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这次在“两会”上有六成到七成的人谈论城镇化,代表们担忧城镇化沦为“造城运动”,但农民并未真正融入城市。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的新引擎,代表们建议,要通过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人的城镇化”,同时希望城镇化有顶层设计,有国家统一的配套政策支持。
编者: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已取得诸多成绩,但同时暴露出户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结构布局分散化、公共服务供给二元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日趋严重化等问题。现有格局下,土地、资源、资金的制约,人、财、物的约束,表明城镇化不可能完全靠另造新城来实现。农民进城势必对城镇百姓的生活造成影响,无论把这种影响控制在多小范围内;城市改造始终离不开拆和建。只是,农民工的市民化之路究竟还有多远?
小镇本是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地方,如果让小镇跟农业现代化密切相连,它的产业会吸引农民来居住,并和农业加工及市场、服务、科技体系相融,人口不多,环境很好,又保留村落。若不随产业进化,城镇化就是现在人口的迁徙。
中国的农村城镇化有两条道路,一是城市兼并农村,二是把农村发展为城市。现在我们的做法是把农民打散,农民只要一散,流离失所,到处打工,家里都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其实,我们应该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组织基础,它是一个长期的发育过程,再把农民组织到新型的合作组织或者股份制组织当中。
农民工人数庞大,3个亿,被称为城市新工人。今年我们又要搞城镇化,这意味着农民工群体会更加庞大,也意味着会出现更多问题。我的问题是:城镇化,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没有?关注农民工,我反对形式化。比如有人在讨论要给农民工改名,说农民工涉嫌歧视。其实我觉得叫什么都无所谓,关键是我们这个城市对农民工的基本保障,有没有做到。北京朝阳区60%的教育资源都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但还是不够。城市的不断发展,吸收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可我觉得,城市真的没有做好准备。
城市是产业和人口集聚、从而更有效率地使用资源的发展模式,这就是资源越来越稀缺,但城镇化比重越来越需要提高的原因,健康的城镇化可以使国家更加协调和高效。实现人口城镇化,必须制定出时间表,这样才能重定落户条件。
目前,我国有1.6亿农民工是城市常住人口,最迟到2030年,如果我国城镇化率达70%,那就要消化这些常住人口。城市城镇化不能与人口城镇化脱节,而应统一。不同城市可以有所区别,但各类城市共同努力以达到某个标准。当然,户籍改革肯定是渐进性的,其中存在福利含金量差别,经过一段时间缩小差距再实现自由落户。改革中得综合考虑稳定的居所、纳税、无犯罪记录等因素,定出切合实际的标准,这样才会有实实在在的落户。
城镇化不是讲豪华,要注重乡村城镇化与城镇田园化相结合,要学会借鉴历史上的城镇建设经验和技术,要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要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协调,要与当地文化相协调,要注重差异化与多样化,重视城乡良性循环系统的建设。
在许多乡村,人们食用井水或山泉水,其质量比城市卖的纯净水、矿泉水好,可以直接冷饮。前几年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区建起自来水供给系统,水管通到千家万户。井水或泉水经过水管造成污染,冷饮后拉肚子,而且必须花钱买水。许多农民不愿意,当地政府便强迫使用。在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应尊重人们的意愿,不能强迫人们接受各种现代化设施。
过去的城镇化偏重于“物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强调“人的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要让进城者有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能安居乐业,实现安居梦、创业梦和市民梦。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约35%—38%。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
近两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和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很多农民工出现“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大规模农民工周期性“钟摆式”和“候鸟型”流动,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代价。新城镇化的重大标志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实质是从户籍制度的不平等走向社会公平。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居民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其中心任务是“人口城镇化”,要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城镇化其实是“小城镇大战略”,涉及劳动就业、土地权益、绿色增长和低碳生活等方方面面,需要对概念模式、能源战略和政策举措进行过硬过细的探讨,才能实现统筹兼顾的顶层制度设计,破除“城市越大、效率越高”的误区。
客观地看,各级政府官员的认识还很模糊,特别是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地位、功能和作用等问题存有疑虑,制度层面也存在障碍。我认为,应该拓展专家参与规划的深度,将专家“一次参与”转变为“长期参与”,明确长期责任,建立“大规划”专家队伍,培养一批既熟悉城市发展又懂经济社会发展,并能把握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规划大师。
当前,我国的公共服务是不均等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还是有很大差距。“人”的城镇化的根本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能因为居住地、职业、户籍、身份的不同,而享受差别化的政府公共服务。目前,合肥正在编制合肥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或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市级层面编制的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长远规划。照此规划,合肥将从教育、医疗等多方面逐步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贴近。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合肥还致力于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并探索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城乡要素市场的一体化。
编者: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已取得诸多成绩,但同时暴露出户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结构布局分散化、公共服务供给二元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日趋严重化等问题。现有格局下,土地、资源、资金的制约,人、财、物的约束,表明城镇化不可能完全靠另造新城来实现。农民进城势必对城镇百姓的生活造成影响,无论把这种影响控制在多小范围内;城市改造始终离不开拆和建。只是,农民工的市民化之路究竟还有多远?
小镇本是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地方,如果让小镇跟农业现代化密切相连,它的产业会吸引农民来居住,并和农业加工及市场、服务、科技体系相融,人口不多,环境很好,又保留村落。若不随产业进化,城镇化就是现在人口的迁徙。
中国的农村城镇化有两条道路,一是城市兼并农村,二是把农村发展为城市。现在我们的做法是把农民打散,农民只要一散,流离失所,到处打工,家里都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其实,我们应该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组织基础,它是一个长期的发育过程,再把农民组织到新型的合作组织或者股份制组织当中。
农民工人数庞大,3个亿,被称为城市新工人。今年我们又要搞城镇化,这意味着农民工群体会更加庞大,也意味着会出现更多问题。我的问题是:城镇化,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没有?关注农民工,我反对形式化。比如有人在讨论要给农民工改名,说农民工涉嫌歧视。其实我觉得叫什么都无所谓,关键是我们这个城市对农民工的基本保障,有没有做到。北京朝阳区60%的教育资源都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但还是不够。城市的不断发展,吸收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可我觉得,城市真的没有做好准备。
城市是产业和人口集聚、从而更有效率地使用资源的发展模式,这就是资源越来越稀缺,但城镇化比重越来越需要提高的原因,健康的城镇化可以使国家更加协调和高效。实现人口城镇化,必须制定出时间表,这样才能重定落户条件。
目前,我国有1.6亿农民工是城市常住人口,最迟到2030年,如果我国城镇化率达70%,那就要消化这些常住人口。城市城镇化不能与人口城镇化脱节,而应统一。不同城市可以有所区别,但各类城市共同努力以达到某个标准。当然,户籍改革肯定是渐进性的,其中存在福利含金量差别,经过一段时间缩小差距再实现自由落户。改革中得综合考虑稳定的居所、纳税、无犯罪记录等因素,定出切合实际的标准,这样才会有实实在在的落户。
城镇化不是讲豪华,要注重乡村城镇化与城镇田园化相结合,要学会借鉴历史上的城镇建设经验和技术,要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要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协调,要与当地文化相协调,要注重差异化与多样化,重视城乡良性循环系统的建设。
在许多乡村,人们食用井水或山泉水,其质量比城市卖的纯净水、矿泉水好,可以直接冷饮。前几年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区建起自来水供给系统,水管通到千家万户。井水或泉水经过水管造成污染,冷饮后拉肚子,而且必须花钱买水。许多农民不愿意,当地政府便强迫使用。在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应尊重人们的意愿,不能强迫人们接受各种现代化设施。
过去的城镇化偏重于“物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强调“人的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要让进城者有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能安居乐业,实现安居梦、创业梦和市民梦。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约35%—38%。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
近两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和享有城镇居民待遇,很多农民工出现“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大规模农民工周期性“钟摆式”和“候鸟型”流动,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代价。新城镇化的重大标志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实质是从户籍制度的不平等走向社会公平。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居民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其中心任务是“人口城镇化”,要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城镇化其实是“小城镇大战略”,涉及劳动就业、土地权益、绿色增长和低碳生活等方方面面,需要对概念模式、能源战略和政策举措进行过硬过细的探讨,才能实现统筹兼顾的顶层制度设计,破除“城市越大、效率越高”的误区。
客观地看,各级政府官员的认识还很模糊,特别是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地位、功能和作用等问题存有疑虑,制度层面也存在障碍。我认为,应该拓展专家参与规划的深度,将专家“一次参与”转变为“长期参与”,明确长期责任,建立“大规划”专家队伍,培养一批既熟悉城市发展又懂经济社会发展,并能把握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规划大师。
当前,我国的公共服务是不均等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还是有很大差距。“人”的城镇化的根本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能因为居住地、职业、户籍、身份的不同,而享受差别化的政府公共服务。目前,合肥正在编制合肥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或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市级层面编制的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长远规划。照此规划,合肥将从教育、医疗等多方面逐步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贴近。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合肥还致力于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并探索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城乡要素市场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