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历史反思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戛尔尼于1793年带着西方文明使华,希望叩开中国紧闭的大门贸易通商,却遭到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清统治者的拒绝。从而使中国丧失了一次站在巨人肩上快速发展,挤进工业化国家行列的机遇。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戛尔尼贸易通商闭关锁国历史反思
  
  1793年,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就是马戛尔尼使华。事后《清史稿》简单记述到:“五十八年(1793),英国王雅治谴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宁波、珠山(舟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1]可见这件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清朝政府和乾隆帝应有的重视。在清朝统治者看来,马戛尔尼使团只是庆贺乾隆帝寿辰的众多外国使团之一。其结果,马戛尔尼使华所提出的贸易通商要求被清政府婉言谢绝,马戛尔尼本人无功而返。马戛尔尼使华为什么失败,这种失败对中国历史造成了何种影响,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从中又应该吸取哪些教训,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马戛尔尼使华的过程
  
  1792年,英国政府为了寻求原料与市场达到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等目的,利用给乾隆帝祝寿的良好时机,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700余人,前来中国交涉通商事宜。经过长达10个月的海上颠簸,英国使团到达天津。1793年9月,马戛尔尼被获准到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帝。在满清大员和马戛尔尼商议如何觐见皇帝时,双方发生激烈的争吵。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视英国使团来华为“外夷入觐”,竟愚昧地要求英国使节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马戛尔尼难以接受下跪叩头,更不愿意以头触地九次。最后,双方商妥了一个衷折办法,马戛尔尼以见英皇之礼(单腿下跪)觐见中国皇帝。14日,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他先递交了国书,然后参加了乾隆帝的生日大典。
  祝寿大典后,马戛尔尼返回北京,随即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1)开放舟山、宁波和天津对英贸易;(2)援俄旧例,准许英人在北京设一货栈,买卖货物;(3)将舟山附近一个岛屿让给英国,以便英国居住和存放货物;(4)将广州附近一块类似的地方让与英国;(5)英货自澳门运往广州减免过境税;(6)英商只按清廷公布的税章纳税,不另纳税。”[2]清朝皇帝没有批准英使的要求。马戛尔尼等人在承德、北京停留了一个半月,经多方努力,交涉未果。在乾隆帝的严谕督促下,马戛尔尼十分懊恼地结束了使华之行,两手空空地回到了英国。
  
  二.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马戛尔尼使华失败是因为东西方的礼仪之争,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关于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清政府的封闭性
  鸦片战争前,清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用残酷的文字狱与僵化的八股取士制度来压制反清和进步思想,导致中国的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清朝皇帝和多数大臣整日沉浸在“自给自足”、“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不接受任何新事物,整个社会风气保守落后。以圣人之言为是非,祖宗成法不可变,一切只要按照惯例就行,这种固步自封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二)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
  英国人认为商贸可以强国,因此他们把国际贸易做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他们到中国来是想把买卖做得更大,因为他们明白通过贸易通商,买方和卖方都能获得收益。相反,当时清朝的中国人对商人十分歧视,尤其对外国商人极不信任,尽管国内的商业贸易十分活跃,对外贸易却因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而加以严格限制,甚至只允许“广东十三行”独家办理对外贸易事务,而且贸易品种十分有限。禁止粮食、铁器、硝磺等物资出口,提高关税以抑制进口商品,把一切来华的外国人都看作是不怀好意,甚至于马戛尔尼使团有一种沦为囚犯的感觉,这样的国家很难与世界沟通。
  
  (三)清政府的自我中心论
  长期的闭关锁国使清朝的统治阶级对外部世界的进步与西方的科学文明全然无知或视若无睹,抱残守缺地认为,“中央帝国”同异邦的关系只能是宗主国与藩属的关系,岁岁来朝、俯首称臣是异邦的唯一选择,而英国则是仰慕中华文明才谴使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所以当马戛尔尼拒绝行叩拜礼时乾隆帝十分的不快,他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不仅拒绝了英特使提出的一切通商要求,而且傲慢地写道:“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3]寥寥数笔就把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英国最新发明的纺织机械、天文仪器、火枪铜炮、战船模型等科技成果都拒之门外,同时也把与世界强国齐头并进的机遇关在了门外。更令人遗憾的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于1860年攻占北京后在圆明园洗劫时竟意外地发现60多年前马戛尔尼使华时所带的贡品——那些先进的科技产品依然原封不动地陈列在圆明园内。可见,清廷拒绝新生事物固步自封到何种程度!
  
  (四)时代的局限
  由于东西方两大文明长期隔绝,互不了解。因此各自以为自己是最优越的。所以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谁也不肯让步。结果导致东西方两大文明擦肩而过,马戛尔尼也要负一定的历史责任。法国历史学家佩雷菲特在他所著的《停滞的帝国》中不无遗憾地评论道:“如果两个世界能增加他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术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刚刚驯服了蒸汽,并将制服电力的国家把各自的发明融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4]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它只能按照自己的固有轨道向前滑行,哪怕前面布满荆棘。
  
  三.马戛尔尼使华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马戛尔尼使华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使中国很快沦为半殖民地,而且使中国的社会发展一下子落伍了近百年,这是乾隆帝万万没有料到的。
  
  (一)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直接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
  马戛尔尼使华虽然失败了,但是对于英国统治者来说,他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过去迷漫在欧洲的“中国是由一个开明君主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国家”的神话开始破灭,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愚昧无知、自高虚狂的封闭社会。然而,英国人并没有死心,于1816年又派了以阿美士德为首的庞大使团来中国商谈贸易。因阿美士德坚持不行跪叩礼,又被嘉庆帝遣送回国。于是英帝国被激怒了,英国政府支持和怂恿商人把鸦片运进中国,以扭转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鸦片的输入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吸食鸦片者越来越多。1838年底道光帝任命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1840年4月,英国以虎门硝烟为借口,派出由4000人组成的“远征军”开赴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争历时两年,清政府屈服求和,与1842年8月底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取消旧的公行制度,英商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可以说,英帝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马戛尔尼使华所不能获得的利益,通过一场历时两年的鸦片战争基本实现。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二)马戛尔尼使华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站在巨人肩上快速发展的机遇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乏有很多国家抓住机遇站在巨人肩上快速发展的例子。美国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战争的横财,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网罗了一批德国和欧洲的科学家快速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则是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调整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产业,从而挤进了次发达国家的行列。而清廷却对马戛尔尼使华无动于衷,从而错失了一次站在巨人肩上快速发展,挤进工业化国家行列的历史机遇,代价实在太大了。
  
  四.结论
  
  马戛尔尼使华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东西方两种文明的首次撞击,它的背景折射出了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反差。从表面上看是马戛尔尼失败了,英国人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其实真正的失败者是大清的皇帝乾隆,因为他坐失了一次了解世界、认识自我、承认差距,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从此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犹如83岁的乾隆帝一样日薄西山,大清帝国开始走向崩溃。中英两国关系走上了悲剧性破裂的轨道,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搞了三十年,吸收了全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取得的成就举世瞻目。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居于重要地位,已经成为不可轻视的世界大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抓住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用落后国家的后发效益,站在了巨人肩上。马戛尔尼使华失败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固步自封无力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文明和国力的衰退。记取这一历史教训才能使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第十六册)154卷,中华书局,1976年7月第一版,第4516页。
  [2]谭树林:《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15页。
  [3](清)官修:《清实录》(第二十七册)第1435卷,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一版,第185页。
  [4][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7月版,第2页。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们教师如何把握这一写作目标,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本人根据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以及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拟题策略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以“我”为中心,张扬自我,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    社会越发展,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越小,而作为个体的中学生,也将变得越来越自我
期刊
语文课中最主要的课型是阅读课,一堂好的阅读课的标准是什么?有专家认为应该具备三个要素:即“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在这三个要素中,“读”是根本,“议”是关键,“情”是纽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崔峦曾撰文指出:“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没有朗朗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因为这样的课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可见,阅读课
期刊
写作文评语是语文教师必做的工作。评语是否有用,主要不在于是否要写评语这个形式,而在于写什么、怎样写,即评语的内容。我认为,作文评语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  传统的“精批细改”,把学生作文批改得繁星点点,体无完肤,面目全非,作文评语一般都是“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顺”等等,语言僵化,空洞乏味,没有情趣,学生很难从教师的作文评语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作文评语如能改变
期刊
万事贵乎于始,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还很不充分,师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导课艺术,因为特别优秀的导课艺术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不得不学,整个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教学就特别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一、导入技能的作用   
期刊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心、口、耳、唇、舌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有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至口,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并且还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出是否一致。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
期刊
《课标》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就是说,《课标》的实施,为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提供了可能。笔者认为,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应从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和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入手。同时要求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尊重教材的多样性,尊重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做学生健康
期刊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日渐增大,在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提出了信息技术应与各学科相整合新构思的影响下,与之相应的中国的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2049计划”2003年10月也正式启动。那么我国能否真正在中小学教育中广泛地开展下去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我们值得思考和努力了。众所周知,中国公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差异比较大,制订并实施这一计划必须有所区别,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与美国“2061计划”
期刊
从2008年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全面实施,历史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呈现出模块型和组合化特征,采用专题史体例和中外合编的方式,能否达到新课改预期效果,十分令人关注。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十分有必要。现就我个人的实践体验谈谈感受。    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然而在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必修课的教学内
期刊
翻开新编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有许多有趣的插图和资料,这些闪光的珍珠述说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数学家们严谨求实的作风,为一个命题的求证,无理数的引入等不惜孜孜以求,甚至献出生命。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数学,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特别是初一新生,刚踏入中学校门,一切都觉得新鲜好奇。小学数学是正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而中学代数是小学数学的拓展深化;初一代数是小学
期刊
从事初中语文一线教学九年了,慢慢地发现中学语文课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笔者曾在所教的九年级两个班(100多个学生)中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只有约3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对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有帮助,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没什么帮助,有的甚至不知道语文课都学了些什么。那么,语文课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教学呢?我们可以从语文教学大纲里找到答案,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
期刊