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茶店为什么黄了?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a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饮料市场真的蕴藏着下一个星巴克?星巴克看起来已经放弃这个想法了。
  7月28日,星巴克对外宣布:到2018年将关闭旗下所有379家茶瓦纳(Teavana)门店,其中大部分将于明年春天关闭。
  Teavana创立于1997年,主要的业务是销售各种散装茶(品种超过100种)。2012年11月,星巴克以6.2亿美元收购了Teavana,定位是星巴克旗下的高端茶品牌。当时Teavana有300多家分店,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非常看好茶饮料市场的潜力,认为全球茶饮市场的规模达900亿美元。
  舒尔茨甚至还提出了要“像经营咖啡那样去经营茶”的口号。2013年10月,星巴克在纽约开了第一家Teavana Tea Bar,并计划在5到10年内开设至少1000家茶店。
  但Teavana Tea Bar并没有开出太多家店,并且从去年开始陆续关闭。如今,星巴克终于放弃了所有Teavana门店。
  Teavana饮料仍然会在星巴克的各大门店销售,但“像经营咖啡那样去经营茶”的策略显然是失败了。那么为什么星巴克会失败呢?
  硬需求 对于美国人来说,去茶店喝茶不是硬需求。虽然调查公司YouGov的数据显示,40岁以下人群中,美国人喝咖啡和喝茶的比例相差不多,但是77%喝的是袋装茶。这显示出美国人并没有去茶馆喝茶的消费习惯。一个让人疑惑的细节是,星巴克里可以买到Teavana茶饮料,但Teavana店里却不卖咖啡。
  标准化 作为一个茶店,Teavana显然在标准化方面做得不够好。Teavana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茶叶采集网络,也能够获得非常优质的茶叶,但是Teavana店里有100多种茶叶同时出售。这不仅对消费者来说是巨大的困扰,对Teavana门店来说也不是合理的经营方式。这和星巴克的成功方式是相悖离的。
  社交 星巴克的成功之处是提供了一个社交空间,但Teavana的门店完全没有社交的概念和空间。除了卖茶,Teavana还同时销售茶壶、杯子等诸多周邊产品,这让Teavana的门店完全就是零售的氛围,很难让消费者停留,更别提拥有归属感了。这也是Teavana受到美国百货业低潮影响的原因—缺少黏性和归属感,人流少了,顾客也随之减少。
  当然,Teavana在星巴克的道路上并没有走太远,甚至可以说是浅尝辄止。Teavana即将关闭的门店绝大部分都是销售茶叶和周边产品的零售店,而不是真正的茶馆。
  从零售的角度来看,星巴克关闭Teavana主要是为了提高渠道效率。由于大部分的门店都位于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Teavana的渠道效率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也影响到了整个星巴克的利润率。
  尽管关闭了Teavana门店,星巴克并没有放弃茶饮料市场。CEO Kevin Johnson称,公司预计将在2017年通过星巴克门店销售超过16亿美元的Teavana饮品,并透露星巴克关于茶饮的“大计划”,将继续把Teavana融入菜单当中。
  这也许是一个正确的态度。星巴克已经是一个吸引用户的好品牌,为什么还要在内部再创造另一个星巴克品牌?其实“像经营咖啡那样去经营茶”最终不过是做成一个星巴克。但消费者在乎的并不是喝咖啡或者喝茶,而是这个品牌和空间给自己带来的消费体验和归属感。
  星巴克市值近800亿美元,下一个星巴克的确是一个吸引人的概念。但是能否成为下一个星巴克并不取决于产品本身。咖啡、茶饮、可乐和果汁这些产品都可以做到极致,但这些都不是星巴克。星巴克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社交网络—无论在熟悉还是陌生的城市,你见客户或者朋友的时候,你都会优先考虑星巴克。这和产品完全没关系,社交网络带来的信任和归属感才是更重要的东西。商业就是这样。
其他文献
2012年,钟波辞职,从深圳回到成都,创立了智能投影仪硬件公司极米科技。“极米”这个名字实际上和小米没有什么关系,虽然二者的基因和其后的成长路径颇有相似之处,而且5年后两家还相隔一个月发布了正面竞争的最新产品:激光电视。  创业时,钟波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明确,以极客的态度做一台以米而不是英寸称呼大小的电视,这也是“极米”的来历。和很多创业者一样,钟波过了一段苦日子:住在郊区的民房里,睡大学宿舍的两层
期刊
7月22日,你手上拿着的这本杂志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小型沙龙活动,请来6位业内重磅嘉宾,讨论数字营销的困境及最新趋势。  席间座无虚席,嘉宾们的分享详实精彩。有的嘉宾擅长调动现场气氛,比如Google大中华区及韩国广告交易平台总经理李承隆向在场观众提问:鱼的注意力为9秒,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的注意力有多少秒?各种猜测在台下此起彼伏,15秒,10秒,在李承隆说出7秒的答案后,观众发出一片惊呼,但随即便
期刊
从2017年7月底回国参加校招至今,姚觉非总共递出了50多份简历,然而到目前他只收到6家公司的终面通知,正式的入职offer一个也没拿到。  回国就业是姚觉非在出国前就想好的。虽然经常看到国内毕业生求职竞争激烈、海归人数不断增加的新闻报道,但他并没有过多的焦虑,直到自己真正加入到这场“竞争”中。  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读本科、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读硕士时,他学的都是金融专业。在学校的专业简介中,他
期刊
穷游网的联合创始人蔡景晖第一次到北极地区是2007年,那会儿还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当时他在旅行杂志《Lonely Planet》工作,为了做一档旅游节目,跑到挪威附近的斯瓦巴德群岛,那里的一切都陌生,连找狗拉雪橇都可以忙得脚不沾地。十年前的斯瓦巴德,中国人还很少见,当地记者专门采访了蔡景晖一行人,后来发表了一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号召当地人帮这几个中国人找到了还有档期的几只雪橇犬。  如果说北极
期刊
有个员工这样描述他所在的公司:“我丝毫不明白我所在的部门是干什么的,怎么运作,以及一开始为什么要成立这个机构;我不知道公司的财会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公司要如何偿还债务;我不清楚为什么公司还能糊弄别人,管理方是不是有逃往国外的秘密计 划……”  听起来像是哪家公司?乐视,还是亚马逊?  如果我说这家公司是亚马逊,一定会有人嘲笑。毕竟亚马逊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其创始人刚坐上了全球首富的宝座。虽然几个小
期刊
C=CBNweekly  S=Wilhelm Schmid  奢侈品腕表行业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以积家为代表的品牌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入门级表款,以吸引新兴的中产阶级人群。以万宝龙与泰格豪雅为代表的品牌则摆脱了整个行业长期以来的保守态度,推出了各自的智能腕表产品,来吸引同时对腕表和技术感兴趣的消费者。不过,对归属于艺术品与投资品类别的高级制表业来说,贴近消费品市场未必是件好事。当一个腕表品牌需要为了
期刊
商业世界从来没有“轻松”二字,尤其当市场面临剧烈变革的时 候。  2015年8月1日,何国伟来到了飞利浦大中华区总部位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园区,成为皇家飞利浦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同年11月,他按计划接任大中华区CEO。而这时的飞利浦正经历着百年发展史上最大胆的一次变革。  何国伟面对的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局面。  彼时,飞利浦正在将原有的三块核心业务重新拆分并整合。飞利浦的起家业务照明被独立出来,准备
期刊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可能是最被滥用的一句话,但却是形容当下快消品行业最准确的字句。  贝恩近期发布的《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双速增长—2017年中国购物者报告》展现了快消品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是《第一财经周刊》“报告”栏目连续第三年分析快消品行业,前两年的关键词分别是“放缓”和“分化”,而在今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快消品企业适应了颓势,并从中挖掘出了不少机会。  从大的行业环
期刊
有位学生朋友说,她经常问自己,为什么非要读个文凭,而她也明白,即使在以后的职业生涯里用不上,社会还是要求每个人都有个文凭,因为它会让找工作更容易。在她的丈夫和几个朋友的鼓励下,她在3年前注册了一个公司,但由于学业繁忙,她从未认真对待过自己的公司。尽管它的业务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相关,但她现在想认真做好这家公司。她问我,自己該如何在一个受限的环境里发挥好个性、热情和目标的价值。  这位朋友,听到你对
期刊
C=CBNweekly  K=Anthony Kaufman  由于中国节假日安排所限,中国游客往往只能利用短期假日出游,这直接导致邮轮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出现航线同质化的问题。公主邮轮国际运营执行副总裁安东尼·考夫曼(Anthony Kaufman)认为,想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建立差异化,除了积极开发新的航线,邮轮本身的体验和服务更为重要。  C: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邮轮公司希望强调邮轮本身也是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