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往彼处驰去 诗从对面飞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写法”是古典诗词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本文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详细论述了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对写法 虚实 衬托 情景交融
  
  对写法是诗人运用逆向思维,通过转换角度,从对面着笔,用客体凸现主体,曲折有致地抒发深挚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法。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不仅可以弥补直抒胸臆的不足,沟通主客双方情感,形成情感的双向交流;而且还使虚实相生、主客衬托、情景交融等审美特征熔于一炉,因而能极大地增强抒情力度,丰富诗歌的意境,升华诗歌的主题,强化艺术感染力。
  一、运实于虚虚实相生
  古典诗歌中,诗人在运用对写法曲折含蓄地抒发情感时,作品往往会伴生出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蕴。其虚实关系具体表现为:眼前之景、现实之事为“实”;假设之景、想象之事为“虚”。“实”所表现的内涵是主旨,是终极目标;而“虚”是手段,是载体,是为“实”服务的。如: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沈德潜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之所以“愈有意味”,正是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写法,产生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情境,把深挚的情感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第一、二句写的是“实”景“实”事,表现的是诗人在除夕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以入眠,更何况是万家团聚,其乐融融的的除夕之夜,那更是叫人难以忍受,孤寂之情、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第三、四句诗人并没有直接倾吐他此时此刻的心情,而是荡开一笔,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身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夜……这漫无边际的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这是“虚”写,是典型的“以虚写实”手法,能更深刻地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收到了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对写法,由于采用“从对面曲揣彼意”的“悬想”方式,运实于虚、以虚写实,意象空灵,文势跌宕,映衬叠加,造就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意境。这种方法得到了许多诗人的青睐,被自然地运用于诗歌创作中,产生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第一、二句叙事写景,点明了送别时的环境和气氛,暗寓依依惜别之情。第三、四句以“忆”字领起,从对面写来,设想友人在不久的将来夜泊潇湘之上的情景,虚写友人,实写诗人自己。
  二、以彼衬此主客移位
  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诗人却故意撇开自己,不直接表达内心情感,而是从对面落笔,借助想象和联想,通过主客移位、以彼衬此,将“我思人”的情感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而诱发和开拓出含蓄曲折、意味深长的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无限的回味与遐想。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千百年来,身在异乡的人们读这首诗时,都能强烈地感觉到它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同时也来自于它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说是“直接法”,作者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速形成高潮。但这种写法往往会使后面两句难以为继,无法紧承上面两句进一步述说“思亲”之情。高明的作者此时笔锋一转,陡然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如何想念自己,用“遍插茱萸”的画面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衬托出兄弟的思念之情。亲人思念诗人,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射,虚拟中的兄弟之思巧妙地衬托了诗人的“思亲”情深。这两句紧接前两句感情的激流,出现了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运用对写法艺术,激发和创造出主客移位、以彼衬此审美效果的诗歌颇多。如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李白的“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苏轼的“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元好问的“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孟浩然的“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郑会的“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等等。这些诗句都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尤显含蓄隽永之美。
  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想表达对某种事物或人的真挚情感,诗人运用对写法故意荡开自己不写,在具体表达时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移情于景、托志于物,从而生发出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因而能更深更真地表达作者对此景、此事、此物、此人的深重情感。如:
  移 家 别 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写于诗人搬家之际,抒发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在春风骀荡,景色宜人的美好时节,诗人辞别平日最喜爱的湖上亭。诗歌虽写惜别之情,诗人却不花太多的笔墨写自己如何难舍难分,却从亭边的景物着墨,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以此表现诗人的难舍深情。春风吹拂,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诗人的衣襟,不忍心让诗人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像挚友一般,“频啼”不已,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全诗情由景而生,景依情而设,景和情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力,带有情感,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对写法中通过景物描写,寓情于景,含蓄曲折地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较多,如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对面生情,构思巧妙,别具情趣。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到二十五岁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如何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万里相送,如影随形,情真意切,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笔以曲而欲达,情以婉而欲深”,对写法正是凭借虚实结合、主客衬托、情景交融的审美特征,使得作品婉转有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反过来,我们亦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来观照、领略对写法不朽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中学;广东省肇庆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无疑是诗歌精品,它充满温暖、关怀、理想、博爱;但诗人本身留给我们的却是孤独、悲伤、绝望的形象,他英年早逝,成为上个世纪诗坛的悲剧。诗歌与诗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一首诗歌传达给读者的究竟有多少,这需要读者细心地去寻找和探索。  【关键词】诗歌 海子 温和 孤独 悲伤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
【摘 要】文言文是传承文化传统的,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教师要秉承课改精神将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发扬光大,而不能只将文言文教学定格在字词教学上。我们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从课堂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改革,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读、译、疏、说、备、查六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新型文言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 创新课堂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白话文的
【摘要】《动物游戏之谜》一文,介绍了简朴的自然史,具有隽永的科学性和让人感动的人文精神,带给我们的游戏事趣、审美情趣、人文理趣值得回味和品读。  【关键词】《动物游戏之谜》;自然;科学;人文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尺度。《动物游戏之谜》一文,带给我们的游戏事趣、审美情趣、人文理趣值得回味和品读。    一、简朴的自然史    简朴和自然的外在
【摘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校园特色,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要通过构造团队意识、营造读书氛围、建立人本管理机制,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来构建校园文化,彰显校园特色,使校园文化特色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 人文环境 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学校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全体
【摘 要】以往大多数论者在论及《林黛玉进贾府》时,总是强调本文是如何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是如何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的,是如何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宝黛初次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心心相通的微妙关系的。这诚然不错,但往往忽视了黛玉六岁丧母,“林黛玉进贾府”其实就是贾府收养小黛玉这样一个酸心刺目的重要事实。进贾府,实际上就是拉开了黛玉人生悲剧的序幕。  【关键词】
【摘要】新课改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全面展开,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以及目前教育体制、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仍存在着很多现实的矛盾,造成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教育目标 教育体制 评价机制    目前,新课改已在中学教学中全面展开,这次课改面对的是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
【摘要】巴金的《小狗包弟》是一篇书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章,其中体现了巴金先生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角度对《小狗包弟》的哲学文化意蕴作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  【关键词】巴金 文化哲学 人与自然    从古希腊开始,欧洲就将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到了近代,更发展成与自然的对抗。“人是万物的尺度。”面对自然,人是中心,是目的。中国则历来有天人合一的理想,这不仅是哲学的、审美的境界,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感的艺术,语文老师作为学生情感的引路人,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特别是对语文老师的情感。亲其师,信其道。要教好语文,策略是杠杆,情感则是支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感 情感 情感策略    我国的古圣先贤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授人渔不授人鱼”的学习策略。可以说,好的学习策略,是教学中的省力杠杆。学习策略是杠杆,那么什么是支点呢?那就是情感!所以,学习策略中的情感策略对学
【摘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表现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对生存状态、个人命运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独特思考,显示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史铁生 生命意识 生存状态 生命价值    地坛是史铁生心灵的基督,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古人对生与死祈祷的地方,这个静谧的所在,史铁生开始了和地坛的对话,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不断对话中,史铁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幸福,只有为了学生未来的幸福奠基的教学才能有诗意的鲜活、流动的溢彩和纯净的呼吸。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涧春水,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就像是水和水之间的关系,平等互融,接纳包容,幸福共享,只有流动的幸福感成为课堂中涌动的波澜,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合作意识与潜能的觉醒。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动态 幸福 幸福感    幸福的课堂,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河流,师生如水般交融。起点是心灵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