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新时代对美育有了新的要求,即在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同时,为中小学生根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红色题材儿童剧三部曲结合重庆地域文化,针对美育体系的基础群体——小学生,进行特色美育。
关键词:红色题材;儿童剧;小学美育;戏剧教育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主要途径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新时代背景下,美育越来越被重视,而如何开展新时代的美育工作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一、小学美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社会主义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培养人民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服务的。美育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以及价值判断。小学儿童正处于人格构建、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小学儿童学习能力以及模仿能力极强,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美育对学生个人的影响是全面且深刻的。
通过实践,美育取得较大进展,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学校的美育不受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并没有按照国家要求开设,课程数量不够。二是美育课程单一,虽然国家以及地方都提倡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但是有能力且愿意开展并且做出特色的学校较少。三是美育课程存在过于功利化的现象,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是为了某种比赛或者为了升学。四是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戏剧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种,通过戏剧欣赏或者直接参与戏剧排演进行美育。重庆市统筹整合美育资源引进高水平艺术团体走进校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艺术走进学校,服务学生。但这在高校中进行得较多,而在中小学很多学校缺少时间、空间以及相关教师去进行相关活动,因此戏剧类的艺术活动较为稀少。
二、红色题材儿童剧三部曲简介
红色题材儿童剧三部曲《孩子剧团》《大国小战士》《少年王朴》是由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专业老师丁付禄,结合学校“定位重庆,面向儿童”的办学特色,挖掘重庆题材,汲取重庆历史文化创作的。前两部儿童剧都是在2019年进行的首演,目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戏剧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部儿童剧的演员都是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学生中选取的。
《孩子剧团》讲述的是在抗战时期一群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孩子在党的思想影响下成立了孩子剧团。面对外来侵略,孩子们一边在街头表演街头剧号召抗日,在街上散发抗日传单,一边躲避反动势力的追捕。随着形势恶化,孩子剧团开始往重庆迁移,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依然排演戏剧宣传抗日。在这期间,孩子剧团受到了反动势力的万般刁难,终于到达了重庆,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并由当时在重庆的一些艺术名家充当老师进行教导,一边学习,一边排演,但是受到反动势力阻挠,最后不得已解散。
《大国小战士》讲述的是小萝卜头、海娃、嘎子、王二小等少儿英雄。小蘿卜头被关在白公馆中依靠自己的智慧传递中国共产党即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消息,最后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期盼中牺牲了。嘎子靠着自己的智慧,掩护八路军伤员,进入碉堡打探敌情。海娃为送鸡毛信,机智化解危机,但在最后时刻,王二小牺牲自己代替海娃,而后将敌人引入八路军的包围圈,自己也被侵略者杀害。最后海娃与嘎子在开国大典上相见,回忆着他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做的一切,回忆着那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牺牲的人。
《少年王朴》描写的是王朴少年时期的故事。王朴小时候,偷吃父亲为母亲过生日准备的哈密瓜,母亲为教导其勤俭为其改名,由王骏改为王朴。恰逢王家的货船沉没,船工丧命。王朴的二叔贪图家财陷入赌博。王朴的父亲只得变卖家产,迁往日本。王朴在日本时虽然开始与日本同学关系不好,但王朴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赢得了同学的尊重,结识了同窗好友武太郎,同时与老师杨森关系深厚。后来国内传来二叔洗心革面努力经营,赎回家产的消息,全家搬回中国,杨森亦同行。王朴在杨森的影响下,回国后与其一起参加反帝国主义、反侵略的工人学生运动。最后,王朴联合重庆各界人士在好友武太郎的帮助下阻止了日本驻渝领事馆在重庆设立租界的阴谋。王朴的父亲也被武太郎的父亲医治好了。
红色题材儿童剧三部曲都是讲述出生或在重庆待过的名人在重庆发生的故事,既是红色题材,同时又包括重庆地区文化,能够对重庆小学生进行地区特色爱国主义美育。
三、红色题材三部曲对重庆小学美育的价值体现
三部曲是挖掘重庆题材,融入重庆地域文化而创作的。地域文化主要指某一地区拥有的独特文化特色,主要成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重庆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特征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的社会历史文化。这些都是三部曲的创作素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爬坡上坎。这是因为重庆多山的地理特征而形成的重庆地区人民日常出行的状态,在三部曲中主要在舞台设计中体现。第二,棒棒及长江纤夫。因为重庆多山,运输靠人力,同时长江穿过,需要纤夫拉船。这不仅成为重庆特殊的运输方式,而且劳动人民为了统一节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号子”。第三,方言。南方十里不同音,川渝方言属于中国方言文化中比较突出的一种。在剧中一些台词使用的是方言,这不与普及普通话相矛盾,既能增加地域特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又能增加趣味性,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第四,重庆名人故事,主要是从古至今的重庆的名人生活在重庆的故事。这是三部曲主要的题材来源。除了这些之外还包括饮食、建筑等地域文化都是三部曲创作取材的来源。
三部曲取材重庆地域文化,对于重庆小学美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美育的艺术作品。首先,它形成了针对重庆小学生的地方特色美育。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看待事物的视角与大人不同。三部曲中的角色大部分是儿童,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代入角色,以角色的视角去感触时代。三部曲取材重庆地方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用重庆文化对重庆小学生进行美育。其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部曲描写的都是抗战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以少年为主要角色的群体或个人在党的号召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同侵略势力、反动势力做斗争的故事。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先烈们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做的付出,感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三部曲让学生感受历史,铭记历史,在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同时,为中小学生根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儿童剧是戏剧的一个小的种类,具有艺术美。人们在欣赏戏剧作品时被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人物命运所打动,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升华,从而形成审美高峰体验,这就是人的审美享受的体现。三部曲针对年龄相当、知识水平相当、文化环境相当的学生群体,他们虽然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但在故事中会产生更大范围的共鸣。在《孩子剧团》中孩子们虽然通过戏剧宣传抗日十分有效,但受到反动势力阻挠,不得以解散了剧团。即使这样孩子们依然没有放弃努力学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文化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国小战士》中孩子们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甚至付出了生命。《少年王朴》中王朴历经艰险,从顽皮的小孩成长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斗争的共产主义战士。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剧中的人物情节与自己经历或所学的知识相匹配,将他们在书本中所看到王二小、海娃等英雄形象带到学生的眼前,让他们更加具体地了解先烈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做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知道王朴的成长经历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长大后会做什么,为其学习增添动力。无论是故事的发展还是人物的经历都会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重合,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情感上的升华。
红色题材儿童剧三部曲只是美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的体现,对重庆小学美育有着更为深层而广泛的影响,但要构建好美育体系,真正达到社会主义美育的目标,还需要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耀.小学美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36):120-122.
[2]岳海玲.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3]杨万欣.戏剧教育,开启人生的多元对话[J].人民教育,2016(22):8.
作者单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通讯作者:
丁付禄
关键词:红色题材;儿童剧;小学美育;戏剧教育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主要途径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新时代背景下,美育越来越被重视,而如何开展新时代的美育工作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一、小学美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社会主义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培养人民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服务的。美育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以及价值判断。小学儿童正处于人格构建、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小学儿童学习能力以及模仿能力极强,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美育对学生个人的影响是全面且深刻的。
通过实践,美育取得较大进展,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学校的美育不受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并没有按照国家要求开设,课程数量不够。二是美育课程单一,虽然国家以及地方都提倡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但是有能力且愿意开展并且做出特色的学校较少。三是美育课程存在过于功利化的现象,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是为了某种比赛或者为了升学。四是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戏剧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种,通过戏剧欣赏或者直接参与戏剧排演进行美育。重庆市统筹整合美育资源引进高水平艺术团体走进校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艺术走进学校,服务学生。但这在高校中进行得较多,而在中小学很多学校缺少时间、空间以及相关教师去进行相关活动,因此戏剧类的艺术活动较为稀少。
二、红色题材儿童剧三部曲简介
红色题材儿童剧三部曲《孩子剧团》《大国小战士》《少年王朴》是由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专业老师丁付禄,结合学校“定位重庆,面向儿童”的办学特色,挖掘重庆题材,汲取重庆历史文化创作的。前两部儿童剧都是在2019年进行的首演,目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戏剧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部儿童剧的演员都是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学生中选取的。
《孩子剧团》讲述的是在抗战时期一群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孩子在党的思想影响下成立了孩子剧团。面对外来侵略,孩子们一边在街头表演街头剧号召抗日,在街上散发抗日传单,一边躲避反动势力的追捕。随着形势恶化,孩子剧团开始往重庆迁移,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依然排演戏剧宣传抗日。在这期间,孩子剧团受到了反动势力的万般刁难,终于到达了重庆,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并由当时在重庆的一些艺术名家充当老师进行教导,一边学习,一边排演,但是受到反动势力阻挠,最后不得已解散。
《大国小战士》讲述的是小萝卜头、海娃、嘎子、王二小等少儿英雄。小蘿卜头被关在白公馆中依靠自己的智慧传递中国共产党即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消息,最后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期盼中牺牲了。嘎子靠着自己的智慧,掩护八路军伤员,进入碉堡打探敌情。海娃为送鸡毛信,机智化解危机,但在最后时刻,王二小牺牲自己代替海娃,而后将敌人引入八路军的包围圈,自己也被侵略者杀害。最后海娃与嘎子在开国大典上相见,回忆着他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做的一切,回忆着那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牺牲的人。
《少年王朴》描写的是王朴少年时期的故事。王朴小时候,偷吃父亲为母亲过生日准备的哈密瓜,母亲为教导其勤俭为其改名,由王骏改为王朴。恰逢王家的货船沉没,船工丧命。王朴的二叔贪图家财陷入赌博。王朴的父亲只得变卖家产,迁往日本。王朴在日本时虽然开始与日本同学关系不好,但王朴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赢得了同学的尊重,结识了同窗好友武太郎,同时与老师杨森关系深厚。后来国内传来二叔洗心革面努力经营,赎回家产的消息,全家搬回中国,杨森亦同行。王朴在杨森的影响下,回国后与其一起参加反帝国主义、反侵略的工人学生运动。最后,王朴联合重庆各界人士在好友武太郎的帮助下阻止了日本驻渝领事馆在重庆设立租界的阴谋。王朴的父亲也被武太郎的父亲医治好了。
红色题材儿童剧三部曲都是讲述出生或在重庆待过的名人在重庆发生的故事,既是红色题材,同时又包括重庆地区文化,能够对重庆小学生进行地区特色爱国主义美育。
三、红色题材三部曲对重庆小学美育的价值体现
三部曲是挖掘重庆题材,融入重庆地域文化而创作的。地域文化主要指某一地区拥有的独特文化特色,主要成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重庆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特征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的社会历史文化。这些都是三部曲的创作素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爬坡上坎。这是因为重庆多山的地理特征而形成的重庆地区人民日常出行的状态,在三部曲中主要在舞台设计中体现。第二,棒棒及长江纤夫。因为重庆多山,运输靠人力,同时长江穿过,需要纤夫拉船。这不仅成为重庆特殊的运输方式,而且劳动人民为了统一节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号子”。第三,方言。南方十里不同音,川渝方言属于中国方言文化中比较突出的一种。在剧中一些台词使用的是方言,这不与普及普通话相矛盾,既能增加地域特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又能增加趣味性,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第四,重庆名人故事,主要是从古至今的重庆的名人生活在重庆的故事。这是三部曲主要的题材来源。除了这些之外还包括饮食、建筑等地域文化都是三部曲创作取材的来源。
三部曲取材重庆地域文化,对于重庆小学美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美育的艺术作品。首先,它形成了针对重庆小学生的地方特色美育。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看待事物的视角与大人不同。三部曲中的角色大部分是儿童,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代入角色,以角色的视角去感触时代。三部曲取材重庆地方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用重庆文化对重庆小学生进行美育。其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部曲描写的都是抗战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以少年为主要角色的群体或个人在党的号召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同侵略势力、反动势力做斗争的故事。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先烈们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做的付出,感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三部曲让学生感受历史,铭记历史,在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同时,为中小学生根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儿童剧是戏剧的一个小的种类,具有艺术美。人们在欣赏戏剧作品时被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人物命运所打动,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升华,从而形成审美高峰体验,这就是人的审美享受的体现。三部曲针对年龄相当、知识水平相当、文化环境相当的学生群体,他们虽然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但在故事中会产生更大范围的共鸣。在《孩子剧团》中孩子们虽然通过戏剧宣传抗日十分有效,但受到反动势力阻挠,不得以解散了剧团。即使这样孩子们依然没有放弃努力学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文化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国小战士》中孩子们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甚至付出了生命。《少年王朴》中王朴历经艰险,从顽皮的小孩成长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斗争的共产主义战士。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剧中的人物情节与自己经历或所学的知识相匹配,将他们在书本中所看到王二小、海娃等英雄形象带到学生的眼前,让他们更加具体地了解先烈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做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知道王朴的成长经历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长大后会做什么,为其学习增添动力。无论是故事的发展还是人物的经历都会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重合,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情感上的升华。
红色题材儿童剧三部曲只是美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的体现,对重庆小学美育有着更为深层而广泛的影响,但要构建好美育体系,真正达到社会主义美育的目标,还需要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耀.小学美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36):120-122.
[2]岳海玲.综合美育课程建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3]杨万欣.戏剧教育,开启人生的多元对话[J].人民教育,2016(22):8.
作者单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通讯作者:
丁付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