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媒体模糊消息源使用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an8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职责逐渐从“党的耳目喉舌”的职能中解脱出来,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监督、信息传达、教育大众”等功能。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大热,全民炒股、全民炒基金,更令符合市场胃口、反映市场风向的经济报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于是,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市场化财经媒体开始走上舆论舞台的前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媒体深入报道财经事件内幕、描述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预判国家政策走向,开辟了不同于党政经济媒体的一番新的财经报道模式。
  然而,随着这类报纸的迅速流行,模糊消息源也日趋成为主流。随意翻开这类报纸,诸如“业内人士透露”、“知情人士表示”之类的表述可谓司空见惯。这种模糊消息源的使用,到底为何如此流行?又会带来哪些问题?解决之道如何?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些讨论。
  
  样本分析
  
  本文选择2008年1月4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样本切入。
  1月4日的报纸有20个版,其中13个版面的20篇文章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模糊消息源。出现最多的“消息源”分别是“某知情人士”、“某业内人士”,分别出现了17次和14次。
  以该报该期17版的《建龙出海:钢铁民企成IMX矿业第一大股东》为例,主要叙述民营钢铁企业到海外进行铁矿并购之事。作为“产业公司”板块的头条报道,这篇文章的分量较重,但通篇大量使用模糊消息源。以下是该文之导语:
  “IMXRESOURCES的投资者多而分散,虽然我们只占了近10%的股份,但已经是它的第一大股东了。”1月2日,建龙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的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导语之后,文中又使用了“该公司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业内人士认为”、“建龙钢铁的内部人士说”、“一位熟悉建龙钢铁的人士说”、“中国钢铁协会的一位资深专家指出”等5处模糊消息源,整文中具名的消息源仅是建龙钢铁董事长在公告中的一句话。
  而在该报该期14版上一篇《资产溢价成难关,四川长虹增发遭否》一文中,先后使用了“某长期关注四川长虹的券商认为”、“四川长虹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接近四川长虹的人士透露”、“有分析人士说”、“四川省经委有关人士表示”等5处模糊消息源。
  该报该期第8版上一篇《沪杭磁浮上海段环评公示:绿灯!》一文中,先后使用了“有消息称”、“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的人士介绍”、“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磁浮课题组的一位工程师说”、“上海环境科学院的人士强调”等模糊消息源。
  但上文引述的这些报道中,《资产溢价成难关,四川长虹增发遭否》可以算作一篇略带负面性质的报道,《建龙出海:钢铁民企成IMX矿业第一大股东》是一篇中性报道,而《沪杭磁浮上海段环评公示:绿灯!》可以说是一篇正面报道,它们都大量使用了模糊消息源,绝大部分采访对象都未具名。通常情况下,消息源提出不披露其姓名等附加条件,可能是因为涉及一些较敏感的因素,尤其是负面或批评性报道,并且消息源与被评论对象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冲突,公开身份后可能造成不便。
  负面报道不引述消息源尚可理解,中性的,甚至正面的报道也不透露采访对象的身份,又是为何呢?如果记者没有采访到他们,那些加了双引号的原话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是从书面或者会议发言上而来,那发言者的身份也是公开的,完全可以为记者所引用。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也绝非仅见于《21世纪经济报道》,它折射出当前财经类报纸对模糊消息源的滥用程度。如果站在新闻采访的专业角度看了这样的报道,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记者到底采访了没有?记者是否真的见到了所谓“业内人士”、“知情人士”等被采访对象?长此以往,媒体的权威性可能大打折扣。
  
  模糊消息源大量使用的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时曾说:“很多情况下,记者来不及求证另一方,但记者在写稿时应该提示读者,这只是单方面的信息来源;只要记者记录的是他听到的、看到的、有可靠的信息来源,而不是自己编造的,都可以,但要交代信息来源,国内媒体的普遍情况是,往往不交代清楚信息来源。”
  我国媒体在社会新闻的撰写中,模糊消息源的现象还并不非常泛滥,但在财经新闻的写作中,模糊消息源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也被读者所接受。对此,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财经新闻中报道的很多是企业或者政府部门没有义务或者意愿披露的事情,相对来说较为敏感,很多采访对象的确不愿意将其身份公开披露,以免引起麻烦。有时候,甚至是某家企业的竞争对手给报社提供的消息源,在这种情况下就更不可能把报料者的身份公开了。笔者本人就曾经因为要写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文章而采访了一家外资原油贸易公司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对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企业发表了一些微词,笔者在报道中将消息源明确写出,结果给采访对象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第二,近年来资本市场非常活跃,上市公司、国有央企、金融机构的重组、并购等资本动作频频,繁荣的资本市场催生了繁荣的财经新闻行业,并为财经新闻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很多时候,财经记者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市场传闻或信息,但缺乏确凿的消息来源,有时又无法准确地进行核实,因而无法通过明确的消息源将这些信息表达出来,只好用“有关专家指出”、“知情人士透露”等模糊消息源的名义发表自己的议论或者自己所掌握的信息。
  
  解决之道
  
  根据美国新闻学教科书的定义,第一手叙述:报道根据记者对事件的直接观察写就;第二手叙述:报道根据参与者或目击者的叙述写就;第三手叙述:报道根据第三方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写就,该消息来源掌握的情况由参与者提供。①
  如果记者以其直接观察为基础,那么报道就是第一手的。但是,如果记者不在现场,信息不是从在场的人那里获得的,那么报道就是二手的,它经过了消息来源的过滤。②
  一般说来,除非来自记者的亲身观察,否则就要交代信息来源,这样的报道内容才是可信的。“美联社等许多新闻界机构要求严格遵循如下方针:除非属于常识,否则必须始终交待你没有亲眼见到的东西的出处。”③
  事实上,新闻报道中大部分信息来源是二手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信息来源是三手的。但是,我们国内财经媒体常犯的错误是,无论是二手还是三手信息,往往照单全收。但如果经常这么做,除了会降低媒体本身的公信度,甚至还会给报纸运作带来风险。
  2007年5月30日凌晨,财政部突然公布调高印花税的政策,引发股市连续4天大跌不止的“股灾”。在印花税政策公布的第二天,《21世纪经济报道》头版便刊登了一篇名为《调高印花税内幕解密:降温!降温!降温!》,详细描述了“15日证监会提交报告,16日财政部讨论,23日向国务院建议,25日批准,30日实施”的调高印花税全过程,引起轩然大波,文中就大量使用模糊消息源,事后查明记者并没有采访到许多文中提到的“证监会相关人士”等,文中对印花税调高政策出台的一些细节描述是失真或杜撰的,当时编辑也没有向记者求证信息来源,事情最终以《21世纪经济报道》在头版发布《致歉声明》收场。
  当然,由于很多的报道的确事关敏感,出于保护采访对象的需要还是必须使用模糊或者匿名消息源的。那么,如何避免记者普遍使用不具名消息来源的问题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第一,建立版面编辑、板块负责人对消息来源的审查制度,值班编委最后把关。当记者使用不具名的消息来源时,编辑或板块负责人应当要求记者说明原因,同时提供消息来源的情况。比如要求记者提供采访录音或者书面材料等。对于使用模糊消息源而又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时,应当将该稿件视为不合格稿件,有权拒绝使用。
  第二,建立事后惩罚制度。现在很多财经文章只是根据某条市场传闻写就,并未经过认真核实,因而大量使用模糊消息源。文章刊登后,往往引起相关上市公司停牌后刊登澄清公告,或者来函报社提出抗议。报社应对这类引起争议的稿件严格再审查,若查明是不实消息或未经核实的消息,应对相关记者编辑进行惩罚。
  第三,应该加强对记者和编辑的职业训练,在同一篇报道中,不得多次使用不具名消息源。应该灌输这样一种理念:使用不具名消息来源是例外,使用具名消息来源是常规。只有在观念上加强明确消息源的概念才是正道。
  
  注释:
  ①②③梅尔文门彻[美]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48页、51页、52页。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与“国际接轨”的呼声日高,似乎一切只要与“国际接轨”就可以搭上西方快车进入现代化社会了。但是中国近、当代史的实践证明,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行,全盘“西化”、照抄照搬也不行,科学的态度是“洋为中用”。与“国际接轨”,不能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轨”。特别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越是民族性,才越有世界性”。事实上,价值与文化的多元性告诉我们,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
期刊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受众口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只有在新闻采访中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对新闻事实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立体报道,尽可能多地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才能大大拓宽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为受众喜闻乐见。  发散性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地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存方式、方
期刊
新年伊始,正当全国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时候,辽宁省西丰县却传来不和谐的声音:县委书记张志国同意多名公安人员进京,拘传写批评报道的《法人》杂志女记者朱文娜,并以“涉嫌诽谤罪”为由欲对朱文娜进行刑事审判。消息传出,举国震惊。这一事件是新闻媒体的悲哀,也是当代文明的耻辱!它表明一些地方少数官员执政水平何等低下!法制观念多么淡漠!滥用权力时又是多么骄横!舆论
期刊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宝。要在加强中改进,在继承中创新,不断探索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尊重人、理解人,启发人的自觉性。人的自觉性是根据自身需要和合理要求得到实现为基础的,因此,满足人们的自身需要和合理要求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进而启发人的自觉性的前提。每个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懂得在说服人、教育人的过程
期刊
近几年,国产动漫产业频繁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动漫品牌的塑造和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都必须以卡通形象的深入人心为必要前提,只有实现了卡通形象的有效传播,才能最终确立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卡通品牌,形成具有经济效益的卡通产业链。笔者以上海拾荒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创作的“小破孩”为范例,探讨我国卡通形象的网络传播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体    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
期刊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都市报开始崛起,并创造了一个“都市报神话”。目前浙江市场上主要有四家都市报。其中《钱江晚报》作为浙江省最强势的都市报,多年来一直领跑全省平面媒体,拥有全省最大的出版规模和发行规模,广告收入居全省第一。《都市快报》是《钱江晚报》的最大竞争对手,近年来两者的竞争处于胶着状态。在世界报业协会发布的2007年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的名单上,《钱江晚报》89.1万份,位列全球第53位,
期刊
新闻网站是网络中新闻传播的主体,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地方新闻网站的规模逐渐壮大,报道方式和手段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保定新闻网作为地方综合新闻信息发展平台,是保定市对外宣传的窗口和互联网上的对外联系的纽带,关系着保定的网络形象。怎样才能增强保定市新闻网站的竞争实力,使之从众多的网站中突围,并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保定市网络新闻现状分析    据笔者在2007年4月24
期刊
摘要:都市女性作为社会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承担着繁衍生息的责任,还肩负着教育后代的使命。都市女性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因此,在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内容无孔不入的今天,不断提升都市女性的媒介素养,发挥新媒介的良好作用,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对新技术环境下都市女性媒介素养的研究中,以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为例,分析都市女性的形象,然后对存在
期刊
同题新闻这一话题,是在近年来新闻媒介飞速发展,媒介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媒介内容生产方式不断创新等新的媒介环境下提出来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同题新闻是一种同质信息过剩而异质信息欠缺环境下的新闻竞争,也就是说,同类信息出现了超量,而异质信息出现了低量。对于传播者而言,同题新闻的竞争需要一种将超量的同质信息向低量的异质信息转化的能力,这种转化牵涉到传播者对于同类信息的特殊处理与解读,也就是同题新闻的传
期刊
本刊编辑部重要推荐:  10年前,徐光春同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任上,为《“杨柳青”·1988~1997十年总汇》一书写了序言《探索新闻言论改革》一文。虽然时间过去10年多了,但我们认为,序文的基本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新闻言论的进一步改革、报纸工作和新闻队伍建设仍有指导性的意义。特向广大新闻工作者郑重推荐。    《河北日报》头版上有个“杨柳青”言论专栏,办起来快10个年头了,我早几年就注意到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