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语文学科的学科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文”与“道”原是中国古人关于文章评论的提法,指的是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文道统一,即指形式与内容的互相依存和辩证统一。柳宗元提出“文者以明道也”,周敦颐也指出“文所以载道也”。说明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年龄特点、思想实际和教材特点出发,选准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运用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受到相应思想品德教育。
一、创设情境,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首先披文动情,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才能发挥情感“共振器”的作用;只有学生也随着动情入境,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身穿一套黑色西服,在黑板上方悬挂了一幅披着黑纱的周总理遗像。解题之后,我便播放哀乐,同时用深沉低缓的语调说道:“1976年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敬爱的周总理与我们永别了!举国上下,一片悲恸。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全国人民衷心爱戴周总理。正像当时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旁悬挂的一副挽联写的那样: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虽然‘四人帮’不允许悼念周总理,但是人民群众无限热爱、深切缅怀周总理的感情是禁止不了的。”随后,我出示挂图,继续动情地说:“这就是当时首都数十万群众挥泪送总理灵车的悲痛场面。”接着播放课文录音,哀乐伴随始终。学生在情感的支配下,很快进入到课文描绘的特定情境之中,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很自然地激发出对周总理的怀念、热爱和崇敬之情。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一直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扎实全面的语文素质,不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山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新路。
二、朗读训练,强化思想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的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情感交流,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主的学识时,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的素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与道,智育与德育、美育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贯彻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朗读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教育感染作用。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我引导学生体会到,第一次出现是在写船渐渐离岸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亲人无比眷恋、依依难舍的思想感情;第二次出现是在写作者看到了祖国山河美丽,目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我国的军舰之后,表现了作者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帝国主义者的满腔仇恨;第三次出现在课文最后,写作者以美好的希望和豪迈的誓言告别了祖国,这时作者的爱国之情已经达到了顶峰。朗读时,语调要由深情逐步达到高昂,表达感情的程度也应一次比一次强烈。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真切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了较好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文道统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上说,“文”,包括语言形式知识的传授,掌握语言形式技能的训练,听、说、读、写等语文专门能力的培养,观察、思考、想象、联想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开发,以及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思维活动的工具,可帮助学好其他学科。“道”,包括政治观点的教育,思想品德的培养,人生哲理的启迪,科学常识的传播,形象意境的感染,情操美感的熏陶,意志性格的磨练。道,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通过语文学习,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如学习《粜米》中农民询问米价、米价大跌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农民获得了丰收满怀希望来粜米时,米行老板收米的价格是“糙米五块,谷三块”,是贱卖;而在六月里青黄不接,农民为糊口买米时,米行老板卖米的价格是十三块甚至十五块,是贵买。两相对比,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米行老板的唯利是图。此外,通过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辩论米质的好和坏,争持斛子的浅和满”和“送进”等语句,明确米行老板不仅大幅度压低米价,而且在收米时又从质量和数量上进一步盘剥农民,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以米行老板为代表的资本家剥削农民的残酷。
(四川省平昌县龙岗小学)
一、创设情境,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首先披文动情,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才能发挥情感“共振器”的作用;只有学生也随着动情入境,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身穿一套黑色西服,在黑板上方悬挂了一幅披着黑纱的周总理遗像。解题之后,我便播放哀乐,同时用深沉低缓的语调说道:“1976年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敬爱的周总理与我们永别了!举国上下,一片悲恸。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全国人民衷心爱戴周总理。正像当时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旁悬挂的一副挽联写的那样: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虽然‘四人帮’不允许悼念周总理,但是人民群众无限热爱、深切缅怀周总理的感情是禁止不了的。”随后,我出示挂图,继续动情地说:“这就是当时首都数十万群众挥泪送总理灵车的悲痛场面。”接着播放课文录音,哀乐伴随始终。学生在情感的支配下,很快进入到课文描绘的特定情境之中,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很自然地激发出对周总理的怀念、热爱和崇敬之情。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一直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扎实全面的语文素质,不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山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新路。
二、朗读训练,强化思想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的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情感交流,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主的学识时,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的素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与道,智育与德育、美育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贯彻朗读训练与情感熏陶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朗读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教育感染作用。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我引导学生体会到,第一次出现是在写船渐渐离岸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亲人无比眷恋、依依难舍的思想感情;第二次出现是在写作者看到了祖国山河美丽,目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我国的军舰之后,表现了作者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帝国主义者的满腔仇恨;第三次出现在课文最后,写作者以美好的希望和豪迈的誓言告别了祖国,这时作者的爱国之情已经达到了顶峰。朗读时,语调要由深情逐步达到高昂,表达感情的程度也应一次比一次强烈。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真切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了较好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文道统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上说,“文”,包括语言形式知识的传授,掌握语言形式技能的训练,听、说、读、写等语文专门能力的培养,观察、思考、想象、联想等语文基本能力的开发,以及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思维活动的工具,可帮助学好其他学科。“道”,包括政治观点的教育,思想品德的培养,人生哲理的启迪,科学常识的传播,形象意境的感染,情操美感的熏陶,意志性格的磨练。道,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通过语文学习,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渗透思想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如学习《粜米》中农民询问米价、米价大跌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农民获得了丰收满怀希望来粜米时,米行老板收米的价格是“糙米五块,谷三块”,是贱卖;而在六月里青黄不接,农民为糊口买米时,米行老板卖米的价格是十三块甚至十五块,是贵买。两相对比,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米行老板的唯利是图。此外,通过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辩论米质的好和坏,争持斛子的浅和满”和“送进”等语句,明确米行老板不仅大幅度压低米价,而且在收米时又从质量和数量上进一步盘剥农民,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以米行老板为代表的资本家剥削农民的残酷。
(四川省平昌县龙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