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身世与书写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23654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凉、苍凉、悲凉,是她作品留给人的底色,
  情爱,情愫、情幻,是她奉献给世人的余香。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百花园里一株蔓延恣生的奇葩,当年,尽管有《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一系列作品传奇般红遍上海滩;后又将《十八春》修改为《半生缘》面世于大陆与台湾,但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坛却难免遭受被边缘、被遗忘的冷落与尴尬。
  如此这般,倒也并非全无原由,因其情感史上,毕竟与曾任汪伪“国民政府”的宣传政务次长暨行政法院政务次长的胡兰成有过风雨满城的恋情和失败的婚姻,且由于她奉守所谓艺术至上、远离政治、淡化政治,后来又不适宜地曲解政治的从文态度,以及先居香港、后去美国,期间驻留台湾的人生轨迹。这些胶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于当时国内高度政治化的特殊年代,毕竟是扯不清,理还乱的敏感因子。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如天边一抹灰色的云,黯然缥缈,似有若无。
  1995年9月8日,这位颇具才华却清高孤寂的华夏女子,在美国洛杉矶黯然离世。随着政治的开明、时代的包容,人性的回归和观念的多元,这位遗世于大洋彼岸,在内地同胞的视野中被推成远景的华人女作家,重新复苏在国人久已封冻的记忆中。有关她身世与作品的报道和研究,进一步引发了人们非同以往的兴趣与追踪。
  悠悠的历史仿佛兜了一个圈子。如今,终于可以抖落尘埃,用她温和、宽容的目光重新打量并客观评价她所营造的那些华美而又荒凉的景观与来由,把文学的归于文学,历史的归于历史。
  1921年9月21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幢临街无窗的封闭洋房。这座张家大院,虽然早已没了昔日钟鸣鼎食之家的气派,家境与心气也早已每况愈下、几近沉沦,但这女婴的身世却非同一般,其祖父张佩纶系清末著名“清流派”人物,官至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同治辛未年间翰林,后被李鸿章招为女婿;外曾祖父则是前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其父系属典型遗少,颇受旧习气濡染,且脾气暴戾;生母曾几度与小姑联袂赴法,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
  张爱玲降生之际,张家已风光不再,但时运再不济,其时的屋檐还是可以遮风避雨,只是清朝遗老遗少的庭院总是难免陈腐的霉味与阴翳。
  置身这样的家庭背景,张爱玲一方面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熟谙封建家庭的礼仪、习俗、服饰、器物等;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对文学、诗歌、小说、电影、舞蹈等有较深的了解和较高的鉴赏力,从童年起就喜欢绘画,学过音乐,熟谙英文,独具贵族气质;而她从中学就读圣玛利亚女校时,就开始在校刊《国光》上发表习作,文笔出挑;之后,她考上了伦敦大学,虽因战事搁浅而转入香港大学,但那一时期所遇到的外国学生和华侨华商,为她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形象生动的人物参照。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爱玲的名字中虽有“爱”的祈愿,生活中却充满无爱的现实。由于亲生父母间积存的情感罅隙,弟弟降生后,她就被过继给父亲的偏房做女儿,无法受惠于母亲的温情,且常遭后母虐待,父亲毒打。面对生母的无奈与自保,姑姑的善良与小气,弟弟的漂亮与无用,女佣的忠实与胆怯,少女爱玲的心已然在一寸一寸地死去。
  万般无奈中,孤立无援的她心中只剩下枉自的喟叹:“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最终,她只能选择一个字——逃!
  在我们看来,当年16岁的张爱玲无奈出逃的那一幕,极像小说的情节,而她自己,不正是那真实角色的出演者、直至为后来的书写者吗?
  真的是上帝向你要回一样东西,为的是要给你一样东西。童年生活的痛楚与梦魇,恰是悲戚的命运赐予她日后书写所获得的另类馈赠。至此,积淀在张爱玲心头多年的家庭场景世态炎凉人际纠葛与悸动惶恐,掺杂着班驳的记忆,如同幽幽的山泉寂寞地流淌,终至形成她侪辈无及的苍凉凄婉、华美哀伤的笔触。
  张爱玲的作品与当时盛行其道的“革命加恋爱”的模式大异其趣。对张爱玲的疾爱和败毁几成对势。
  “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吞读下去不可。”(当年与张爱玲齐名于上海文坛的女作家苏青)《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著者夏志清教授也推崇张爱玲为“鲁迅之后第一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最无情的批判也铮鸣于当时:“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华彩胜过了骨干”(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这位慨然诤言的作者,竟是著名文艺批评家、翻译家傅雷)。
  而胡兰成露骨的追捧与表白,则成就了一段世人皆知的才子佳人但结局不堪的故事。可以想象,处在人生妙龄的脆弱情感期,在清凛的外表下隐藏着似水柔情的张爱玲,如何能抵挡住这猝不及防的温柔一击?
  尽管如此,也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作品的客观评价,张爱玲小说的显著特点与价值是具有很强的个性、可读性和环境的史料性。由于她对自己描写阶层的人物与氛围非常熟悉,所以刻画起来得心应手生动细腻,还颇具女性的敏感与现场的画面感,弥补了同类描写简单疏漏隔靴搔痒,乃至题材空泛单一的空白,堪称反映旧时代琳琅满目的博物馆。
  在那种决定民族命运的大时代,张爱玲自我感伤的吟咏会显得有些小情小调,其后政治立场的改变也具有一定的投机性,但换言之,如果时代足够宽容,足够大度,足够开明,就应该允许多种文学样态的存在,借以丰富我们的历史,丰富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认识。
  正如梦想无论怎样绮丽,都离不开现实的基础;精心营造的景观无论怎样缜密,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眼光与阅历。只有读懂张爱玲作品的人,才能进一步破解和丰满她孤悬海外的悬疑与传奇。只有置身于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才能深层理解书写者与时代的关联,理解个人情感在时代洪流的裹挟面前有着怎样的卑微与无常,悲欣交集,回味不散。
  斯人已去,文字的香气犹在,清风徐来,看不见的沧桑。
其他文献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伴着俄罗斯民歌的优美旋律和静静的白桦林,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演。全剧在美丽青春与残酷战争的强烈对比下,在美妙动人的音乐以及诗意的舞台呈现中,为观众铺陈出一幅油画般的音乐史诗画卷。高大的白桦林、广袤的土地与俄罗斯教堂、女兵的宿舍等场景,让剧中人在如同油画的舞台上,表达着对美好生活、对和平的渴望。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期刊
又到了让同学们又爱又恨的一月,既有同学们期盼已久的寒假,也有令同学们头痛不已的期末考试,走上考场前,恐怕每个人心底都有那么一个声音“怎么办,还没复习完?”课桌上堆成山的复习试卷,快步如飞的时间是否让你觉得“鸭梨山大”?面对这如山的压力,没有一个强健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学会自我调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面对考试的压力时,你是如何减压的呢?  下期微博主题预告、  更多主题
期刊
9月1日,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迎来了他的第八十个生日。从1978年来华指挥中央乐团,到1979年波士顿交响乐团为纪念中美建交来华演出,再到2008年国家大剧院的第一场新年音乐会,三十多年来,小泽征尔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以他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演出,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人与世界的沟通开启了最初的门户,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绚丽的一笔。      出生于中国的日本指挥家  1935年9月1日,小泽
期刊
“我是一棵小草,但不会随便屈服”  草婴,本名盛峻峰,1923年出生于浙江镇海。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是草婴人生的转折点,那年他随家人避难于上海,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这位14岁少年朦胧的爱国心。草婴后来走上翻译之路的初衷也是为了强国,他曾回忆,“我刚开始从事翻译只有18岁,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是希望通过翻译俄罗斯文学为反法西斯斗争出一点力。”  先后跟随一位侨居当地的苏联妇女及中共地下
期刊
你的故事抓人吗?  我小时候,一放学就跑到电线杆子底下,听袁阔成、单田芳的评书,一听就是半小时,聚精会神。现在,你给我讲半小时故事试试?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故事的心态和审美不一样了。国外的传媒调查显示:听众和观众会在任何时间进入、任何时间离开。这就对我们过去那套“线性逻辑”产生了挑战——中途进入看不出眉目,立刻就换台了。  受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讲故事的人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期刊
张泉灵,1997年考入央视国际部,并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2000年,张泉灵任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及《人物周刊》《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栏目主持人,2010年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    生命的后半段,是否来得及从头来过。  从头来过不是否定,是敢放下。最难放下的还不是名利,不是习惯的生活方式,而是思维模式。我想,我做好了准备,放下,再开始一次。  我今年42岁,1997年来到
期刊
“活着是一场奇迹。”当一个小女孩问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她的父亲这样回答道。  这位父亲是卡尔·萨根,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还有句名言:“我们都是星尘。”  星尘可不只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词语,它们非常微小,半径小于0.1微米。它们如帷幕般隔开我们与星体,吸收着特定波长的辐射,制造着奇妙的景观,是人类通往宇宙起源与演化奥秘的一扇门。  最近,天文学家
期刊
郭靖是我喜欢的一个武侠形象,这个熊孩子的成才之路,充满着许多教育学的元素。   郭靖的小学老师是江南七怪。这几个老师脾气怪异,因为要和邱处机比赛,这种考试压力,使得他们焦躁不安,明知“既学众家,不如专精一艺”的道理,但因不肯空有一身武功,却眼睁睁不传给这傻徒儿,于是七个师傅轮流上。郭靖常常是学了十招,连一招也掌握不了,七怪们当着郭靖的面,摇头叹气,责骂怒吼一起上,严重的挫败感使得郭靖的自我评价越
期刊
心安否  张亚凌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天独自在家,闲得无聊,翻箱倒柜,竟翻出母亲藏的好吃的。看到后,眼馋心更馋,顿时忘了一切,狼吞虎咽地吃光了。母亲知道后,摸着我的小脑袋说:“那是你大姐生病时买给她的,你们没在,她舍不得吃。你妹妹还小,吃啥也都想着你。你现在一个人吃完了,想想你姐,想想你妹,心安否?”   母亲不曾责罚我;妹妹咂吧着小嘴,就那么痴痴地看着我。我哭了,哭得一塌糊涂。我第一次体会
期刊
2013年年初,乔小刀暂别工作并居住了15年的北京,搬到了云南丽江。他租下一个院子,改造成了木匠工作室。  工作室里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是乔小刀自己动手做的。邻居扔掉的旧沙发,买块海绵和花布,把海绵铺在沙发表面,上面覆盖花布,再用钉子把花布钉平整;买来木条,给沙发做腿,另一个崭新的沙发就问世了。菜场里买来的菜板,钉上三根木条,就成了茶几。向水果摊的大妈讨来几个塑料箱,用木板加固后变成了书架,剩下来的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