渐改善基础设施,改变后的农村开始让城市人向往。  蓟县的毛家峪村引进香港的
期刊
“阿萨勒湖位于非洲南部的吉布提,距该湖几公里外有一处大型建筑工地。在这个工地上,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正在进行湖盐开采和加工设备的安装以及办公楼和职工宿舍的建设。”  6月24日的《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覆盖非洲大地的中国标准”的专辑,试图从中美两大国在全球范围的角逐来探寻国际新秩序的走向。  当地的外交人士告诉《朝日新闻》的记者,中国的国有企业获取了吉布提港湾设施经营公司四分之一的股份,正在从事新
期刊
这是一句流行度颇高的中国式口头禅,根据语境和语气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厌恶不屑、善意规劝、诙谐自嘲等各种情绪,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这两个字还有一个特别奇葩的功效:对那些看起来无法解释的事情,给出一个简单而又似乎可以理解的解释。  比如,竟然有人愿意花费66.8万元,来参加北大的“天价培训班”;比如,一位市委书记面对公众讲话,手里的讲稿竟然是一张旧日历纸;比如,面对记者在矿难现场的拍照采访,一位副市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