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与感悟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lisha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每天在烈日炎炎下来来回回,但是在为期12天的心理健康B证培训过程中,在不断地聆听、记录、思索和感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很多蕴藏智慧的话语,让我眼前一亮,让我有所触动,让我觉得辛苦的来回奔波是绝对值得的。
  
  一、乙武洋匡:快乐成功的人生源于积极、乐观的心态
  
  首先讲课的是华南师范大学的田丽丽博士。快人快语的她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她说自己最初读的是师范专科,后来从400多个同学中脱颖而出被推荐上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继续考研,读完研究生之后又考博士,期间付出很多艰辛的努力。她说她之所以现在能够拥有这样比较满意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因为她比其他同学聪明,而是因为她是高成就动机者,而且意志力比较强。
  听到这番话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像汹涌的海洋,不断翻腾着巨浪。我和她一样,师范专科毕业。不一样的是,毕业之后,我就一直从事着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而她却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著名高校的教授、硕士生导师。我的状况就是她最初的大多数同学的生存状况。虽然我也曾经有过理想并为之努力,但随着生活逐渐安逸就慢慢淡忘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她的话引发了我的反思:我的人生,真的就只能一直处在目前的这种状态了么?
  从张海迪到桑兰,从海伦凯勒到霍金,我们的生活中不乏那些身残志坚的成功者。田教授给我们介绍了风靡日本的乙武洋匡和他的《五体不满足》,这些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乙武洋匡天生没有手脚,可是他却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早稻田大学,毕业后成为日本TBS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他还爱好体育运动,并和同样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女友结了婚,拥有了美满的人生。
  一个天生没有手脚的人能读完名牌大学,能够成为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我们从他身上应该学到什么?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从乙武洋匡的真实事例,我们发现——创造成功、快乐的人生,重要的并不是我们身边的条件限制,而是我们要改变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态度。“这个世界上有我能做到而别人做不到的事。”乙武洋匡的这句话,教会了我们积极、乐观地去对待生活,从而享受快乐、成功的人生。
  我想,我应该把乙武洋匡介绍给我的学生。
  
  二、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而不只是表扬
  
  我们所接受的是一个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因此,田教授很多话题都是围绕着教育教学展开的。最初从她那里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们都很纳闷:表扬和鼓励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以前不曾仔细地想过这两个词语的差别,总是笼统地觉得差不多。如果不一样,那又该怎样区分?
  面对我们的疑问,田教授表示,她的一个朋友正在研究这个课题。总的来说,鼓励是把注意力放到孩子需要做的事情本身,以事论事;而赞扬是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的好坏及是否爱她与她做的事情联系起来。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在平常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都习惯用“阅”、“优”、“有进步”、“棒极了”、“很不错”等词语来评价学生的作业(数学老师更多的是用勾勾叉叉来表示)。这些评价都属于“表扬”的范畴。从激励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而言,上述的评价更多倾向学习的结果,激发的是学生外部动机。外部动机对学生的促进作用相对来说,比较短暂和有限。而鼓励,是过程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比较深远、长久。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个学生,第一天做错了五道算术题,第二天做错了四道算术题,表扬性的评价是:“不错!你有进步!”鼓励性的评价就是:“你昨天错了五道,今天错了四道,比昨天少错了一道!”相对于表扬性评价,鼓励性评价更容易促进学生的发展。
  再举一个例子:女儿把地板擦洗干净了,妈妈很高兴,说:“女儿你真能干,我奖励你5块钱!”这样的表扬与奖励,其实对女儿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它会让女儿觉得,自己付出了额外的劳动,就应该得到报酬。可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劳动都是没有报酬的。这时候,女儿的心理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其实,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好孩子,你能够体会妈妈工作的辛苦,愿意帮妈妈分担家务了。我很高兴,你真是大孩子了。”这样既鼓励了女儿,又避免了赞扬所产生的缺陷。
  表扬和鼓励的出发点都是对孩子的关爱与欣赏,但效果却是如此的不一样。例如我在辅导女儿写字时,每当我说“不错!有进步!加油!”的时候,女儿总是会追问:“哪里?哪里?”而如果我指着她刚刚写完的那个字,告诉她:“你刚写的这个字有五个笔画,横、撇、短横、横折都写得很好,就是一捺太长了!”那么,她在写下一个字的时候,会特别注意刚才没有写好的那一个笔画,而且写得特别认真。
  总之,从某种角度而言,表扬往往就是“你真棒”、“太好了”、“了不起”、“有进步”等空泛的语言;而鼓励则是建立在对孩子细心观察的基础上的具体肯定。让我们多鼓励孩子,少一些表扬吧!
  
  三、教师首先是一个倾听者
  
  为人师者总有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批评的经历。往往这时候,老师总少不了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直到把学生说得头低垂,还不忘总结上几句:你今天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对其他同学产生了什么不良的影响,希望你以后要积极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事实是,没过多久,这个同学又再次犯同一个错,真是屡教屡犯,让我们教师感觉到了教育的无助与失败。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勇教授认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其实教师一开始就走进了一个人性的误区:我们总是认为,老师是向学生传达正确行为规范的代言人,其苦口婆心的教育是对学生负责的严格关爱;我们要对事情条分缕析才算是很好地控制了场面,才能让学生明白道理。其实,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那种时刻,真正能控制场面的应该是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提问,控制学生说话的方向和内容,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例如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件事情当时是怎么发生的?”“当时你是怎么想的?”“你的心里有过矛盾吗?”“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想法呢?”等等,让犯错的学生自己反省犯错的过程,从而认同教师的道德行为标准,主动地改正错误。
  与学生沟通的时候,教师首先是一个倾听者,其次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要记得让学生把目光放在教师的身上——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低下自己的头颅。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麦地小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从我国中部H、J及N省农村地区的6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251名幼儿,对其入学准备状况进行测查,并向样本园中的27名教师发放问卷调查师幼关系质量,考察师幼关系与幼儿入学准备的关系。结果表明,师幼关系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幼儿入学准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幼儿入学准备与师幼关系的冲突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师幼关系的亲密性呈显著正相关。建议有针对性地改善农村地区师幼关系,着重转变农村地区的入学准备
【摘 要】数学问题的解决常常是有“模”的,在“建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图示、表格、公式等,用数学的语言把思考方法、思考过程、思考结果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思维可视化”。学生在经历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和模型分析的过程中,恰当运用图解,有助于从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发现,直至正确建立数学模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关键词】数学建模;模型准备;模型假
课程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问题的解释有很多。有种观点认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消极力量,是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这种观点客观上源自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抗拒,主观上则源自对教师抗拒行为的片面理解。从已有的课程改革实践看,课程改革已对教师造成程度不一的冲击,抗拒与遵从在改革中都有体现,是教师应对冲击的不同方式。总体上看,教师对于课程改革遵从多于抗拒,但是抗拒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份调查显示,教师对课
一、语文课堂:矛盾的课堂  教书十八载,走进班级,面对学生依旧有战战兢兢之感——怕说错话,怕教错题,怕自己的“半斤八两”捉襟见肘,怕座下有的“不吃”有的“过饱”……从周一到周五,从白昼到黄昏,一个人在讲台上极少缺席,日日享受着众生的愉悦喧哗和热闹捧场,也苦恼于自己的顽固不化和苦思冥想。当前“非语文”和“泛语文”之论甚嚣尘上,如我辈教习语文多少有点“出生入死”“无可适从”之悲壮,在文本、生本、师本互
“几十年来每谈到台湾教育的种种弊端,从教育当局、校长、教师、学生与家长,每个人都感到无奈,好像大家都陷入一个巨大的蜘蛛网中,欲振无力。”这是黄武雄对台湾教育现实的描述。  这个蜘蛛网是怎样炼成的?  在黄教授看来,台湾教育存在三大问题:升学主义、管理主义以及教育资源的不足与不当运用。这三大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上的中央集权主义与教育资源的粗廉主义,“在政治解严八年后的今天,教育实质上并未解严”。  升
小学数学里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于扩充自然数,使得可以用“数”来表示小于“单位1”的量。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会认、会读、会写小数,而要回答一些更为本源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要学习小数?小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小数和自然数是什么关系?尽量把构建“小数”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用孩子们易懂的方式表示出来。  一、不能满足于直接指认式  北师大版用直接指认的方式认识小数。 “小数的意
【摘 要】采用测试法,以深圳市S小学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情境与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的能力表现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探究。聚焦于“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数学问题提出的能力表现”“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所提问题在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上的表现”这两个问题,发现:情境的开放性程度和表征方式对问题提出有很大的约束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问题提出能力;情境;六年级学生  一、现状:缺乏情境与问题提出关
【摘 要】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获得数学知识的最基本手段。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教学中既需要通过实验与猜想等方式重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通过逻辑与证明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演绎推理。如此,不仅解决推理“是什么”的问题,更让学生走向对“为什么”的理解,进而学会灵活运用,让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度。  【关键词】推理;归纳;演绎;联系;本质   正如史宁中教授指出的那样,推理能力的培养对
(策划:李淳)  前苏联作家布罗茨基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是人类追求文明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它的阅读史。这层意义运用于学校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世界的教育史,从某个角度说就是教师读书、著书、传书的历史。  梳理新中国60年教师阅读的流变,聚焦教师书房故事,关注贯穿教育生活全过程的阅读行为对精神的滋养和对教学的助益,我们更加坚信,阅读是教师思想苏醒与生命更新的厚土
中国的大学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養“就业员”。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中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来源:《新周刊》,黄俊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